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 | 数字复制时代的舞蹈美学--历史语言生命的辩证 |
| 内容 | 内容推荐 本书选择将数字复制时代视为当前媒介与社会语境转型过程中的关键切入点,聚焦舞蹈艺术领域中的发展、革新、变化,再以此为出发点进行系统性的论述,将理论之光以“跨界性”的思维和模式延伸至舞蹈艺术生产创作中,寻找更多元的表达途径、更丰富的话语空间。 目录 前言 上篇:理论之光——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的启迪 第一章 机械复制时代艺术的生产与创造力 第一节 本雅明:短暂却伟大的思想家生涯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触碰 第三节 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生产创作 第二章 永不消逝的灵韵之光 第一节 本雅明的“光晕”之说 第二节 消逝之后:原真性、膜拜价值与展示价值 第三节 另辟蹊径的艺术表达 第三章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对舞蹈艺术的影响 第一节 舞蹈与静态造型、动态流变艺术的关联 第二节 从精英主义走向大众化的必然趋势 第三节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之外舞蹈产业发展的灵感 中篇:融合与共生——数字复制时代的舞蹈艺术与舞蹈美学 第四章 探究舞蹈之源 第一节 舞蹈本体及其系统性 第二节 舞蹈意识及其主体性 第三节 舞蹈审美的合理言说 第五章 数字复制时代的舞蹈美学与舞蹈艺术 第一节 数字复制时代的舞蹈美学理念 第二节 数字复制时代的舞蹈美学语汇 第三节 数字复制时代舞蹈艺术面向未来的另一种思虑 第六章 数字复制时代的中国舞蹈美学与艺术 第一节 数字复制时代的中国舞蹈最初样态 第二节 数字复制时代中国舞蹈的美学特质 第三节 数字复制时代的舞蹈艺术探索与体验 第七章 数字复制时代的中国舞蹈本土化美学创新发展路径 第一节 国际化与本土化并行的美学观念实践:以《对话·寓言2047》为例 第二节 学院派的探索尝试:以工作坊“界”与“伎乐天”为例 第三节 当代中国舞剧里的数字技术与美学表达 下篇:激活与突破——数字复制时代舞蹈艺术传播、教育与发展创新之道 第八章 数字媒介载体中的舞蹈美学传播 第一节 视频渠道:舞蹈类数字节目的资源开发 第二节 网络平台:“互联网十舞蹈”的思维与策略 第三节 数字移动端:舞蹈艺术的视听升级 第九章 舞蹈教育的“温故”与“知新” 第一节 “温故”——舞蹈教育的传统 第二节 “知新”——舞蹈教育的跨界 第三节 传统与现代:以“非遗”舞蹈教学、在线舞蹈教学为探索 第十章 面向未来的舞蹈艺术与科技 第一节 非人类的舞蹈主体 第二节 崭新的舞蹈客体 第三节 面向未来的舞蹈美学与技术思辨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数字复制时代的舞蹈美学--历史语言生命的辩证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汤旭梅 |
| 译者 | |
| 编者 | |
| 绘者 | |
| 出版社 | 中国农业出版社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109291041 |
| 开本 | 16开 |
| 页数 | 174 |
| 版次 | 1 |
| 装订 | 平装 |
| 字数 | 180 |
| 出版时间 | 2022-01-01 |
| 首版时间 | 2022-01-01 |
| 印刷时间 | 2022-01-01 |
| 正文语种 | 汉 |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艺术-音乐舞蹈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330 |
| CIP核字 | 2022011518 |
| 中图分类号 | J701 |
| 丛书名 | |
| 印张 | 11.75 |
| 印次 | 1 |
| 出版地 | 北京 |
| 长 | 240 |
| 宽 | 170 |
| 高 | 10 |
| 整理 | |
| 媒质 | |
| 用纸 | |
| 是否注音 | |
| 影印版本 | |
| 出版商国别 | CN |
| 是否套装 |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 版权提供者 | |
| 定价 | |
| 印数 |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