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尼斯·斯凯勒以19世纪日本明治时期的新都城东京和普法战争期间的巴黎为背景,精心讲述了一个生活与命运微妙地纠缠在一起的爱情故事:一位年轻的日本女画家爱由子、一个严重残疾的制陶艺人林)、一个情窦初开又不甘寂寞的小和尚缘里、一名勇敢的丹麦籍士兵乔根、一位纯洁善良的巴黎私生女娜塔丽、还有一幅改变他们命运的油画……在《油画》中,作者主要刻画了这样五个性格和命运大不相同的人物形象,通过主人公潜心作画、秘密藏画、巧妙运画、顺手偷画、用心读画、被迫卖画、设法赎画、冒险送画的曲折经历,讲述了一段用希望化解苦难、用艺术拯救灵魂的“油画情缘”。
1869年的日本……
一个年轻的女孩,凭着记忆,在桑皮纸上画完了心爱的昔日恋人。她偷偷地将画装进一个陶器——这个陶器即将与其他陶瓷制品一起被运往遥远的欧洲。然后,她决心逃离那场包办婚姻。
1870年的法国……
一个屡受挫折的年轻士兵在一家出售进口商品的店里做伙计。当他打开这个从日本运来的陶器的包装纸后,惊奇地发现里面藏有一幅极富造诣的油画:画中的一对日本恋人在李子树下紧紧地拥抱在一起。年轻人偷走了这幅画,把它藏在了自己的房间。每次欣赏这幅画,年轻人总能从中看到一些不同的东西。
这幅油画,悄悄地改变着他们的生活。
尼斯·斯凯勒的这本《油画》以日本东京的明治维新和法国巴黎的普法战争为背景,并围绕一幅神秘的油画展开故事情节。小说主要刻画了四个主人公,他们的命运轨迹或多或少地被这幅油画改写……《油画》将炽热的爱情和充满悬念的故事情节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艺术的神秘和生活的崎岖交相辉映,表现了艺术对生活的深刻影响。
我的名字叫林,是个很早就该死去的人。有时候,我见人就想问,他觉着怎么死最惨?比如让凶猛的大水把自己的脑袋摁在水下?或是让闪光的利剑刺穿自己的心脏?抑或是把毒药搅进自己的血液?还是让狂奔的马蹄踩碎自己的头颅?到底是哪一种死法最为惨烈呢?我很想知道。
现在,我就坐在这里等待着死神的降临。我很想知道自己将如何死去。
火,对我来说,被火烧死是最惨的下场——当凶猛的烈火炙烤着皮肤,火焰将发出“嘶嘶”的声响,烟雾中透出令人窒息的味道。
在我十岁的时候,烈火就曾攫取过我的身体。它钻探着我的肌肤,一直烧到我的眼皮底下。火苗还蹿到了我的脚上,烧着了我的鞋底。
黑烟从我们家燃烧着的房子里涌出来,一直蜿蜒飘浮到茅崎镇上。村民们惊醒过来,发现自己的牙缝里都是烟灰。于是有人大喊:“失火啦!”男人们抓住自己的和服就往外跑。
镇上的居民纷纷提着晃悠悠的水桶往我们家跑。热浪!它烤焦了人们的头发,燎着了人们的眼睫毛,熏烤着人们的皮肤,也撕裂着他们救火的决心。热浪!我听见妹妹在哭喊。镇上的人正试图靠近盘旋上升的火柱,我听到他们在屋外忙着往脊背上泼水,并把头发淋湿。从我的卧室所在的方位,我还能听到妈妈在妹妹身旁号啕大哭,我趴在自己卧室的塌塌米垫子上,双手紧捂着脸,只留一点供呼吸的小空间,我使劲想听到爸爸的声音,但是却没有任何动静。
“孩子!”烈焰中传来微弱的说话声。有人在喊: “一个男孩!”我在嘴里念叨着,一个男孩,并告诉自己,我还活着。我妹妹的尖叫声穿过了火墙,很快,这尖叫声变得越来越小,就像海里的银莲花一样慢慢萎缩。我自言自语道:躺着别动,如果你动了,就会把那愤怒的猛兽招引过来,围着你乱抓乱叫。我从很小的时候就知道,当伊邪那美神生火神的时候,她大病了一场,她的丈夫——伊邪那岐神哭得很伤心,但他的悲伤没能阻挡伊邪那美踏上黄泉之路。死亡,我明白了,也有一个家。死亡,是一个地方。
我觉得我就要死了,正要踏上黄泉之路。
我在烈焰下小心翼翼地为爸爸、妈妈和妹妹祈祷,就像爸爸曾经教我的那样,求佛保佑。时间在缓慢前行,我觉得自己已经到了极限,而且很害怕。
村里的人点燃了柏木和竹子好多些光亮,他们先把我的衣服脱掉。我趴在地上,双臂抱着头,准备好上天人地,只要能避开火,到哪里都行。他们把卡在我两条腿中间的木棍抽了出来,我疼得直咧嘴。 “他的脚!”一个男人大叫一声。我使劲从烧焦的地方扭头向下看——我的双脚正穿着一双火鞋!
