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红楼二十讲/伟大传统
内容
编辑推荐

《红楼梦》——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巨著,以其包罗万象的内容、博人精深的思想、精妙绝伦的构思、优美至极的文宁向读者展示了一位天才作家的过人才华,让一代代读者为之痴迷不已,并由此形成一门人称“红学”的显学。《红楼二十讲》选辑二十篇品赏《红楼梦》的精彩力作,皆出名家之手,引导读者进入一个神奇的艺术世界,充分领略这旷世之作的文学之美、语言之美、才情之美。

内容推荐

将一部本为文学作品的优秀小说漫无边际地拔高,随心所欲地解读,看似十分重视,实则是对作者的失礼,对作品的不尊重。因为在种种脱离文本、文献的无端猜测中,作者凝结在字里行间的才华和匠心被忽视和扭曲了。退一步讲,即使这些人的观点能够成立,《红楼梦》确实是历史教科书,确实是密码本,确实是百科全书,但这种做法除了将《红楼梦》变成一个畸形怪胎外,又能给这部小说带来什么?毫无疑问,它并不能为这部小说增辉,反而会损害其价值。因为这些东西我们并不缺少,我们缺少的是像《红楼梦》这样优秀的小说。《红楼梦》之所以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获得如此崇高的经典地位,就是因为其巨大的文学成就和艺术魅力,而不是别的。

回到文本,回到小说,回到文学,遵照基本的学术规范和方法,一切从作品出发,实事求是,拒绝过度阐释,拒绝牵强附会。回到曹雪芹,回到《红楼梦》,返璞归真,还作品以本来面目,从中领略文学之美、语言之美、才情之美,这就是我们的基本立场。在红学研究乱象不断、新说纷出的今天,提出这个简单至极的主张尽管不合时宜,而且缺少卖点,不会引起专门制造轰动效应的媒体的关注。但我们相信,这才是红学研究的正确方向,这才是应该努力的方向。

一部天才作家创作的优秀小说不需要什么不相干的奖杯和鲜花来为它贴金添彩,仅仅是其在文学艺术上的巨大成就和杰出贡献,便足以使它不朽。

最后对本书的选编问题做一些说明。由于本书是面向一般读者的,重在学术普及,因此在选文时,强调两个方面:一是权威性。所选多为那些在学术史上已有定评的、影响较大的文章。这些文章多出于名家之手,对读者阅读理解《红楼梦》具有一定的指导、启发作用。一是可读性。所选多为那些既有学术水准,同时也写得较为生动的文章。内容上偏重文学、文化方面,毕竟读者不是专家,相关考证文章只收了胡适的《红楼梦考证》一篇。

目录

一 《红楼梦》评论

二 《红楼梦》考证(改定稿)

三 《红楼梦》底风格

五 《红楼梦》作者对于文学的态度之考察

六 《红楼梦》悲剧之演成

七 《红楼梦》的世界

八 论忏悔贵族

九 贾宝玉的出家

十 晴雯之死

十一 试谈《红楼梦》写茶

十二 论《红楼梦》(节选)

十三 曹雪芹与《红楼梦》的创作

十四 读《红楼梦》札记

十五 《红楼梦》人物赞

十六 《红楼梦》的两个世界

十七 曹雪芹底“文化冲突”

十八 千古文章未尽才

十九 香菱学诗

二十 话说《红楼梦》后四十回

试读章节

自我朝考证之学盛行,而读小说者,亦以考证之眼读之。于是评《红楼梦》者,纷然索此书中之主人公之为谁,此又甚不可解者也。夫美术之所写者,非个人之性质,而人类全体之性质也。唯美术之特质,贵具体而不贵抽象,于是举人类全体之性质,置诸个人之名字之下。譬诸“副墨之子”、“洛诵之孙”,亦随吾人之所好名之而已。善于观物者,能就个人之事实,而发见人类全体之性质;今对人类之全体,而必规规焉求个人以实之,人之知力相越,岂不远哉!故《红楼梦》之主人公,谓之贾宝玉可,谓之“子虚”、“乌有”先生可,即谓之纳兰容若,谓之曹雪芹,亦无不可也。

综观评此书者之说,约有二种:一谓述他人之事,一谓作者自写其生平也。第一说中,大抵以贾宝玉为即纳兰性德。其说要非无所本。按性德《饮水诗集·别意》六首之三曰:

独拥余香冷不胜,残更数尽思腾腾。今宵便有随风梦,知在红楼第几层?

