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舒绣文/中国20世纪30-50年代著名影剧人画传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中国20世纪30-50年代著名影剧人画传”系列之一的“舒绣文”专辑。舒绣文女士是《骆驼祥子》、《一江春水向东流》等影片的著名女明星,也是中国上世纪30-50年代著名影剧人物之一。

本书通过讲述舒绣文女士一生中发生的几件大事——陶金与舒绣文的创作友谊、挚友三人行等故事,来描述她这位内心坚强能在艰苦中崛起的表演艺术家的一生。

内容推荐

本书通过讲述舒绣文女士一生中发生的几件大事:四大名旦之一、《塞上风云》的轰动效应、离家·求生、爬树捉乌下湖采菱奇思妙想敢打敢拼、陶金与舒绣文的创作友谊、闪光的珍珠、闪烁晶莹光芒的珍珠、德艺千秋等,来描述她精彩的一生。

目录

序言

我自小就是个爱好戏剧的女孩子

爬树捉乌下湖采菱奇思妙想敢打敢拼

离家·求生

在戏里,他是我的师傅,在戏剧艺术上,他也是我的师傅

演戏要有真情实感,要有激情;又要演出对这种激情的控制

闪光的珍珠

四大名旦之一

挚友三人行

陶金与舒绣文的创作友谊

闪烁晶莹光芒的珍珠

我演愫芳,你不吓一跳吗

炉火纯青、惟妙惟肖的虎妞

德艺千秋

试读章节

对舒绣文深刻的印象,自然首推她塑造的几个经典的艺术形象。除此之外,她在青少年时期的几件事,让人始终难以忘怀。

她从小就性格粗犷。她曾对人说过:“我小时候很野,比男孩子还胆大,常常带着一帮小孩子在街上玩。男孩子不敢放的大爆竹,我敢放。而且很顽皮,常常眼看电车开来了,我会跑上去,把铜板放在铁轨上,让电车扎成铜片片来玩……”她从小就是个孩子头,带着孩子们去做类似爬树捉鸟、下湖采菱的一些事。

舒绣文稍大些后,类似这样的事,也还发生过。

她曾回忆说:“我在中学渎书的时候,常有比我大一些的男同学送来一大叠一大叠的传单,让我和其他女同学到胡同里去散发。我们知道这是宣传抗日的、爱国的传单,几个女同学互相分配后,在晚上或一清早到附近的胡同里挨家挨户地分发到院子里或是塞进门缝。但是,我因年纪小,并不懂得更多的革命道理。”

“九一八”事变之后,她在上海了解到日本帝国主义在东北进行侵略战争,有义勇军起来抗日,上海有许多爱国人士进行反日宣传,而她的爱国热情也在全国人民团结抗战的高昂情绪中得到激发。

一天,她把一面太阳旗扎在一只不知从哪里来的小狗的尾巴上,把狗放在霞飞路上,她在后面驱赶。狗在前面跑,她在后面从重庆路向东赶,引得一路上的过往行人拍手叫好,有些年轻人还跟着她一起在后面驱赶。到嵩山路法租界巡捕房门口时,巡捕抓住了她,不容分说,就将她在巡捕房里关了一夜。

这里还有一个关于舒绣文如何改善自己面容的故事。过去只知道老戏剧、电影表演艺术家、号称“千面人”的袁牧之在自己脸上“制造皱纹”的故事。他每次搭电车总遇见一些外国兵,发现他们笑起来,左颊和右颊都有一条深深的皱纹,看上去增加了他们笑时的可爱,而自己没有,后来他发傻似地在自己左颊上捏,第三天在镜中看见自己笑时,左颊上已和外国兵同样的有一条皱纹了。

舒绣文是女演员,自然不会无缘无故地在脸上制造皱纹,她年轻时有种种条件适合演话剧,演电影。但作为一个女演员,她也有不足之处。这对于常人,是无所谓的,但她为了演好戏,却觉得是缺陷,认为有必要加以弥补。这些缺陷是:第一,单眼皮;第二,鼻子在笑时会抽起来,鼻梁上会出现皱纹。

