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姐同我相聚日子,八十八年总共不到两年。我出生八个月,过继给二房叔祖母做孙女,由上海回合肥老家。
第一次到寿宁弄家中,我七岁。见到三个姐姐五个弟弟,又高兴,又陌生,像到另一个世界。姐姐们觉得忽然跑出个小妹妹来,更是件新鲜的事。于是商量要办学校,说到做到。大姐的学生是二弟,三姐的学生是大弟,二姐的学生是我。二姐最是上劲,把我名字改成“王觉悟”,还把三字绣在一个书包上,要我背着。学校在园中的花厅里,上的是什么课我记不得了。有一天,不知为什么得罪了老师,她用一把小剪刀,一面哭,一面拆“王觉悟”三个字。哭得很伤心,大大说了她几句:“这么大人还哭,小妹妹都不哭,丑死了。”事后见二姐的著作《最后的闺秀》。故事略有出入,或大有出入。
以后我们师生和好如初。她教我在一块缎子上绣花,我从未拿过针,她完成后,算是她教我绣的,到处给人看。钟干干夸我,更夸她教得好,她高兴,我也高兴。其实到现在我还不会绣花,正如我不会算算学一样。
第二次回家,家在九如巷,我十四岁。大大在我九岁时过世。继母生了三个孩子,两个不存,只有宁和七弟,才两岁。从此我们姐弟是十个人。这次是祖母带我来苏州,我们住在南园李家别墅。祖母有时把我送到九如巷同姐姐们住几日。也许不到一月,我们就要回合肥,三个姐姐在晚上,关起楼门,办了四个碟子、一壶酒为我饯行。我们谁也不会喝酒,只举举杯做样子。但二姐就真的喝了几口,实时倒在床上。大姐说:“今天送四妹,不可无诗,我们四人联句,一人一句就是一首诗了。”大姐先来一句“更深夜静小楼中”,第二句该是二姐,可是她呼呼地睡着了。三姐向我挤挤眼睛笑着说:“她做不出,装睡了!”她可真醉了,叫也不醒。大姐说:“三妹接第二句吧!”三姐接“姐妹欣然酒兴浓”。大姐接了第三句“盘餐虽少珍馐味”,我接“同聚同欢不易逢”。现在看来,这首诗真是幼稚。但当时我真感到真正我有三个姐姐对我这么好,还给我饯行。夜间都睡静了,我是第一次百感交集不能睡,做了一首五律:“黄叶乱飞狂,离人泪百行。今朝同此地,明日各他方。默默难开口,依依欲断肠。一江东逝水,不作洗愁汤。”也是破题儿第一遭五律。
第二天,大弟知我们又吃又喝又做诗,没有带他,有些失望,也不服气。他做了一首长短句:“天气寒,草木残。送妹归,最难堪。无钱买酒饯姐行,只好对着酒店看。无钱醉,无席餐。望着姐归不能拦。愿姐归去能复来,相聚乐且欢。”我看了又高兴,又感动。回合肥把三首诗给我的举人老师左履宽看,他说宗和的最好。他其时十三岁(本文中年岁都是虚的),因没有读多少旧诗,所以没有旧诗老调。我们略读了一些,就无形中染了老调。以后他偶然做些,都无旧诗习气。此后只同三姐通了几封信,也还有一两首小诗。
1930年,祖母春天过世,我十七岁。秋冬之际回到家中。这次是真正回家了。但是姐姐们已都去上海进大学,我一个人在楼上一间房住。最大的转变,我得进学校,按部就班。是爸爸的意思应该要受普通教育,问题是在英文和算学上。二姐介绍她中学算学老师周侯于,从四则教起。我在乐益小学六年级读几天,就读初中一年级。一年后,“一·二八”事变,我们一家去上海。我斗胆考务本,居然考取高一。以后转光华实验中学,是二姐与她同学们办的。二姐也是其中老师。她住老师宿舍,我住学生宿舍,那时她同耀平兄还在恋爱时,我同她不常见。
