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潘德舆家书与日记(外四种)/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
内容
试读章节

君博闻强识,于书无所不读。独不喜宋、明儒先书及浮屠家言,谓其虚诞无当。持身虽若铁荡、不桎束迂谨,而中有介然不可夺者。骈散文、诗词道逸渊懿,淮士无出其右。刊定《剑客类稿》,凡散文二卷、骈文二卷、诗八卷、词二卷,欺生随笔二十二卷,墨脞一卷。尤深于史,棼乱脞遗,史所荒忽者,栉剔香集,识之尤悉。著有《十国杂事诗》十卷、《十六国杂事诗》十六卷、《后梁书》二十卷、《北辽书》九卷、《辽进士考》二卷、《季明封爵考》一卷、《檀香山岛国志》十九卷、《勺湖志》十六卷。又译出《安南史》、《朝鲜近世史》、《印度杂事》、《彼得传》、《泰西名家略传》若干卷。钩沈撮异,撰录悉有义法。它所著有《补陈书》、《州郡志》、《西辽纪事》,丁乱稿佚,晚亦未能重辑也。呜呼!以君丰才啬遇,使研悦缮性息心之经术,宜亦可淡然以著述自娱也。君既不屑屑自揪抑,高气迈往。膺世变、遘厄塞,良不能无望。而播糠积薪九等表之下中、下下者,崛郁鳞起,益令君无所抒其愤慨,终已不获一展,岂非柄世者之咎哉!

君生于清光绪元年乙亥九月二十二日,卒于民国二十年阴历十一月十五日,年五十有七。配刘孺人。子男五人:嗣孟、嗣雍、嗣曾、嗣开、嗣言,均隽迈有君之风。女二人:嗣昭、嗣光。孙二人。

君与予姊丈徐粹甫雅故,予因获交于君。君初至金陵,馆贵池刘氏。予与刘氏群从昆季稔,过从尤数。光、宣间金陵多寓公耆彦,登临文燕,往往有予两人踪迹也。不三十年,知旧漂零垂尽。君既连蹇不得志,予亦无力以振起君。尝一强君入焦山,商略地志,君已病矣。蹒跚扶掖,渡江登松寥阁,抗声论方志义例,诵述骈溢,盛气盖一座人。一座人咸震耸莫能难。君既不乐山居,馆谷又不时给,展转扶病归,拾敝纸贻书诀予,潦草不可辨。其后遂不通问。予为君传,仿佛君生平,溯畴曩写心谈艺之概,乃邈然不可复再也。悲夫!

学界对于毛元征的知晓,大约多因其《北辽书》等史学著作,而于《惶恐零丁》及《炳烛录》两种日记,上引柳诒征先生为其所作小传并没有提及,大约连柳先生也不曾见过,甚至不曾听过。

《惶恐零丁》记录了民国九年(1920)春其卸任涪陵查验局长,转任奉节查验局长后的一系列惊险遭遇,以及离任返淮城后短暂的栖居生活。其中记川、鄂两军火并之因果过程尤详。返淮期间与词人桑遇赓(字湘渔,有《靡施词》传世)、文化学者王光伯(《河下园亭记续编》的作者)、政要郝崇寿(字砚樵,民国初江苏省众议员)等人的交游酬酢,更是我们今天具体了解这些人不可多得的第一手材料。

《炳烛录》记录的时间内容稍为庞杂,主要是:民国十四年(1 925)初秋,从次子毛雍在北京生活一个多月的耳闻目睹;之后南下进入江苏省政府财政厅任秘书数月的倜傥经历;附录民国十二年秋、民国十五年春季某月十天在山阳的作为。其中以秘书生涯之见闻最具文献价值。