她是怎样弥补这些缺陷呢?她并不像某些演员那样请美容师来动手术或是打针,而是用她自己创造的土法子来改善自己的不足:每天睡觉之前,用胶水把自己的上眼皮粘接一个槽,久而久之,居然成了真正的双眼皮。粘贴的过程是麻烦的,痛苦的,粘贴后闭眼睡觉十分困难,但是她用惊人的毅力克服了这些困难和痛苦。鼻梁上的皱纹又是如何解决的呢?她在笑时注意不要尽情地笑,竭力把笑颜表现在脸颊上,把笑意透露在嘴唇上,而不“动用”鼻子。每时每刻她都注意遵守“规则”,刻苦练习,久而久之,鼻子居然在大笑时也不抽起来了,不出现皱纹了。这个“收获”也是靠难以想象的毅力,长期坚持取得的。

由于她胆识过人,又热爱表演艺术,凡是戏剧、电影需要的技能,舒绣文总是不遗余力地学习。骑自行车是最初步的技能,她很早就学会了,这在当时的女演员中是并不多见的。

20世纪40年代,为演戏她就学会了开汽车,在香港拍片时,就时常借车驾驶。

最值得一提的是开火车。1950年,她在大连拍《女司机》,这时她已经得了早期风湿性心脏病,但她以极大的毅力克服病痛的折磨,像真的女司机那样,练好司炉工的基本功。她每天用几小时时间,一铲一铲地把煤块向炉门投去,要投得均匀,散撤到炉腔里,要掌握火候,及时而准确地投炭……  她用了大概两个多星期的时间,学会了投炭,比真的女司机学得还快一些,经过老司机的鉴定,考试及格,才真的上机车开始驾驶。在《女司机》这部影片中,观众可以看到舒绣文熟练的投炭形象,可以看到她真的开着一列火车轰轰地飞驰而过,还能看到她穿着司机服,头戴司机帽,帽沿儿仰得高高的,脖子上围着一条白毛巾,一手扶着车把,站在踏板上,对着观众精神抖擞的样子。

有人笑问她:“你汽车、火车都能开,就剩轮船、飞机没有开了吧?”她回答说:“如果需要,只要下决心去学,总可以学会的。”

舒绣文在拍电影、排话剧的过程中,总是有很多的创造、很多的奇思妙想,其中,也包括如何帮助一起合作的演员。

1938年,应云卫导演的话剧《中国万岁》,女主角是舒绣文,男主角则是初次登台的青年。在排练过程中,应云卫对舒绣文的娴熟演技是相当满意的,可是那位男主角缺乏激隋,虽然一再启发也达不到满意的效果,不免为之着急。后经探询才知道那位青年还未曾有过恋爱的经验,于是应导演半开玩笑地对舒绣文说:“你帮帮他好吗?”

第二天中午,导演在街上吃了中午饭回到排练场,看见这两位男女主演在一个小房间里“亲密”地靠在一起。那位男青年见导演来了,害羞地急忙挪开,可是绣文却坦然地笑着说:“应先生,他真的‘爱上’我了。”引得大家哈哈大笑。

这件事使应云卫第一次感到,绣文在剧中善于演戏,是由于她有时候在生活中注意“演戏”的缘故,这对于加深和充实生活功底、提高演剧的艺术修养,都是非常重要的。而演技家舒绣文是深得此中三昧的。应云卫还认为:“舒绣文的演技也不都是直接从生活中探讨得出来的,她也注意积累间接感受,因此在舞台上总能达到比较真实的客观效果。”P4-8

