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傅雷的最后17年/长廊与背影书系
内容
编辑推荐

  傅雷并非超凡脱俗的圣人,也并非勇往直前的斗士,他只不过是按照自己做人的原则行事罢了。他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对自己、对朋友、对儿子、对社会,几乎都在苛求着完美,有时甚至近乎极端,就像他对儿女傅聪的教育那样,使儿子经常感到难以忍受,也使朋友们感到难以理解。但这是傅雷做人的信念。也正是在这种信念的支配下,才造就了被人敬仰的傅雷,造就了“一颗纯洁、正直、真诚、高尚的灵魂”。

内容推荐

  在历史的废墟上,仍能隐约听到他情纯的声音,家书与家国思想的芦苇脆弱而优美,令人伤杯,让心明净。

真真的战士,保卫着祖国的森林、海洋、城廓和田野,也应当保卫洁白心灵和智慧的前额。

一位学者对《傅雷家书》如是评价;

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灵史,在漫漠岁月中熠熠生辉的灵魂;

傅雷给我们的纪念是高洁、是清纯——粉碎物的珍珠不是悲剧,毁灭心的珍珠才是悲剧。

目录

引言 一根能思想的芦苇/1

第一章 在初春里徘徊/4

第二章 上海一家人/34

第三章 一个代价昂贵的春天/70

第四章 催人老的这一年/94

第五章 傅聪的叛逃让父亲“多活了十年”/122

第六章 在大饥荒的日子里/153

第七章 风暴之前平静/183

第八章 一句谶语 一次精心营构的死/214

第九章 道不完的身后事/245

附录一 傅雷生平年表/276

附录二 主要参考书目/286

后记/287

试读章节

人总是活在两个世界之中,一个是现实世界,一个是精神世界。至于哪个世界才是自己存在的真正目的,那就因人而定了。对傅雷来说,精神的独立或许才是他真正的生命之所在,可以说,傅雷一生都在寻求与实践这种精神的自我诉求。这种精神的诉求并非简单的浪漫主义或理想主义玄想,而是对个体的自我存在价值的探求。

在1937年出版的《约翰·克利斯朵夫》第一卷的“译者献辞”中,傅雷这样写道:——应当说:不止是一部小说,而是人类一部伟大的史诗。它所描绘歌咏的不是人类在物质方面而是在精神方面所经历的艰难,不是征服内界而是征服外界的战迹,它是千百生灵的一面镜子,是古今中外英雄圣哲的一部历险记,是贝多芬式的一阙大交响乐。

建国后的1952年,《约翰·克利斯朵夫》重译本出版时,傅雷在作品介绍中有这样一段话:

本书一方面描写一个强毅的性格怎样克服内心的敌人,反抗虚伪的社会,排斥病态的艺术;它不但成为主人翁克利斯朵夫的历险记,并且是一部音乐的史诗。另一方面,它反映二十世纪初期那一代的斗争与热情,融合德、法、意三大民族精神的理想,用罗曼·罗兰自己的话说,仿佛是一个时代的“精神的遗嘱” 。

《约翰·克利斯朵夫》是傅雷最重要的译作之一,他前后共翻译出版了两个译本,并多次写文章对这部作品进行评介。从上面两段引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傅雷始终是从“精神”的角度理解这部史诗性作品的,并与罗曼·罗兰和克利斯朵夫产生了巨大的共鸣。如果再仔细了解傅雷的人生经历以及他的译著和论著,我们就会发现,对一种完美精神世界的追求,既是傅雷一生的自我约束,又是我们解读傅雷的一把钥匙。

傅雷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对自己、对朋友、对儿子、对社会,几乎都在苛求着完美,有时甚至近乎极端,就像他对儿子傅聪的教育那样,使儿子经常感到难以忍受,也使朋友们感到难以理解。但这是傅雷做人的信念。也正是在这种信念的支配下,才造就了被人敬仰的傅雷,造就了“一颗纯洁、正直、真诚、高尚的灵魂”(楼适夷语)。

