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美学十五讲(典藏版)
内容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从苏格拉底叹息着说:美是难的,到宗白华亲践“诗意地栖居”,《美学十五讲》涉及了美学领域里十分重要的话题。

内容简介

《美学十五讲》索解美的神秘本质,诠释难以捉摸的美感,缕析美的范畴,触类美的缘际,标的美的功用,弘扬美的襟胸。介绍了美的起源、本质,美的种类,审美和美感,中国近现代美学的成就,艺术品的本质和鉴赏,美与现代经济与工业生产等问题。

作者语言通俗易懂,又有大量图片,使该书更方便读者阅读和使用。

作者简介

凌继尧,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议组成员,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评审成员,著作主要有:《西方美学史》《古希腊罗马至中世纪美学》《艺术设计十五讲》《设计美学》《艺术设计学》《科技美学》等,译著有《审美价值的本质》等。

目录

第一讲 美从何处寻
第二讲 我见青山多妩媚
第三讲 人物的品藻
第四讲 审美距离和移情
第五讲 目送归鸿,手挥五弦
第六讲 美乡的醉梦者
第七讲 美学散步
第八讲 《奥德赛》和“退潮的沧海”
第九讲 从西南联大的校歌谈起
第十讲 浪漫主义美学的“片段”
第十一讲 企业的美学管理
第十二讲 “有意味的形式”
第十三讲 艺术的“不用之用”
第十四讲 人生的艺术化
第十五讲 伫立在蔡元培的塑像前
后 记

精彩书摘

《美从何处寻?》是宗白华先生在20世纪50年代发表的一篇文章的题目。这篇文章的开头引了他自己在20世纪20年代写的一首婉约的《诗》(收入《流云小诗》):啊,诗从何处寻?

在细雨下,点碎落花声,

在微风里,飘来流水音,

在蓝空天末,摇摇欲坠的孤星!

诗是美的化身。宗先生主张在细雨微风、落花流水和摇摇欲坠的孤星这些眼观耳听的客观事物中寻求美。在两千五百多年的美学史上,美学家们曾从各种途径探索美的踪迹。我们且从西方美学的源头——希腊美学中选取若干片段,看一下古代哲人是怎样寻觅美的奥秘的。

一 数的和谐

毕达哥拉斯是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哲学家。传说有一次他路过一家铁匠铺,听到大小不同的五个铁锤打击铁砧发出叮叮当当的声音很有节奏,像是一支悦耳的乐曲。他不觉停住了脚步,若有所思地端详着这些铁锤,并让人称了一下,它们的重量符合一定的比例: 6∶12=1∶2,6∶9=2∶3,6∶8和9∶12=3∶4。毕达哥拉斯心中豁然开朗,匆匆赶回家又做了一些实验,他发现弦长成一定比例时能发出和谐的声音。于是他得出结论,音乐的和谐是由数的比例造成的。毕达哥拉斯和他的学派认为这种和谐就是美。

(一) 宇宙作为最高的审美对象

在浩瀚的苍穹中,日出日落,月盈月亏,星星显现又隐去,天体的运行是那样有序。在希腊语中,“宇宙”的本义就是“秩序”。毕达哥拉斯学派把音乐的和谐现象推广到整个宇宙中,宇宙的和谐有序也产生于数的比例。

毕达哥拉斯学派所处的时代,希腊已从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原始社会的意识形态是神话,进入奴隶社会后,希腊哲学家开始用自己的思维结构来代替神话。他们普遍企图寻找一种统摄世界万物的原素或元素。有人把水说成世界的本原,有人把火说成世界的本原,毕达哥拉斯学派把数当作万物的本原。

数怎样成为万物的本原呢?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由一产生二,由一和二产生出各种数目;一是点,二是线,三是面,四是体,从体产生出一切形体。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数本原说是对世界做出的形而上的、哲学的解释,这是它的积极意义。毕达哥拉斯是第一个使用“哲学”(原意为“爱智”)这个术语的人。然而,数本原说也有它的局限性。它带有神秘色彩,和神话很接近。毕达哥拉斯学派直接宣称数是神,神首先是数。现在刚入小学的学生都知道,前四位数1、2、3、4相加等于10,而这个发现却使毕达哥拉斯学派惊讶不已,那毕竟是2500年前。毕达哥拉斯学派把10看作玄之又玄的、完满的数。所以,数本原说对世界的解释还是神话学的和宗教的。