序言

“左翼剧团联盟”成立后,田汉领导的“南国社”像其他剧团一样停止了活动。田洪带着家人到了杭州,与难以为继的“集美歌舞剧社”组织成立“五月花剧社”,田汉为剧社取名,并亲笔起草了剧社的简章。舒绣文、魏鹤龄等原“集美歌舞剧社”话剧部的演员,自然就成为“五月花剧社”的成员了。

1932年前后,是“左翼剧运”、“抗日演剧”火红的年代。舒绣文进入“五月花剧社”,就献身于进步戏剧事业的拓荒工作。这是她人生成长关键的一步,也是她表演艺术成长起来关键的一步。在党的关怀下,随着斗争的发展,她对党的认识不断提高,对党的感情也日益深厚。

当“五月花剧社”(后又为“春秋剧社”)的老同志见到舒绣文时,都认为她是剧社一个不小的亮点。那时的舒绣文在生活里还像个不懂事的孩子,只有十六七岁。剧社生活很苦,一天只有两角钱的饭钱,但她毫无怨言,特别是后来见到田汉先生后,心中像吹进了一股和煦的春风,精神状态特好。由于激烈斗争的需要,剧社以戏剧为武器,使舒绣文从此在几个方面茁壮成长起来:

1.运用现实主义表演方法,初具性格演员的雏形。

20世纪30年代初,话剧舞台、电影表演仍受到文明戏表演的影响。而“五月花剧社”在表演上继承了“南国社”的特色,演出有一种清新的风格,边幕用布条,打破了文明戏表演的程式而达到较自然真实地演出。

舒绣文的表演,形成什么样的演戏路子不是孤立的。在“五月花剧社”,她正好赶上田汉先生一生创作的高产期。田汉在1931至1934年陆续发表了话剧、电影作品二十余种,并在思想、艺术、风格等诸方面都呈现出新的面貌。舒绣文参加“五月花剧社”的初期,就参加演出了田汉编剧的《乱钟》、《战友》、《梅雨》、《生之意志》及《居住二楼的人》等剧。又由于当时女演员少,绣文语言纯正清脆,常常在剧中担任主要角色,每演一组戏,还要担任三个角色,有时一组戏一天要演三场之多。舒绣文在场与场之间,连衣服都来不及换,就要出场。紧张繁忙的演出,使她磨炼出一些初入舞台表演的技巧和基本功。

当时舒绣文在生活中,还是个小女生,可一到台上,她演什么像什么。在《乱钟》中,绣文扮演一个女大学生,在《梁上君子》中,又饰演太太,后来又扮演《婴儿杀戮》中的农妇……她初登话剧舞台,在扮演不同的角色时,不仅注意她们的动作、化妆、服饰的不同,更重视在不同的戏里,要变成不同角色的性格。这样对一个青年演员的磨炼,即或是在正规的艺术学校里,也是难以达到的。

田汉先生这一时期作品的突出特点都是对人民现实斗争生活的直接而迅速的反映。如田先生为舒绣文、魏鹤龄量身订做的剧本《梅雨》,就是描写了工厂职工在资本家盘剥下的痛苦生活,与资本家斗争的顽强意志。演员在台上演的,就是他们在台下的心声:自然、真实、激情。演完后,工人、大学生跑到台上祝贺,群情激奋。他们常被邀请到工厂、农村,还有浙江大学、之江大学、两级师范巡回演出。不仅是群众,还使许多艺术团体和电影明星对舒绣文他们的演出很是佩服,特别是洋溢的革命激情,常使人为之一振。田汉先生当时也这样赞美他们的演出:“震荡了西湖平静的水,激动了杭州人民的心。”

