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读人群 :新技术相关的法律领域的专家和研究人员,以及一些鉴定机构。
本书兼具理论性与实务性,同时包含丰富的数据支撑,利于读者理解分析。
| 图书 | 中国人工智能法治发展报告(1978-2019) |
| 内容 |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新技术相关的法律领域的专家和研究人员,以及一些鉴定机构。 本书兼具理论性与实务性,同时包含丰富的数据支撑,利于读者理解分析。 内容简介 《中国人工智能法治发展报告(1978-2019)》是“中国新技术法学发展系列”之一。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突破性进展,人工智能与法治发展的结合愈发紧密。本书对1978—2019年人工智能法治的发展状况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重点关注中国人工智能法治的制度建设、司法实践、理论研究和法学教育发展历程,向读者展示中国人工智能法治发展的历史脉络,方便读者迅速、全面地掌握中国人工智能法学研究的学术动向和热点。全书共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人工智能法治立法进展与司法实践,第二部分为人工智能法学研究进展,第三部分为人工智能法学教育进展。最后,附录列示了近几年的人工智能法治期刊论文及各高校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等。 作者简介 郑飞,北京交通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政法大学法学博士,美国西北大学法学院访问学者,北京市京都律师事务所兼职律师,主攻证据法、诉讼法、法理学和刑法学等传统法学,探索互联网、区块链、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法学。2017年入选北京市“百名法学英才”、“首都法学法律高级人才库”专家,2018年获第十三届“中国法学家论坛征文奖”三等奖。在《Asian Journal of Criminology》《政法论坛》《法制与社会发展》《环球法律评论》《中国刑事法杂志》等核心期刊发表论(译)文20余篇,出版独著《证据性权利研究》,译著《证据法的根基》(合译),参著或参编著作10余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北京市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最高检理论研究课题一般项目等多项省部级以上课题。 目录 第一篇 人工智能立法进展与司法实践 一、人工智能立法进展综述 二、人工智能司法实践综述 三、人工智能应用监管综述 第二篇 人工智能法学研究进展 一、人工智能法学研究进展 二、大数据、算法与人工智能的法律规制 三、人工智能对刑法的挑战 四、人工智能对民法的挑战 五、人工智能对行政法的挑战 六、人工智能立法问题研究 七、人工智能司法应用研究 八、人工智能与知识产权保护 九、人工智能应用监管研究 第三篇 人工智能法学教育进展 一、 人工智能法学研究机构和联盟协会 二、 人工智能法学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 三、 人工智能法学课程和教材建设 附录 后记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中国人工智能法治发展报告(1978-2019)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郑飞 |
| 译者 | |
| 编者 | 郑飞 |
| 绘者 | |
| 出版社 | 知识产权出版社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13071178 |
| 开本 | 16开 |
| 页数 | 315 |
| 版次 | 1 |
| 装订 | 平装 |
| 字数 | 319 |
| 出版时间 | 2020-06-01 |
| 首版时间 | 2020-06-01 |
| 印刷时间 | 2020-06-01 |
| 正文语种 | 汉 |
| 读者对象 | 大众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法律-法律科普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510 |
| CIP核字 | 2020152173 |
| 中图分类号 | D922.174 |
| 丛书名 | |
| 印张 | 20.75 |
| 印次 | 1 |
| 出版地 | 北京 |
| 长 | |
| 宽 | |
| 高 | |
| 整理 | |
| 媒质 | |
| 用纸 | |
| 是否注音 | |
| 影印版本 | |
| 出版商国别 | |
| 是否套装 |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 版权提供者 | |
| 定价 | |
| 印数 |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