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说吧从头说起
内容
试读章节

阿来:我希望通过写作自我修复

采访手记:

有时候,他是个纯粹的诗人,他的诗歌寂静丰盈,没有半点杂质;有时候,他是个摄影爱好者,装备和作品不亚于专业摄影家;更多的时候,他是写作者,只听从于内心的召唤,心无旁骛。

当然,他也会半是神秘半是得意地告诉你:写作,那得靠天赋!

他的身上,有一股子拧劲儿。比如他获得茅盾文学奖的《 尘埃落定 》,当年虽屡遭退稿,却坚定不移地告诉编辑:可以改,我只改错别字。

当然,他也明白什么时候不该“拧”。他不跟自己的内心拧,并且强调,再拧也拧不过命运。“我们有点听天由命 —— 听起来会让人感觉有点消极,但是人的命运有一个大的定数,人都是有命运感的,有自然神性的东西支配它。”

阿来的老家属于藏区,出门就是大自然。但是他很少享受这些美好,生活中留下的温暖的记忆并不太多。

舒晋瑜:最早留在记忆里的家乡是什么样子?

阿来:我对家乡的记忆可不好。我们那个年代,农村出身的话,肯定是比较沉重的记忆。大部分农村都一样,太穷困。跟乡土文学中描写的农村不一样,乡土文学里农村有着像乌托邦一样美好的田园生活。

但是也有美好,就是自然界的。可能跟我生活的地区有关,老家那一带属于藏区,没有完全上升到高原,有草地、森林、河流,自然环境优美。前后十多里地就那么一个小村庄,出门就是大自然。但是因为贫困很少享受这些美好。而且生活中留下的温暖的记忆不太多。

童年对一个人的成长是十分重要的,定然深刻地影响到作家及其作品;文学既基于个人经历和感受,又要超越这些。

舒晋瑜:这么多年来,对家乡的印象也不停地变化吧?您有36年的时间生活在那里。

阿来:我也巴不得每次回去都有感觉。但是太熟悉了,路上哪里有弯道,哪里有棵大树,都太熟悉了。我不断地回去,不断地对她有希望,希望她变得好,这也是对社会的一种希望。但是回去也是很正常的来来往往,不过是一天的车程,不能说一抬脚就到,至少油门一踩就到了,没有什么依依不舍。

这也是中国文学中有趣的问题:把故乡的依恋渲染到难以割舍的程度。我不太相信。

很多人一生的努力就是离开乡村。当然会有某种特殊的感情,大概也和古代文学传统有关。在古代,因为交通问题或者其他问题,可能走一次就不回去了,有的像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我常想这个事情。古人还可以理解,今天的人们再这么表述就有些夸张了。

舒晋瑜:但是您依然称故乡为“肉体与精神的原乡”,您觉得,在自己的写作经历和人生经历中,故乡给予您怎样的滋养?

阿来:对于我精神的养成、性格的养成、对世界的看法,都有非常深的影响。这也是今天想超越自己的一个原因。如果还想有新的认知,不能老在现有的水准上,离开那个乡村,对农村出生的人来讲,都有改变自己生活的动机。

除了对我精神气质上的陶冶,更重要的是,使我有了一个立场,不管离开再远,可能我们出生底层,坚持这种立场的人不太多,我还是会站在他们的立场。

在城里,尽管各方面条件都还好,但人们有时候还有不满足,而且我们的不满足比底层人民的还多。我就常常警醒自己,想想我的父辈,我的同时代还待在农村的人,一切都释然了。我们应该少追求些物质利益,多做些精神上的坚守。

藏族的血统来自母亲,父亲是回族商人的儿子。阿来出生与生活的环境是大渡河上游的“嘉绒藏族”村庄,属川藏高原的一部分,这里的藏族人民世世代代过着半牧半农耕的生活。他的每一部作品,都与故乡有关。

舒晋瑜:您出生和成长的地方是个传统的藏族村落,藏族文化和传统对您的人生有何影响?这种人生经历对您的写作有何帮助?

