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桑榆忆往(博雅人文)(精)
内容
编辑推荐

张伯伟编著的《桑榆忆往(博雅人文)(精)》是著名学者程千帆的学术性自传,有他的个人回忆,更多的是关于个人治学经验的总结。大部分内容是由与门人的谈话资料整理而来,读来令人如沐春风。全书分为劳生志略、音旨偶闻、书绅杂录三部分。200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过,此次新版,由南京大学张伯伟教授重新整理,并增加了约三分之一的内容。

内容推荐

张伯伟编著的《桑榆忆往》以程千帆先生晚年回忆录为主干,分为四部分:“劳生志略”,记录程千帆一生读书治学的不平坦经历;“音旨偶闻”,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黄侃、刘永济等大师宿儒,程千帆或从之问学,或与之共事,音容笑貌,录而为文,正可使后学“多识前言往行以蓄其德”;“书绅杂录”,程千帆晚年移砚南京,是生命中最辉煌的时期,既有等身著作次第问世,又言传身教了一批优秀弟子,学生们将其晚年口述治学经验辑录成帙,以飨学界;“友朋评议”,收录程千帆朋友、弟子对其学术成就的评议。内容丰富而深入浅出,不仅使后人得以瞻怀前贤风采,更是一本指点读书治学门径的参考书。

目录

题 记 张伯伟

劳生志略 程千帆口述 张伯伟整理

一 引子

二 家世及早年求学经历

三 接受现代教育

四 四川和武汉

五 反右运动与"文革

六 晚年生活

七 我的著作

音旨偶闻 程千帆

一 忆刘永济先生

二 黄季刚老师逸事

三 我与黄季刚先生

四 《汪辟疆文集》后记

五 《珍庐诗稿》序

六 友杏庵遗集跋

七 吴白匋先生诗词集序

八 赵少咸先生遗著序

九 圭翁杂忆

十 王闿运与袁世凯

十一 读《蠲戏斋诗》杂记

十二 琐记汉寿易氏与寒家世谊

书绅杂录 张伯伟编

一 书绅录 蒋 寅 巩本栋 张伯伟记

二 闲堂师语 程章灿记

三 打好基础,拓宽视野

——与硕士生的一次谈话 张宏生整理

四 敬业·乐群·勤奋·谦虚

——关于博士研究生培养的谈话 巩本栋整理

五 老学者的心声

——程千帆先生访谈录 程章灿整理

六 两点论

——古代文学研究方法漫谈 张春晓整理

七 贵在创新

——-关于学术论文写作的问答 巩本栋记

友朋评议 张伯伟编

一 文学发凡序 殷孟伦

二 程千帆先生的诗学历程 周勋初

三 千帆诗学一斑 舒 芜

四 评程千帆、吴新雷先生的《两宋文学史》

——兼谈文学史编写的若干问题  赵昌平

五 程千帆教授学术之品格

──《程千帆选集》评介 蒋 寅

六 程千帆古代文学研究述评 莫砺锋

七 校雠学重建的奠基之作

——评程千帆、徐有富《校雠广义》 陶 敏

八 "行道救世,保存国粹

——程千帆先生的精神遗产 张伯伟

试读章节

三 接受现代教育

一九二八年的秋天,我由于一个偶然的机会,从私塾学习改进新式学校,从汉口来到南京,考入金陵大学附属中学初中三年级,作为一名插班生,开始接受了八年正规的现代教育,直到一九三六年大学毕业。

我在金陵中学学习了四年,开始从多方面接触现代科学。我至今怀念在中学时代给我教益的几位语文老师:带着浓重安徽口音的张剑秋先生,他的诗人风度和抒情性的讲授是非常富于吸引力的。泰州林从周先生永远是那么容止闲雅,谈笑从容,知识就在不知不觉中流进了学生的心田脑海。余姚黄云眉先生,后来是海内外知名的明史专家,在上高中三年级课时,一个学期只为我们讲了一篇曾国藩的《圣哲画像记》,事实上却是以此为纲,上着国学概论的课。这种概论式的宏观论述是我在私塾学习时所不曾接触过的,所以“受之者其思深”。由于我在作业中发表了一些对李商隐诗的谬论,黄先生还特地将我叫去,勉励有加。这些半个多世纪以前的事,是我难以忘怀的。

在高中时,我遇到一位极好的化学老师,宁波王实铭先生。在他的循循善诱下,我对化学兴趣大增,成绩也极好。一九三二年八月我升入金陵大学时,原先准备读化学系,但当我去注册交费时,竟然要付一百多块钱。我父亲当时失业,无力负担,于是我遍查各系交费情况,发现中文系只要化学系的一半,我就进了中文系而走上了一条完全不同的道路,这也似乎有些偶然。人生道路是被偶然所决定的呢,还是有其必然性,对此,我感到迷惘。我不知道偶然性只是在诸必然性的交叉点上出现的说法,能否说明这个令人迷惘的问题。这样,我就没有机会当戴安邦等老师的学生,却做了黄侃、吴梅诸位老师的学生。我想,如果当初成了戴老师的学生,我也会在配位化学方面作出成绩来,不会当戴老师的不争气的门徒的。

