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读《论语》 学做人
内容
作者简介

钱逊(1933—2019),江苏无锡人,国学大师钱穆之子。主要研究先秦儒学、中国古代人生哲学。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曾任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华孔子学会、中国哲学史学会、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中国孔子基金会等学术团体理事。多年来精心研究传统文化,著有《论语浅解》《先秦儒学》《中国古代人生哲学》《<论语>读本》《推陈出新——传统文化在现代的发展》《<孟子>读本》等多部作品。

目录

[第一讲] 读《论语》 学做人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入门处  / 001

一、《论语》产生的时代背景  / 002

二、《论语》的中心思想及其意义  / 008

三、《论语》思想影响了中国人的生存发展  / 013

[第二讲] 对“学做人”的理解  / 021

[第三讲] 君子理想人格的要求  / 031

一、学做君子的纲要  / 032

二、君子理想人格的基本要求  / 036

[第四讲] 对《论语》中“德”的理解  / 043

一、德目体系  / 045

二、德和礼  / 050

三、两个问题  / 053

[第五讲] 礼——中国人的行为规范  / 059

一、不学礼,无以立   / 060

二、礼是什么?  / 060

三、礼、法与德  / 062

四、礼的精神  / 067

五、礼的变革和发展  / 069

[第六讲] 修 身  / 077

一、为己有耻  / 078

二、为仁由己  / 087

三、求诸己  / 087

四、好学  / 088

五、自省  / 090

六、改过  / 090

七、力行  / 092

八、克己  / 093

九、守死善道  / 093

[第七讲] “和”与“中庸”  / 097

[第八讲] 知 命  / 113

一、知命——孔子思想的一个方面  / 114

二、《论语》中关于天命的记述  / 115

三、孔子“知命”与“天人合一”  / 119

[第九讲] 崇德、乐群——贯通古今的核心价值  / 127

一、修己安人——对君子的两点要求  / 128

二、人生的两个基本问题  / 128

三、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  / 129

四、贯穿古今的民族之魂  / 134

[第十讲] 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  / 137

一、义  / 138

二、群  / 141

三、和  / 146

四、礼  / 150

五、耻  / 153

[第十一讲] 读《论语》 学做人

——五项简单而重要的要求  / 159

一、修己安人  / 161

二、见义勇为  / 164

三、待人忠恕  / 166

四、克己复礼  / 168

五、行己有耻  / 171

[第十二讲] 学做人从日常生活做起  / 175

一、见义勇为  / 176

二、待人忠恕  / 178

[第十三讲] 论教与学  / 183

一、关于教  / 184

二、关于学  / 195

[第十四讲] 孔子的治国理念  / 203

一、政者正也  / 206

二、为政以德  / 208

三、庶、富、教  / 211

四、民无信不立  / 214

五、举贤才  / 217

[第十五讲] 关于读《论语》的方法  / 223

一、吃紧为人  / 224

二、不先立论  / 225

三、要联系日常社会人生和自己切身经验

和问题来体会理解  / 228

四、从《论语》本身了解孔子思想  / 228

五、逐字逐句求解,读一章得一章之益  / 230

六、不要忽略具体的人和事  / 231

七、注意读注  / 233

八、要能温故知新  / 234

广告语

儒学专家钱逊先生写给你的人生“答案”之书。

运用论语智慧,解答人生困惑,领悟处世之道。

比学术版通俗,比普及版专业,以儒家思想精髓,洞察人生百味。

用朴实的语言,破解一个个人生关键词,追求更好的自己。

学术严谨。

尊重原典,旁征博引,内容充实。

通俗易懂。

旁批加持,让阅读变得轻松。

立足现实生活。

国学滋养,解决现实精神困惑。

导语

儒家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一切的根本。钱逊先生认为,儒学的精华在于做人之道,而儒学的基本精神就涵盖在《论语》之中。从读《论语》入门,学习国学,领会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思想,得到民族精神的洗礼,对当下年轻人来说尤为重要。《读