又《饮水词》中《于中好》一阕云:

别绪如丝睡不成,那堪孤枕梦边城。因听紫塞三更雨,却忆红楼半夜灯。

又《减字木兰花》一阕咏新月云:

莫教星替,守取团圆终必遂。此夜红楼,天上人间一样愁。“红楼”之字凡三见,而云“梦红楼”者一。又其亡妇忌曰作《金缕曲》一阕,其首三句云:

此恨何时已,滴空阶寒更雨歇,葬花天气。“葬花”二字始出于此。然则《饮水集》与《红楼梦》之间,稍有文字之关系,世人以宝玉为即纳兰侍卫者,殆由于此。然诗人与小说家之用语,其偶合者固不少。苟执此例以求《红楼梦》之主人公,吾恐其可以符合者,断不止容若一人而已。若夫作者之姓名(遍考各书,未见曹雪芹何名),与作书之时日,其为读此书者所当知,似更比主人公之姓名为尤要。顾无一人为之考证者,此则大不可解者也。

至谓《红楼梦》一书,为作者自道其生平者。其说本于此书第一回“竟不如我亲见亲闻的几个女子”一语。信如此说,则唐旦之《天国喜剧》,可谓无独有偶者矣。然所谓亲见亲闻者,亦可自旁观者之口言之,未必躬为剧中之人物。如谓书中种种境界,种种人物,非局中人不能道,则是《水浒传》之作者,必为大盗;《三国演义》之作者,必为兵家,此又大不然之说也。且此问题,实与美术之渊源之问题相关系。如谓美术上之事,非局中人不能道,则其渊源必全存于经验而后可。夫美术之源,出于先天,抑由于经验,此西洋美学上至大之问题也。叔本华之论此问题也,最为透辟。兹援其说,以结此论。其言曰(此论本为绘画及雕刻发,然可通之于诗歌、小说):

人类之美之产于自然中者,必由下文解释之:即意志于其客观化之最高级(人类)中,由自己之力与种种之情况,而打胜下级(自然力)之抵抗,以占领其物力。且意志之发现于高等之阶级也,其形式必复杂:即以一树言之,乃无数之细胞,合而成一系统者也。其阶级愈高,其结合愈复。人类之身体,乃最复杂之系统也:各部分各有一特别之生活;其对全体也,则为隶属;其互相对也,则为同僚;互相调和,以为其全体之说明;不能增也,不能减也。能如此者,则谓之美。此自然中不得多见者也。顾美之于自然中如此,于美术中则何如?或有以美术家为模仿自然者。然彼苟无美之预想存于经验之前,则安从取自然中完全之物而模仿之,又以之与不完全者相区别哉?且自然亦安得时时生一人焉,于其各部分皆完全无缺哉?或又谓美术家必先于人之肢体中,观美丽之各部分,而由之以构成美丽之全体。此又大愚不灵之说也。即令如此,彼又何自知美丽之在此部分而非彼部分哉?故美之知识,断非自经验的得之,即非后天的,而常为先天的;即不然,亦必其一部分常为先天的也。吾人于观人类之美后,始认其美;但在真正之美术家,其认识之也,极其明速之度,而其表出之也,胜乎自然之为。此由吾人之自身即意志,而于此所判断及发见者,乃意志于最高级之完全之客观化也。唯如是,吾人斯得有美之预想。而在真正之天才,于美之预想外,更伴以非常之巧力。彼于特别之物中,认全体之理想,遂解自然之嗫嚅之言语而代言之;即以自然所百计而不能产出之美,现之于绘画及雕刻中,而若语自然曰:“此即汝之所欲言而不得者也。”苟有判断之能力者,必将应之曰:“是。”唯如是,故希腊之天才,能发见人类之美之形式,而永为万世雕刻家之模范。唯如是,故吾人对自然于特别之境遇中所偶然成功者,而得认其美。此美之预想,乃自先天中所知者,即理想的也,比其现于美术也,则为实际的。何则?此与后天中所与之自然物相合故也。如此,美术家先天中有美之预想,而批评家于后天中认识之,此由美术家及批评家,乃自然之自身之一部,而意志于此客观化者也。哀姆攀独克尔曰:“同者唯同者知之。”故唯自然能知自然,唯自然能言自然,则美术家有自然之美之预想,固自不足怪也。