水喷洒在燃烧的木头堆和我的脸上,顺着双臂往下流淌。水慢慢流到了我的嘴里,在牙缝间游荡。我体内极度缺水,所以就喝呀喝,把身体都泡涨了。空气,就像人的呼吸一样,也是湿漉漉的。从此,我与水结下了不解之缘。到处都是水,每一滴水,都是一次爱抚,每滴细小的水珠,都是一根纤细的手指。
他们把我放在一辆马车上走了数小时,也许只过了几分钟,来到了医生的家。当她从车上把我拉起来时,我沉重的身体一下子扑到她身上,把她的身体当成柔软的枕头。她的手臂凉凉的。她好像有十只臂膀似的,她的清凉包围了我。刹那间,火灾就像从没发生过一样。
她说她了解火。自从德川将军派新地主来茅崎以后,这个老婆婆就治疗过许多被烧伤的人,还有那些因为离家出走而遭受毒打的、被刺刀刺伤胸膛和脖子的、手腕和脚踝被勒伤的,以及慢性神经痛的人。我想感谢她,但我的双唇沉重,张都张不开。她说: “别动,孩子。”除了她凉爽的身体外,我只记得她的气息,那是肉桂混合薄荷的香味。后来,我了解到,她经常吮咬肉桂以达到美容的功效。我用手指捋着她的头发一直捋到腰部。数周以后,当我终于能睁开眼睛的时候,发现她的头发很黑,虽然她已不再年轻了,但几乎没有什么白头发。她的手布满了皱纹,但她的脸庞很光滑。每天夜里,我都看着她往脸颊上和额头上抹珍珠粉,以此来遮盖岁月的烙印。她对我微笑时,总是露出软软的、粉红色的牙龈。
我在她家时只能躺在地板上。她住在村头的一间小草屋里,濒临大海。我躺在地毯上,沐浴着令人愉快的海风。从我的角度,能看着这个穿着白色短袜的女人,从厨房匆匆来到佛龛前,然后点上细细的一炷香。她家里有种说不出的味道,混合着丁香、蓟花、牛奶草和榛子的味道,以及某些我叫不出名字的香味。梳妆台旁放着一排玻璃瓶,里面就装有这些香芬,每个瓶子里的液体颜色各不相同。我看着光线环绕着这些瓶子,反射出各种漂亮的颜色——日光照射下的蓝色、泛着金光的桃红色,以及黑莓般的黑紫色。现在当我说起这些美丽颜色的时候,它们是静止的、毫无生气的。但在那时,当我躺在地上时,它们心甘隋愿地为我绽放美丽,这才使我得以在这世上存活下来。P1-3
提起尼娜·斯凯勒这个名字,也许大多数中国读者都比较陌生,但在当今美国文学界,她却是个不可小觑的人物。2004年,由尼娜·斯凯勒创作的长篇英语小说《油画》一经问世,就引起文坛内外的广泛关注和阵阵喝彩;小说发表当年荣获美国第二十四届“北加利福尼亚图书奖”,《旧金山纪事报》称其为“该年度最佳作品”,《哈佛书评》建议读者“永久收藏”,《读卖新闻》用“引人入胜”来评述它,《旧金山杂志》则称其为“感官享受的视觉盛宴”。《旧金山纪事报》同时还称赞尼娜·斯凯勒为“美国当今最有影响力的女作家”和“最有天赋的女作家”。
尼娜·斯凯勒1963年生于美国,青少年时期良好的教育为她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她先后获得斯坦福大学文学学士学位、黑斯廷斯法学院法学学位和旧金山州立大学艺术硕士学位(创意写作方向)。丰富多彩的个人经历也为尼娜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材料,她曾当过新闻记者、杂志作者、名片设计师、健美指导、美术教师、网球教练、投资银行家、律师和文学写作教授,等等。她的诗歌、散文和短篇小说等文学作品曾多次刊登在美国各类文学期刊杂志上,如《风滚草评论》、《暗号报》、《红天气》、《诗歌与文化杂志》、《运输》、《新闻日报》、《新城镇》、《斯坦福》等等。据说,尼娜·斯凯勒曾尝试写过一部长篇小说,但一直放在抽屉里没有发表。之后,她又写了一部,就是这部获奖的《油画》,该书由纽约工人出版社教堂山分社于2004年12月出版,这是她的长篇小说处女作,也是她的成名作。毫无疑问,“北加利福尼亚图书奖”让年轻的女作家尼娜’斯凯勒的名气和地位都大大攀升,使她很快成为美国当代著名的女作家之一。