毕达哥拉斯学派用数的和谐来解释宇宙的构成和宇宙的美,把数学、音乐和天文学结合起来。数是宇宙的本原,宇宙内的各个天体处在数的和谐中。毕达哥拉斯本人认为太阳和地球的距离是月亮和地球的距离的两倍,金星和地球的距离是月亮和地球的距离的三倍。别的天体也都处在一定的比率中。天体的运行是和谐的,距离越远的天体运动越快,并发出高昂的音调;距离越近的天体运动越慢,并发出浑厚的音调。和距离成比率的音调组成和谐的声音,这就是宇宙谐音。可以听到、可以看到、可以触摸的宇宙,总之,具体可感的宇宙是最高的美。

宗白华先生写道:“宇宙(Cosmos)这个名词在希腊就包含着‘和谐、数量、秩序’等意义。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希腊大哲)以‘数’为宇宙的原理。当他发现音之高度与弦之长度成为整齐的比例时,他将何等地惊奇感动,觉得宇宙的秘密已在他面前呈露:一面是‘数’的永久定律,一面即是至美和谐的音乐。弦上的节奏即是那横贯全部宇宙之和谐的象征!美即是数,数即是宇宙的中心结构,艺术家是探乎于宇宙的秘密的!”

后来,希腊美学家柏拉图在《蒂迈欧篇》、亚里士多德在《论天》中也描述了宇宙的美。根据柏拉图的描绘,在广袤的苍穹中,各种星体有序地、交错地、多层次地做旋转运动。这确实是一幅瑰丽奇妙的图景。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宇宙的球体是最美的,它永恒的、匀速的圆周运动也是最美的。宇宙就像一支合唱队。指挥示意开始,合唱队就一齐高歌,有些音高,有些音低,由这些不同的音调组成和谐悦耳的一曲。希腊美学家关于宇宙结构的理论不是精确的天文学理论,他们对宇宙的描述是诗意的、审美的。对宇宙美的观照是希腊美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有人问公元前5世纪的希腊哲学家阿那克萨戈拉,为什么生比不生好,阿那克萨戈拉不假思索地回答:“生能够观照天和整个宇宙的构造。”希腊美学家醉心观照宇宙的美,并从中获得巨大的审美享受。

中国人固然也观照宇宙、太虚、太空,然而观照的方法和西方大异其趣,由此形成中西审美意识和艺术意识的重要区别。按照宗白华先生的观点,西方人向宇宙做无限地追求,而中国人要从无穷世界返回到万物,返回到自我,返回到自己的“宇”。在中文里,“宇”是屋宇,“宙”是在“宇”中出入往来。中国人对宇宙的观照像《易经》上说的是“无往不复”,像陶渊明的诗所说的是“俯仰终宇宙”。有往又有复,有仰又有俯。在这种往复俯仰中,“网罗天地于门户,饮吸山川于胸怀”。

宗先生在1949年发表的《中国诗画中所表现的空间意识》一文中说明了这种观点。他写道:“西洋人站在固定地点,由固定角度透视深空,他的视线失落于无穷,驰于无极。”而中国人“向往无穷的心,须能有所安顿,归返自我,成一回旋的节奏”。中国人的空间意识是遥望着一个目标而潆洄委曲,绸缪往复。中国诗人对宇宙的俯仰观照由来已久。汉苏武诗:“俯观江汉流,仰视浮云翔。”曹丕诗:“俯视清水波,仰看明月光。”曹植诗:“俯降千仞,仰登天阻。”王羲之《兰亭》诗:“仰视碧天际,俯瞰绿水滨。”“中国人于有限中见到无限,又于无限中回归有限。他的意趣不是一往不返,而是回旋往复的。”同是观照宇宙的美,中国人和西方人竟有那样的不同,根子在于宇宙意识的差异。

