《黄帝内经》包括《素问》、《灵枢》两太部分,共一百六十二篇。《素问》主要以阐释阴阳五行、天人相应、五运六气、天文历法、病机诊治、治法准则为主;《灵枢》主要以解释经络针灸、人体解剖、疾病症状及祛病之法为主。整部书以对话体为主,通过黄帝与岐伯等臣子的对话系统地反映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构建了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成为中医学发展的基石。
秦泉主编的《全本黄帝内经》全方位地呈现了《黄帝内经》的全貌,以便读者无障碍阅读,掌握《黄帝内经》中观天知地、卜吉测凶、祛病养生的理论精髓。
图书 | 全本黄帝内经(精) |
内容 | 编辑推荐 《黄帝内经》包括《素问》、《灵枢》两太部分,共一百六十二篇。《素问》主要以阐释阴阳五行、天人相应、五运六气、天文历法、病机诊治、治法准则为主;《灵枢》主要以解释经络针灸、人体解剖、疾病症状及祛病之法为主。整部书以对话体为主,通过黄帝与岐伯等臣子的对话系统地反映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构建了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成为中医学发展的基石。 秦泉主编的《全本黄帝内经》全方位地呈现了《黄帝内经》的全貌,以便读者无障碍阅读,掌握《黄帝内经》中观天知地、卜吉测凶、祛病养生的理论精髓。 内容推荐 秦泉主编的《全本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全本黄帝内经》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其医学理论是建立在我国古代道家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反映了我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 目录 黄帝内经·素问 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阴阳离合论篇第六 阴阳别论篇第七 灵兰秘典论篇第八 六节藏象论篇第九 五脏生成篇第十 五藏别论篇第十一 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 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 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 玉版论要篇第十五 诊要经终论篇第十六 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 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 玉机真脏论篇第十九 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 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 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 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 血气形志篇第二十四 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 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 离合真邪论篇第二十七 通评虚实论篇第二十八 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 阳明脉解篇第三十 热论篇第三十一 刺热篇第三十二 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 逆调论篇第三十四 疟论篇第三十五 刺疟篇第三十六 气厥论篇第三十七 咳论篇第三十八 举痛论篇第三十九 腹中论篇第四十 刺腰痛篇第四十一 风论篇第四十二 痹论篇第四十三 痿论篇第四十四 厥论篇第四十五 病能论篇第四十六 奇病论篇第四十七 大奇论篇第四十八 脉解篇第四十九 刺要论篇第五十 刺齐论篇第五十一 刺禁论篇第五十二 刺志论篇第五十三 针解篇第五十四 长刺节论篇第五十五 皮部论篇第五十六 经络论篇第五十七 气穴论篇第五十八 气府论篇第五十九 骨空论篇第六十 水热穴论篇第六十一 调经论篇第六十二 缪刺论篇第六十三 四时刺逆从论篇第六十四 标本病传论篇第六十五 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 五运行大论篇第六十七 六微旨大论篇第六十八 气交变大论篇第六十九 五常政大论篇第七十 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 