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地道战》拍摄完成于1965年。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地道战》都可以说是中国电影史上的奇迹。当今中国有13亿人口,但是据统计,观看过这部电影的人次达到了18亿。也就是说,按照当时中国人口的统计,平均每个中国人看这部电影超过3遍。这是多么惊人的数据!这样的天文数字足以令当今任何一位在国际国内获奖无数的导演汗颜。40年前,这部电影刚刚公映,全国各地影院就纷纷订购,拷贝的发行数量一举达到了三千多个,创下了中国电影史上至今无法打破的发行纪录。
《地道战》创造的奇迹,除了特定历史时期和环境的因素以外,首先要归功于它的导演,一位亲身参加过抗日战争的传奇人物——任旭东。
今天的任旭东已经年过80,一头银发,挺直的腰板。方正的脸上,五官仍然透出一股英气,特别是那挺直的鼻梁,更加显示出英武的男性气魄。从当年的照片上看,任旭东年轻时候,是一个很有魅力的男人。即使他不做导演而改当演员,也很有可能会走红。他的外表,的确可以和当时任何一位著名的男演员媲美。
多年的军旅生涯,使得任旭东保持着很多良好的习惯。从他的坐姿和走路的样子上都可以看出。他没有一般老人的消沉和暮气,精神状态始终良好,而且思维敏捷,话语有力,显得底气十足。
一个人在晚年回忆自己的早年生涯,记忆仿佛
任旭东,河北涉县人,1925年出生于晋冀豫三省交界的太行山下。巍峨的太行山像母亲一样,养育了干百万的燕赵儿女,塑造了他们淳朴憨厚而又刚毅坚强的性格。任旭东一直以自己身为太行山人而自豪。
任旭东的童年是不幸的。母亲早亡,父亲被国民党军队杀害,年幼的任旭东成了孤儿,由祖父抚养。抗日的烽火燃遍了中华大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军民,积极投身到全民抗战的洪流中。朱德领导经过整编后的八路军三个主力师,渡过黄河,最后在太行山下扎下了根,太行山成了八路军重要的根据地。无数热血青年从祖国的四面八方,奔赴这个抗日的新战场。
1938年,八路军的著名将领徐向前在太行山打响了震惊中外的响堂铺伏击战,一举击毁日寇汽车180多辆,歼灭敌军数百人,焚毁、缴获敌军大量物资装备。这壮烈的太行史诗震响在少年任旭东的心灵深处。自小在私塾念书时,他就读到过“投笔从戎”的故事,军人为保卫自己的家园,与敌寇浴血奋战,马革裹尸的豪情一直令他神往。少年任旭东作出了自己人生中第一个重要的决定。
1939年,未满14岁的任旭东投奔八路军第129师,而徐向前就是该师副师长。在一般孩子读书娱乐的年龄,任旭东开始了自己的军旅生涯。他出生入死,参加过无数大大小小的战斗。在平汉战役中,任旭东右手食指被一颗手榴弹炸掉。陇海战役中,任旭东的左臂被敌军的枪弹洞穿。在枪林弹雨中一次次游走在生死边缘,接受着战争的残酷洗礼,慢慢长大成人,他从一个稚嫩的少年,成长为一个坚强、刚毅、有勇有谋的革命战士。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任旭东一直冲锋在最前线。
1948年,任旭东22岁,经历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战役,作为司令部的作战参谋,他参加了淮海战役。在位于大王庄的黄维兵团双堆集外围据点,任旭东遭遇到他生命中最为惨烈的一战。整整4天拉锯式的激战。双方的伤亡不计其数。冬日的冻土被滚烫的鲜血融化了一遍又一遍,敌军甚至用被冻硬的尸体堆砌工事。大王庄距离黄维兵团司令部最后盘踞的双堆集核心工事不到2千米,打下大王庄,就等于把明晃晃的利刃架在黄维的脖子上,而要拿下这一战,就必须用血肉之躯去与三辆横冲直撞的坦克搏斗。面对生死存亡的考验,任旭东跳出来,准备带领火箭筒班跟坦克正面交锋,却被团长一把拉了回来。坦克最终被炸毁,然而冲上阵地的战友们一个也没回来。对于他,那不是第一次也不是最后一次在鬼门关前回头,但却是最令他震撼的一次。见惯了战场上的残酷场面,见惯了死亡和鲜血,任旭东已经不知道什么叫畏惧,但是内心深处的感触,却日积月累。沉淀在他的心头。
战争胜利结束了,新中国的建立,为饱受苦难的人民带来了长久的和平。当“前仆后继、抛头颅、洒热血”逐渐幻化成书本上一个个平面的词汇,可能只有任旭东这一批老战士才真正体会得到,胜利的路上每一份荣誉来得都是如此的沉重。或许就是从22岁那年开始,军人深沉的使命感和悲壮的荣誉意识就重重地压在他的肩头。在他的一生中,这些成了他为人处事的指导思想。不管是在枪林弹雨的战争岁月。还是在风平浪静的和平时期。不管是作为战士,还是作为导演,他始终牢记着这一点。军人,作为国家的钢铁长城,和一般人是不一样的,军人可以说是用特殊材料做成的。P2-5