前言

北京大学已故教授朱光潜先生和宗白华先生,被称为20世纪中国美学的双峰。他们同年生而又同年卒,冥冥中仿佛有某种安排。朱先生和宗先生不仅留下了丰富的理论遗产,而且在美学修养上也达到了一种胜境。这种胜境的标志是:活泼的生命情趣与闲和严静的意态的结合。他们的生命就像一首气象宏阔、内容丰富的乐曲,然而始于条理,又终于条理。在这一点上,他们和孔子是相通的。孔子说“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一种深厚的人格修养,也是一种深厚的美学修养。中国古人喜欢用玉比喻人格的美,玉的光彩极绚烂,又极平淡。凡是与朱先生和宗先生接触过的人,都会感到他们极其质朴、本色和率真,毫无虚饰、矫情和造作。他们心定气敛,绝不张扬。当穿着朴素的朱先生拄着拐杖,拎着款式陈旧的塑料包,步履迟缓地去北大邮局领取稿费时,谁也没有想到他就是大名鼎鼎的美学家。然而,朱先生和宗先生的朴讷中蕴有含蓄的光彩,这正是“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也就是庄子所说的“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审美是自由的,朱先生和宗先生常用审美的眼光看世界,他们暮年仍不失赤子之心,他们的心境也是自由的。宗先生在一篇文章中曾经援引西汉刘向的《说苑》里记载的一段故事:“孔子至齐郭门外,遇婴儿,其视精,其心正,其行端,孔子曰:‘趣驱之,趣驱之,《韶》乐将作。’”孔子看到婴儿天真圣洁的目光,让车夫赶快驶近婴儿,说是《韶》乐将要升起。孔子把婴儿心灵的美比作他最喜欢的《韶》乐。他听了《韶》乐,三月不知肉味。我们从朱先生和宗先生暮年对美的欣赏中,仿佛见到婴儿般真纯的目光。

朱先生多次略带幽默地说他喜欢自己一位本家朱熹的一首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先生的“半亩方塘”中之所以有天光云影,因为他有“源头活水”,那就是美学修养。他善于从丰富华严的世界中随处吸取支持和推展生命的活力。当海面上金黄色的落晖被微风荡漾成无数细鳞时,朱先生领略到晚兴。面对娇红嫩绿、灿烂浓郁的风景,他会忘怀一切。竹韵松涛,虫声鸟语,甚至断垣破屋,也可以成为他赏心悦目的对象。朱先生83岁年老体衰的时候,还独自一人,兴致勃勃地从北大西校门乘公共汽车去西山看红叶。朱先生特别喜欢诗,他对中、英诗的理解是真正的学贯中西。他读中国古典诗词时常常吟哦。读李白的“西风残照,汉家陵阙”,他用高长而沉着的声音去吟哦;读贺铸的“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他用不高不低的声音去慢吟;读林逋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他用似有似无、似断似续的声音去微吟。朱先生欣赏书法时不仅用心,而且用情。他看颜真卿的字时,仿佛对着巍峨的高峰,不知不觉地耸肩聚眉,摹仿它的严肃;他看赵孟的字时,仿佛对着临风荡漾的柳条,不知不觉地展颐摆腰,摹仿它的秀媚。我们可以想象,朱先生在欣赏这些自然美和艺术美时,内心是何等的快慰!生机是何等的活泼!内心的自由与和谐外化为行为的端方与静穆。朱先生暮年时,每天下午必定扶杖去校内未名湖畔散步。他所推崇的美学家康德也每天下午散步。康德出门散步是那样的准时,以至邻居见他出门马上校正时钟。

宗先生自称“美乡的醉梦者”,他为美的世界所陶醉、所痴迷。他喜爱艳若春花,也喜爱清如白鹤。他欣赏华丽繁复的美,这是“镂金错采,雕绩满眼”,如楚国的图案、楚辞、汉赋、六朝骈文、明清的瓷器、刺绣和京剧的舞台服装;更欣赏平淡素净的美,这是“出水芙蓉,自然可爱”,如汉代的铜器和陶器、王羲之的书法、顾恺之的画、陶潜的诗、宋代的白瓷。宗先生对艺术情有独钟,终生与艺术忘情相交,好像“鱼相与忘于江湖”。他每每拄着拐杖,挤公共汽车进城看艺术展览时,他的情怀一定非常闲适。寒冷的冬日,他穿着臃肿的棉衣在颐和园欣赏谐趣园时,心中一定燃烧着热烈的火焰。他把玩王羲之的书法《兰亭集序》时,不仅注意到每个字结构的优美,而且注意到全篇的章法布局。全篇中有18个“之”字,每个都结体不同,神态各异,却又联系和贯穿全篇,使全篇从第一个“永”字到最后一个“文”字一气贯注。宗先生从王羲之不粘不脱的书法中见出晋人的风神潇洒,宗先生自己也像晋人一样旷远飘逸。