傅雷并非超凡脱俗的圣人,也并非勇往直前的斗士,他只不过是按照自己做人的原则行事罢了。他有过盲从,有过惊慌失措,直至晚年几乎完全退回书斋之中,不问时世,但是时世却并没有放过他。

建国以后,同其他几乎所有知识分子一样,傅雷也为时代的改天换地而欢呼,为人民的革命热情所感染,同样急切地盼望能够彻底抛弃旧我脱胎换骨成为新人。他在努力工作,用他的笔、他的真诚、他的热情,为时代与人民服务。当暴风雨来临时,他也同样害怕、恐惧、愤怒、狂躁、不知所措,但是,同其他很多人不同的是,他又绝不会因为害怕与恐惧放弃自己的思考。帕斯卡说: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听上去说的就是傅雷这样的人:虽然脆弱,却绝不放弃自己的原则,甚至不惜以自己的毁灭来维护它……(P1-3)

序言

20世纪的中国一方面多灾多难,一方面又充满了变数和希望:这两者都绝好地汇聚在了中国知识分子的身上。知识分子是20世纪中国的标本,解剖知识分子就是解剖20世纪的中国;分析知识分子,就是分析中国的20世纪。这就是我们这套丛书能够得以存在的最大理由;也正是这个理由,能保证读者通过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认真地审视中国的20世纪和2O世纪的中国。

在这些知识分子群落中,有作家、诗人、历史学家、翻译家、哲学家、思想家;有革命斗士、自由主义者、新儒家的代表,也有汉奸文人。他们的命运折射了中国的命运。他们都有过属于自己的辉煌历史,也有过属于自己的耻辱和充满变数的命运。但无论是辉煌历史、耻辱还是充满太多变数的命运.当我们站在新世纪的入口处回望前尘和来路时,我们就会发现,一切都不再单属于个人,一切都将、都已永久性地属于20世纪的中国,属于中国的20世纪。

审视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和他们的心路历程,不是为了向历史撒娇,更不是为了向历史索赔,甚至不是为了简单地证明谁对谁错,而是为了保证今天和明天的我们活得更理智、更聪明、更幸福、更踏实。先人的错误或光荣如果不能被我们清楚地分辨,我们就是不合格的子孙;20世纪的遗产如果不能被有效地清点,21世纪就有可能是变了形的20世纪,时问就有可能在流动中处于静止的状态。我们再也不需要这样的悖论,而我们曾经确实受制于这样的悖论。事实上,我们今天之所以还拥有晴朗的天空,我们还没有全方位地愧对先人,靠的就是我们对遗产的清点,对错误的洗涤,对光荣的分辨。

我们并不是注定热爱遗忘的民族,只是有些事情我们羞于提及,宁愿将它埋在内心的最深处;实际上,我们是热爱在内心深处进行考古研究的民族,因为那些深埋内心的事情总是被我们一次次地咀嚼,无论是午夜梦回还是其他一些独处的时刻。尽管发掘过去从逻辑上并不必然指向光辉的前程,但这也同样不能从逻辑上证明我们的内心考古学毫无意义,也没有能力宣布内心考古学完全失效。这套丛书不过是内心考古学偶尔的文字表述而已。它仅仅是冰山理论的一个小例证罢了,因为还有更多的东西来不及出土。任何一个公正而心怀善意的读者都将不难看出,这里边没有哀悼,没有凭吊,没有唁电,也没有其他任何不良爱好;反抗遗忘、指向未来、歌颂美德和力求聪明,才是内心考古学的本意。我不敢说这本意已经得到了完美的实现,但本意被表达出来却是这套丛书追求的首要目标。其他的一切都是后置性的东西。事实上,不带偏见的读者肯定会发现,这套丛书中的每一本的最后一页,遗忘都被击倒在地,内心考古学和它的本意却悄然站立了。

