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易笔谈》序
《学易笔谈》述惜
卷一
上古之《易》
中古之《易》
三代之政纲本于《易》
学术之派别出于《易》
孔子之《易》
两汉《易》学之渊源
晋唐间之《易》学
宋人之《易》学
元明之《易》学
胜朝之《易》学
历代《易》注之存废
日本之《易》学
美国图书馆所藏之《易》
汉宋学派异同
坊本《易经》之谬
讲《易》家之锢蔽
.......
| 图书 | 杭辛斋学易笔谈 |
| 内容 | 目录 《学易笔谈》序 《学易笔谈》述惜 卷一 上古之《易》 中古之《易》 三代之政纲本于《易》 学术之派别出于《易》 孔子之《易》 两汉《易》学之渊源 晋唐间之《易》学 宋人之《易》学 元明之《易》学 胜朝之《易》学 历代《易》注之存废 日本之《易》学 美国图书馆所藏之《易》 汉宋学派异同 坊本《易经》之谬 讲《易》家之锢蔽 ....... 在线试读 卷 一 上古之《易》 上古之世,无所谓《易》也,但后世之《易》,实本于庖羲。故《周官》掌太卜者有三《易》之称,因周以《易》名,遂追谥《连山》《归藏》皆谓之《易》。余所谓上古之《易》者,亦援斯义而追称之耳。溯自庖羲一画开天,其时虽文字未兴,而结绳为治,已有等秩伦纪之可观。《系传》称:“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其条理井然,而“观法于地”暨“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已能将地之所有,分析观察,颇世科学家。区地文、地质学为二类,此岂欧洲人所谓上古时代野之可比拟哉。“以佃以渔”,虽未脱游牧之风,而政治亦已斐然可观矣。况八卦成列,有形、有象、有声,实已备具文字之作用。因而重之为六十四卦,益之以变化,固已肆应而不穷矣。此庖羲之《易》,所以为我中国文化之初祖也。 “庖羲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是已由游牧时代于农商,且规模宏远,政教并行。又尝百草以御疾疚,民无夭折,创制显庸,泽及万世。然其时文字未兴,所赖以为政治之具者。实维 .......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杭辛斋学易笔谈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杭辛斋 |
| 译者 | |
| 编者 | |
| 绘者 | |
| 出版社 | 吉林人民出版社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206101236 |
| 开本 | |
| 页数 | |
| 版次 | |
| 装订 | |
| 字数 | |
| 出版时间 | 2014-01-01 |
| 首版时间 | |
| 印刷时间 | |
| 正文语种 | |
| 读者对象 |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
| CIP核字 | |
| 中图分类号 | |
| 丛书名 | |
| 印张 | |
| 印次 | |
| 出版地 | |
| 长 | |
| 宽 | |
| 高 | |
| 整理 | |
| 媒质 | |
| 用纸 | |
| 是否注音 | |
| 影印版本 | |
| 出版商国别 | |
| 是否套装 |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 版权提供者 | |
| 定价 | |
| 印数 |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