芝诺芬述苏格拉底之言曰:“希腊人之发见人类之美之理想也,由于经验。即集合种种美丽之部分,而于此发见一膝,于彼发见一臂。”此大谬之说也。不幸而此说蔓延于诗歌中。即以狭斯丕尔言之,谓其戏曲中所描写之种种人物,乃其一生之经验中所观察者,而极其全力以模写之者也。然诗人由人性之预想而作戏曲、小说,与美术家之由美之预想而作绘画及雕刻无以异。唯两者于其创造之途中,必须有经验以为之补助。夫然,故其先天中所已知者,得唤起而入于明晰之意识,而后表出之事,乃可得而能也。(叔氏《意志及观念之世界》第一册第285-289页)由此观之,则谓《红楼梦》中所有种种之人物,种种之境遇,必本于作者之经验,则雕刻与绘画家之写人之美也,必此取一膝,彼取一臂而后可。其是与非,不待知者能决矣。读者苟玩前数章之说,而知《红楼梦》之精神,与其美学、伦理学上之价值,则此种议论,自可不生。苟知美术之大有造于人生,而《红楼梦》自足为我国美术上之唯一大著述,则其作者之姓名,与其著书之年月,固当为唯一考证之题目。而我国人之所聚讼者,乃不在此而在彼,此足以见吾国人之对此书之兴味之所在,自在彼而不在此也。故为破其惑如此。

原载《教育丛书》第8-13期(1904年),选自《静庵文集》,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号观堂。浙江海宁人。主要著作有《宋元戏曲考》、《人间词话》等。其《红楼梦评论》为20世纪中国第一篇具有现代学术意义的红学论文。P18-21

序言

一部曾被视为淫词邪说、屡遭查禁的通俗小说日后竟然成为享誉世界的文学名著,并由此形成一门人称红学的显学,让成千上万的专家学者和爱好者为之呕心沥血;一部残缺不全的文学作品竟然在几百年间让社会各个阶层为之痴迷不已,并由之引发轰动全国的政治运动,带来不少人命运际遇的沉浮兴衰。这部小说和它所创造的种种奇迹在古今中外的文学史上恐怕再也找不出第二例来。且不说原书本身所蕴涵的巨大艺术魅力,仅是由该书所引发的那些或庄重或滑稽的种种社会文化奇观,已足以成为透视一个时代世态人心的绝佳材料,为人们所注目。

整个20世纪直到当下,尽管也出现了不少文坛名家乃至大师,但在中国影响最大、评价最高的文学作品却是一部古典小说,那就是《红楼梦》。从政治领袖到平民百姓,从专家学者到文学青年,无不对《红楼梦》怀有极大的兴趣,以各种方式参与着《红楼梦》的阅读、流传和研究。可以说,20世纪中国的学术文化名人及作家大多曾撰写过红学方面的论著或文章,王国维、蔡元培、陈独秀、胡适、鲁迅、牟宗三、茅盾、吴宓、李长之……这是一个超豪华的红学研究阵容。为我们留下了一笔极为宝贵的文化遗产。其中不少人对《红楼梦》达到了极为熟悉的程度,比如毛泽东曾至少读过不下五遍,在言谈著述中,可以随手称引,他还经常劝身边的人阅读这部小说;比如茅盾,据说他对《红楼梦》熟悉到可以倒背如流的程度;再如张爱玲,据她本人说,她在阅读《红楼梦》的不同版本时,对那些不同的字句不用查对资料,可以凭直觉感觉出来。不少现代著名作家如巴金等更是在创作时充分汲取了《红楼梦》的文学养分。

