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复活(附光盘)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是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晚年呕心沥血十余载的长篇巨著,也是他一生思想和艺术的结晶。小说通过玛丝洛娃以及监狱中的“囚犯”蒙受的不白之冤,对沙皇的法律、法庭、监狱、官吏以及整个国家机构的反人民的本质作了广泛而深刻的揭露,是一面反映俄国农民在革命中矛盾状况的镜子。此外,还随书赠送价值15元的原版DVD影碟!

内容推荐

《复活》为托尔斯泰的后期代表作,叙述了贵族青年聂赫留朵夫早年诱奸卡秋莎·玛丝洛娃,随即又抛弃了她,致使其堕落,以及聂赫留朵夫后来“救赎”她的故事。在小说中,作为陪审员的聂赫留朵夫与作为犯人的玛丝洛娃重逢于法庭上。自此,他的良心深受谴责。为了“赎罪”,他开始了对玛丝洛娃实施“救助”。在为其奔走申冤的过程中,聂赫留朵夫目睹了俄罗斯农村的贫穷凋敝与广大农民的苦难,逐步认识到贵族专制制度与土地私有制是造成这一切罪恶的根源,终于同旧生活决裂,跟随玛丝洛娃同赴西伯利亚流放地。虽然最后他未能与玛丝洛娃结合,却在对宗教博爱的由衷信仰中,找到了精神的归宿,获得了自身精神的“复活”。这部小说的艺术造诣极高,叙事风格朴素简洁,心理描写细腻深刻,是一部经典的传世名作。

目录

序言

主要人物关系表

第一部

第二部

第三部

试读章节

“请进,大人,他们在等您。”科尔恰金家那幢大楼的和蔼可亲的肥胖的看门人说道,他把大门口那扇安装着英国铰链、可以无声转动的橡木大门打开了。“他们已经入席了,不过,吩咐下来请您进去呢。”

看门人走到楼梯口,拉了拉通到上面的铃。

“都有谁?”聂赫留朵夫脱外衣时问道。

“科洛索夫先生和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其他的都是家里的人。”看门人答道。

一个身穿燕尾服、手戴白手套的漂亮的仆役从楼梯上瞧了他一眼。

“请上来吧,大人,”他说,“吩咐过了,请您就去。”

聂赫留朵夫上了楼梯,经过熟悉的、华丽而宽敞的大厅来到餐厅。全家人已在餐厅就坐了,只有母亲索菲娅·瓦西里耶夫娜公爵夫人不在场,她是从来不走出自己房间的。饭桌上首坐的是老科尔恰金,挨着他,左边坐着医生,右边是客人伊万·伊万诺维奇·科洛索夫,他以前是省里的首席贵族,现在是银行的董事长,科尔恰金的自由派思想的朋友。左边其次是米茜妹妹的家庭教师列杰尔小姐和那个四岁的小姑娘,右边,在对面坐着米茜的弟弟,科尔恰金家惟一的儿子、六年级中学生彼得,为了等他考试,他们全家都留在了城里,还有一个是当家庭教师的大学生。左边再次一个人是四十岁的老姑娘、斯拉夫派信徒卡捷琳娜·阿历克谢耶夫娜,她的对面是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或称米沙·切列金,他是米茜的表哥。饭桌的下首是米茜本人,她旁边是没有动用的餐具。

“喂,好啊,请坐,我们刚要吃鱼。”老科尔恰金抬起那对充满血丝、不眨眼皮的眼睛瞧聂赫留朵夫,吃力而谨慎地嚼动着食物,“斯捷潘。”他含着满嘴食物,转过身去,用眼睛指了指没有人用过的餐具,向一个肥胖而庄严的饭厅仆役说道。

虽然聂赫留朵夫对老科尔恰金非常熟悉,而且多次在餐桌上见到他,现在不知为什么,他那红脸盘和塞在坎肩里边的餐巾上那一对发出喳吧响声的贪馋的嘴唇,还有那肥厚的脖子,尤其是那整个保养得胖胖的将军的身材,却让他感到特别不愉快。聂赫留朵夫不由地想起来,他知道这个人残酷,他在某地当长官时,曾经鞭笞人,甚至绞死人,上帝才知道这是为什么——因为他富有,地位显赫,他不需要巴结奉迎别人。

“马上送来,太人。”斯捷潘说完,从一个放银瓶子的食品柜里取出一把大汤匙,并向那个蓄络腮胡子的漂亮的仆役点点头,这个仆役立即在米茜旁边摆好一套没有动用的餐具,这套餐具原来盖着一块折叠得巧妙的上浆餐巾,上面的家徽正好朝上。

