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崧舟老师点评及作序推荐,“在技术主义甚嚣尘上、工具理性独霸一方的时代,本书带给我们的首先是一种‘元解读’的启示”。
精选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不同学段的部分文章及古诗词作品进行多元化解读,为一线语文教师在解读文本上提供了崭新的视界。
文章推荐:
1.序
情随境生 望月即思
——李白《静夜思》 解读(统编语文一下)
3.一点口语的神情
——汪曾祺《昆虫备忘录》 解读(统编语文三下)
图书 | 悟读课文(统编小学语文教材文本新解)/大夏书系 |
内容 | 编辑推荐 王崧舟老师点评及作序推荐,“在技术主义甚嚣尘上、工具理性独霸一方的时代,本书带给我们的首先是一种‘元解读’的启示”。 精选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不同学段的部分文章及古诗词作品进行多元化解读,为一线语文教师在解读文本上提供了崭新的视界。 内容简介 语文教师在直面教材时,更应立足于“课程”及“教学”的基座上,保持心地的澄净、觉知的敏锐,“本真”地对话于文本。本书择选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各名家名篇(含古诗词),力求从各作品情韵、技法等方面进行多元化解读。然解读的实质终归落到对“人”的解读上,这或许正是“另一种读法”的精髓所在。语文名师王崧舟,不仅点评了每篇文本解读,而且作序推荐。 目录 序 001 精彩书摘 情随境生 望月即思 众所周知,与西方浪漫主义诗歌相较,中国诗□大的特点是以“含蓄”取胜。这种“含蓄”,在诗歌中表现为:诗人往往将心中所感寄托于某些客观事物,使主观情感融入客观事物,避免直抒胸臆。诗人的主观感情与客观事物之间,形成高度和谐统一的艺术境界,那便是我们在诗论中常言的“意境”。换句话说,中国古典诗歌是借“意境”来抒发感情的一种艺术形式。 那么,在中国古典诗歌中,主观的“意”与客观之“景”是如何经诗人之手构成统一“意境”的?我们仍借用袁行霈老师的观点:情随境生。也就是说,诗人在诗歌中所抒发的感情,并非“事先酝酿”的,而是随着自己眼前所见事物与情景临时生成的。这种感情无“计划性”,全然表现为一种“随意性”,或曰“临时性”。 这首诗题为“望月怀古”,其实,此四字内隐藏的诗人感情逻辑线应为:“怀古—望月”。也就是说,诗人在“望月”这一行为开始之前,“怀”这种感情便已经先行产生。整首诗的感情□终凝结在“相思”这个焦点上。这种感情在全诗中起到支点作用,也就是说,诗中一切行为的发生,即“怨遥夜”“起相思”“灭烛”等都是在“相思”这种强烈情感下生发的。“相思”在此诗中,是一种具有主导性的感情。这种感情的主导性,在此诗中更表现为一种“持续性”,诗人直至在梦里也要将这种“相思”之情延续下去——“还寝梦佳期”。不难发现,这首诗是在“相思”这一感情主导下完成的。诗人看似在直接描写“望月”这种外在行为,实则表露的是内心深处对团圆的沉郁渴盼。 如果说这种论断过于主观,第二句便为此判断提供了有力佐证。 二句中,李白通过“疑”字,暗中交代了此夜“望明月”的行为是全然“无计划的”。所以,这种强烈的“疑”之感情的发生,便具有了“随意性”“临时性”的特点。 我们且看诗人在这两句中选择的两种事物:“明月光”与“地上霜”。从空间位置上说,“月”在天上,“霜”在地上,意味着二者之间相距遥远;从物质形态上说,“月光”是无形的,“霜”则是有形的,二者间存在本质性区别。这便是此一“比喻”的特殊性所在:在比喻手法中,有“近取譬”与“远取譬”之分。诗人将天上的“明月”与地上的“霜”作比,属于后者,即“远取譬”。它带来的艺术效果具有冲击性,极具感染力。如谢道韫咏絮诗:“白雪纷纷何所似?未若柳絮因风起。”之所以比旁人诗句胜出一筹,便在于她抓住了“白雪”与“柳絮”这两种看似毫无关联的事物之间的微妙联系,在读者的阅读体验中激起一种新鲜感。 仍回到“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两句来。这个比喻另一个艺术成功之处在于,它将月光“清寒”的特点具体、可感化了。杜甫有诗,“清辉玉臂寒”,“清辉”实则对“月光”的直接描述,及至后句一“寒”字,仍属对月光清幽特点的直述,属于直接告知。然而,李白却借用一种远取譬,将“月光”比之“霜”,通过调动读者个体主观经验,将月光的清幽与冰寒之感形象贴切地体现出来。 第三句,“举头望明月”。此句仍然描述了“月亮”之于作者距离的“远”。请注意,这种距离上的“远”,诗人是通过“望”字来体现的。“望”字本身便属于一种对远距离的描述。“望庐山瀑布”若改为“看庐山瀑布”,则暗喻着庐山瀑布与作者、读者之间的距离是相对“近”的。由此一来,后两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阔气象便无处立足。唯有将庐山瀑布置于远景之中,遥遥观望其全貌,这种壮阔才能□终体现出来。所以,此句中着一“望”字,便暗示出月亮相对于地面上的人来说是“远”的。这与□□、二句传达的意思是一致的。 然而,月亮与诗人之间形成的“远距离”,因着诗人内心情感的变化,□终转化为一种“近”态。也就是说,物理距离随着心理距离的拉近而转变。从这一句起,整首诗由前两句的直接叙述转为一种抒情。 单看此句“低头思故乡”,情感直白,似不好。但置于整首诗中,则再适切熨帖不过。 再一次强调的是,诗人的心境在“举头”与“低头”之间发生了巨大的转变:由前两句的“疑”转化为后两句之“思”。这种情绪的转变,是诗人见到眼前之景有感而发所致,属于“临时性”的“情随境生”。 此一首《静夜思》,作为篇幅极为有限的五言绝句,李白仍然借两种情绪之间的转变,保证了作品整体意脉的动态起伏。同时,借一巧妙的远取譬,以月光的清冷烘托出整首诗意境的清幽。在物理位置不变的前提下,借“月”与诗人之间距离由“远”及“近”的变化,细腻而精微地传递出诗人真实的心境转变历程。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悟读课文(统编小学语文教材文本新解)/大夏书系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刘恋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76016277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197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82 |
出版时间 | 2021-05-01 |
首版时间 | 2021-05-01 |
印刷时间 | 2021-05-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294 |
CIP核字 | 2021070102 |
中图分类号 | G623.202 |
丛书名 | |
印张 | 13 |
印次 | 1 |
出版地 | 上海 |
长 | 230 |
宽 | 170 |
高 | 14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61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