耀平兄请我陪他三姐去向爸妈求婚。三姐非常文雅、客气地说了很多求婚应说的话,我一句也不懂。爸爸是个重听,妈妈也不会这一套,两人只微笑,微笑就算是答应了婚事。后来耀平兄送我一件红衣,称我为小天使。他们在上海结婚,曲友们还叫我唱《佳期》,耀平兄看着曲本,以后他向二姐说,如果四妹懂得词意,大概不会唱了。其实唱清曲,题目应景就行。上台表演又是两回事。
她连生三个孩子一个不存。以后我去北平,回苏州,又去南京,都同她很少见面。直到抗战初期,她一家来张老圩避难,住很短时间就先往成都去了。后来我到成都见到她,但不住一起,我同四弟、镕和弟另住在湖广馆。她同光华教员们同住。不久我去昆明。直到1941年我到重庆,正是大轰炸,不记得她住何处。见面时只在荫庐胡子婴家。以后她同晓平、小禾住在江安,我也去住了几天。江安是个安静而美丽的地方。我最喜到江边去散步,也听不到警报声。P384-386
《张充和诗文集》编辑始末
诗词篇
失题(燕子归来情俏俏)
荷珠
失题(黄叶乱飞狂)
失题(为问重生焦小吏)
龙门巷读书纪事五首
失题(堤畔垂杨)
浪淘沙(燕子也如无意绪)
趁着这黄昏
蝶恋花(病榻初欣春意好)
浣溪沙(长记天平笑语声)
菩萨蛮(松林月黑风初动)
渔家傲(睡起欲成流水调)
虞美人(晚晴天气春寒峭)
咏蟋蟀
青城杂咏四首
菩萨蛮(小轩凉纳千山绿)
鹧鸪天上轩辕台归时迷路
鹊桥仙(有些凉意)
浣溪沙(梦魂惯不畏鸱枭)
鹧鸪天(万绿初晴压水新)
江安晚步
浣溪沙(修竹当窗翠欲流)
江神子四川江安
附:沈尹默和词
浣溪沙(道是春来梦更遥)
临江仙咏桃花鱼
附:汪旭初(东)和词
附:王韬甫和词
附:冯白华和词
附:卢冀野(前)和词
附:韦均一和词
呈贡杂咏二首呈阜西先生
附:查阜西《次充和怀旧韵》二首
附:杨今甫和韵
附:梅月涵和韵
挽琴人彭祉卿
失题(独抱寒茎耐五更)
失题(解脱黄金甲)
凤凰台上忆吹箫咏荷珠
临江仙(瘴雨顽云何日罢)
鹧鸪天(十二阑干百尺楼)
临江仙(竹径兰阶蛩语寂)
临江仙(待发云程十万里)
临江仙(破晓罗帷如昼色)
醉吟商小品十月十四日为红叶楼主题琵琶园
望江南题蒋风白《竹菊图》
题蒋风白《寻梅图》
临江仙题蒋风白《双鱼图》
题孔雀
七绝八首
寻幽
临江仙卅五年春别蜀中曲友
鹧鸪天战后返苏昆曲同期
寄天腥
寄一鹣
凤凰台上忆吹箫咏荷珠
得元姊书,知宴兄诗兴正浓,并责余久无书去,因属句寄之二首
长亭怨慢和一樵先生韵
答杨联陧二首
附:杨联陛寄张充和三绝句
答青衫不为女儿湿
浣溪沙奉和宣阁表叔原韵二首
题陶光《独往集》三首
附:张宗和《吊陶光兄步充姐读(独往集)
诗原韵》三首
兰陵王答陶光“最后”一首,仍用清真原韵
附:陶光《兰陵王(声韵并依清真)》
拼盘
糖诗
陌地生惜别行
谢陌地生诸君子
岁除咏柳四绝句
归去
金缕曲忆天腥
附:张天腥《金缕曲和充和》
演剧杂咏四首
一九六八年在哈佛大学演《思凡》《游园》,诸先生赠以诗,谨和原韵
和莲生
附:杨联陛观剧诗
和英时二首
附:余英时观剧诗二首
和嘉莹女史
附:叶嘉莹诗
结缡二十年赠汉思二十首
题画诗
染发叹
喜闻存训、文锦将来,拉杂成韵,匆匆代简
题哑行者香港竹枝词后,即用最后一首韵,并套“夫子何为者”
沁园春(东海西头)
八声甘州(负高情万里寄寒泉)
附:饶宗颐《八声甘州》
莺啼序
附:饶宗颐《莺啼序》
浣溪沙八阕用罗伉烈原韵秋兴八首
观选堂词人作画即呈二首
附:饶宗颐《浣溪沙》二首
声声慢初雪
附:饶宗颐《声声慢》
除夕二首
风流子和清真
附:饶宗颐《风流子》
浣溪沙早春访柳三首
临江仙咏桃花鱼
八声甘州和栩厂四表兄
附:李家炜词《八声甘州》并小序