聂赫留朵夫绕饭桌走了一圈,和所有的人握手。当他走到他们面前时,除了老科尔恰金和女士们之外,所有的人都站了起来。虽然他和其中绝大多数人从来没有交谈过,今天这种绕桌一周以及与所有在座的人握手,却让他感到特别不愉快而且可笑。他为自己迟到表示歉意,想坐到桌子的末端,米茜与卡捷琳娜·阿列克谢耶夫娜之间的空位子上。可是老科尔恰金却要他到摆着龙虾、鱼子酱、干酪、咸青鱼的桌子边吃点小吃。聂赫留朵夫没有料到他已如此饥饿,一吃起干酪面包就停不了嘴,一直贪婪地吃着。

“哦,怎么,他们破坏了社会基础?”科洛索夫讽刺地利用抨击陪审员法庭的一家保守派报纸的说法说道,“把有罪的人开释了,给无罪的人判了罪,是吗?”

“他们破坏了社会基础……破坏了社会基础……”公爵笑着重复说,他对自己这位自由派的同事和朋友的才智和学说佩服得五体投地。

聂赫留朵夫甘冒不恭的风险,并不理睬科洛索夫的话,而是坐下来,对着端上桌的冒热气的汤不停地咀嚼。

“让他吃吧。”米茜笑着说,她用他这个代名词来提醒别人注意她和他之间的亲密关系。  这时科洛索夫精神振奋,大声谈论着那篇令他气愤的反对陪审员法庭的文章的内容。公爵的侄子,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赞同他的意见,谈到那家报纸的另一篇文章的内容。

米茜像平常一样衣着非常distinqee,好看,但并不显眼。

“您大概累坏了,也饿坏了。”等到聂赫留朵夫吃完了,她对他说。

“不,不很厉害,您呢,去看画展了吗?”他问。

“没有,我们改日再去。我们在萨拉马托夫家打lawn teninie了,确实,克鲁克斯先生打得好极了。”

聂赫留朵夫到这里来是为了消遣,平常他在这所楼房里是愉快的,这不仅仅因为那些让他的感官觉得愉快的豪华陈设的美好格调,而且由于那种在不知不觉中包围着他的令人满足的亲切气氛。今天真是怪事,这房子里的一切都让他厌烦,一切,从看门人,宽敞的楼梯,鲜花,仆役,桌上的摆设到米茜本人,今天他觉得她缺乏魅力,也不自然。科洛索夫那种自以为是的俗气的自由派的论调让他感到不痛快,老科尔恰金那公牛似的颇为自负的膘肥腰圆的身材也让他感到不愉快,斯拉夫派信徒卡捷琳娜·阿历克谢耶夫娜的法国话也让他不愉快,女家庭教师和男家庭教师拘谨的面孔也让人不愉快,说到他的那个代名词“他”特别让人感到不愉快……聂赫留朵夫经常在对米茜的两种关系之间摇摆不定:有时候,他好像眯起了眼睛,或者在月光下,看见了她的一切优美之处,他觉得她纯洁,美丽,聪明,自然……可是有时候,他仿佛突然在明亮的阳光下,看见了她的不足,也不可能看不见。今天对他来说就是这样的白天。今天他看见了她脸上所有的皱纹,知道而且看到了她零乱的头发,看见了她的臂肘发尖,主要的是,看见她那大手指的宽指甲酷似他父亲的指甲。

“最无聊的运动,”科洛索夫说到网球,“我们童年时代玩的棒球比这要有趣得多。”

“不,您没有尝试过,这游戏有趣极了。”米茜反驳说,在聂赫留朵夫看来,“极了”那两个字的发音特别不自然。

争论开始了,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和卡捷琳娜·阿历克谢耶夫娜也参加进来。只有女家庭教师和男家庭教师以及孩子们默不作声,他们分明觉得没趣。

“没完没了的争吵!”老科尔恰金大声笑着说,从坎肩里拉出餐巾,从桌子后面站起来,弄得椅子吱吱发响,一个仆役立即走过来把椅子扶住。其他所有的人都随着他站起来,走到一个小桌前,上面摆着漱口盅,里面有清香的温水,漱过口之后,大家继续进行没人感兴趣的谈话。

“难道不对吗?”米茜对聂赫留朵夫说,她想让他对自己的意见表示赞同,那就是,在什么情况下都不如游戏时更能看出人的性格。她从他的脸上看到一种专注的、在她看来是责怪的神情,这正是她害怕看到的,她也很想知道,这是怎么引起的。

