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空间的电影声音建构(北京篇1978-2018)》写作基于电影声音制作和创作背景,从电影声音独特视角出发,审视着城市、历史、社会、文化的变革,从首都北京起始,探索电影文化与城市文化的互动关系。适合影视专业学者、学生,亦适合文化类读者。
| 图书 | 城市空间的电影声音建构(北京篇1978-2018) |
| 内容 | 内容推荐 《城市空间的电影声音建构(北京篇1978-2018)》写作基于电影声音制作和创作背景,从电影声音独特视角出发,审视着城市、历史、社会、文化的变革,从首都北京起始,探索电影文化与城市文化的互动关系。适合影视专业学者、学生,亦适合文化类读者。 作者简介 张晓月,北京电影学院声音学院讲师。2005年7月,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录音系,获学士学位。2008年7月,获北京电影学院录音系电影声音创作及理论方向硕士学位。2016年获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声音学院奖优秀指导教师奖。2016年1月发表论文《“沉浸式声音”发展带来的思考》,2015年7月发表论文《全景声应用引发的思考》。译著有《家庭录音室设计》(2011年5月出版)。第48届金马奖优秀短片奖《小四》录音指导教师。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电影声音建构的基因与时代特性 第一节 老城巨变:从传统走向现代 第二节 根脉传承:艺术共性与特征 第三节 电影基调:多元维度与态度 第二章 电影声音建构身处剧变期的北京 第一节 技术实现:空间复现与建构 第二节 媒介选择:声源背后的生活 第三节 权力争夺:群体声音的交锋 第三章 电影声音建构怀旧视阈下的北京 第一节 世俗烙印:从生活转为象征 第二节 音乐怀旧:吉他与戏曲同归 第四章 电影声音建构追求现代化的北京 第一节 现代向往:车流不息的老城 第二节 形象建构:北京特色普通话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导语 空间转向的研究视域为电影声音艺术创作打开了一个理论研究的新窗口。在思考电影、城市空间关系的大框架下,本书选择改革开放这一特殊历史时期,从文化现代性的角度研究分析电影声音艺术创作与当代城市发展的互动关系;选择北京这座最具中国特色的现代化转型城市为代表,从电影声音这一全新视角研究城市空间建构问题。电影创作者沿用世俗笔法勾勒北京这片兼具传统与现代特征于一身的文化土壤,通过声音艺术手段或独立地、或与画面共同建构现代化进程中的北京。在改革开放的历程中,电影声音建构的北京在对现代化的追求中逐渐远离了传统,随着改革开放阶段性发展,逐步体现出对国际化大都市的追求成果,但传统北京依然是文化根脉与精神家园,一些传统的地域特色声音元素依然被保留下来成为北京形象的组成部分,体现出国人历来对北京的“永恒”定位。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城市空间的电影声音建构(北京篇1978-2018)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张晓月 |
| 译者 | |
| 编者 | |
| 绘者 | |
| 出版社 | 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04386656 |
| 开本 | 16开 |
| 页数 | 198 |
| 版次 | 1 |
| 装订 | 平装 |
| 字数 | 150 |
| 出版时间 | 2021-08-01 |
| 首版时间 | 2021-08-01 |
| 印刷时间 | 2021-08-01 |
| 正文语种 | 汉 |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310 |
| CIP核字 | 2021103152 |
| 中图分类号 | F299.271 |
| 丛书名 | |
| 印张 | 13 |
| 印次 | 1 |
| 出版地 | 北京 |
| 长 | 236 |
| 宽 | 164 |
| 高 | 10 |
| 整理 | |
| 媒质 | |
| 用纸 | |
| 是否注音 | |
| 影印版本 | |
| 出版商国别 | CN |
| 是否套装 |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 版权提供者 | |
| 定价 | |
| 印数 |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