2.肝胆相照,机智救人。

1932年的舒绣文,已不是只想到自己演戏,只知个人温饱的人。她渐渐懂得了一些革命道理,想到民族存亡,抗日和党的大事。“五月花剧社”在杭州演出宣传抗日,场面红火,却遭到反动派政府的查封,并以“共产党嫌疑”的罪名追捕负责人。在被追捕的四个负责人中就有田洪。舒绣文不畏危难,勇敢地给田洪报信。当时他们正在吵吵闹闹的时候,她端着饭碗,慢慢地蹭开。一面注意着宪兵、警察,不让他们发觉她走,一面看着舞台上的动静。因为她知道那时田洪正独自一个人在台上布景。她溜到台的旁边,看见田洪穿着工装,正爬在梯子顶上钉挂布条,舒绣文急急忙忙地告诉他:“有挂枪的人在找你,你快走!”田洪看她神情紧张,知道出了事情,便把手里的老虎钳子扔下,从梯子上跳下来,由舞台的侧门走出去。田洪走过操场,学生们正好踢来一个球,他接住,一脚踢还,然后出了院门。等到看不见田洪时,舒绣文才放心地走开。此事影响较大,说明舒绣文在十六七岁时就是个爱憎分明,临危不惧的姑娘,后来这事被写进“左翼剧运”有关史料和曹禺先生撰写纪念舒绣文的悼词中。

3.心高志远,向多方面撷取精华。

“五月花剧社”在杭州被查封后,田汉先生在上海又筹建了“春秋剧社”,表示继承“五月花”精神。

田汉为大家上时事讲座课,还请来许多文艺界的知名人士:安娥、任光、聂耳、郑君里、陈白尘、唐槐秋、应云卫、张曙、阳翰笙等。舒绣文每次听课,都如饥似渴。当年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表演理论已有部分章节在国内发表,舒绣文都用心学习,花过一些功夫。舒绣文当时作为一个舞台演员,较早地能够从多方面撷取精华。等到火候够了,就不知不觉地会消化成为她自己的一种艺术表演风格。

在“春秋剧社”时期,田汉先生说:要吸取“五月花”的教训。演出活动尽量采取突击和公开的方式,平时排好《梅雨》、《江浙小景》、《活路》、《生之意志》、《乱钟》、《放下你的鞭子》等几个独幕剧,有机会就深入到农村、工厂、大专院校、二人补习班、游艺会、小码头等地方去演出。

每次到农村、工厂去演出时,据同为剧团成员的洪逗回忆说:“绣文在我们之中,总是领会最深刻的一个,也是胆子最大的一个。她说:‘只有多演才能学会演戏的本领,只有和他们(指反动统治者)斗,才能对得起被捕的同志们’,虽然年代久远了,但她讲的话仍深深地刻在我的心间”。

1932年冬,剧社在“左联”的安排下为支援东北义勇军募寒衣,在“新世界”游艺场举行义演,舒绣文主演的《婴儿杀戮》尤其受到观众的欢迎和喜爱。此外,鉴于当时国际形势变化,田汉先生亲自到后台编写话报剧《一九三二年前奏曲》。田先生一边写,大家一面排一面演。更使洪逗叹服不已的是“舒大姐的记忆力惊人,她只读了两遍剧本就能流畅地将台词背出。演出效果很好,给东北义勇军以有力的支援。”

舒绣文在她青少年时期,就不失时机地投入到我国左翼戏剧运动中,这是她人生、表演艺术十分关键的转折点。那么在这之前,她的命运是怎么样的呢?

舒绣文的青少年时期是在屈辱和痛苦中度过的。1915年,她出生于安徽黟县,她义母为她取名“绣文”,是想她具有父亲的文采和母亲的绣技。后因家道中落,父亲舒子胄青年时期带家人远离故乡,长住北京,先后生了两女一男。舒绣文身为长女,常迈着沉重的脚步出入当铺与药铺之间,全家的生活重担实际上都落在了她的肩上。

1931年,舒绣文16岁时,父亲鸦片越抽越凶,饥饿在严重地威胁着这个家庭,小弟不幸因穷困死去。万般无奈之下,她当过被人歧视的舞女。后父母为债所逼,打算卖她抵债。舒绣文从小个性倔强,有敢作敢为的闯劲,便毅然与人离家出走到了上海。

