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健全,各级政府都在进一步转变职能,特别是经济管理正在从微观管理转向宏观管理,区域经济的运行逐渐由以纵向为主的计划经济转向以横向为主的市场经济,这就要求行政区划的结构体系由层次多、幅度小向层次少、幅度大的方向转化。通过乡镇撤并,探索基层行政区划体制改革模式,对于解决当前行政区划层次较多、部分县市区规模较小等问题,改革创新市管县体制、试行省管县体制以及撤并规模过小的县市区,进行了大胆的尝试,积累了有益的经验,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图书 | 城乡大转型时期的思考 |
内容 | 编辑推荐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健全,各级政府都在进一步转变职能,特别是经济管理正在从微观管理转向宏观管理,区域经济的运行逐渐由以纵向为主的计划经济转向以横向为主的市场经济,这就要求行政区划的结构体系由层次多、幅度小向层次少、幅度大的方向转化。通过乡镇撤并,探索基层行政区划体制改革模式,对于解决当前行政区划层次较多、部分县市区规模较小等问题,改革创新市管县体制、试行省管县体制以及撤并规模过小的县市区,进行了大胆的尝试,积累了有益的经验,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内容推荐 本书提出了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指导思想和指导原则,提出了着力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以及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新的战略任务,提出了“循序渐进、节约土地、节约发展、合理布局”新的城镇化科学指导原则和“有条件的区域,以特大城市和大城市为龙头,通过统筹规划,形成若干用地少、就业多、要素集聚能力强、人口分布合理的新城市群”的城市集约发展新战略,所有这些都必将对今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产生重大而深远的积极影响。 目录 关于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几点思考/1 认清历史发展大趋势坚定不移地加快社会主义建设/12 坚持“三个代表”必须推进三个创新/23 深刻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35 马克思主义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理论/43 全面把握和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47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新型现代化建设/53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60 科技创新乃强国之本/67 官德乃德治之本/76 20年民政理论大盘点/82 深刻认识和理解“两个趋向”重要论断/90 中国城市化道路和发展趋势/98 中国城市化的回顾与思考/109 科学构筑走向21世纪的中国城市体系/122 发展小城镇是个大战略/130 积极推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136 我国城镇化发展战略与城市体制创新/142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加快城市化进程/152 体制创新是推动城市化发展的巨大动力/162 要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的城市化发展步伐/170 城市开发区体制的改革与完善/178 新疆发展中的城市化战略/191 行政区划50年回顾与总结/202 论设市模式与市制改革/218 省直接领导县:地方行政体制的重大改革创新/230 县制也需要改革和完善/241 市辖市:中国城市型政区设置的法律挑战与出路选择/247 上海大都市区行政区划体制研究/262 特大城市郊县改区改市的利弊分析比较/273 胶东半岛乡镇行政区划调整的调查与思考/284 科学稳妥地做好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工作/293 调整村级建制:农村基层管理体制的再度创新/301 认真做好行政区划调整规划和论证工作/31o 关于大中城市市区行政区划调整的研究报告/317 统筹发展必然要求创新行政区划体制/329 适应我国现代化进程要求创新行政区划体制/336 行政区划调整与体制创新的成功实践/346 都市区行政区划调整的整合效益/358 市辖区规模过小问题的调研报告/368 在全局中认识把握和改革完善乡镇体制/377 用科学发展观引导小城镇集约发展/388 试读章节 四、推进理论创新要善于总结经验教训,善于从失败和失误中反思出正确的认识 如上文所述,实践是理论形成的根本条件,但一切理论的形成,同时也离不开理论工作者,尤其是理论大师们的思考、总结和概括。成功的实践无疑是科学理论的直接来源,失误的实践也可以为科学理论的产生提供契机和反证,甚至许多重大理论成果的形成正是在重大失误的基础上形成的。常言道,失败是成功之母,错误可以成为正确的先导,关键是要善于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找出新的实践获得成功的正确途径。在这方面,毛泽东和邓小平是杰出的楷模,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大师。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产生,都与毛泽东、邓小平科学总结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分不开。正是在总结1927年大革命和土地革命两起两落失败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毛泽东提出了关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系列基本思想和理论,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毛泽东谈到这个问题时说,“在民主革命时期,经过胜利、失败,再胜利、再失败,两次比较,我们才认识了中国革命这个客观世界。在抗日战争前夜和抗日战争时期,我写了一些论文,例如《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共产党人>发刊词》,替中央起草过一些关于政策、策略的文件,都是革命经验的总结。那些论文和文件,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产生,在此以前不可能,因为没有经过大风大浪,没有两次胜利和两次失败的比较,还没有充分的经验,还不能充分认识中国革命的规律”。