鹧鸪天得家书谈霁晴轩旧事即寄二首
天腥书至,云观昆剧《十五贯》并赠诗嘱我早归。因和原韵
鹧鸪天车行
吊二弟寅和
小园即事十首
献行者寿四首
肥仙偈
附:杨联陛答张充和赠
《肥仙偈》《金偈》
得失偈
临江仙听闻佩姐录音即寄
八声甘州闻阜西尚健在喜极依前韵
有光兄七十生日奉此祝双寿三首
答大士问
蝶恋花归云
附:饶宗颐《蝶恋花》
附:张天腥《蝶恋花和充和》
八声甘州吊阜西
闻周总理扬骨灰有感二首
丁巳十一月廿二日题谷翁庐山画册九曲屏杜鹃
失题(归心乱似秋原草)
答允和二姐观昆剧诗,遂名日《不须》二首
附:张允和原诗二首
贺俞振飞先生舞台生活六十年二首
题仕女图三首
菩萨蛮(嘉陵景色春来好)
前调(画上群贤掩墓草)
玉楼春(新词一语真成谶)
赠荣琛四首
贺郑泉伯九十诞辰
失题三首
和俞平伯二首
失题(八兮大道直如弦)
沈从文诔文
望江南题凤凰沈从文墓五首
散文篇
我的幼年
梁石言先生略传
别
黑一
张大干画展一瞥
文学名著摄成电影
病馀随笔
海边
崂山记游(一)
崂山记游(二)
海
雪
友情
炉
钟声
阴晴
诗的读者
不为着什么
活文学
凋落
兔
淡了,远了
马夫
罗汉
找故事去
斗
手
扇面
汽车中
瘦西湖
梧桐树下
冬春之交
看戏
变戏法
墙缝
她
开冻
隔
风筝
吃茶
藏
晓雾
追悼会
水鸟
我们的庭院
箫
创造
网
乡土
扔
路
痴子
信夹
寻
蚕
因果
零整
味
镜
三姐夫沈二哥
沈二哥在美国东部的琐琐
从洗砚说起——纪念沈尹默师
曲人曲事
杜鉴侬周敦瑜
许振寰
王佩珍
张善芗
陈戊双周仲眉
陶光
卢冀野
吴南菁
《仕女图》始末
二姐同我
《卢前笔记杂钞》序
2002年,《张充和小楷》由重庆出版社刊行。该书的责任编辑、时任重庆出版社美编室主任的周永健兄告我,他读过张充和先生的两篇回忆师友的散文,喜其清新流畅,问我能否编一本张充和文选。我当时正忙于撰写《傅山的世界》,无暇旁顾,没有答应。但出版张充和文选这件事却记在心上了。
2004年秋,我陪张先生回国办书画展,三联书店的张琳女士提议出版张充和诗书画选。2006年,《傅山的世界》中文简体字版出版后,我开始着手编辑《张充和诗书画选》。那年的6月22日,我到四川美院讲学,顺道去看望已罹癌症在家养病的周永健兄。当时永健兄的病情得到了控制,精神状态不错,他再次提出了出版张充和文选的意愿。我回美后,向张先生汇报了此事,得到她的首肯,她还交给了我一页卞之琳先生手书的她在30年代撰写的小说散文的目录复印件。因此,我在编辑诗书画选的同时,开始了文选的工作。我委托张先生的外甥女凌宏女士在《水》复刊第廿九期(2007年10月15日)刊登了征稿启事:“重庆出版社去年邀请白谦慎先生编辑《张充和文选》,此书将收录充和的散文小说多篇。白谦慎计划在完成《张充和诗书画选》后,着手编辑《张充和文选》。亲友之中如有充和可公开发表的文章,请提供。”
我平时的教学和研究工作繁忙,直至2009年才将《张充和诗书画选》编完。书中收了张先生的诗词20首,三联书店因此建议我编辑《张充和诗文选》。此时,永健兄已病故一年多,三联书店和我有过两次愉快的合作,由他们出版此书最为合适。我向张先生报告了三联的这个建议,她表示同意。
不过,我又遇到了一个新的问题。2009年,当我请余英时先生为《张充和诗书画选》作序和题签时,他告诉我普林斯顿大学东亚语言文学系的一位研究生已经收集了不少张先生在30年代发表的小说散文。我当时觉得,此书宜由研究文学的人士来编。况且我已经将主要精力转向了吴大潋研究,工作很忙。我把这一想法婉转地告诉了张先生。大概是因为我曾为她编过《小楷集》和《诗书画选》,她希望还是由我来编。此后,她交给了我她的三弟张定和先生辑录的《充和诗词》复印本和她尚未完成的《曲人曲事》手稿。