《发现之旅》希望为观众朋友们带来什么?《发现之旅》的制作者们又在这发现的旅程中得到了什么?答案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一种崭新的节目形态必然要经历创生、成长、成熟的阶段,所以节目的定位与目标人群,包括节目的表现手段以及区别同类节目的独特气质,无不是一个在摸索中逐渐清晰的过程。对于那些创作节目的年轻同志,用一句社会上的时髦话来说,当然希望他们既满足了自我又奉献了他人,果能如此,当可成就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其实这些都是栏目创造者的内心独白,很少能够拿出来摆一摆。前面说了,栏目的开创也是摸着石头过河,但并不意味着在一开始不存在原始的构想。为了更好的对《发现之旅》做一个说明,其实有必要先谈一谈我们不想把节目做成什么样子。首先,这个节目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科教片,它不能一头扎入知识的海洋难以自拔;其次,它也不是精英类纪录片,惟出语惊人马首是瞻,这实在有点太过险峻;最后,它一定不是新闻报导式的纪录片,浮光掠影,泛泛一番。
那么,《发现之旅》是一个什么样的栏目,或者说,它自身的价值体现在哪里呢?一个节目,最先实现的应该是它在艺术上的价值。与其他节目相比,《发现之旅》有很鲜明的特色,它的引人入胜在于强调故事化的创作手法。首先是一个故事,然后是事件的前后关连,最后是解开迷题的科学钥匙。在这里,知识潜入了后台,用故事来带动知识,将科学融入情节中去,达到寓教于乐的传播目的。这种娱乐化的创作手段并不是我们的发明创造,但是在国内的科学节目中,我们的确先行了一步。第二,是节目在传媒方面的价值,一个好的节目,一个在艺术上有价值的节目,是必然要担负教育与宣传的作用的,教育与宣传有多种手段,是大声疾呼、直抒胸臆,还是冷静的客观的传播科学精神,我们选择了后者。第三,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在这个层面更多体现的是一种认知的价值,科学本身就是一种旗帜鲜明的态度,去伪存真,求真务实,实事求是,将科学的精神与态度潜移默化地向观众浸淫,自然而然地便是社会价值的收获。而这一点,我以为恰恰是当下我们民族精神中最缺失的。
现在,让我们来回答一开始提出的问题,我们怎样将这些理念奉献给观众朋友呢?也就是说,披上一种什么样的外衣能够令观众朋友们可以认真地、快乐地收看我们的节目呢?我们把注意力转向人类的原始天性之一——游戏的欲望。人类的天性中有一种对游戏的渴求,说到底,它是我们人类共有的基因。这是因为游戏本身就是一种磨砺认知、宣泄情感的过程,像小孩子的“藏猫猫”、“找宝藏”,电脑游戏中非常流行的“找不同”、“挑错”,甚至文字游戏“按空填字”,它们的共同魅力都来自于通过发现赢取快乐。作为一档节目,我们所做的就是通过电视手段将这种游戏的魅力释放出来,在发现的过程中,我们和观众共同挑战未知,寻找真相,破解迷团,猜想缺环。也许正是因为这个节目满足了观众朋友们潜意识中游戏的欲望,它才能够拥有一大批忠实的观众群。如果说《发现之旅》有什么样的秘密,这大概就是它最终的谜底吧。
随着《发现之旅》的不断播出,这个节目也得到了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肯定。两年多来,《发现之旅》获得了国内国际等三十多个奖项,几乎囊括了国内纪录片的全部大奖,《发现之旅》所开创的纪录片模式更成为国内多个纪录片栏目的模仿目标,已经有同行称这种现象为“科影现象”。作为节目的母体,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已经有45年的科教片摄制历程,超过1400部科教影片的制作,其中一百多部影片更获得国内及国际的大奖。今天,全厂有300多名中高级职称的科教片制作人员,每年为中央电视台提供超过300个小时的科教节目,并不断有优秀的作品进入国际主流市场发行播放,这些都证明一档节目的成功决非偶然。在媒体竞争激烈、样式层出不穷的时下,《发现之旅》走过的是一条与众不同的成功之路,它是最合适的团队+激情+努力的完美组合,姑且把这些也称为一个秘密吧。
《发现之旅》开播已经3年了,3年的时间里,这个栏目培养了很专业化的制作队伍,栏目前后期共有三十多名制作人员,他们在工作岗位上也越来越有“感觉”。看着他们提着前期设备奔赴祖国各地,又因为忙于后期而身影匆匆的时候,总有一种自豪的情感由然而生。“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皆少年。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他们是一群平均年龄刚刚三十出头的年轻人,正是这些忘我的青年,寄托着科影的未来,同时也寄托着科学纪录片的未来。
《发现之旅》有很鲜明的特色,它的引人入胜在于强调故事化的创作手法。
这本《发现之旅(地下奇兵)》是该系列中的一册,介绍了“浑善达克沙地:第一天”、“职业车手的锋芒”、“绝望的沙山”、“揪心的等待”、“新的赛道/中国车王”、“江铃的噩梦”、“转战戈壁”、“江惠坚的冠军相”等内容。
《发现之旅(地下奇兵)》的作者是薛继军。
“草原上的大本营”、“多种多样的游击战术”、“河北冉庄地道战纪念馆”、“地下兵工厂”、“冉庄的地道”、“北疃惨案”、“对地道战的非议和坚持”、“贝加尔鲨鱼”、“海豹从哪里来的”……《发现之旅(地下奇兵)》(作者薛继军)介绍了以上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