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书之书(精)
内容
编辑推荐

蔡家园编著的《书之书》内容介绍:书是有灵魂的物,它既是写作者心灵世界的物化,也是阅读者观照自我的镜子。因此,人与书不是冰冷的物的关系,而是一种充满热度的灵魂关系。有人把书比作朋友,有人把书比作恋人,还有人把书比作导师。爱书成痴的人,更是把书看得胜过一切。南宋尤袤就曾对人说:“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而读之以当朋友,幽愤而读之以当金石琴瑟也。”对他而言,书具有多种功用,可以满足多方面的需要,重要性不言而喻。

内容推荐

蔡家园编著的《书之书》是一本为书立言的书,它几乎包含了与书有关的一切。全书分为四辑:第一辑书香袭人,主要介绍了书之美、书之味、书腰、书签、藏书印、藏书票、书之态、毛边书、书虫;第二辑书之栖居,《书之书》主要介绍了书架、书房、书店、图书馆;第三辑与书结缘,主要介绍了书痴、书商、读书、借书、藏书、窃书、禁书;第四辑书畔风景,主要介绍了书与影视、书与女人、书与咖啡、书与疗伤、书与广告。

目录

第一辑 书香袭人

 书之美:书亦有色可赏玩

 书之味:一缕书香压百香

 书腰:纤纤腰带含风情

 书签:牙签片片映青灯

 藏书印:朱迹点点将心印

 藏书票:纸上宝石见风雅

 书之态:造物神奇无边界

 毛边本:天然未凿本色美

 书虫:情愿生涯一蠹鱼

第二辑 书之栖居

 书架:就是书睡觉的床

 书房:躲进小楼成一统

 书店:一座城市的光芒

 图书馆:鬼魂游荡的所在

第三辑 与书结缘

 书痴:爱书成癖“疯雅”士

 书商:撮合书与人相爱

 读书:天下至乐在书案

 借书:借书一痴还也痴

 藏书:黄金散尽为收书

 窃书:窃书之贼非雅贼

 禁书:雪夜闭门读禁书

第四辑 书畔风景

 书与影视:白日梦里避风港

 书与女人:书中自有颜如玉

 书与咖啡:精神消遣的佳偶

 书与疗伤:病经书卷作良医

 书与广告:酒好也怕巷子深

试读章节

中国书装设计的领军人物吕敬人说:“我有句话叫‘书籍之美体现的是和谐和对比之美’。和谐是指书给你创造的精神享受的空间,你能觉得有意思,能够沉迷其中流连忘返。对比之美是指通过阅读,你的触觉等感观也感觉到愉悦,精神享受的空间和物化的双重愉悦就是书籍所创造的美。”在设计《朱熹榜书千字文》时,他考虑既要保持原汁原味,又要创造一种新的形态,就以原大复制古籍,而在内文设计中则注入更多创新。如用文武线为框架将传统格式加以强化,注入大小粗细不同的文字符号以及粗细截然不同的线条,上下的粗线稳定了狂散的墨迹,左右的细线与奔放的书法字形成对比,在扩张与内敛、动与静中取得平衡和谐。封面的设计则以中国书法的基本笔画点、撇、捺作为上、中、下三册书的基本符号特征,既统_又有差异。封函仿宋代印刷的木雕版,但将文字反雕在桐木板上。全函以皮带串联,用如意木扣合成,既朴素又高贵。这本充分体现了他的设计理念的书后来获得好评。

获得2004年度“世界最美的书”称号的《梅兰芳藏戏曲史料图画集》,为四眼线装,上下两册,配以函盒。函盒为玄色丝织压印戏曲人物脸谱,上下点缀朱印方章,函背染以中国红,书皮采用米色略带光.泽的纸,上印戏曲人物图,一派雅淡简逸之气。版式编排具有中国传统特色,图文外绕浅灰线框,大量留白,整个版面色彩浓淡相宜。全书工艺细致流丽、墨彩相映、蕴藉委婉、古简典雅,赏心悦目。正如设计师张志伟所追求的境界,这本书的设计乃是“大象无形”。“大”为精炼的艺术概括,“象”为图书内容,所谓不露痕迹的设计。

与之风格相似的《曹雪芹风筝艺术》,也获得了2006年“世界最美的书”称号。它充分利用书页的空白部分,插入漂亮的风筝,每一页都有风筝在翩翩起舞,构思十分巧妙。印刷采用的是轻而柔韧的宣纸,装订用的是棉线。这样的材料轻盈无比,当读者掀动书页时,似有无数风筝在指间轻舞,那种曼妙的感觉,让人心醉。