2010年3月6日,我向三联书店提交了出版计划书。大概在2011年的一天,张先生在电话中对我说,文的那部分可以不要,她想用小楷抄一部她的诗词集出版。我当时觉得有点意外,对她说:大家都认为您的散文写得好,还是应该包括进去。她没再说什么。事后回想起来,这个想法,颇能反映她对自己的文和诗的态度。张先生自童年起就接受私塾教育,熟读中国古代经典,语言文字的修养很高。在我所熟识的前辈中,97岁的翁万戈先生和我在上海的书法老师、90岁的章汝爽老师,也接受过类似的教育。读这些前辈的散文,总能感到他们驾驭文字时的从容不迫和游刃有馀。我手中有张先生《曲人曲事》和《(仕女图)始末》的手稿复印件,虽有改动之处,但不多。看得出来,腹稿打好后,文章是一气呵成的。
张先生的小说和散文多为急就章,她的诗词就大不一样了。虽然难免有一些应景之作,但对那些精心构制的作品,她总是字斟句酌,反复推敲,本书所附《莺啼序》手稿,就是明证。诗词才是她倾注了极大心智的艺术创作。1970年代,她曾用清雅的小楷抄录饶宗颐先生在耶鲁大学讲学期间所填的127首词,饶先生印成了精美的《唏周集》。我想,那才是她理想中的作品结集。可是我知道,以她98岁的高龄,要做到这点已经不太可能了。
本书共收诗词19l首。其中张定和先生辑录的《充和诗词》,始于20年代,止于1983年,共辑录103首。我从各处收集到40馀首,又从陈安娜女士收藏的手稿中整理出20馀首,从张先生子女收藏的手稿中整理出16首。继承中国文人诗词唱和的传统,张先生从青年时代起,就一直和友人有着酬唱往还。与她唱和的友人,重庆时期有查阜西等;移居美国后有杨联隍、蒋彝、周策纵、叶嘉莹、余英时、饶宗颐、罗惋烈等。本书收录了友人们与她唱和的诗词34首。
张定和先生收集的诗词中,7首是1935年前的作品,殊难觅得,弥足珍贵。1935年以后的作品,有些手稿还存世,张先生也曾在不同的场合书写过。由于多次修改,一首诗或词有时会有几个不同的版本。编辑此书时,我以张定和先生的版本为基础,增补其所无,对其中少数讹误,做了订正。凡是张定和版与其他版本的不同之处,在注中标出(有些张定和先生已经标出)。张先生的部分诗词带注,有些则加了注号,本书依从原有格式,注文均置于诗词之后。张定和先生在辑录《充和诗词》时做了一些注,我也加了一些注,分别用张定和注、编者注标明。
本书按照写作或发表时间的先后编排诗文。《充和诗词》所收作品不少注明作于何时。张先生的一些诗稿,在小序或短跋中写明了时问,有些则在草稿旁用毛笔或钢笔记下创作时间。一些无纪年作品,我根据张先生的生平活动和诗词的内容为之系年。有些可能不够准确,有待今后发现新的材料来重新考订它们的创作年代。
张先生30年代的小说和散文绝大部分用笔名发表,卞之琳先生的目录列出了大部分她使用过的笔名。由于这个目录是张先生亲手交给我的,说明她确认了这些笔名,这就为查找工作提供了重要线索。2014年,王道先生编注的《小园即事:张充和雅文小集》出版,收录了刊登在《中央日报》上的小说散文38篇,其中数篇的署名不在卞先生所列笔名中,王先生是根据张充和起笔名的一些习惯和文章的内容来判断的。他的判断基本可靠,并且对我的编辑工作具有启发意义。