在《油画》这部小说中,尼娜·斯凯勒主要塑造了五个典型人物,他们的命运或多或少都与一幅神秘的油画相关,而且作者把炽热的爱情和充满悬念的故事情节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艺术的神秘和生活的崎岖交相呼应。小说的发表在美国文坛引起了强烈反响,文学爱好者称其为“令人惊叹的爱情小说”、“耐人寻味的历史小说”、“爱不释手的闲暇小说”、“心旷神怡的梦幻小说”;文学家及评论家们对此也赞不绝口,正像盖尔·筑山,小说《武士的花园》和《女人的丝绸之路》的作者)所评论的那样:
“……非常美丽,简直令人难以忘怀,这就是尼娜·斯凯勒的处女作《油画》,它穿越了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随着一笔一画的细致描绘,两个世界的人物产生了共鸣,巧妙地连在了一起……”
《落基山新闻》如是报道:“这是2004年以来最伟大的处女作,该书作者不禁让人回想起曾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著名作家川端康成,连陀思妥耶夫斯基也会为之骄傲。”
《冬季男孩》的作者玛克辛·切尔诺夫也称赞道:“作者用优雅的笔调,将19世纪60年代的日本社会和普法战争时期法国巴黎的生活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她深谙爱情与欲望的力量,这种力量能超越文化、跨越时空。第一本小说就蕴涵了如此大度的胸怀和洞察力,实属罕见,这将使尼娜·斯凯勒成为同代人中最有天赋的作家之一。”
现在,尼娜·斯凯勒与丈夫彼得·西格尔及儿子居住在加利福尼亚的旧金山,她坚持一边在旧金山艺术学院教授写作,一边创作她的第二部长篇小说。作为一个三岁儿子的母亲,她必须在“母亲一作家一教师”中不停地转换角色,因此,她像一个发了疯的女人一样写作。获奖以后,尼娜·斯凯勒心情激动地说:“我就要完成另一部长篇小说的创作了,而且还要一部_部地写下去”。
爱情与艺术、痛苦与成长、宗教与战争、等待与希望、生死与别离都是《油画》这部文学作品的主题。当然,它首先是一部极具想象力的爱情小说。作者以19世纪日本明治时期的新都城东京和普法战争期间的巴黎为背景,精心讲述了一个生活与命运微妙地纠缠在一起的爱情故事:一位年轻的日本女画家爱由子、一个严重残疾的制陶艺人林)、一个情窦初开又不甘寂寞的小和尚缘里、一名勇敢的丹麦籍士兵乔根、一位纯洁善良的巴黎私生女娜塔丽、还有一幅改变他们命运的油画……在小说中,作者主要刻画了这样五个性格和命运大不相同的人物形象,通过主人公潜心作画、秘密藏画、巧妙运画、顺手偷画、用心读画、被迫卖画、设法赎画、冒险送画的曲折经历,讲述了一段用希望化解苦难、用艺术拯救灵魂的“油画情缘”。
……
作者常采用意识流的手法把现实的状况与往事的回忆巧妙地串联起来,把由一幅画卷或一个事件引发出来的联想表达出来,从而形成对比,激发思考,触景生情,浮想联翩。小说的时间跨度只有一年,在这一年里主要发生了两件大事,一件是发生在日本东京附近的茅崎镇,一座寺院旁边的茶馆被一场莫名其妙的大火烧毁,茶馆的主人林陷入极度的痛苦,因为这让他想起了童年时期使他严重致残、同时又夺去父母和妹妹生命的那场大火;而林的妻子却心中窃喜,因为大火不仅烧毁了她那包办婚姻的樊笼,而且还让她想起与初恋情人一起在篝火边度过的浪漫时光……另一件是发生在法国巴黎的一个进口商店,雇员乔根一边极不耐烦地拆卸、登记着从海外进口的货物、一边暗自诅咒着导致他失去左腿的该死的战争和该死的法国佬,不经意问,他发现进口货箱里藏着一张颇具造诣的日本油画,他立刻被那幅油画折服了……作者就是这样通过小说主人公的意识在现实与回忆、联想与现实的不断交替过程中,给读者讲述了主人公从作画、藏画、运画,到偷画、读画、卖画、赎画、送画的曲折经历,生动展示了他们痛苦、绝望、困惑、矛盾、希冀的内心世界。