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轻轻松松吃出健康--想怎么吃就怎么吃的食疗养生智慧/现代健康养生百科
内容
试读章节

1.药补不如食补

药补与食补同属中医进补范畴,但是二者又有所不同。药补是中医治疗虚症的方法之一,主要运用补益药物来调养机体,扶助正气,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保持机体的阴阳平衡,保证其发挥正常功能,扶正祛邪,促使身体的康复。而食补也称食养,指应用食物的营养来预防疾病、推迟衰老,起到延年益寿的效用。

药补是运用补益的中药来治疗人体的虚弱不足。虚症,归纳起来主要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四大类。因此,运用补养药物也可相应地分为补气,如人参;补血,如当归;补阴,如枸杞子;补阳,如鹿茸等。但药补要掌握好分寸,适可而止,并根据病情的不同相应进补,切忌补之过偏,不仅对身体无益,反而还会有害。

食补既方便又实惠,而且容易被人们接受,一般情况下也没有副作用,有时也能起到药物起不到的作用。但是,应当根据体质的情况适当进补,如防止神经衰弱,推迟大脑老化,可多吃些补脑利眠之食品,如猪脑、百合、大枣等;防止视力退化应多吃蔬菜、胡萝卜、猪肝、甜瓜等;老人肾虚可多吃些补肾抗衰老的食品,如胡桃肉、栗子、猪肾、甲鱼、狗肉等;高血压、冠心病应多吃些芹菜、菠菜、黑木耳、山楂、海带等。通过食补不但能使脏腑功能旺盛,气血充实,还能使机体适应自然界的应变能力得到增强,抵御和防止病邪的侵袭,也就是中医所说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总的来说,食补与药补还是各有千秋的,有病预防在先,总比病来了再去医治要好得多。而且每一种食物都可以作为一种药物,我们的祖先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最珍贵的食补秘方,即使生了病,通过其中包含调养的食补秘方,同样可以令身体变得健康起来。只要学会这些简单的食补方法,就不用再去找医生开药方了。

2.古代食疗养生的理论

根据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黄帝内经》记载,我国古代的养生食疗理论早就已经非常丰富了,而且也达到了较高的科学水平。具体可从其中的“五谷”、“五色”、“五味”、“五宜”、“五走”、“五养”,以及一些有关食养的基本原则中看出。

五谷大多认为是粳米、小豆、大豆、麦和黄黍等5种。

五色和五味是古人从五行学说出发,将食物的颜色、味道与脏腑、经脉相结合而产生的理论。即色赤、味苦,属火,人心经、小肠经;色白、味辛,属金,入肺经、大肠经;色青、味酸,属木,入肝经、胆经;色黄、味甘,属土,人脾经、胃经;色黑、昧咸,属水,入肾经、膀胱经。

五宜指五谷、肉、果、菜适合于不同的五脏。如心病宜食麦、羊肉、杏、菖头;肝病宜食芝麻、狗肉、李、韭菜;脾病宜食秫米(即高粱)、牛肉、枣、葵;肾病宦食豆芽、猪肉、栗、藿:肺病宜食黄小米、鸡肉、桃、葱。

五走是从气、血、骨、肉上区分的,即酸走筋,辛走气,苦走血,咸走骨,甘走肉。

五养,即酸生肝,苦生心,甘生脾,辛生肺,咸生肾。与“五养”相对的,同时又有“五伤”和“五救”,即“酸伤筋,辛胜酸,苦伤气,咸胜苦,甘伤肉,酸胜甘,辛伤皮毛,苦胜辛,咸伤骨,甘胜咸。”其中,在《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说得更明白:“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心气抑;味过于甘,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

以上说法不一定全部合理,但早已形成系统,而且较为完善。根据这些理论,古人还提出了几个养生食疗的原则:①按季换口味。春季宜减酸增甘,夏季宜减苦增辛,秋季宜减辛增酸,冬季宜减咸增苦。②春夏养阳、秋冬养阴。③对应选择食物。以蔬菜为例。一般讲究春宜食花、夏宜食叶、秋宜食果、冬宜食根等。  3.古代食疗养生的地位和影响

我国的食疗历史悠久,在古代也一直处于很高的地位。根据《周礼·天官》记载,我国周代就开始把医学分为4科。即“食医”、“疾医”、“疡医”和“兽医”。其中的“疾医”相当于今天的内科医生;而“食医”则是专门管理饮食卫生的医生,相当于今天的营养科医生。

