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 | 伤痕文学与80年代思想文化的转型/同济人文社科丛书 |
| 内容 | 内容推荐 本书重返文学现场,比较广义地对“伤痕文学”思潮进行深描,对其历史背景、现实语境及内在关系等方面做细致的梳理。透过既定的模式和修辞表层,深入到具体的社会机制、思想机制和文学机制,发掘它们内在的复杂性,清晰地揭示出“伤痕文学”从“揭露”到“愈合”的文化建构的变迁过程及内在矛盾运动的规律。本书以综述文献为主,适合文史研究者阅读。 作者简介 王琼,女,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文学博士,现任教于同济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对外汉语教学、汉语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重返早春文坛 第一节 “文革”告别式:思想文化的转型 第二节 疾病的隐喻:社会危机及其文化克服 第三节 “伤痕文学”及其思潮研究史 第四节 “重返80年代”的路径与方法 第二章 诊断:历史创伤 第一节 “伤痕文学”术语源考 第二节 《于无声处》与“天安门诗歌运动” 第三节 《天安门诗抄》与“伤痕文学”思潮 第四节 “为文艺正名”:文学与政治 第三章 拯救:批判与共谋 第一节 “歌德”与“缺德” 第二节 追认中的经典:《班主任》与《伤痕》 第三节 “伤痕”文本内外的共谋与异质 第四章 控诉:愈合机制 第一节 “揭露”的辩证法:《枫》的命运 第二节 “控诉”的可能及其限度 第三节 带着“伤痕”的新人 第五章 “伤痕文学”思潮的阈限 第一节 思想的阈限 第二节 困惑的情绪 第三节 文学史中刹那的繁华 第四节 文学的“再政治化” 余论:各种“探索”叠合的图景 附录 大事年表(1976—1984) 后记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伤痕文学与80年代思想文化的转型/同济人文社科丛书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王琼 |
| 译者 | |
| 编者 | |
| 绘者 | |
| 出版社 | 同济大学出版社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60885735 |
| 开本 | 32开 |
| 页数 | 286 |
| 版次 | 1 |
| 装订 | 平装 |
| 字数 | 249 |
| 出版时间 | 2021-03-01 |
| 首版时间 | 2021-03-01 |
| 印刷时间 | 2021-03-01 |
| 正文语种 | 汉 |
| 读者对象 |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352 |
| CIP核字 | 2019121088 |
| 中图分类号 | I206.7 |
| 丛书名 | |
| 印张 | 9.25 |
| 印次 | 1 |
| 出版地 | 上海 |
| 长 | |
| 宽 | |
| 高 | |
| 整理 | |
| 媒质 | |
| 用纸 | |
| 是否注音 | |
| 影印版本 | |
| 出版商国别 | |
| 是否套装 |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 版权提供者 | |
| 定价 | |
| 印数 |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