因为,我在收集张先生早期文章时,完全依据卞先生提供的笔名,这样固然比较可靠,却忽略了卞先生所列笔名之外的张先生的佚文。由于民国时期的文人常会使用相同的笔名,这也是在搜寻张先生佚文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我在编辑张先生少年和30年代的旧文时,按照今天的标点符号习惯做了一些调整,对明显的笔误(如衍文)做了处理,凡是我怀疑可能漏字、错字之处,补入的字或存疑改正的字都用括号标明。除此之外,尽量保持她的文字的原貌,而不是根据当代的语言和用字习惯去改动原文。本书共收文章66篇。成书规模已经远远超过当初的设想,以“诗文集”为名,方能反映本书的性质。
回顾本书的编辑过程,虽说最后完成纂集的是我,但为它奠基的却是张定和、卞之琳两位前辈。此外,张寰和先生曾寄下张充和先生早年在乐益女中校刊上发表的三篇短文;张先生的子女和陈安娜女士提供了一些珍贵的诗稿;陈子善先生解答了民国时期文人使用笔名的问题;陆蓓容女士审校了本书的诗词部分,提出了很多宝贵的建议;严晓星先生、陈冠男先生提供了张先生一些友人与她唱和的诗词;薛龙春先生校读了部分诗稿;我的学生何炎泉、黄书梅将张先生的诗文输入电脑,并做了初校;梁颖先生为我查阅民国期刊提供了方便;彭莱女士和李军先生校对了张先生部分旧文;傅以谟女士、一些友人、西泠拍卖公司提供了张先生书画的图片用作附图;余英时先生为本书题签;三联书店的孙晓林女士在2011年就向社里报了此书的选题,并担任编辑工作。对于他们的贡献,在此致以衷心的感谢。
张先生一生所作诗文当然不止本书收入的这些,遗珠之憾在所难免。读者们如发现了适于收人此书的诗文,或是书中误收了他人的诗文,敬请赐示,以便再版时补人或修正。
2015年6月18日,张先生在美国康州的家中仙逝。谨以此书的出版纪念她逝世周年。
2016年3月9日撰于杭州
《闻周总理扬骨灰有感二首》、《丁巳十一月廿二日题谷翁庐山画册九曲屏杜鹃》、《失题(归心乱似秋原草)》、《答允和二姐观昆剧诗,遂名日《不须》二首》、《附:张允和原诗二首》、《贺俞振飞先生舞台生活六十年二首》、《题仕女图三首》、《菩萨蛮(嘉陵景色春来好)》、《前调(画上群贤掩墓草)》、《玉楼春(新词一语真成谶)》……《张充和诗文集》为海内外首次整理出版,收作者自少年时代以来创作的古体诗词、散文小品和小说。
《张充和诗文集》为海内外首次整理出版。收作者自少年时代以来创作的古体诗词、散文小品和小说。自作诗词近两百首,友人与作者间的唱和之作数十首;散文小品、小说六十余篇,展示了作者多方面的文学成就。张充和作品的蒐集、合编前后达数十年,经历两代人,旅美学人白谦慎在前辈卞之琳、张定和先期工作的基础上最后纂集编定,完成了作者生前的嘱托。
张充和才华出众,琴曲书画,造诣精湛,海内外享有盛名。在古典教育的熏陶下,其诗歌、散文、小说皆有温雅的韵致,以往人们却很少注意到。余英时说,她的文学作品与书画在同一风格笼罩之下,体现了中国文化“以通驭专”的独特精神。张充和晚年怀念师友的文章,以及未刊的《曲人曲事》一组短文,依然保有简洁灵动的神韵。尤其是她的古体诗词,如新泉出山,清雅流丽,曾得到沈尹默“词旨清新,无纤毫俗尘”的嘉许。与她唱和者,皆为当时大家,附录书中,如鲁殿灵光。
2015年6月,为华夏文化艺术奉献终身的张充和,以102岁高龄在美国逝世。谨以此书,向她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