反思成了内心考古学的第一要务;但反思必须建立在事实之上:它需要反思者具有侦探一样的能力。西谚说,上帝也大不过一个细节。因为只有细节才能证明上帝。同样,反思的正确与否必须要征得无数细节的认同和首肯。因此,所谓的内心考古学,不过是发掘细节。在此,细节的意义要么是不重要的,要么就是意义早已溶解在了至高无上的细节之中。但不能因此认为这套丛书只是细节的罗列和堆砌。鉴于上面说过的原因,它也提供意义。但那是融细节和意义于一体的意义。在这里,所谓意义,是充满细节的意义;所谓细节,是充满意义的细节。这保证了内心考古学的实现,也保证了反思的有效、诚恳和善意,当然还有深度。

感伤是没有用的,悲观主义是一条绝路,积极和乐观才是我们的必需品。反思意味着乐观,内心考古学则指称着积极。没有这样的品质,反思和内心考古学将共同归于失败。这套丛书的作者都从不同的角度各自表达了自己的积极和乐观。他们努力将20世纪的一些蛛丝马迹摆在了我们面前,努力将过去了的中国的某些角落摆放在了我们眼前。因为他们的目的是指向今天和未来,所以他们的忧患已经不再是忧患,而是特殊形式的乐观。他们辩证地将忧患和乐观融在了一起。在这套丛书中,忧患是乐观的忧患,乐观则是忧患着的乐观。因此,这套丛书有效地将矫情给最大限度的抑制住了,也将任何性质的抱怨踢出门去。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套丛书正好接续和推演了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最优秀的传统。愿以此与读者诸君共勉。

2005年5月2日

后记

在阴雨连绵、冷风瑟瑟的深秋中,终于结束了这部书稿。每次写作结束,都像大病一场,从来都没有体会过如释重负的轻松。尤其这次写的是傅雷,整个写作更是被一种沉重的压抑所包裹,即使写完了,这种氛围依然久久不散。多灾多难的中国知识分子,总是期盼着拨开云雾见月明的朗朗星空出现在大地之上,但这种期盼却又总是仅仅存在于想像之中。这也是写作结束之后难以释怀的原因之一。

本来怕自己难以把握这部书稿,打算和师弟刘金涛一起合作,可惜他由于去英国访学,只能我一个人完成了。写作结束又想到正生活在一年到头阴雨不断的利物浦的师弟,不知道小两口日子过得怎样呢?

感谢我的朋友敬文东,不断帮我理清思路并且提供了不少修改意见,当然他的要求高,如果有什么难以满意的地方,只能这里先说声抱歉了,没有他当然也不会有这书稿的完成。感谢华东师范大学的研究生张艳虹同学,她为我找了很多资料,提了很多建议。

当然最感谢的,还是我的三位导师李新宇、殷国明、陈思和先生,每次写作都会想到他们。我的几乎所有知识都来源于他们的教导。当然我常常又让他们失望。自己曾经在4所大学里读过书,可惜至今仍然毫无建树,所以对他们既感激但又有些愧疚。

2004年11月于上海

书评(媒体评论)

不经过战斗的舍弃是虚伪的,不以劫难磨炼的超脱是轻佻的,逃避现实的明哲是卑怯的;中庸、苟且、小智小慧,是我们的致命伤;这是我十五年来与日俱增的信念,而这一切都由于贝多芬的启示。

大家都在前进,而且是脚踏实地的前进,绝不是喊空号式的,我们国家虽则在科学成就上还谈不到“原子能时代”,但整个社会形势进展的速度,的确是得到了“原子能时代”。

我们一辈子的追求,有史以来多少时代人的追求,无法是perfection,但永远是追求不到的,因为人的理想、幻想,永无止境,所以perfection像水中月、镜中花,始终是可望而不可及。

历史上受莫名其妙的指责的并不少,连伽利略,伏尔泰,巴尔扎克辈都不免,何况区区我辈!老话说的好,是非自有公论,日子久了自然会黑白分明!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傅雷的最后17年/长廊与背影书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叶凯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3416620
开本 16开
页数 28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10
出版时间 2005-08-01
首版时间 2005-08-01
印刷时间 2005-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9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6
丛书名
印张 18.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9
158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2:1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