作者颇具匠心地以日本明治维新和法国普法战争为故事背景,不仅阐述了社会的变革和动荡、战争的残酷和灾难给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人们造成怎样严重的精神危机,更重要的是成功刻画了主人公是如何用希望来化解心中的苦难,又是如何用艺术的魅力来拯救自己受伤的灵魂。作者通过一幅神秘的日本油画把这些人物和故事巧妙地串联在一起,其主要目的就是想告诉读者:艺术的巨大魅力在于它不仅能够超越国界,跨越时空,而且还可以帮助人们化解心中的苦难,拯救受伤的灵魂。
当然,在仔细阅读和翻译这部小说的过程中,我们也感觉到小说仍存在一些美中不足的地方。比如,作者把两个背景完全不同的故事连在一起难免有点牵强附会,故弄玄虚。其次,小说中的一些故事情节也有些雷同,例如,故事中的林与小和尚都在童年失去了父母和妹妹,他们两个也都有长期待在寺院的相似经历;身在日本的爱由子与丹麦人乔根的初恋女友仿佛也有相似的遭遇:爱由子在少女时期未婚怀孕,其恋人不辞而别,她被强行坠胎,最后又被迫嫁给相貌丑陋、严重足残、深信佛教的寺院守门人林;而那个丹麦人乔根碰巧也有相同的经历和遭遇:他年少时让自己心爱的姑娘怀了孩子,因为害怕负责而逃离祖国,历经磨难来到法国。在巴黎,他又听少年时期的朋友讲,他那个初恋女友受尽折磨也没保住孩子,最后不得不嫁给一个又老又丑的牧师,而乔根也与爱由子的丈夫林一样,是个身心不健全的人,等等。
尽管如此,我们依然认为《油画》是一部值得阅读、令人回味的优秀小说。它不仅成功再现了十九世纪法国和日本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而且深刻揭示出艺术美在普通人的生活和生命中所起的持久作用以及由此产生的重要影响。同时,这部小说还具有《达芬奇密码》的情景、《英国病人》的基调和《时时刻刻》的错综复杂,作者写作手法之细腻、想象之丰富、语言之简练、内涵之深刻,使它名副其实地成为一部委婉动听的爱情小说,一部自强不息的女性小说,一部回忆往事的历史小说,一部缓解压力的休闲小说,一部耐人寻味的成长小说。特别在物欲横流、文化断裂、精神荒芜、艺术欠缺的当今世界,它更是一部具有现实意义的励志小说,一杯别具风味的冰镇咖啡,一碗慰籍灵魂的心灵鸡汤,一道美妙绝伦的视觉盛宴,一幅雅俗共赏的彩色画卷,一曲追求自由、寻找希望、体味人生的命运交响乐。
这是2004年以来最伟大的处女作,作者尼娜·斯凯勒不禁让人回想起曾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著名作家川端康成。我们相信连陀思妥耶夫斯基也会为之骄傲。
——《落基山新闻报》
作者用优雅的笔调,将19世纪60年代的日本社会和普法战争时期法国巴黎的生活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她深谙爱情与欲望的力量,这种力量能超越文化、跨越时空。第一本小说就蕴涵了如此大度的胸怀和洞察力,实属罕见。
——《冬季男孩》作者 玛克辛·切尔诺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