朱先生的为人像他的治学一样严肃,这严肃中又自有一种豁达。中国文人历来与酒有缘,朱先生最仰慕的诗人陶渊明尤其喜欢饮酒。朱先生年轻时,常常嚼着豆腐干、花生米之类不慌不忙地喝酒,和朋友喝酒不喧不闹,年迈时依然嚼着家常菜不慌不忙地喝酒。只是年轻时喝酒如喝茶(喝的是江浙一带一种度数很低的酒),年迈时只喝少量的酒。朱先生饮酒时一定想起陶渊明《饮酒》诗中的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朱先生的饮酒有一种品味陶诗的悠然。朱先生偶尔也抽烟,他从不抽香烟而用烟斗抽烟。烟淡淡地散开,一股清香。朱先生抽烟完全是重过程而不重结果。审美的人生态度也许就是重过程而不重结果。这使人想起《世说新语》里王徽之“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故事。

在生活中兼有严肃和豁达,是朱先生至性深情的流露。用他喜欢的格言来说,那就是“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出世的精神”是一种超功利的、审美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则是君子自强不息的表现。“文化大革命”中,朱先生被定为北大四大“反动学术权威”,遭到严厉的批判。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时,朱先生已经年近八旬。他焕发出惊人的学术青春,短短四五年中,他翻译和整理出版了大量美学著作。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一息尚存,此志不容稍懈!”

朱先生和宗先生的美学修养还体现在他们的美学著作的风格上。朱先生不喜欢高头讲章,他反对把美学著作写成朱子家训。我们可以把朱先生青年时代写的《谈美》当作优美的散文来读。针对当时青年的苦闷心理,朱先生劝慰道:“朋友,闲愁最苦!愁来愁去,人生还是那么样一个人生,世界也还是那么样一个世界。”“我劝你多打网球,多弹钢琴,多栽花木,多搬砖弄瓦。”这些话不免有些消极。然而,朱先生的用心是真诚的,语气是亲切的,态度是平等的,文字也如行云流水。朱自清先生、季羡林先生,都盛赞朱先生文字的晓畅。20世纪90年代,中国台湾的书店里不同出版社出版的朱先生《谈美》的版本竟达十六七种之多。正是言而有文,行之能远。朱先生的美学著作保持了这种清新可诵的风格,不过,这些著作又有浑整的体系和严密的逻辑。

宗先生一直在美的殿堂里散步,他的一本论文集就以《美学散步》命名。他所推崇的庄子也好像整天在山野里散步,观看鹏鸟小虫、蝴蝶游鱼,又在人间凝视各式各样的人物。散步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行动。然而,宗先生在对具体美的欣赏中,总要追溯到决定这种欣赏的哲学本原和宇宙意识问题。宗先生散步后的回念尤其令人深思。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朱先生和宗先生的人生的话,那么可以说:“他们有过诗意的生活。”这是后人最值得学习的地方,也是他们的美学思想和美学修养的精髓所在。

宗先生说过,美学的内容不一定在于哲学的分析、逻辑的考察。“真正理想的美学著作,所应追求的恰恰应该是学术性和趣味性的统一。”本着这样的宗旨,我以朱先生和宗先生的美学理论为依据,吸纳中外美学研究的有关成果,阐述美学的基本问题,努力追求学术性和趣味性的统一。

感谢同窗好友、北京大学中文系系主任温儒敏先生向我提供了写作本书的机会,感谢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秀芹女士、王立刚先生和艾英女士的辛勤劳动。我的博士生陈晓娟为本书提供了第二、十二讲的初稿。为了全书体例的需要,我重新写了这两讲,在写作过程中,参考了陈晓娟的初稿。在写作本书时,我仿佛又回到北大校园,追随朱先生和宗先生的足迹,做了一次美学散步。如果翻阅本书的读者,能够有意识地为自己的“半亩方塘”增添些许“天光云影”,作者的心血就没有白费。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美学十五讲(典藏版)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凌继尧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1324097
开本 16开
页数 375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324
出版时间 2021-10-01
首版时间 2021-10-01
印刷时间 2021-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美学
图书小类
重量 706
CIP核字 2021170962
中图分类号 B83-49
丛书名
印张 24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9
164
26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20:3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