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中国古代历史剧论稿 |
内容 | 内容推荐 本书主要围绕中国古代历史剧创作传统及经验设立,着眼于历史剧文学叙事特征的方面展开研究。叙事观念的论述集中在伦理教化、虚实处理、奇正之辨、寓言倾向等贯穿中国古代历史剧创作的四个基本范畴之上,揭示上述观念在元明清三代的不同表现。叙事策略的论述以中国古代戏剧注重抒情、寓言写意的重要特征为出发点,着重分析两代历史剧作家产生于不同的政治环境、社会氛围、文化思潮土壤之上的特殊思想观念,以及这种思想观念深刻熏染之下形成的特殊叙事策略,揭示中国古代历史剧作家主观创作意图在作品主旨、内容、整体风格方面的主导作用,并紧密结合作品,对这种创作意图指导下具体的叙事手法和叙事技巧进行详细分析,尽可能客观反映元明清三代历史剧创作的实际。总结不同朝代、不同创作群体、不同体裁历史题材戏曲作品的艺术风貌和艺术特征。结合代表性作家、代表性剧目,着重分析古代戏曲作家历史题材创作的观念与方法。 目录 书写的历史与历史的书写——读王瑜瑜《中国古代历史剧论稿》 绪论 元代编 第一章 元代历史剧创作概观 第二章 元代历史剧的创作观念 第一节 “厚人伦,美风化” 第二节 “事贵翻空,不以谬悠为讳” 第三节 “古新奇事迹,皆为人做过” 第四节 “以意兴之所至为之,以自娱娱人” 第三章 元代历史剧的创作方法 第一节 书写今日:特殊时代精神的熔铸 第二节 眼泪的力量:悲剧精神与道德精神的张扬 第三节 沁人心脾:情感艺术感染力的开掘 明代编 第一章 明代历史剧创作概观 第二章 明代历史剧的创作观念 第一节 “若于伦理无关紧,纵是新奇不足传” 第二节 从“有意驾虚”到“若良史焉” 第三节 “厌常喜新”与“演奇事,畅奇情” 第四节 “寓言寄意” 第三章 明代历史剧的创作方法 第一节 援将戏笔扬清浊:政治理性之勃兴 第二节 聊向戏场问兴亡:历史理性之萌发 第三节 雅俗共赏:叙事策略的世俗化追求 清代编 第一章 清代历史剧创作概观 第二章 清代历史剧的创作观念 第一节 “阐扬忠孝,义寓劝惩,乃为可贵” 第二节 “以曲为史”和“笔补造化” 第三节 “不愧传奇之目” 第四节 “寓显微阐幽之旨” 第三章 清代历史剧的创作方法 第一节 一片痴情终难易:政治理性的艰难前行 第二节 青史山河总幻梦:历史理性的痛苦升华 第三节 成败兴亡皆擅场:艺术技巧的丰富精工 余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厚道今主”“酸心旧臣”——试论康熙与孔尚任的“心结” 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中国古代历史剧论稿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王瑜瑜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文化艺术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03970276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320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300 |
出版时间 | 2021-12-01 |
首版时间 | 2021-12-01 |
印刷时间 | 2021-12-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584 |
CIP核字 | 2020257233 |
中图分类号 | I207.37 |
丛书名 | |
印张 | 21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39 |
宽 | 169 |
高 | 19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