P79-81

序言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1910)是人类文学史上灿烂的巨星,他的作品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1828年他出生在图拉省一个贵族世家,童年和少年时代受过严格的贵族家庭教育。1844年进入喀山大学学习,接受了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1847年因不满学校教育,辍学回到家乡。他在自己的庄园里试图改善农民处境,未获成功。1851年随长兄赴高加索,当了一名志愿兵,后又参加了克里米亚战争。他从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创作。六十年代初,他的创作进入高潮,除完成中篇小说《哥萨克》等作品外,还创作了史诗性的长篇巨著《战争与和平》(1866~1869)。七十年代的主要作品是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1873~1877)。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他在长期精神探索的基础上,完成了世界观的激变,与本阶级决裂,但又奉行“不以暴力抗恶”和“道德自我完善”的信条。1899年完成了长篇小说《复活》。晚年的托尔斯泰始终为自己的思想情绪与农民有距离而深感痛苦,为自己的家庭生活与农民有巨大差距而十分不安。1910年11月10日他离家出走,途中患肺炎,20日病逝于阿斯塔波沃车站,享年八十二岁。产生于十九世纪的三部曲《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是他的代表作,也是世界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不朽之作。

《复活》是托尔斯泰世界观转变以后的一部长篇小说,是他思想、宗教伦理和美学探索的总结性作品。《复活》记叙的内容是男女主人公精神上的复活。主人翁聂赫留朵夫公爵在地方法院当陪审员。有一次,他在审理一起妓女投毒害人案时,他认出了这个妓女是多年前他姑妈家的养女马丝洛娃。聂赫留朵夫曾经爱过她,后来又玷污了她。马丝洛娃怀孕后被赶出家门,沦落为妓女。法庭判处马丝洛娃流放西伯利亚做四年苦役。聂赫留朵夫心中有愧,决定帮助她上诉。为了替自己赎罪,聂赫留朵夫决定同马丝洛娃结婚,以使她免除徒刑,但马丝洛娃不同意。聂赫留朵夫一方面把自己土地以极低的租金租给农民,然后又把租金散发给农民。之后,他来到彼得堡全力为马丝洛娃上诉,但没有成功,他同马丝洛娃一道流放西伯利亚。马丝洛娃感到自己受到了公正的待遇,性格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她重新爱上了聂赫留朵夫。同时一个名为西蒙松的政治犯爱上了马丝洛娃,在爱情的感召下,马丝洛娃复活了原来纯洁、开朗的天性,实现了精神上的复活。为了不拖累聂赫留朵夫,马丝洛娃决定与西蒙松结婚。聂赫留朵夫回忆几个月以来的遭遇以及所见所闻,他认识到自己没有办法解决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罪恶。后来,他在《圣经》中找到了答案:人不但不可恨仇敌,而且要爱仇敌,由此他也完成了复活。

男女主人公复活的道路是不同的,但他们的精神归宿却是一致的,即“博爱”和“宽恕”。当初,追求理想阶段的聂赫留朵夫真诚地爱着马丝洛娃,这种感情具有纯洁和富于诗意的特点。但受习惯观念以及违背真与美的日常生活榜样的影响,他日益猥琐、空虚和渺小,并最终诱奸了马丝洛娃,小说充分表述了主人公内心深处真正的爱和淫欲的搏斗与冲突。聂赫留朵夫走向复活的过程就是人性由失落到复归的过程,也是道德自我完善的过程,“精神的人”战胜“动物的人”的过程。马丝洛娃则是一个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下层妇女形象,通过纠正她在病态社会沾染上的恶习,从而认识善存在的可能性,树立对善的信念。小说通过对男女主人公复活的描写,强调了道德自我完善在改造人与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在描写人物时,托尔斯泰运用了他所惯常使用的“心灵辩证法”,例如美好的春天和监狱景象的对比,聂赫留朵夫的安逸奢华生活和马丝洛娃的艰难处境的反差等等。在小说中聂赫留朵夫的心理活动是在直接的描述中揭示出来的,而马丝洛娃的心理活动则是由语言、表情等侧面表现的。多种心理描写技法的运用,使得主人公感情变化复杂细腻又合理自然。

《复活》在题材的广泛性、内容的深刻性和丰富性以及心理描写技巧的多样性上呈现出托尔斯泰作品的史诗性风格。叙事的惊人广度、对人物内心的深刻刻画、对社会恶的大胆暴露以及对崇高道德的追求,使托尔斯泰的小说既具有再现生活的广阔性和丰富性,又具有表现人物心灵世界的深刻性和真实性。这部作品既表现了社会的人的外在生活流,又表现了个体和群体的人的心理现象流,从而使这部作品显得气势磅礴,博大精深,其艺术上所达到的高度,历来受到文学家们的交口赞誉。

编者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复活(附光盘)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俄)列夫·托尔斯泰
译者 郑瑶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致公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1791153
开本 32开
页数 396
版次 3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05-01-01
首版时间 2005-01-01
印刷时间 2005-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7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512.44
丛书名
印张 12.38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08
147
2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5 17:2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