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白马部落
内容
编辑推荐

现在的白马,变化之快,快得让人眼花缭乱。时光如果倒流那么一小段,谁能想到夺补河会断流?谁会想到白马的原始森林会砍光?谁能想到阿波珠们也能开着汽车进寨子?谁能想到寨子里的人半数以上都去了城市?谁能想到那么多白马人嫁给汉人或者娶回汉人?谁能想到办了六十年的白马小学,刚刚搬进新校舍,却在一夜之间人去楼空?

由陈霁所著的《白马部落》一书是一部讲述白马人历史和风情的散文。白马人是生活在西南边陲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四川省平武县,解放后被归为藏族,但实际上他们与藏族并不相同。白马人有自己的语言,沿袭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习俗,也有着受人敬仰的英雄人物以及与这些英雄有关的动人故事。

内容推荐

由陈霁所著的《白马部落》一书收录了《枭雄己去》《山神叶西纳玛》《毒咒》《格绕珠医生》《巫师》《一个人在故事里进进出出》《羽西的幸福》《明星陨落之后》《有一种鬼名叫摩古》等散文作品。

《白马部落》行文细腻,自然流畅,书写了一部属于白马人的史诗。书中十七个人物的动人故事,就几乎概括出整个民族的近代历史,而他们的命运也昭示了这个民族的命运。

目录

引子

1. 枭雄已去

2. 山神叶西纳玛

3. 毒咒

4.格绕珠医生

5. 巫师

6. 番官之女

7. 尼苏的美丽与忧伤

8.一个人在故事里进进出出

9. 羽西的幸福

10. 布基家的那点事儿

11. 明星陨落之后

12. 歌王归隐

13.祖传猎刀

14. 格珠: 一个白马汉子之出入江湖

15. 有一种鬼名叫摩古

16. 婚誓

17. 没有一个学生的校长阿波珠

后记

试读章节

引子

二十几年前,仲春,我第一次去白马。

出平武县城,往岷山深处才走几十公里,海拔从几百米噌噌蹿上两千多米。于是时光倒流,季节回返,桃红柳绿不再,抬头就是雪山。夺补河流淌在大峡谷底部,细瘦得楚楚可怜却涛声如雷。白马部落的十八个寨子散布两岸,一律的土墙板屋,三层小楼,顶着鱼鳞般的石板或者杉木块,拥挤在山洼山脊。

俨然是现实版的世外桃源。人数千余的部落,人人穿长袍,束彩色腰带,圆盘毡帽上飘弋着白羽毛,仿佛从远古走来。一家来客,即使素不相识,寨里人也奔走相告,纷纷端来荞根子、火烧馍之类特色美食相待。夜晚,男女老少挤在火塘边,争先恐后地给你唱歌。酒坛就摆在那里,好几根箭竹吸管同时伸进去,嘶嘶地吸,像自己在家里一样随便。

歌几乎覆盖了白马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们像是些鸟儿,平时被关在人们心中,一旦喝酒,它们就会扑腾着飞出来。那天晚上,激情的歌唱接力一直持续到深夜。其中一首古歌,过去只在过年时由长辈们唱出,调子苍凉悲怆,几乎让我落泪:

平原不属于我们

草原不属于我们

我们像小草不能直立

像一潭死水找不到出路

我们是大地上的过客

活一辈子就唱一辈子

只有我们的歌我们的舞

才属于我们自己

从那一刻开始,我喜欢上了这个民族。

平武地方文献记载,在宋代,整个平武县都是白马人的区域;明初,今天的县城所在地龙安,不过是他们一个叫“安洛”的寨子;一百年前,黄羊、木皮、木座等乡还是清一色的白马人。而今,只剩下一个白马乡,与九寨沟的勿角、甘肃文县的铁楼为邻。居住在这三地的白马人同属白马藏族,分别叫夺补、厄补和达嘎。三大部落隔山而居,近得几乎可以听见彼此心跳。川甘两省三县,白马人总人口号称两万。但是,仍在说白马语、民族特征保留较为完整的,还应该缩水一半。太小的民族孤岛,在太庞大太强势民族的包围中,像一枚被含在嘴里的糖球,融化的速度越来越快。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他们整体上还是文盲。没有文字,历史无法落地生根,转瞬化为云烟。每一个老人的离去,都是一小块历史的消失。生活在时间的混沌里,率性随意的父母,往往只知道自己孩子生在“挖洋芋的时候”,或者“下大雪那天”,他们怎能知道一个部族的来路?