该录所记交游,有政客,有文士。笔者最感兴趣的是其与梁荚、仇墚、欧阳渐等文化名士的交往。~(1865--1927),字公约,号饮真,室名端虚堂。江都人,光绪间诸生,久客金陵。擅画,尤善绘芍药、菊花,有“梁芍药”之誉;工诗,有《端虚堂诗稿》二卷传世。汪辟疆赞其“诗才甚隽”(《光宣以来诗坛旁记》)。(1873--1945),字亮卿,一字述庵,南京人。光绪三十年(1904)留学日本弘文学院,宣统元年拔贡。归国后任南京第四师范学校校长,创设栖霞乡村师范分校。执教严格,爱才若渴,词学大师唐圭璋先生即蒙其提携成长。晚年始着力填词,与石凌汉、孙溶源、王孝煌号称“蓼辛社四友”,著称词坛。欧阳渐(1871—1943),字竞无,江西宜黄人。早岁醉心理学,中年追随杨仁山研习佛学,从事佛学教育,终成一代宗师,熊十力、汤用彤、梁漱溟、吕潋、蒙文通等皆出其门下。截止目前,未见有人为梁茭、仇垛作年谱,欧阳竞无有简谱而已。毛元征所记与他们这段时间的详细交往,必将作为研究他们生平的原始材料。

该录所记传闻,或撮述前朝载籍,或实录时贤转说,真伪杂糅,有些在今人看来颇为荒诞不经,甚至具有迷信色彩,如八月十二号记谭少南与王蕴之所言。但是我们如果置换视角,把它们认作二十世纪初的民问传奇,那么这些记录又何尝不具有民间文学史料的价值?

以上仅就本人兴之所至,对几部文献的价值进行窥斑见豹式的扫描。相信不同专业背景的读者,自可从这些原始材料中各取所需,无待本人继续饶舌。

淮上藏书家陈畏人(1883 1970),本姓史,名宗书,字鉴庭,五岁时过继给姨夫陈纪元之后,改名畏人。潘德舆夫人史氏,即陈畏人曾太姑。潘德舆《养一斋日记》、《养一斋家书》、《北行日录》及毛元征《惶恐零丁》、《炳烛录》等五种,原均藏于其手。陈畏人去世后,所有藏书归其次子陈慎侗(1910—2010)。陈慎侗去世以后,家藏古籍由其后人捐赠淮阴师范学院图书馆。P10-12

目录

前言

养一斋家书(潘德舆)

戊子(1828)

致亮弼(七月廿七日)

致亮弼(十月七日)

己丑(1829)

致亮弼(二月十六日)

致亮弼(五月十九日)

庚寅(1830)

致全家(三月初七日)

致亮弼(四月廿九日)

致亮弼(闰四月廿八日)

致亮弼(五月初三日)

致亮弼(七月初二日)

致亮弼(八月初十日)

致亮弼(九月廿六日)

致亮弼(十一月十八日)

辛卯(1831)

致亮弼(三月初二日)

致亮弼(三月廿九日)

致亮弼(四月十八日)

致亮弼(四月廿日)

致亮弼(六月廿六日)

致亮弼(七月十二日)

致亮弼(八月廿六日)

壬辰(1832)

致亮弼(二月廿三日)

致亮弼(三月十六日)

致亮弼(四月十三日)

致亮弼(六月初五日)

致亮弼、亮工、亮熙(七月廿八日)

致亮弼(九月廿八日)

致亮弼(闰九月十九日)

致亮弼(十月廿六日)

致亮弼(十一月廿一日)

癸巳(1833)

致亮弼、亮工、亮熙(正月十一日)

致亮弼(三月十七日)

甲午(1834)

致亮弼、亮工、亮熙(十二月初四日)

致亮弼(十二月廿四日)

乙未(1835)

致亮弼(二月廿三日)

致亮弼(三月廿一日)

致亮弼(三月卅日)

致亮弼(五月廿三日)

丁酉(1837)

致亮弼(二月廿七日)

致亮弼(三月廿一日)

致亮弼(四月初一日)

致亮弼(五月廿六日)

致亮弼、亮熙(六月十九日)

戊戌(1838)

致亮弼、亮彝、亮熙(二月初六日)

致亮弼、亮彝、亮熙(二月廿五日)

致亮弼、亮彝、亮熙(三月十六日)

致朗陵兄(一)

致朗陵兄(二)

致大嫂

养一斋日记(潘德舆)

自序

卷一

卷二

北行日录(潘德舆)