精彩页

《论语》的中心思想是“正人”,就是讲做人的道理。常有人问:人就是人,怎么还要学做人?怎么理解“学做人”,是读《论语》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论语》第一章就讲“学”。旧注:学,觉也。这个觉,就是怎样做人的觉醒。西方有一种学说,倡导自我觉醒。也有人说,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使人“成为他自己”。《论语》讲做人和这不同。《论语》说的“觉”是道的觉醒、生命的觉醒、人的觉醒,而不是个人的觉醒、自我的觉醒;是为了使人真正成为一个人,而不是成为他自己。子日:“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是孔子提出的“学做人”的总纲。其中首要的是志于道。道,指为人之道,做人的根本原则,是一切人伦日用所当遵行的原则,指示着为人的方向。志于道,要立志于追求做人的道理,确立自己的理想追求,懂得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也就是要树立人生的理想信念。“知此而心必之焉,则所适者正,而无他歧之惑矣。”所以这是学做人的第一项。
   对道的追求,贯穿于人的一生。
   孔子重学习。《论语》第一章就说: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现在一般人讲学习,想到的往往只是学知识。《论语》所说的学不是这样。
   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学的内容主要是学道。
   子日:“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富贵是人之所欲,贫贱是人们所不愿,摆脱贫贱,享受富贵,是人们共同的追求。然而必须按照道的标准来决定取舍。
   曾子日:“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子日:“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人的一生,是担着很重的担子的,这个担子就是“仁以为己任”;人要以弘扬仁道为毕生的使命,终生奋斗,死而后已。
   子日:“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子日:“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
   对道,要笃信不疑,好学不倦,至死坚守,求善其道。进退出处,可以富贵,可以贫贱,一切都是为了守道善道;必要时可以为护道而付出生命。
   子日:“朝闻道,夕死可矣。”
   懂得了做人的道理,有了人生的理想信念,人的生活才有灵魂,生命才有意义;即使短命死去,也是值得的,可以瞑目,可以无憾。
   如此,从志于道开始,进而学道、行道;从对道的追求、学习,到用道指导自己的人生,在一切环境下去弘道、善道,死而后已;对道的追求、学习、力行、弘扬、卫护贯穿一生,构成生命的全部内容和意义。这也就是学做人的含义。所以,学做人,就是学道弘道。学道,方能成人;以弘道为己任,方能实现生命之意义。
   中华文化关于学做人的思想,不是孤立的。它是和对人的根本认识相联系的。“我是谁?”怎样认识人自己,是人的认识中第一个最基本的问题。这个问题上中西方文化有不同的回答。“我是谁?”西方以个体为主体,讲自我认识、自我觉醒。中国文化则是以“人”为主体,讲对人的认识和人的觉醒。
   中国文化对人的认识,主要是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是天人关系,二是人禽之辨。
   中国人对人的认识,在商周之际经历了一次根本的变化。殷商之前,中国文化“敬鬼尊神”,宗教思想占着主导地位,凡事通过占卜决定,一切都听命于鬼神。在天帝鬼神面前,人没有自己独立的主体意识。
   夏、商、周三代的更替,引起人们思想的变化。人们从历史的经验中认识到“天命靡常”,天命不是不变的。由此引起思考:为什么夏、商开始的时候秉承天命,后来又失去了天命?现在周取代了商,会不会像它们那样,最后也丢掉天命?要怎样才能够让周朝永远保持天命,不被抛弃?
   这样,从对历史变迁的探究,引发了对天人关系的思考,思考人生与天命的关系。而思考的结论是,“不敬厥德,乃早坠厥命”。夏、商之所以失去天命,是因为不敬德。周要想保持永远不会失去天命,那就要“敬德保民”。这是一个深刻的变化,意味着中国人开始把人作为和天对立的主体来考虑,认识到人事的好坏可以影响天命的转移,要通过敬德保民的努力来“祈天永命”,开始有了人的主体意识。
   所以中国文化是把人放在历史的变迁中,放在天人关系、人生和天命的关系中来思考和认识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中国文化是从这样的大背景下来看人的。
   在天人关系、人生和天命的关系上,从西周初年到孔子,再到孟子,形成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孔子创立仁学,弘道行仁是他的全部人生。同时他知命,在知命的基础上建立其高度的自信。在孔子身上,人生和天命是合一的。以后《中庸》说: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建立起天命

编辑推荐

儒家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一切的根本。钱逊先生认为,儒学的精华在于做人之道,而儒学的基本精神就涵盖在《论语》之中。从读《论语》入门,学习国学,领会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思想,得到民族精神的洗礼,对当下年轻人来说尤为重要。《读<论语>  学做人》作为钱逊先生砥砺后进的一部力作,阐述了其对《论语》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的理解,为解决现代人的精神困惑提供了思路,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契机。

内容简介

《读<论语>  学做人》一书是钱逊先生多年解读论语的思想精华汇总。全书共十五讲,围绕“读论语  学做人”这一核心议题,鲜明地指出《论语》的中心思想在于讲述做人的道理,说到底就是以修身为本。进而指明儒学及整个中华文化“义以为上,群己统一,崇德乐群”的核心思想,提出了对君子人格的要求,兼及对礼、法与德的理解和认知,强调在日常生活中从个人和社会两个层面提升人们的道德状况。最后谈及孔子的教学观和治国理念,并为读者提供了解读《论语》的方法。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读《论语》 学做人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钱逊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辽宁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5101749
开本 16开
页数 235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172
出版时间 2021-07-10
首版时间 2021-07-01
印刷时间 2021-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424
CIP核字 2021045442
中图分类号 B222.25
丛书名
印张 7.75
印次 1
出版地 辽宁
216
152
21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20: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