生活曾经印版一样重复,亘古不变。在他们的视野里,国家很淡,皇帝很远。南宋晚期,龙州(州治现平武县城龙安镇)来了个汉族土司“王老爷”,代代相袭,官位一坐就是七百多年,职能却似乎主要是管自己在白马的代理人——番官。因此,白马人不知道什么王法,更不知道孔孟之道、四书五经、三纲五常、男女授受不亲。他们想唱就唱,想跳就跳,想爱就爱,无拘无束,似乎还处于人类童年。社会秩序由番官、头人掌控,白该(巫师)全权代表了山神叶西纳玛,引领着白马人的精神舞步。现实与神话,活人与鬼魅,边界模糊。

直到新中国建立,他们一步登天,从原始共产主义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一九六四年,一个叫尼苏的白马姑娘来到到北京,参加国庆观礼。毛泽东接见各民族代表时,她害羞,已经从第一排退到第二排,但毛泽东还是注意到她的与众不同。越过第一排的人头,毛泽东问她是什么民族,她紧张得说不出话。带队的官员急忙救场,说是平武藏区的藏族。毛泽东再看了看尼苏,摇了摇头,说从服装、人的面目看,她不是藏族。

最高领导人的质疑,让已经学了文化的白马干部们追问,我们来自哪里?我们到底是什么人?

白马族属研究一度是那些年的热点。著名历史学家徐中舒、缪钺、邓子琴和少数民族语言学家孙宏开等人,也许,还应该包括社会学家费孝通,他们的意见是主流,认为白马人就是氐人后裔;而羌族学者任乃强认为白马人是羌人后裔;桑木旦等藏族学者则认为白马人是藏族的一支。而白马人自己,始终坚信自己就是白马氐。

对于族属的,白马人差一点心想事成。但是,因为种种原因,一切又重新归零,他们依然来历不明,身份模糊。“白马人”只能作为他们身份的一个最大公约数。

二〇一三年年底,我获准去白马挂职体验生活。行将出发之时,央视播出了《探秘东亚最古老的部族——白马藏》,由此,我知道了一个关于白马人的惊人发现。

人类起源于非洲,此说已经成为学术界的主流观点。复旦大学人类学研究中心参与“全球基因地理”计划,在平武县医院偶然得到了白马人的基因样本,发现白马人的祖先五万年前就走出非洲,到达亚洲大陆。他们比日本北海道的阿依鲁人、印度洋上的安达曼人更加古老。因为地理的封闭以及不与外族(包括汉族、藏族和羌族)通婚的禁忌,他们古老的基因一直未被稀释。

这部纪录片像是特意的安排,及时为我的白马之行打底。于是,我对白马部落的聚焦,从一开始就有了一个超大的景深。(P001-004)

后记

后记

坐在白马乡政府宿舍窗前,目光从刚完成的《白马部落》书稿上移开,看窗外雪景。今冬的第一场大雪,下了一夜,目前依然没有停歇的迹象。瑞雪增添了我心中的愉快。纷纷扬扬的雪花,像是谁在将银色纸屑漫天抛洒,庆祝我终于交出了这份年度成绩单。

过去的两年,我大部分时间都住在白马。我像一个独行侠,开一辆越野车,奔走于各个寨子之间。

起初,我心中设想无数,目标却并不清晰,无知无畏,单凭热情拍马而去。对白马人,我只知道他们人数很少,自称氐人后裔,古老,原始,神秘,来历不明。我并不知道它能够给我提供些什么。

二〇一三年底,我到白马歌手门朝友做客——那是我正式去白马前的一次热身。寨子叫自耶里,白天,我在火塘边与他们特意请来的白马老人聊天,喝酒。聊着,喝着,他们常常也情不自禁地歌唱。在这些古歌中,一个古老民族的本真面目渐渐出现。晚上,躺在老门的床上,听夺补河涛声如雷,山风一阵紧似一阵。老门曾经是农民、军人、部队歌手、白马乡文化专千和绵阳歌舞团歌唱演员,有过娃娃亲对象、部队美女恋人、白马农村妻子和同是歌舞团演员的爱人。现在,他提前退休,一个人回来了。除了一身的毛病,他几乎没有从城市带走任何东西,哪怕是一本书,一张碟。言谈之间,他对城市,甚至音乐,都心灰意冷,甚至有几分厌倦。改革开放后进入大中城市的第一个白马青年,与外部世界的对话似乎以失败告终。一道白马人不曾了解的现实之墙,让他碰得鼻青脸肿、灰头土脸。他从寨子出发,现在又回到寨子,把自己还原为一个寨子里的白马人。

门朝友几乎是我当时在白马唯一的朋友,他的白马名字叫门格瓦斯。门朝友是他的汉语名字,他成为一扇“朝”我这个朋“友”开启的白马之“门”。也因为自己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而成为我第一个写作对象。这多少有点意外,却又像冥冥之中的安排。

马年伊始,我正式到白马挂职。那是大年初五,白马冰天雪地,但到处锣鼓喧天,熊熊篝火通宵达旦。圆圆舞、猫猫舞以及平时很难看见的曹盖面具舞,伴随着古老而粗犷的白马民歌,跳得昏天黑地,荡气回肠,让人如痴如醉。家家户户都飘着炊烟,酒香笼罩了每一个寨子。这是族人一年一度的大团圆,精神的大释放,整整一个民族掏心掏肺的告白。按照老门列出的名单,先是由他带路,后来是乡里分管文化的干部陪同,我们按图索骥,叩响了一户又一户白马人家的房门。于是,一扇扇粗重的木门应声而开,火塘的温暖气息扑面而来。许多精彩的故人往事,就像深埋在炉灰里的洋芋,扒拉出来,不等将灰拍干净,已是香气四溢。

