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当代艺术史
内容
内容推荐
本书作者将40年来亲身见证的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放到了百年来文化现代化的背景以及全球化语境中进行梳理:把中国艺术的当代性追溯到20世纪初的文化启蒙和“美术革命”,由此生发出20世纪的两个支脉——大众现实主义和意象“中西合璧”。两者在“后文革”时期演变为“乡土现实”和“唯美前卫”。在80年代中西文化论战中爆发的“85美术运动”再次萌发了整合中西古今文化的启蒙理想以及与之相应的文化时间意识,从而摆脱了此前的社会/美学的二元对立以及主体性神话,探索如何把当代装置、行为、影像与传统文、书、图媒介融为一体。本书全面宏观地呈现了中国艺术家如何通过创作对地缘政治、全球化、都市化等世纪变迁做出主动反应,同时避免把艺术图像和现实对象简单地画等号,相反时时关注和挖掘中国艺术家的独特思维方式,并从众多艺术倾向和作品案例中总结出如变形、虚拟、仪式、“极多”、互象等诸多特定概念。本书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为这些激动人心的历史过程和艺术现象留下印迹,更重要的是尝试梳理出一个在全球语境中属于中国当代艺术自己的叙事逻辑,并在叙事当中体现出中国当代艺术的当代性价值。
作者简介
高名潞,美国哈佛大学博士,美国匹兹堡大学艺术史及建筑史系教授,天津美术学院当代艺术研究所所长。主要著作有《中国当代美术史1985—1986》、Inside Out: New Chinese Art、《中国前卫艺术》《中国极多主义》(中英文)、《墙:中国当代艺术的历史与边界》(中英文)、《另类方法,另类现代》《“无名”:一个悲剧前卫的历史》《意派论:一个颠覆再现的理论》、Total Modernity and the Avant-Garde in Twentieth-Century Chinese Art等。策划的重要展览有“中国现代艺术展”“Inside Out: New Chinese Art”“丰收:当代艺术展”“中国极多主义”“The Wall”以及“意派:世纪思维”等。
目录
第一部分 当代前史
第一章 中国现实主义的大众逻辑
第一节 从“美术革命”到“革命的美术”
第二节 从艺术“化大众”到“大众化”艺术
第三节 大众艺术的学院化到波普化
第四节 革命现实主义的怀旧和回潮
第五节 伤痕绘画
第六节 乡土写实
第二章 现代唯美和“业余前卫”
第一节 从“尽术尽艺”的唯科学到“去政治化”的唯美:20世纪的“中西合璧”之路
第二节 学院唯美主义
第三节 沙龙画会和“业余前卫”
第四节 “星星”和“无名”
第二部分 文化转向(1985—1989)
第三章 文化时间:“’85美术运动”的当代性
第一节 为什么是“’85美术运动”
第二节 东部:理性文化批判
第三节 中部:平民文化的现代性
第四节 西部:逆现代的乡土生命主义
第五节 不是现代流派,而是文化转向的艺术运动
第四章 殿堂的角逐和出场
第一节 发起、夭折、进场
第二节 1988年:“黄山会议”和前卫转向
第三节 最后一堵墙——经费
第四节 69小时狂欢纪实
第五节 两声枪响、两种叙事
第五章 文化时间模式:“理性绘画”和“生命之流”
第一节 理念、理性和“理性绘画”
第二节 苹果·书·钟:思想者的自画像
第三节 极地——冻土、黄土
第四节 宇宙——“软几何”山水
第五节 红土和浮云——乡土形而上学
第三部分 去主体性神话(1986—1996)
第六章 反观念的观念
第一节 “反艺术”的本土逻辑和国际合法性
第二节 “达达”——空的能指
第三节 禅和日常:空手而来,空手而归
第四节 反艺术和泛日常
第七章 规则和实录:对表现性的凌迟
第一节 洗情的“理性绘画”
第二节 烦琐和重复
第三节 解析:主体性失语的格式
第八章 字象互文
第一节 无论真假,重复即空
第二节 图说
第三节 “一加一等于一”和“一加一等于三”
第四节 “赤字”和“亏空”
第五节 审美代替陈述
结论 “字象”的本体性、策略性和日常性转型
第四部分 全球和在地,身份和张力(1989—2017)
第九章 拼贴现实、表情现实和快照现实
