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高效能企业的7个习惯/神州鼎慧管理文库
内容
编辑推荐

统览全书,可使读者感受并且体会到作者观点见地的独到及新意;字里行间无不折射出迥异的深思与启示。书中宏观与微观、经济与管理、历史与现实、自然与人文、国学与西论、传统与现代、品牌与商战、传承与高端、多元与精到、心路与历练、习惯与模式、实施与规范、效率与效能、成功与失败、博弈与和谐、当前与发展的经纬篇目,旨在以其多重视角和多层方位,拓展提升读者的思路与视野;作者倾述出的思维观念、管理策略、案例阐析等,均在文理中循循启迪我们:

生活与成长在二十一世纪,要善于捕捉并跟进时代的旋律节拍;倾心投入、洞察思索、回望前观、把握时机、跨越发展;力求将企业和企业家塑造成当代经济的“时代人”、“新知人”和“创新人”;特别要把握好市场经济知识化和知识经济市场化的双向契合;期望人们在“学与做”和“研与思”中,能够对经济现象及其运动轨迹,经营规律及其动态趋势理性地“追其源、善其用、获其效”。

内容推荐

如果说企业的成长、管理的成功有其秘籍的话,那就至少体现为以下七则:战略要有高度、规划要有前瞻、运作要有规范、制度要有创新、文化要有内涵、经营要有方略、商务要有艺术。

本书所介绍的七家高效能企业,基本上都是民营企业,这似乎也向世人昭示着:高效能之路也许就是民营之路。一家高效能的企业,它的产权通常是非国有的,机制通常是民营的。在这样一个体制平台上,更有可能形成高效能的企业文化以及高效能的企业习惯。

目录

概论

1.习惯的力量有多大

2.要效率还是要效能

3.组织习惯的定义

习惯之一:心路朝天

1.心存天意

2.恰为人先

3.疯劲冲

4.寓天于地

习惯之二:“狠”之入骨

1.对自己“狠”之入骨

2.对员工“狠”之入骨

3.对对手“狠”之入骨

习惯之三:以西为体

1.制度为王

2.西体西用

3.精神弓l擎 2

习惯之四:“坐强坐大”

1.借势“坐强”

2.借势“坐大”

3.借势强势品牌

习债之五:以土为学

1.朴实到家

2.老实到家

3.本分到家

习惯之六:大头在前

1.理念在前,思想先行

2.前虚后实,反向操作

习惯之七:自以为非

1.自以为非——以最好的产品为是

2.自以为非——以最高的效率为是

3.自以为非——以消费者为是

4.自以为非——以与众不同为是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2.老实到家

最聪明的人,往往同时也是最老实的人。这个世界上真正聪明的人不多,也许是因为人们都不够老实。“不老实”可以说是人的一种天然倾向,人们受制于内心的恐惧感而不敢说实话、不想做实事,反而是心态浮躁、过度投机,总想着吃小亏占大便宜,其结果往往是聪明反被聪明误,做人做事都不成功。当绝大多数人都不老实时,那些老实的少数人更容易取得成功;当绝大多数企业都不老实时,那些老老实实的企业更有可能成功。“老实,’排除了机会主义和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有助于企业走上持续、稳健发展的轨道。

如果说每个企业都有它特定的个性,那么像格兰仕这样的企业,它的个性就是“老实”,不仅老实而且老实得到了家。这就像一名老实巴交、只知道“土里刨食”的农民。土气的人多半老实,没有聪明人那么多花里胡哨的手段、概念和理论,就知道老老实实做事,然后用实战能力说话。因为这种老实,结果格兰仕成功了。