这些图书都将具有民族特色的设计元素运用得恰到好处,因而形成了独特的东方书籍设计语言,典雅含蓄、韵味悠长。手捧一册这样的书,再佐一杯香茗,目光缓缓徜徉在书页之间,真是无上的享受。

设计师詹伟雄在《视觉的繁荣年代》中有个观点:设计师透过“装帧”或“排版”来制码,读者则经由自己人生累积的知识来解码,而就在这一来一往之间,“阅读的快感”就产生了。《无上清凉——弘仪大师墨宝舍利》是为纪念弘一大师圆寂60周年而出版的一部书,曾被评为“中国最美的书”。一色瓷青函套和瓷青护封,封面上只有一轮皓月散发着清辉,清、幽、寒、静,没有一点多余的修饰,浑然天成。版面的简洁与大师淡雅清远的气质融为一体,空寂恬淡的禅境跃然纸上。设计师以意象来渲染书的主题,显然是要激发读者通过解码来共同品味那优美的意境,实现画外之意。

一些有思想的设计师,不仅追求装帧本身所呈现的美,还运用种种手段激发读者参与其创作,从而创造性地体验审美快感。吕敬人就说过:“我也强调设计的引导功能,不能让读者永远停留在较低的审美层次里。最美的书是内容和形式统一、审美和功能统一的书。书籍不是静止的装饰之物。读者在翻阅过程中,与书沟通并产生互动。”他在设计《梅兰芳全传》时,最初接到的材料是表现梅兰芳一生的文字和部分剧照。做设计构思时,他考虑到这本书实际上反映了梅兰芳戏剧舞台和人生舞台两部分,于是又找来多张梅兰芳的生活照,根据这个思路重新编排内文。这本书的翻口别有用心:向右翻,切口上呈现的是一张梅兰芳的生活照,象征他的生活舞台的起始;向左翻,切口上呈现的则是一张戏装照,暗喻着他戏剧舞台的开端。吕敬人说:“这就是我所追求的,设计不仅要做到反映,而且要追求延伸、提升内文的境界。”

朱赢椿设计的《不裁》《蚁呓》曾两度获得“世界最美的书”殊荣。《蚁呓》则完全是需要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和作者一起来完成的一本书。它叙述的是一只蚂蚁的感悟,充满人生哲理。每页只在下部印有四五行文字,画面上的蚂蚁和道具只占很小的版面,余下的全是空白,既给人留下无穷的想象空间,又像在发出邀请——请读者一起来参与创作。“无字之经方为真经”,“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这是典型的中国思维和趣味。设计者显然是在传达这样一个理念:阅读的乐趣不在被动接受,而在主动参与。像这样的书,不再三把玩,哪能得其真趣呢?P07-13

序言

没有不散的筵席(代序)

书是有灵魂的物,它既是写作者心灵世界的物化,也是阅读者观照自我的镜子。因此,人与书不是冰冷的物的关系,而是一种充满热度的灵魂关系。有人把书比作朋友,有人把书比作恋人,还有人把书比作导师。爱书成痴的人,更是把书看得胜过一切。南宋尤袤就曾对人说:“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而读之以当朋友,幽愤而读之以当金石琴瑟也。”对他而言,书具有多种功用,可以满足多方面的需要,重要性不言而喻。唐驶晚年也写诗咏叹:“平生不羡黄金屋,灯下窗前常自足。购得清河一卷书,古人与我话衷曲。”他与书是一种对话关系,心神相交中透出几分超然。台湾书人杨照则进一层发挥说:“书比爱人忠心,比亲人有趣,比烟酒、彩票深邃;书比宗教调皮,却又比巫术庄重;书让我们不必离开人的世界,就能坐拥天堂和地狱。”人与书的关系,既折射了个人与时代的关系,也折射了这个人的襟怀、性情,有时堪称个人的心灵史。

人与书相处,最难过的应该算分离。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书与人的宴席亦如是。许多爱书人都深深体会过这种生离死别的彻骨之痛。

南朝梁元帝萧绎“才辩敏速,冠绝一时”,他博览群书,穷尽国力搜集了14万卷图书藏于宫中。当西魏围攻都城江陵之时,他上城墙巡视防务,还雅兴不减,随口吟诗。尽管大军压境,可是皇宫里依然如常讲授《道德经》,还要求百官认真听讲。后来,敌军就要破城了。萧绎绝望之余,不愿让书落入敌人之手,就让人点火焚书。顷刻之间,所有的书卷化作青烟。他欲跳入火海与书同焚,终被内臣劝阻。他满眼泪水喟然长叹:“文武之道,今夜尽矣!”对于这个书痴皇帝来说,焚书失道之痛确乎超过了亡国之痛。可惜,他当时还不能觉悟书乃天下之公器,竟以一己私心和一时冲动,毁掉了许多珍贵古籍,让后世读书人扼腕叹息。