我国也是世界上研究饮食科学最早的国家,并且已经形成了相当丰厚深广的专门文化。从理论上说,我国古代医籍中的4大经典著作《黄帝内经》、《金匮要略》、《伤寒杂病论》和《神农本草经》,都非常注意饮食对健康和疾病的相关作用。唐朝以后,更是不断地涌现出以饮食保健为课题的许多专门著作。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中的“食治篇”、孟诜的《补养方》、张鼎的《食疗本草》以及陈士良的《食性本草》等。

从普及面上看,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已经记载了相当丰富的饮食知识。例如,其中的民歌《卫风·氓》中就写有“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意思就是叫斑鸠鸟不要去吃桑葚。这足以证明当时的食疗知识,已经普及到民间去了。

P1-3

目录

第一章 养生食疗常识

 1.药补不如食补/1

 2.古代食疗养生的理论/2

 3.古代食疗养生的地位和影响/2

 4.现代养生理论/3

 5.四季食疗养生理论/4

 6.常见食疗养生的方法/5

 7.食疗养生的反与忌/5

 8.人体主要所需的营养/7

 9.维生素的种类/9

 10.转基因养生食品/11

第二章 常见内科疾病养生食疗方法

 1.头痛的食疗/13

 2.伤寒的食疗/15

 3.感冒的食疗/16

 4.哮喘的食疗/19

 5.咳嗽的食疗/21

 6.气管、支气管炎的食疗/23

 7.肺脓肿的食疗/26

 8.胸膜炎的食疗/28

 9.肖化不良的食疗/29

 10.甲状腺肿胀的食疗/31

 11.胃痛的食疗/32

 12.急性肠胃炎的食疗/33

 13.慢性肠胃炎的食疗/34

 14.胃下垂的食疗/36

 15.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的食疗/37

 16.肠溃疡的食疗/38

 17.肝炎的食疗/38

 18.胰腺炎的食疗/39

 19.胆囊炎、胆结石的食疗/40

 20.糖尿病的食疗/40

 21.心脏病的食疗/42

 22.冠心病的食疗/43

 23.高血压的食疗/45

 24.低血压的食疗/48

 25.高脂血症的食疗/50

 26.动脉硬化的食疗/51

 27.贫血的食疗/54

 28.肾炎的食疗/56

 29.副肾泌尿生殖器疾病的食疗/58

 30.淋病的食疗/59

 31.白喉的食疗/60

 32.肺结核的食疗/61

 33.脑膜炎的食疗/63

 34.细菌性痢疾的食疗/64

 35.疟疾的食疗/68

 36.蛔虫的食疗/68

 37.失眠的食疗/69

 38.肥胖症的食疗/71

 39.癫痫病的食疗/74

 40.神经官能症的食疗/74

第三章 常见外科疾病养生食疗方法

 1.神经性皮炎的食疗/76

 2.湿疹的食疗厂78

 3.荨麻疹的食疗/80

 4.丹毒的食疗/82

 5.斑秃的食疗/84

 6.脚气的食疗/85

 7.冻疮的食疗/87

 8.疔疮的食疗/88

 9.疖疮的食疗/90

 10.痤疮的食疗/92

 11.痔疮的食疗/94

 12.脱肛的食疗/95

 13.疝气的食疗/96

 14.风湿病的食疗/98

 15.骨折的食疗/101

 16.跌打损伤的食疗/103

 17.腰痛病的食疗/105

第四章 男科疾病养生食疗方法

 1.遗精的食疗/107

 2.阳痿的食疗/109

 3.早泄的食疗/112

 4.慢性前列腺的食疗/114

 5.前列腺增生症的食疗/114

第五章 妇科疾病养生食疗方法

 1.月经不调的食疗/117

 2.闭经的食疗/120

 3.痛经的食疗/122

 4.带下病的食疗/125

 5.崩漏的食疗/131

 6.子宫出血的食疗/133

 7.子宫脱垂的食疗/135

 8.急性乳腺炎的食疗/137

 9.不孕症的食疗/139

 10.流产的食疗/141

 11.妊娠水肿的食疗/142

 12.妊娠呕吐的食疗/144

 13.妊娠贫血的食疗/146

 14.产后腹痛的食疗/148

 15.产后缺乳的食疗/150

 16.产后恶露的食疗/152

 17.更年期综合症的食疗/155

第六章 儿科疾病养生食疗方法

 1.小儿疳积的食疗/159

 2.小儿呕吐的食疗/161

 3.小儿厌食症的食疗/163

 4.小儿多动症的食疗/167

 5.小儿遗尿症的食疗/168

 6.小儿腹泻症的食疗/171

 7.小儿感冒的食疗/173

 8.百日咳的食疗/175

 9.小儿肺炎的食疗/177

 10.麻疹的食疗/179

 11.腮腺炎的食疗/180

 12.小儿夜啼的食疗/182

第七章 五官科疾病养生食疗方法

 1.口腔炎的食疗/184

 2.牙周疾病的食疗/185

 3.牙痛的食疗/186

 4.白内障的食疗/188

 5.青光眼的食疗/188

 6.红眼病的食疗/189

 7.干眼病的食疗/191

 8.夜盲症的食疗/191

 9.中耳炎的食疗/193

 10.鼻出血的食疗/195

 11.慢性鼻炎的食疗/197

 12.咽喉炎的食疗/198

 13.咽喉部异物感的食疗/202

 14.扁桃体炎的食疗/203

 15.失声的食疗/204

第八章 肿瘤疾病养生食疗方法

 1.皮肤癌的食疗/206

 2.血癌的食疗/207