第一节 从“理性绘画”到“政治波普”:语言挪用和修辞来源
第二节 从“乡土”到“玩世”:个人表情如何成为国民符号
第三节 快照现实和二手现实
结论
第十章 布道身体和仪式行为
第一节 从“盲流”到艺术村
第二节 行为艺术的”身体”概念
第三节 公共身体
第四节 私有身体
第五节 以艺术的名义死亡
第六节 中国行为艺术的仪式化特征
第十一章 “公寓艺术”
第一节 1994年:“公寓艺术”的重要节点
第二节 家物纠缠
第三节 女红:细腻的力量
第四节 纸上展览:不用钱、不用地、不用关系
第十二章 海外艺术的第三空间攻略
第一节 从本土到国际,从艺术批判到文化挑战
第二节 动物的人性
第三节 至大同:来自东方的东方主义
第四节 天梯:来自外空的目光
第五部分 虚实间图和世纪奇观(1994—2019)
第十三章 水泥乌托邦(上):别样纪实
第一节 变形纪实
第二节 身份纪实
第三节 行为纪实
第四节 符号纪实
结论
第十四章 水泥乌托邦(下):另类虚拟
第一节 女人即都市
第二节 从录像到拟像,从重复到散点
第三节 游荡和游戏:谁的乌托邦
结论
第十五章 乡村托梦(异托邦)和介入艺术
第一节 长征计划的拓扑学
第二节 从乡建、乡土到介入
第三节 乡村大美术?碧山、许村、石介子、羊磴
第四节 被介入的产业狂欢
结论
第六部分 当下和回望(1993—2019)
第十六章 “极多主义”
第一节 日常的仪式
第二节 日常的定量
第三节 日常的形状
第十七章 互象而非抽象
第一节 写意代抽象:意象风景
第二节 宇宙代抽象:从“软几何”到“实验水墨”
第三节 “极多主义”和“时间水墨”
第四节 抽象和互象:波洛克和吴大羽
第五节 理一分殊
第六节 天工开物
第七节 按图索骥
第十八章 长城的现在时
第一节 记忆遗忘:现代意义的诞生
第二节 记忆哀悼:反思民族魂
第三节 记忆修复:重塑全球身份
附录 中国当代艺术大事记(1976—2019)
导语
本书不是以编年为叙事主线的历史,也不是按照事件编辑的历史——当然,编年史是必要的,比如,吕澎、香虹等人所著的20世纪中国艺术史和中国当代艺术史都是很有价值的著作。同时,本书也不是一本以资料编纂为主的历史文集。
本书试图通过历史陈述来回答这个问题: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内在逻辑与全球当代艺术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无论是从整体还是从个体的角度看,它的当代性价值在哪里?中国当代艺术在形态以及方法论方面形成了什么特点?抑或只是拿来和模仿,或者,不过是本土自然发生的全球化附属现象?如果它有自己的特点,那么它对当代艺术(无论是国际的还是本土的)有什么价值?
正是从这些问题出发,这本书主要以艺术家的创作思想、方法和作品样式的演变为主线展开对这段历史的陈述,并把这些讨论放到一个国际当代艺术语境中检验它的本土逻辑以及它自己的原创性元素。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当代艺术史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高名潞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7137943
开本 16开
页数 59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785
出版时间 2021-03-01
首版时间 2021-03-01
印刷时间 2021-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艺术概论
图书小类
重量 2646
CIP核字 2020252908
中图分类号 J120.97
丛书名
印张 39.2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83
211
50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18:2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