专家学者的阅读欣赏之外,《红楼梦》还一直受到社会公众的普遍关注,一百多年来,热度从未减弱,且不说在50年代和70年代,以《红楼梦》为由头,还曾发起过两次声势浩大、举国参与的政治运动。众多研究者的参与、大量研究著作的出版使红学成为20世纪中国的一门显学。也正是因为参与者众多、备受关注的缘故,但凡红学研究中一个新观点的提出。一则新资料的发现,都会引起媒体和公众的极大兴趣,以至于有不少人将研究《红楼梦》作为成名成家的敲门砖。进入网络时代后,情况依然如此,热度不减,目前网络上仅专门的《红楼梦》网站就很有多家,各类红学论坛更是遍地开花。受商业利益的驱动,加上报刊、电视的造势和造作,这几年《红楼梦》走火的程度已非“发紫”二字所能形容。一时间打着“草根”旗号,标榜“推翻”、“颠覆”的众多新派红学家粉墨登场,以各种招数吸引着人们的眼球。毫无疑问,在这个新世纪里,《红楼梦》仍然是一部最受关注的文学作品,仍然拥有数量最大的读者群。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研究的社会文化现象。

毫无疑问,众多专家学者及业余爱好者为《红楼梦》这部小说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并为之写出成百上千部研究著作是值得的,毕竟这是一部凝结着天才作家毕生心血的杰作,代表着中国小说艺术的最高成就。尽管这部作品几经修改仍未最后完成,在流传过程中出现不同程度的失真现象,于情节、字句间留下了不少破绽,但瑕不掩瑜,这不过是细枝末节,无损其辉煌的艺术成就。这是一部耐得住反复推敲的佳作,即使是最挑剔的读者也不得不为该书处处闪耀的艺术光彩所征服,无论是其深邃的思想、绝妙的构思,还是严整的结构、优美的字句,都具有其他小说作品所无法替代的独特的艺术魅力。尽管在中国古代风华绝代的小说名著还有不少,比如《三国演义》、《水浒传》,比如《西游记》、《金瓶梅》,比如《儒林外史》,但都还未能达到《红楼梦》的这种艺术高度。阅读该书实际上是在与一位伟大的作家进行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在课堂上学到的抽象文学理论将化为刻骨铭心的情感体验和艺术享受,由此得以充分领略文学之美、语言艺术之美。该书因作品缺失、文献不足等原因形成的诸多谜团更是对各个阶层的读者形成强大的吸引力,让人欲罢不能,苦苦寻找着也许永远都无法得到的答案。对一些人来说,红学研究也因此变成一种猜谜游戏,其乐无穷。但过分发展,就学术层面而言,只能是误入歧途,有害无益。

可以说,研究红学有着无可置疑的正当性和合理性,不能因为某些研究者的不规范之举就否定整个学科存在的必要性。当下主流红学“破产”之类的豪言壮语,除了博得一些点击率和商业利益之外,在学术层面不会有任何实际效果。无论是这部小说自身还是围绕它所产生的种种社会文化现象,都是值得认真探讨的;而事实上,红学研究也正是以此为研究对象展开的,这正是红学得以成立的前提和基础。是《红楼梦》这部优秀小说催生了红学,而不是红学捧红了《红楼梦》。看似十分浅近的道理在红学研究喧闹异常、学术规范缺失的今天,反倒不容易看明白。尽管古人早有“开谈不说《红楼梦》,纵读诗书也枉然”之言,但《红楼梦》真正获得应有的声誉和地位却是在20世纪,虽然对曹雪芹来说,这一切都来得太迟了。

正是在20世纪这个悲喜交加的时代里。昔日受人歧视的通俗小说赫然进入文学家族的核心,并走上大学课堂,被纳入现代学术体系。在此背景下,经王国维、胡适、鲁迅、俞平伯等先驱者的不断努力,《红楼梦》获得了文学史上至为崇高的经典地位,围绕它产生的红学也终于成为一门引人注目的专学,在中国现代学术建立的过程中大出风头,成为一种时代学术风向标,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整个社会空前的重视与众多学者的参与,使红学成为与敦煌学、甲骨学并称的显学,一直喧闹纷繁,热点不断,取得了十分丰厚的收获,这有大批不断发现的重要红学文献为证,有大批相继出现的优秀学术著作为证。在现代中国学术史上,红学研究是可以大大写上一笔的。这不是几个人高喊几声反对的口号就能否定的。