苏余日记(蒋阶)

惶恐零丁(毛元征)

炳烛录(毛元征)

蔗叟自编年谱(段朝端)

序言

在世界所有的文明中,中华文明也许可说是“唯一从古代存留至今的文明”(罗素《中国问题》)。她绵延不绝、永葆生机的秘诀何在?袁行霈先生做过很好的总结:“和平、和谐、包容、开明、革新、开放,就是回顾中华文明史所得到的主要启示。凡是大体上处于这种状况的时候,文明就繁荣发展,而当与之背离的时候,文明就会减慢发展的速度甚至停滞不前。”(《中华文明的历史启示》,《北京大学学报22007年第1期)

但我们也要清醒看到,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带给我们的并不全是积极遗产,其长时段积累而成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具有强大的稳定性,使她在应对挑战时所做的必要革新与转变,相比他者往往显得迟缓和沉重。即使是面对佛教这种柔性的文化进入,也是历经数百年之久才使之彻底完成中国化,成为中华文明的一部分;更不用说遭逢“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数千年未有之强敌”(李鸿章《筹议海防折》),“数千年未有之巨劫奇变”(陈寅恪《王观堂先生挽词序》)的中国近现代。晚清至今虽历一百六十余年,但是,足以应对当今世界全方位挑战的新型中华文明还没能最终形成,变动和融合仍在进行。1998年6月17日,美国三位前总统(布什、卡特、福特)和二十四位前国务卿、前财政部长、前国防部长、前国家安全顾问致信国会称:“中国注定要在21世纪中成为一个伟大的经济和政治强国。”(徐中约著《中国近代史》上册第六版英文版序,香港中文大学2002年版)即便如此,我们也不能盲目乐观,认为中华文明已经转型成功,相反,中华文明今天面对的挑战更为复杂和严峻。新型的中华文明到底会怎样呈现,又怎样具体表现或作用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层面,人们还在不断探索。这个问题,我们这一代恐怕无法给出答案。但我们坚信,在历史上曾经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必将凤凰浴火,涅檗重生。这既是数千年已经存在的中华文明发展史告诉我们的经验事实,也是所有为中国文化所化之人应有的信念和责任。

不过,对于近现代这一涉及当代中国合法性的重要历史阶段,我们了解得还过于粗线条。她所遗存下来的史料范围广阔,内容复杂,且有数量庞大且富有价值的稀见史料未被发掘和利用,这不仅会影响到我们对这段历史的全面了解和规律性认识,也会影响到今天中国新型文明和现代化建设对它的科学借鉴。有一则印度谚语如是说:“骑在树枝上锯树枝的时候,千万不要锯自己骑着的那一根。”那么,就让我们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与能力,为承载和养育我们的中华文明做一点有益的事情——这是我们编纂这套《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的初衷。

书名中的“近现代”,主要指1840一1949年这一时段,但上限并非以一标志性的事件一刀切割,可以适当向前延展,然与所指较为宽泛的包含整个清朝的“近代中国”、“晚期中华帝国”又有所区分。将近现代连为一体,并有意淡化起始的界限,是想表达一种历史的整体观。我们观看社会发展变革的波澜,当然要回看波澜如何生,风从何处来;也要看波澜如何扩散,或为涟漪,或为浪涛。个人的生活记录,与大历史相比,更多地显现出生活的连续。变局中的个体,经历的可能是渐变。《丛刊》期望通过整合多种稀见史料,以个体陈述的方式,从生活、文化、风习、人情等多个层面,重现具有连续性的近现代中国社会。

书名中的“稀见”,只是相对而言。因为随着时代与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的珍本秘籍经影印或数字化方式处理后,真身虽仍“稀见”,化身却成为“可见”。但是,高昂的定价、难辨的字迹、未经标点的文本,仍使其处于专业研究的小众阅读状态。况且尚有大量未被影印或数字化的文献,或流传较少,或未被整合,也造成阅读和利用的不便。因此,《丛刊》侧重选择未被纳入电子数据库的文献,尤欢迎整理那些辨识困难、断句费力、裒合不易或是其他具有难度和挑战性的文献,也欢迎整理那些确有价值但被人们习见思维与眼光所遮蔽的文献,在我们看来,这些文献都可属于“稀见”。