在1100多年后,两位诗人在“礼崩乐坏”的惊恐中,也做着与书痴皇帝相似的举动——亲手焚书。“文革”风起,抄书之声甚嚣尘上,臧克家为了避祸,在自家厨房的水泥地上焚烧自认为有毒的图书。他后来在文章中写道:“看着火苗一口一口地把它吞噬,我心痛,我心恨。痛它的去,恨它的不快化成灰。一双手在拨火,双眼中在流泪。这时我的心,也好似成灰了。”流沙河的一首《焚书》,更是字字含泪:“留你留不得,/藏你藏不住。/今宵送你进火炉,/永别了,契诃夫!/夹鼻眼镜山羊胡,/你在笑,我在哭。/灰飞烟灭光明尽,/永别了,/契诃夫!/”亲手烧毁心爱的书,对于爱书人而言,其痛楚莫过于自断其臂。

在人与书的关系中,火永远是最大的敌人。郑振铎花20余年心血辛苦聚集近万种书籍,在日寇入侵引起的“一-二八”事变及“八·一三”淞沪会战中几乎丧失殆尽。他在(《烧书记》中记录了毁书的情形:“‘八·一三’后,古书、新书被毁于兵火之劫者多矣。就我个人而论,我寄藏于虹口开明书店里的100多箱古书,就在8月14日那一天被烧,烧得片纸不存。我看见东边的天空,有紫黑色的烟云在突突的向上升,升得很高很高,然后随风而四散,随而淡薄,被烧的东西的焦渣,到处的飘坠。……”后来又怕因“书”惹祸,只好烧书,“我硬了心肠在烧。自己在壁炉里生了火,一包包,一本本,撕碎了,扔进去,眼看它们烧成了灰,一蓬蓬的黑烟从烟通里冒出来,烧焦了的纸片,飞扬到四邻,连天井里也有了不少。……我觉得自己实在太残忍了!我眼圈红了不止一次,有泪水在落。是被烟熏的吧?”这些文字至今读来,仍可见那字里行间的斑斑泪痕。

书比人长寿。对于书痴而言,当他行将就木时,书就成了一种依依不舍的牵挂。有的人甚至爱到极致时,书随人俱亡。

恋书成痴的作家尤金·菲尔德(Eugene Field)惧怕终有一日将与心爱的书籍分离,于是事先写下一份书单作为遗嘱,交代后人届时将单子上罗列的14本书随他的遗体一并下葬,以便他在前往极乐世界的路上有书可读。20世纪,有个叫安东尼·霍内克(AnthonyHonek)的英国牧师也是个超级书痴,他曾搜购了一部16世纪出版的珍本,到手之后才发现图书“饱受蚁蛀虫蚀——那些虫都还活蹦乱跳”。他担心那几只虫会顺带享用他的其他藏书,干脆断然采取永绝后患的措施:“阁下,吾遂将该书埋藏于地下。您或许有所不知,花园里的土壤如今十分肥沃哩。”他心中没有道出的话还有:“你且先埋地下,等着我的到来吧!”

人与书的分离常常是悲剧性的,但是也有例外。

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Diderot)经济拮据,为了筹备女儿的嫁妆,想要卖掉自己的藏书。远在俄国的女皇帝叶卡特琳娜,得知此消息后,以高价买下这批书,同时又委托狄德罗保管,并且每个月给他付薪酬。狄德罗死后,这批书连带他的手稿真的辗转运至俄罗斯。像狄德罗这样幸运的爱书人,大概为数不多吧。

正如烟花无论曾经如何绚烂,终究会归于寂灭,人与书的激情相遇,最终亦难超越这种命数。占有诚然是一种快乐,但当占有不能成为永远时,我们何不换一种释然的心态呢?只要真正倾心过、欣赏过、激动过、收获过,再轻轻地挥一挥手,其实也不枉茫茫宇宙中这概率极低的一场偶遇了。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书之书(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蔡家园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金城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5501628
开本 32开
页数 307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150
出版时间 2012-01-01
首版时间 2012-01-01
印刷时间 2012-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3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10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176
113
3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17: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