 3.脑肿瘤的食疗/210

 4.口腔癌的食疗/213

 5.鼻咽癌的食疗/214

 6.喉癌的食疗/218

 7.支气管肿瘤的食疗/219

 8.食道癌的食疗/222

 9.胃恶性淋巴瘤的食疗/225

 10.胃癌的食疗/227

 11.肺癌的食疗/231

 12.肝癌的食疗/233

 13.肠癌的食疗/236

 14.胰腺癌的食疗/238

 15.肾癌的食疗/239

 16.前列腺癌的食疗/241

 17.膀胱癌的食疗/242

 18.宫颈癌的食疗/244

 19.子宫肌瘤的食疗/246

 20.乳腺癌的食疗/247

序言

“医食同源”的说法来自于我国古代,当时人们就认识到许多食物可以药用,而许多药物又可以食用,食疗这门学问的理论基础就源于此。阴阳五行、藏象学说、整体观念、辨证施治、药物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都是中医的基础理论,同样对食疗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药不能天天吃,但是食物却是要天天吃的。而且“是药三分毒”,服药难免会对机体产生一些损伤。而且有些人还会对药物产生依赖,搞得自身的抵抗力越来越弱,服药量也越来越大,陷入一种恶性循环的怪圈。此时,若是采取合理科学的食疗方法,就能起到防病、治病,强身健体的功效。不仅能够吃出健康,还能吃出美丽,而且这也是食疗的最终目的。

食疗养生,实际上就是为各种病人设计的合理膳食,它的科学性在于对症选食。《黄帝内经·素问》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曾论述道:“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物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意思是指只要是药都带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只有食疗才是最健康的。由此可见,我们的祖先早就明白了食疗养生的重要性。

当然,人生病后,还是应以药物治疗为主,同时加以食疗,尤其是在病情有所好转以后,应适时停药而代之以饮食调养,这样可以固本培元,消除病根,而且对身体无害。由于食疗的处方大多性味平和,因此对患有各种慢性疾病、疑难病症患者极为有益,应当多服、常服。

本书主要介绍了养生食疗应当注意的常识、常见内科疾病、常见外科疾病、男科疾病、妇科疾病、小儿疾病、人体五官和常见肿瘤疾病的养生食疗方法。本书是浓缩了几下年来养生食疗的精华,精选了千余条偏方,同时又结合了现代的食疗理论,完全可以称得上是一部集养生、防病、治病于一体的百科全书。

内容推荐

传统的中医食疗法利用辩证理论,充分应用药膳的治疗作用,对人体阴阳气血进行调和,可有效达到提高人体健康的目的。通过食品来调节生理状况,其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实用可靠的健体延年的食疗方法,越来越受到世人青睐,中医“药食同源”的理念越来越被世界认可。例如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将大豆列为“功能性食品”,就充分说明了“寓医于食”理论的科学性。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换,对疾病本质的认识不断加深,国际社会已经公认许多慢性病可以通过饮食调理达到预防、治疗的目的。本书浓缩了几千年来养生食疗的精华,精选了千余条偏方,同时结合现代的食疗理论,可以称得上是一部集养生、防病、治病于一体的难得的百科全书。

编辑推荐

本书主要介绍了养生食疗应当注意的常识、常见内科疾病、常见外科疾病、男科疾病、妇科疾病、小儿疾病、人体五官和常见肿瘤疾病的养生食疗方法。本书是浓缩了几下年来养生食疗的精华,精选了千余条偏方,同时又结合了现代的食疗理论,完全可以称得上是一部集养生、防病、治病于一体的百科全书。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轻轻松松吃出健康--想怎么吃就怎么吃的食疗养生智慧/现代健康养生百科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刘景义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珠海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5303698
开本 16开
页数 24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0-06-01
首版时间 2010-06-01
印刷时间 2010-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生活休闲-养生保健-健康百科
图书小类
重量 0.37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R4
丛书名
印张 16
印次 1
出版地 广东
240
169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6:3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