书名中的“史料”,不局限于严格意义上的历史学范畴,举凡日记、书信、奏牍、笔记、诗文集、诗话、词话乃至序跋汇编等,只要是某方面能够反映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特色以及人物生平、思想、性情的文献,都在考虑之列。我们的目的,是想以切实的工作,促进处于秘藏、边缘、零散等状态的史料转化为新型的文献,通过一辑、二辑、三辑……这样的累积性整理,自然地呈现出一种规模与气象,与其他已经整理出版的文献相互关联,形成一个丰茂的文献群,从而揭示在宏大的中国近现代叙事背后,还有很多未被打量过的局部、日常与细节;在主流周边或更远处,还有富于变化的细小溪流;甚至在主流中,还有漩涡,在边缘,还有静止之水。近现代中国是大变革、大痛苦的时代,身处变局中的个体接物处事的伸屈、所思所想的起落,藉纸墨得以留存,这是一个时代的个人记录。此中有文学、文化、生活;也时有动乱、战争、革命。我们整理史料,是提供一种俯首细看的方式,或者一种贴近近现代社会和文化的文本。当然,对这些个人印记明显的史料,也要客观地看待其价值,需要与其他史料联系和比照阅读,减少因个人视角、立场或叙述体裁带来的偏差。

知识皆有其价值和魅力,知识分子也应具有价值关怀和理想追求。清人舒位诗云“名士十年无赖贼”(《金谷园故址》),我们警惕袖手空谈,傲慢指点江山;鲁迅先生诗云“我以我血荐轩辕”(《自题小像》),我们愿意埋头苦干,逐步趋近理想。我们没有奢望这套《丛刊》产生宏大的效果,只是盼望所做的一切,能融合于前贤时彦所做的贡献之中,共同为中华文明的成功转型,适当“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言)。

《丛刊》的编纂,得到了诸多前辈、时贤和出版社的大力扶植。袁行霈先生、傅璇琮先生、王水照先生题辞勖勉,周勋初先生来信鼓励,凤凰出版社姜小青总编辑赋予信任,刘跃进先生还慷慨同意将其列人“中华文学史史料学会”重大规划项目,学界其他友好也多有不同形式的帮助……这些,都增添了我们做好这套《丛刊》的信心。必须一提的是,《丛刊》原拟主编四人(张剑、张晖、徐雁平、彭国忠),每位主编负责一辑,周而复始,滚动发展,原计划由张晖负责第四辑,但他尚未正式投入工作即于2013年3月15日赍志而殁,令人抱恨终天,我们将以兢兢业业的工作表达对他的怀念。

《丛刊》的基本整理方式为简体横排和标点(鼓励必要的校释),以期更广泛地传播知识、更好地服务社会。希望我们的工作,得到更多朋友的理解和支持。

2013年4月15日

内容推荐

潘德舆,字彦辅,号四农,清嘉庆道光年间著名诗文家,有《养一斋集》。《潘德舆家书与日记(外四种)》为整理出版潘氏家书、日记,为研究潘氏生平及清中后期文人交游提供了丰富材料。另本书还收有清末民国时期淮阴地区名流的几种日记、自编年谱等,亦为了解及研究近现代淮阴地区的文人交游、社会历史等提供了文献资料。

编辑推荐

《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的基本整理方式为简体横排和标点(鼓励必要的校释),以期更广泛地传播知识、更好地服务社会。

这本《潘德舆家书与日记(外四种)》是其中一册,为整理出版潘氏家书、日记,为研究潘氏生平及清中后期文人交游提供了丰富材料。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潘德舆家书与日记(外四种)/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潘德舆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凤凰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50621299
开本 32开
页数 23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11
出版时间 2015-05-01
首版时间 2015-05-01
印刷时间 2015-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294
CIP核字 2015049277
中图分类号 K825.6=49
丛书名
印张 8.12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10
148
10
整理 朱德慈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20:0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