到上海后,她先在天一公司教老板娘陈玉梅国语,后参加“集美歌舞剧社”——“五月花剧社”。

当我们了解了舒绣文青少年时的痛苦、贫困、屈辱的生活后,更能理解她的成长是不容易的。因为艰难的环境一般是会使人沉沦下去的,但是具有坚强意志、积极进取精神的人,却可以发挥相反的作用。舒绣文就是把挫折磨难看作是锻炼意志、增强能力的好机会。她一旦找准目标,就以最大的毅力,奋不顾身地克服一个又一个的困难,越过一座又一座的高山。因为痛苦在人的所有感情之中是最深刻的。她是一位内心坚强能在艰苦中崛起的表演艺术家。

1932年,左翼电影活动在上海开展起来。舒绣文拍摄了《民族生存》、《中国海的怒潮》。从此,她在影、剧两方面相得益彰。1940年冬,舒绣文到陕北参加新片《塞上风云》外景拍摄,曾两次到达延安,荣幸地见到了毛主席。她又于1941年夏在中共地下党领导组织的“中华剧艺社”,先后演出了郭沫若的新作《棠棣之花》和阳翰笙的《天国春秋》,为冲破国民党对影剧的控制封锁作出了贡献。

抗日战争胜利后,绣文同志回到上海,拍摄了多部像《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样的优秀影片。1948年,舒绣文在党组织的安排下,由上海转移到香港。

1949年5月,她到北京参加了第一届全国文代会。随后她又满腔热情地深入部队,随军南下,到达桂林、云南等地,回上海后,立即参加了大型话剧《怒吼吧!中国》的演出。

她长期不顾劳累艰苦,忘我工作,因而患了风湿性心脏病,但她却一直带病坚持工作。

1950年拍《女司机》,虽病情加重,她仍坚持拍完才回上海。接着她又参加《一场风波》的拍摄,同时还担任了《乡村女教师》、《阴谋》、《无罪的人》、《母亲》等译制片的配音工作,都十分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1957年,绣文同志调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工作。她以顽强的革命毅力战胜疾病折磨,全力献身于舞台艺术。1958年4月,舒绣文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舒绣文对待表演艺术创作严肃认真,从不满足于已有的成就。她的表演风格真实细腻、热情泼辣、感情真挚,具有鲜明的独创精神。她在《一江春水向东流》中饰演的“抗战夫人”王丽珍、《骆驼祥子》中的虎妞、《关汉卿》中的朱帘秀、《伊索》中的克丽娅等许多角色都性格鲜明、惟妙惟肖,具有隽永的艺术魅力。

绣文同志是在人民中早就享有盛名的老一辈表演艺术家,但她谦虚谨慎,平易近人。从1932年开始到“文化大革命”以前,她30多年没有离开过舞台和银幕,没有离开过观众,在我国戏剧、电影发展的历史上,有着卓越的贡献。她先后当选为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二届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三届全国妇联执行委员会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电影工作者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全国委员。

舒绣文同志的一生是为人民服务的一生,她不愧为我国人民杰出的表演艺术家,党的好儿女。但是,在“四人帮”的迫害下,她的心脏病严重恶化,得不到应有的治疗,于1969年3月17日过早地离开了我们,终年54岁。她的去世,是中国电影事业的巨大损失!令人痛心。

为了缅怀这位为中国电影事业做出过卓越贡献的老一代电影艺术家,谨以此书以示纪念。同时,感谢舒兆元、吕恩对本书出版的大力支持。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舒绣文/中国20世纪30-50年代著名影剧人画传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刘帼君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6685741
开本 16开
页数 11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23
出版时间 2007-04-01
首版时间 2007-04-01
印刷时间 2007-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21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78-64
丛书名
印张 8
印次 1
出版地 重庆
233
171
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1 15:4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