同样,正是在总结1958年以后特别是十年“文化大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失误的教训的基础上,邓小平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邓小平同志曾明确指出了这一点,他说,“为什么我们能在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提出了现行的一系列政策,就是总结了‘文化大革命’的经验教训,“我们现在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在总结了成功时期的经验、失败时期的经验和遭受挫折时期的经验后制定的。历史上成功的经验是宝贵财富,错误的经验、失败的经验也是宝贵财富”。 因此,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没有大革命和土地革命的两起两落的经验教训,就没有新民主主义理论,也就没有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没有改革开放前20年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成功的经验和失误的教训,就没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道路,也就没有邓小平理论。但是,仅有实践的经验和教训还不够,如果不从失误中吸取教训,特别是如果没有人站在时代的前头指点迷津,及时地总结经验教训,也是不能产生新的科学理论的。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教训为理论的形成积累了基本的素材,但如果没有毛泽东、邓小平高屋建瓴、高瞻远瞩,善于从成功与失误的比较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也就不能找到正确的道路,形不成科学的理论。事实上,土地革命时期根据地“五次”反围剿失败后,党的不少领导人并没有从失败中及时醒悟过来,而是仍然坚持王明的“左”倾路线;“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同样有很多人对“文化大革命”的错误认识不清,包括当时一些党和国家领导人对20年社会主义建设的失误并没有深刻清醒的认识。而毛泽东、邓小平则站在了时代的前沿,在及时总结失误教训的基础上,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指出了革命和建设正确的道路。所以,善于对失败和失误的教训进行总结反思,也是理论创新取得成果的重要途径。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届二中全会上曾深刻指出,“学习理论要同了解历史实践、总结历史经验结合起来”。P7-8 序言 古人云:“见微以知萌,见端以知末”。这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重要方式,但是限于客观条件,这种认识方式有时是有局限性的,因而需要“回头看”辨明真理,修正谬误,以正其行。基于此,笔者从近几年发表的文章报告中选取了数篇,汇编成这本文集。由于工作缘由,本文集主要包括政治理论思考、城市发展研究和行政区划问题探讨三个方面的内容。 限于政策理论水平,这些文稿大都比较粗浅,虽然也可能有一些思想火花,但并未形成成熟的理论体系。比如在政治理论研究方面,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与发展要求的体会,关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主题的认识;在城市化与城市发展研究方面,1997年提出的中国城市化要走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道路的观点;在行政区划研究方面,关于区划体制改革思路与方向的思考等,或许有一定商榷的价值。但书中的思想都属于个人的理论研究探讨,不是方针政策,特此说明。 人的认识总是受历史条件限制的,因而这些文稿中难免有种种不够科学或不够准确的观点,但为保持历史原貌,结集时没有修改,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戴均良 2005年9月于北京 后记 此书付梓之时,正值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胜利召开,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这是指导我国新时期现代化建设的又一个纲领性文件。 《建议》提出了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指导思想和指导原则,提出了着力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以及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新的战略任务,提出了“循序渐进、节约土地、节约发展、合理布局”新的城镇化科学指导原则和“有条件的区域,以特大城市和大城市为龙头,通过统筹规划,形成若干用地少、就业多、要素集聚能力强、人口分布合理的新城市群”的城市集约发展新战略,所有这些都必将对今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产生重大而深远的积极影响。 对照《建议》,审视本书文稿,总体上看都是符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的。如果说书中有些观点产生过一些积极影响的话,那是领导和同志们指导帮助的结果,有些调研报告还是与有关同志共同完成的,这在书中都已一一标注。研究撰写这些文章和调研报告时,参考了很多专家学者的论著,有关地方提供了相关资料,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作者 2005年11月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城乡大转型时期的思考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戴均良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国社会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08705422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393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400 |
出版时间 | 2006-01-01 |
首版时间 | 2006-01-01 |
印刷时间 | 2006-0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56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F299.2 |
丛书名 | |
印张 | 25.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31 |
宽 | 161 |
高 | 23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