有个樵夫在河边砍柴,不小心把斧子掉到河里,被河水冲走了。他坐在河岸上失声痛哭。赫耳墨斯知道此事后,很可怜他,便下到河里,捞起一把金斧子来,问是否是他的,他说不是;接着,赫耳墨斯又捞起一把银斧子来,问是不是他掉下去的,他仍说不是;赫耳墨斯第三次下去,捞起樵夫自己的斧子来时,樵夫说这才是自己所丢失的那一把。赫耳墨斯很赞赏樵夫的老实,便把金斧、银斧都作为礼物送给他。樵夫带着三把斧子回到家里,把事情经过详细地告诉他的朋友们。其中有一个人十分眼红,决定也去碰碰运气。他跑到河边,故意把自己的斧子丢到急流中,然后坐在那儿痛哭起来。赫耳墨斯来到他面前,问明他痛哭的原因后,便下河捞起一把金斧子来,问是不是他所丢失的。那人高兴地说:“呀,正是!正是!”然而他的不老实却遭到了赫耳墨斯的痛恨,赫耳墨斯不但没赏给他那把金斧子,就连他自己丢的那把斧子也没给他。

樵夫因为老实,不仅保住了自己原来的斧子,而且还得到金斧子和银斧子,他的老实让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相反,后来的那个人就因为不老实,不仅没得到自己想要的,连他已经有的也失去了。做人是这样,做企业也同样如此。

管理学家德鲁克曾经告诫人们:企业家精神既不是“自然的”,也不是“创造性的”,而是企业管理者在实践中自觉“培养”出来的;无论成功的故事多么动听诱人,企业家们最好放弃“基于聪明点子的创新”,回到现实的生活中来,在实践中进行“创新科目”的系统训练,老老实实地从分析创新机遇开始,经由大量深入实际的调查研究,进而选择“不起眼”的、“简单而专一”的创新方案,立足“现在”而进行创新。他说企业家要切记三个“禁忌”:一是“不要太聪明”;二是“不要过多花样。不要分心,不要一次做过多事情”;三是“不要为未来而创新”。他特别强调,企业家创新不是“玩耍”而是“工作”,“创新需要勤奋、恒心和责任”,要把创新变成“辛苦、专注和有目的的工作”,立足自己的长项,并且专注于市场去做工作。

德鲁克这些金玉良言,对转型期的中国企业家来说,具有很强的实际指导意义。我们的一些明星企业家虽获一时成功而最终还是失败了,其原因就是触犯了德鲁克所警告的“太聪明”、“过多花样”、“为未来而创新”等禁忌,其实质就是犯了“不老实”的毛病。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可以说是中国企业界广告意识觉醒,并迅速升温到白热化的程度。进入90年代这股广告热更加火爆,企业不做广告,似乎就跟不上形势,是落后、老土的表现。各行各业,包括家电产品、保健品、化妆品、房地产等等,都热衷于以广告开道、打开市场。新潮产品肯定是要展开强大的媒体攻势,而传统产品也喜欢玩“变脸”,一个个热衷于炒“新概念”,人称“造名运动”——不是致力于产品本身,而是致力于创造和经营某种新概念,利用不成熟的消费者缺乏辨别力、盲目跟风的特点,打造企业知名度、产品知名度。这样做的负面作用现在企业界都有所知,不过在当时,这样做却被认为是企业发展的唯一通途。

又是农民式的老实使当时的格兰仕没有被企业界的广告热冲昏头脑。对于土里刨食的格兰仕人来说,他们对爆炒起来的那些花哨的新概念看不懂,觉得心里没底。早期也试着花了点钱打广告,没收到什么效果,于是他们干脆用起在同行眼里非常“土老帽”的招式:扛着产品直接上市场卖货。这景象颇似电影中的陈焕生进城,老老实实,显得一点派头都没有,不过终究还是解决了问题。

P131-133

序言

2004年夏,“杰克·韦尔奇与中国企业领袖高峰论坛”会议期间,有着“世界第一CEO”之称的前GE总裁杰克·韦尔奇刚一登场,就成为中国企业家争相求教和媒体追逐的对象。然而,正如媒体所预计的那样,这位GE前总裁在论坛期间所谈到的问题大多都是一些“大问题”或者“普遍原理”。从某种意义上说,大问题其实就等于没问题,而对韦尔奇的中国之行充满期待的中国企业家来说,那些耳熟能详的普遍原理显然也无助于解决众多企业所面临的具体问题。