刺法论篇第七十二(遗篇) 本病论篇第七十三(遗篇) 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 著至教论篇第七十五 示从容论篇第七十六 疏五过论篇第七十七 徵四失论篇第七十八 阴阳类论篇第七十九 方盛衰论篇第八十 解精微论篇第八十一 黄帝内经·灵枢 九针十二原第一 本输第二 小针解第三 邪气脏腑病形第四 根结第五 寿天刚柔第六 官针第七 本神第八 终始第九 经脉第十 经别十一 经水十二 经筋第十三 骨度第十四 五十营第十五 营气第十六 脉度第十七 营卫生会第十八 四时气第十九 五邪第二十 寒热病第二十一 癫狂第二十二 热病第二十三 厥病第二十四 病本第二十五 杂病第二十六 周痹第二十七 口问第二十八 师传第二十九 决气第三十 肠胃第三十一 平人绝谷第三十二 海论第三十三 五乱第三十四 胀论第三十五 五癃津液别第三十六 五阅五使第三十七 逆顺肥瘦第三十八 血络论第三十九 阴阳清浊第四十 阴阳系日月第四十一 病传第四十二 淫邪发梦第四十三 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第四十四 外揣第四十五 五变第四十六 本脏第四十七 禁服第四十八 五色第四十九 论勇第五十 背腧第五十一 卫气第五十二 论痛第五十三 天年第五十四 逆顺第五十五 五味第五十六 水胀第五十七 贼风第五十八 卫气失常第五十九 玉版第六十 五禁第六十一 动输第六十二 五味论第六十三 阴阳二十五人第六十四 五音五昧第六十五 百病始生第六十六 行针第六十七 上膈第六十八 忧恚无言第六十九 寒热第七十 邪客第七十一 通天第七十二 官能第七十三 论疾诊尺第七十四 刺节真邪第七十五 卫气行第七十六 九宫八风第七十七 九针论第七十八 岁露论第七十九 大惑论第八十 痈疽第八十一 试读章节 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黄帝说:天有八方之风,人的经脉有五脏之风。这是怎么回事呢? 岐伯说:八方不正常的气候,传播了致病因素;入于五经的风邪,触动人的五脏,因而发病。 一年四时的气候之间有相胜的关系,如春气胜长夏,长夏胜寒气,夏气胜秋气,秋气胜春气,这是一年四时之气相胜的情况。东风生于春季,病变常发生在肝经,而表现于颈项。南风生于夏季,病变常发生在心经而表现于胸胁。西风生于秋季,病变常发生在肺经而表现于肩背。北风生于冬季,病变常发生在肾经而表现于腰及腿胯之处。中央属土,病变常发生在脾经,而表现于脊背。 所以春气生病,病多在头部;夏气生病,病多在心脏;秋气生病,病多在肩背;冬气生病,病多在四肢。 所以春天多生鼽衄的病,夏天多生胸胁的病,长夏多生里寒疾泄的病,秋天多生风疟的病,而冬天多生痹症和厥病。 所以冬天只要善于保养阳气,不扰动筋骨,春天就不会发生鼽衄之疾,也不会得颈项的病,夏天就不会得胸胁部疾病,长夏就不会得里寒疾泄的病,秋天就不会得风疟这样的疾病,冬天也就不会得痹症成厥病,或因泄泻而汗出不止。 精在人身,如同根之于树一样。所以冬季善于保养精气,春天就不易生温病。夏天应疏泄,如果应该出汗而不出汗,到了秋天就会得风疟的病。这些道理,可以说都是根据四时而诊断疾病的基本法则。 所以说,阴中有阴,阳中有阳。从黎明到中午这段时间里,自然界的阳气是阳中之阳。从中午到黄昏这段时间里,自然界的阳气是阳中之阴。从黄昏到鸡叫这段时间里,自然界的阴气是阴中之阴。从鸡叫到黎明这段时间里,自然界的阴气是阴中之阳。自然界的阴阳之气是这样,人的阴阳之气也是这样。 就整个人体来说,外部为阳内部为阴。若单就躯干来说,背部为阳,腹部为阴。若单就脏腑来说,肝、心、脾、肺、肾五脏都属阴,而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都属阳。要了解阴中之阴,阳中之阳的道理,是为了什么?因为冬病发生在阴,夏病发生在阳,春病发生在阴,秋病发生在阳,都应按照疾病所在的部位来进行针刺或砭石治疗的缘故。所以说:背部为阳,阳中之阳为心。背部为阳,阳中之阴为肺。腹部为阴,阴中之阴为肾。腹部为阴,阴中之阳为肝。腹部为阴,阴中之至阴为脾。以上所说的都是人体的阴阳表里内外雌雄的对应关系,它们与自然界四时昼夜的阴阳变化,是相符合的。 黄帝说:五脏与四时相对应,都各有所用吗?岐伯答:有。东方青色,与人体的肝相应。肝开窍于目,精华藏在其中,它发病多在头部。比象来说,在五味中为酸,在植物中为木,在五畜中为鸡,在五谷中为麦,在四时中上为岁星,这些都属木的一类,和肝是相应的,所以肝有病就会发生在筋的方面。再者,属木性质的,在五音中为角音,在五行生成数中为八,在气中为腥臊。 南方赤色,和人体的心相应。心开窍于舌,精华藏于其中,它发病多在五脏。比象来说,在五行里为火,在五味中为苦味,在五畜中为羊,在五谷中为黍,在四时中上为荧惑星,这些都属火的一类,和心是相应的。所以心有病会发生在血脉方面。再有属火性质的,在五音中为徵音,在五行生成数中为七,在气中为焦枯。 中央黄色,与人体的脾相应。脾开窍于口,精华藏在其中,它发病多在脊部。比象来说,在五味中为甘味,在五行中为土,在五畜中为牛,在五谷中为稷,在四时中上为镇星,这些都属土的一类,和脾是相应的,所以脾有病会发生在肉的方面。再有,属土性质的,在五音中为宫音,在五行生成数中为五,在气中为香。 