不过同时也要看到,在获得至高经典地位的同时,《红楼梦》这部小说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在一次次刻意、粗暴的涂抹和装扮中,它逐渐失去其本来的面目,被严重扭曲和异化,变得模糊而陌生。回望整个20世纪,对这部小说的阅读和研究早已超出文学和文化的范围,变成全民参与的日常行为,举国关注,受到政治、商业等因素的轮番冲击。于是,这部小说被自以为是的专业或业余的红学家们随意装点,或被打扮成指点迷津的人生教科书,或被打扮成隐藏着重大历史内幕的密码本,或被打扮成包治百病的百科全书,等等。有关这部小说的解读可以说是众说纷纭,热闹非凡,什么千奇百怪、匪夷所思的说法都有人提出来,都不会让人感到意外和惊奇,而且个个都是理直气壮,气吞山河。在种种喧嚣和吵闹声中,没有门槛、缺少规范的红学逐渐从学术研究蜕变成一种徒具表演意味的行为艺术。反正《红楼梦》什么都是,它就不是一部小说。看似荒唐,却是眼前活生生的现实。对学术规范的漠视和践踏,使红学不可避免地成为一个人人得以利用的公共垃圾箱,不管是非驴非马的解梦派红学,还是沙滩起高楼的秦学,不管是创建新体系的土默热红学,还是宣告主流红学的“破产”,都可以利用红学的招牌招摇过市,吸引着人们的眼球。

将一部本为文学作品的优秀小说漫无边际地拔高,随心所欲地解读,看似十分重视,实则是对作者的失礼,对作品的不尊重。因为在种种脱离文本、文献的无端猜测中,作者凝结在字里行间的才华和匠心被忽视和扭曲了。退一步讲,即使这些人的观点能够成立,《红楼梦》确实是历史教科书,确实是密码本,确实是百科全书,但这种做法除了将《红楼梦》变成一个畸形怪胎外,又能给这部小说带来什么?毫无疑问,它并不能为这部小说增辉,反而会损害其价值。因为这些东西我们并不缺少,我们缺少的是像《红楼梦》这样优秀的小说。《红楼梦》之所以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获得如此崇高的经典地位,就是因为其巨大的文学成就和艺术魅力,而不是别的。  回到文本,回到小说,回到文学,遵照基本的学术规范和方法,一切从作品出发,实事求是,拒绝过度阐释,拒绝牵强附会。回到曹雪芹,回到《红楼梦》,返璞归真,还作品以本来面目,从中领略文学之美、语言之美、才情之美,这就是我们的基本立场。在红学研究乱象不断、新说纷出的今天,提出这个简单至极的主张尽管不合时宜,而且缺少卖点,不会引起专门制造轰动效应的媒体的关注。但我们相信,这才是红学研究的正确方向,这才是应该努力的方向。

一部天才作家创作的优秀小说不需要什么不相干的奖杯和鲜花来为它贴金添彩,仅仅是其在文学艺术上的巨大成就和杰出贡献,便足以使它不朽。

最后对本书的选编问题做一些说明。由于本书是面向一般读者的,重在学术普及,因此在选文时,强调两个方面:一是权威性。所选多为那些在学术史上已有定评的、影响较大的文章。这些文章多出于名家之手,对读者阅读理解《红楼梦》具有一定的指导、启发作用。一是可读性。所选多为那些既有学术水准,同时也写得较为生动的文章。内容上偏重文学、文化方面,毕竟读者不是专家,相关考证文章只收了胡适的《红楼梦考证》一篇。至于编选是否得当,实际效果究竟如何,还有待读者诸君的评判。

苗怀明

2008年9月20日

书评(媒体评论)

我以为《红楼梦》作者底第一大本领,只是肯说老实话,只是做一面公平的镜子。这个看去如何容易,却实在是真真的难能。

——俞平伯《(红楼梦)底风格》

读《红楼梦》的,都知道年岁愈大,欣赏力愈强;学识愈丰富,了解的程度也愈深;知识愈进步,方法愈精密,在它那里的发现也愈多。

——李辰冬《(红楼梦)的世界》

雪芹一方面全力创造了一个理想世界,在主观企求上,他是想要这个世界长驻人间。而另一方面,他又无情地写出了一个与此对比的现实世界。而现实世界的一切力量则不断地在摧残这个理想的世界,直到它完全毁灭为止。

——余英时《(红楼梦)的两个世界》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红楼二十讲/伟大传统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国维//鲁迅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8050737
开本 16开
页数 37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04
出版时间 2009-03-01
首版时间 2009-03-01
印刷时间 2009-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51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07.411
丛书名
印张 24.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49
2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11:5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