就算这位GE前总裁针对中国企业家所提出的问题,能拿出实质性的建议,这些建议在中国本土究竟有多大的可行性也仍然是个问号。因为中美两国在文化背景、政治和市场环境等方面都存在巨大的差异。在美国那样一个法制健全、市场经济成熟而发达的社会中,一名类似杰克·韦尔奇那样的职业经理人只要工作努力些,再加上一点个人的聪明劲儿,然后再碰上个什么好运气,想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并不太难。但是相较于美国企业家,中国企业家的处境就难堪了许多。我们的社会从来就不缺少企业家精神,甚至,因为长期的物质匮乏,人们愈加渴望摆脱贫困、奔向富裕。在当代,社会大众具有比他们前辈更为强烈的创富冲动和激情。只是由于我们的体制不完善、市场不成熟,我们的企业家要面临比西方企业家更多的不可预期和不可确定的因素。因而中国企业家,尤其是民营企业家所面临的压力之大可想而知,用他们的话说,就是在夹缝中求生存。他们周旋于看得见的手(政府)和看不见的手(市场)之间,要同时应付来自两个方面的不确定因素。中国企业家的创富成本之高,工作压力之大,往往是西方企业家无法想象的。

中国的企业家上要对政府负责,为国家财政作贡献;下要对企业里成百上千乃至上万的员工负责,每月按时发工资;中间还要对自己的家庭负责。正如很多文章中说的那样,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的民营企业才是创造社会财富的主体。如果说有哪一个社会群体是最值得尊敬的群体的话,那么,民营企业家群体应该是最值得尊敬的群体,尤其是那些成功企业里的优秀企业家。

如果我们把单个的企业比喻为森林里的一棵树,那么由许许多多这样的树所组成的森林就大约可以视为一个宏观的经济系统。当森林里的大多数树木都比较健康时,那么拥有了这样的森林就意味着拥有了一个有着较高生产效率的社会生产系统。反过来,如果森林不大健康、生态系统有问题,但并不排除在这个森林里仍然有一些树木却能长势喜人、生机勃勃。这本《高效能企业的7个习惯》所提到的七家高效能企业,也许就如大森林里健康生长的参天大树,他们的存在、他们所创造的业绩,不仅可以为我们的企业界带来希望和信心,也能为我们的企业管理者带来启发和思考。

书中所介绍的七家高效能企业,基本上都是民营企业,这似乎也向世人昭示着:高效能之路也许就是民营之路。一家高效能的企业,它的产权通常是非国有的,机制通常是民营的。在这样一个体制平台上,更有可能形成高效能的企业文化以及高效能的企业习惯。

显然,中国的高效能企业绝不止书中所提到的这七家,这七家只是较具代表性而已。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一定会有众多高效能的企业不断涌现,而高效能的企业越来越多的时候,我们的国家也一定在不断地走向自由、进步与繁荣。

经济学家 杨帆

2007年4月5日

后记

在本书即将出版之际,首先要感谢新华出版社的编审和编辑,是他们的努力和支持使拙作得以出版。同时,也感谢他们为本书所做的辛勤工作。也要感谢曾波先生,本书从酝酿到作品定稿,时间达一年之久,在写作本书的过程中,曾先生在学术上给予了很大的帮助,在此一并致谢!

钱林涌 万翔

2007年4月5日

书评(媒体评论)

足根立稳千秋定。只有具备卓越的习惯、性格的企业才可能基业长青。

——经济学家 杨帆

作者以新颖独特的观点,从多重角度和多层方位,阐述了优秀企业所必须具备的7个习惯,其将有助于拓展读者的管理思路和视野。

——美国西海岸大学博导、教授 吴少平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换一种视角去研究优秀的企业,会得到崭新的收获。

——人民日报市场报 周凯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高效能企业的7个习惯/神州鼎慧管理文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钱林涌//万翔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新华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1179602
开本 16开
页数 19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0
出版时间 2007-05-01
首版时间 2007-05-01
印刷时间 2007-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经济-企业经济
图书小类
重量 0.31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F270
丛书名
印张 13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70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21:5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