西方白色,与人体的肺相应。肺开窍于鼻,精华藏在其中,它发病多在背部。比象来说,在五味中为辛味,在五行中为金,在五畜中为马,在五谷中为稻,在四时中上为太白星,这些都属于金的一类,和肺是相应的,所以有病会发生在皮毛方面。再有,属金性质的,在五音中为商音,在五行生成数中为九,在气中为腥。 北方黑色,与人体的肾相应。肾开窍于二阴,精华藏在其中,它发病多在四肢。比象来说,在五味中为成味,在五行中为水,在五畜中为豕,在五谷中为豆,在四时中上为辰星。这些都是属于水的一类,和肾是相应的,有病会发生在骨骼方面。再者,属水性质的,在五音中为羽音,在五行生成数中为六,在气中为腐朽。 所以精通脉诊的人,必须小心地审察五脏六腑的气血逆顺以及阴阳、表里、雌雄的所似然,经过深思熟虑,以达到精微地步。这样的脉学,是宝贵的。但不是好学的人不要传授给他,只有具备医生的医德与好学聪颖的人,才有资格得到医学的精华。这才算对医学事业作出了贡献。 P9-10 序言 被称为上古三大奇书之一的《黄帝内经》,是我国传统中医学历史上现存最早又比较完整的中医古籍。《黄帝内经》包括《素问》、《灵枢》两太部分,共一百六十二篇。《素问》主要以阐释阴阳五行、天人相应、五运六气、天文历法、病机诊治、治法准则为主;《灵枢》主要以解释经络针灸、人体解剖、疾病症状及祛病之法为主。整部书以对话体为主,通过黄帝与岐伯等臣子的对话系统地反映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构建了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成为中医学发展的基石。但是,由于《黄帝内经》成书较早,文字古奥难懂、晦涩多义,所以也给后世留下了团团迷雾。 有人说,《黄帝内经》与《易经》一样,得授于史前文明或外星来客,原因是书中多次提到了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的“上古真人”。这与印加文明、古埃及文明等历史文明进程中的记载惊人的相似。仔细想来,似乎有些道理:要不是有了这些超越时代的先进思想的指导,古代的愚昧之人怎么能“仰观宇宙之邈远,俯瞰九州之变迁”,洞悉天文地理气象之间复杂的辩证关系呢?是耶,非耶?这答案当然要自己看了书之后才能找到。 从《黄帝内经》的内容来看,此书“上穷天纪,下极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更相问难”,不愧为一代奇书。天文、地理、气象、社会、历法、阴阳五行、运气之说皆有论述,用包罗万象概括一点儿也不为过。特别是其中最精妙的阴阳五行之说,不仅影响了中国五千年的文化,而且有些观点连现代科学也不得不佩服其前瞻性;还有其中的经络、针灸、气功的疗治理论,更是有着现代前沿医学都无法解释的神奇疗效;更别说现在正流行的“内经养生之道”,比西方“有病才治的实用医疗主义”高出了不止一个层次。从这些方面来看,《黄帝内经》的作者确实可以称得上是“大智大圣”。 对于这样一本被历代医家视为“圭臬”、奉为经典的奇书,如果有更多的读者能看到、看懂,那当然是一件再好不过的事。为此,编者结合各代研究成果,参考现代各种权威集注,采用译注结合的方式,全方位地呈现了《黄帝内经》的全貌,以便读者无障碍阅读,掌握《黄帝内经》中观天知地、卜吉测凶、祛病养生的理论精髓。在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由于《黄帝内经》文化底蕴丰厚、医理博大精深,我们的工作难免会有疏漏,误解误读之处还请大家多多谅解、批评指正。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全本黄帝内经(精)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秦泉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外文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119076997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434 |
版次 | 1 |
装订 | 精装 |
字数 | 700 |
出版时间 | 2012-06-01 |
首版时间 | 2012-06-01 |
印刷时间 | 2012-06-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科学技术-医学-中医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1.022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R221 |
丛书名 | |
印张 | 2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87 |
宽 | 198 |
高 | 32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