我的白马朋友越来越多。嘎尼早、格绕珠、尼苏、曹宝和索中早夫妇、阿波珠、格格、格珠、格汝、塔汝、格波塔、旭瑟休,约中波……甚至曾经的麻风病人羽西,他们都是我在白马活动的支点。经常在寨子里转悠,见了太多的白马人,我就具有了白马信息总汇的性质,比好些土生土长的白马人还了解白马。那些日子里,我不是坐在白-5老乡的火塘边采访,就是待在乡政府的宿舍里写作。即使在滴水成冰的季节,坐在没有空调的宿舍里,或者行驶在冰雪覆盖的三十里“鬼门关”,白马强大的气场让我内心安静,且温暖如春。

二〇一四年秋天,当我写满几大本采访笔记之后,我的长篇纪实散文《白马叙事》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这本书,力图通过全景式的文学视野。系统,全面,为白马人立传。这也是我的初衷,大约也是关于白马人的第一部文学作品。但是,《白马叙事》这个容器太小,还有更精彩的东西它无法容纳。许多的人物,带着他们各自的人生故事,不经意就撞上门来。他们随时活跃在我心中,像是些候场的演员,激情充沛,跃跃欲试。我意识到脚下的这片土地是一座文学富矿。我被一只看不见的手拽着,不能不继续往白马的深处走。

于是,就有了《白马部落》。

自古以来,白马人僻居深山老林,遗世独立,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里独特的一支。他们是异数,是人文奇观,是民族的活化石。这种堪为奇迹的文化遗存,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他们生活于一个封闭的世界。但是,一旦大门打开,八面风来,他们坚守了上千年看似坚不可摧的民族文化。也可能像某些刚刚出土的文物一般,瞬间化为一地碎片。发展如疾风暴雨一般的近半个世纪,对白马人而言,几乎是摧枯拉朽,翻天覆地,一跃而跨越千年。

时代的大幕拉开,追光打在《白马部落》十七个章节的十七个人身上。他们中既有旧社会叱咤风云的一代枭雄,也有新中国仓促上任的文盲干部;有命运多舛的医生,也有神秘莫测的巫师;有一鸣惊人的歌舞明星,也有潦倒一生的倒霉农民;有铁骨铮铮的侠义汉子,也有偷鸡摸狗的浪荡少年……他们带着祖先古老的基因,穿着白马袍服,在中国大转折、大变革的大时代中,呈现出不同的命运轨迹和生存状态。十七个人的故事,就是这个民族的故事;十七个人的命运,就是这个族群的命运。这十七个不同的侧面,组合在一本书里,就是一张原生态白马社会的完整拼图。

时光只需要倒流那么一小段,谁能想到夺补河会断流?谁能想到白马的原始森林会砍光?谁能想到阿波珠们也能开着汽车进寨子?谁能想到寨子里的人半数以上都去了城市?谁能想到那么多白马人嫁给汉人或者娶进汉人?谁能想到办了六十年的白马小学,刚刚搬进新校舍,却在一夜之间人去楼空?

这是白马小学校长阿波珠的视角,也是大家的视角。

现在白马的变化之快令人目不暇接。现代化的大潮席卷全球,无人可以置身事外。新生事物层出不穷,祖宗的遗产迅速丢失,流行文化成为人们的一种共同话语。社会的前进和传统的继承如何统一,从来都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难题。十年之后,二十年之后,乃至更远的未来,白马人还是白马人吗?

我无意预测未来。但是,我相信《白马部落》在纸上留存了一个民族渐行渐远的背影,这让我多了几分欣慰。

既然是非虚构,我力求还原真相,尤其是追求本质的真实。所有的故事都来自第一手采访。但是,老一代白马人的时间概念模糊,模糊得甚至连生日都忘记。同一个故事,不同的人可能讲出不同的版本,甚至,就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讲同一个故事都大有出入。于是,我只能按自己的判断和需要来使用素材。白马人少,关系盘根错节。故事里的人物,有的属于先辈,有的就是我的朋友本人。为了减少对相关人士的打扰,部分人物用了化名。即使这样,为保证《白马部落》的真实和完整,某些文字还是有可能引起白马朋友的不快。在此,我预先致歉。但我不能刻意回避。

感谢平武县、白马乡的领导、朋友、乡亲们为我写作提供帮助。

感谢四川省作协的持续关心。

我唯有继续努力,力争把下一本书写得更好,以回报诸位。

二〇一六年三月四日 于王坝楚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白马部落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霁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020115532
开本 32开
页数 29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10
出版时间 2016-06-01
首版时间 2016-06-01
印刷时间 2016-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72
CIP核字 2016074755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9.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6
152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5:3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