进入大学以后,现代文、现代的科学和现代的意识,对我来讲受益匪浅。我跟王绳祖先生学欧洲近代史,从维也纳会议讲起,一直讲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然后跟陈恭禄先生学中国近代史,从鸦片战争讲起。还有一门社会科学概论,是一门通论课,教社会学两个星期,经济学两个星期,法律学两个星期,人类学两个星期,等等,都讲得很扼要,讲完就考试。授课教师名叫虎臣,是个回教徒,后来去了美国,一直没有回来。他博学多能,也非常会讲课。所有这些课程,使我由一个完全接受鸦片战争以前的知识的人,通过两年的训练变得“现代化”了。我也由过去的读写“之乎者也”,开始写新诗和白话文。然后再开始接受在今天我们看来是国学大师的训练。三十年代南京的高等学府中,大师云集。有的我获得受业门下、亲承音旨的机会;有的虽未尝从学,却也曾进登龙门,有所请益。现在想起来,确实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机会。我跟黄季刚(侃)先生学过经学通论、《诗经》《说文》《文心雕龙》;从胡小石(光炜)先生学过文学史、文学批评史、甲骨文、《楚辞》;从刘衡如(国钧)先生学过目录学、《汉书·艺文志》;从刘确杲(继宣)先生学过古文;从胡翔冬(俊)先生学过诗;从吴瞿安(梅)先生学过词曲;从汪辟疆先生(国垣)学过唐人小说;从商锡永(承祚)先生学过古文字学。我是金大的学生,但中央大学老师的课我也常跑去听,因为那个时候是鼓励去偷听的。我曾向林公铎(损)先生请教过诸子学,向汪旭初(东)、王晓湘(易)两先生请教过诗词。汪辟疆先生精于目录学和诗学,虽在金大兼过课,但没有开设这方面的课程,我也常常带着问题,前去请教。

中大的管理很松,那时找到一个同乡就可以躲在学生宿舍里,钱也不交,就这样读四年。像佘雪曼先生就完全是在中大偷听出来的。他口齿很好,字也不错,还会画画。后来在南洋大学教书,再后来到香港办了个雪曼艺文院。像这样的人,以前旧社会中可以产生。金陵大学就不一样,有秩序,办事有条理,不像国立大学那样随随便便、纪律散漫。整个金陵大学的学风,不只是国学的,而是对待整个的学问的态度,她那种教会学校的严格对我有大的好处。我一九七八年回到南京大学,那时教务处一些很老的,从金大一直留下来当职员的,都非常能干。

……

P10-12

序言

本书以程千帆先生晚年回忆录为主干,取名《桑榆忆往》。全书由四部分构成:

程先生生于一九一三年,亲历了二十世纪的许多动荡岁月,其不平坦的一生,正应了庄子所谓“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坎坷的经历可以成就一诗人,却往往难以成就一学者,“文章憎命达”所表达的无非是“诗穷而后工”。因此,当我们面对其损失了十八年黄金岁月,从八十年代以来完成的二十多种著作时,又如何能不兴悲欣交并之情?读书诵诗,知人论世。述“劳生志略”。

三四十年代的南京和四川,聚集了不少大师宿儒,程先生或从之问学,或与之共事,名德重望,耳濡目染。昔司马越有云:“讽味遗言,不如亲承音旨。”程先生将其闻见录而为文,正可使后学“多识前言往行以蓄其德”。述“音旨偶闻”。

“白头想见江南”的程先生,在晚年再度移砚南京,开始了其生命中最辉煌的时期。既有其等身著作的次第问世,更有一批弟子在学术界的崭露头角。学生对老师的教导,信受奉行,珍同拱璧,一如子张退而“书诸绅”。兹辑录成帙,以飨同好。述“书绅杂录”。

对程先生的学术,今人多有评论。本辑选录了八篇,其中三篇出于门弟子之笔。先生每以蕲春黄君之语勉励诸生:“学业既成,师弟即是朋友。”弟子虽不敢以友朋自视,而先生辄恒以成为友朋相勖。今汇集为一,以志努力方向。述“友朋评议”。

一九九九年八月十五日

受业张伯伟谨记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桑榆忆往(博雅人文)(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译者
编者 张伯伟
绘者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1260142
开本 32开
页数 355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297
出版时间 2015-09-01
首版时间 2015-09-01
印刷时间 2015-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564
CIP核字 2015147128
中图分类号 K825.6
丛书名
印张 11.3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7
153
2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3:4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