阿来:人都是这样,要表达情感,也要传承集体记忆,一个村庄一个家族都有它的英雄人物,也有很多传奇需要人传颂,更多的是通过故事的方式。我听过很多,主要还是口传的、歌唱形式的。

过去精神更多指向于宗教,我已经从那个环境中出来,精神指向是多方面的。文学也是自我完善、自我教育的一个方式。

舒晋瑜:您的作品主要是写藏族历史,写藏民生活,是希望大家通过您的作品更深入地了解藏族文化和藏民生活,还是只是出于您个人的写作习惯?

阿来:这就是一个人的气质性,我自己写作的时候,更多的是表达自己。当然客观上可能会有这样的效果。

舒晋瑜:作为一个藏族作家,我猜测您更多的是从藏族民间的神话、部族传说、家族传说、人物故事和寓言中吸收营养。但是我记得,您说过自己印象最深的作品是《 聊斋志异 》。

阿来:我们喜欢复杂的东西,包括批评家们也喜欢复杂的东西,把一部《 红楼梦 》分析来分析去。世界上的东西都是这样,大家都说好的东西不见得那么好,说不好的东西也未必就不好。《 聊斋志异 》精灵剔透,看起来很简单,其实汉语达到了非常高的境界。我也读了明清笔记,更不要说散文诗歌。《 庄子 》里头也有表达很好的修辞,当然主要目的不在文学上,而是对哲学的诠释。

藏族没有纯粹的书面的独立语言。书面表达不发达的地方,往往口头表达很发达。我更多地是受口头文学的影响。在我们生活的地方,大部分人没能上学识字,有点像回到百十年前的中国,国语还没有推广,生活在方言的世界里。所以书面语言系统对普通人的影响不大。

阿来初中毕业开始务农,在阿坝州的水利建筑工程队当过工人,开过拖拉机,还是个合格的机修工。恢复高考,使阿来得以在马尔康师范学校学习,并当了五年的乡村教师。

舒晋瑜:您是从二十二岁才开始写作的?第一篇作品是什么?有关故乡吗?

阿来:后来有了正式的工作,生活安定下来才开始写。上世纪80年代文学热,我的周围很多人在写。第一篇作品是写草原的。

舒晋瑜:您的成名不算早,《 尘埃落定 》出版时已36岁,而且出版的过程也不顺利。您觉得前期准备的过程,对自己而言是种折磨么?

阿来:之前写过很多,不是很差,但是很多编辑拒不承认。《 尘埃落定 》发表是在1998年,我准备了十来年。过程并不折磨,看你的目标。不能说写作没有一点功利之心,也希望通过写作改变命运。但是写作本身、阅读本身是这么有意思的事情,本身就充满乐趣。我常常讲,写作要有乐趣,阅读要有乐趣,如果写完小说就住院了,如果是这么苦的事情,我就不干了。

舒晋瑜:当年《 尘埃落定 》写出来,遭遇过很多退稿?

阿来:稍微像样一点的出版社都投过稿。也不是直接退稿。编辑说你改改吧,一二三提了很多意见。我那时比现在说话还冲——《 尘埃落定 》可以改:只改错别字,因为我不能保证我每个字都敲对。

舒晋瑜:为什么会这么自信?

阿来:写作者同时也是一个很好的读者,读了那么多书,我对自己的作品有一个基本的判断。很多不出名的人,为了能够出书或者出名,不惜一切代价,很多人因此把自己的作品改得面目全非。

从处女作开始就被“退稿”,阿来走上文坛初始并不顺利。他倒觉得这是好事,尤其是对年轻人,这样更接近文学本质,会回过头来在文学上下更多的功夫。

舒晋瑜:这样的倔强,是否在文学作品的发表上走了很多弯路?

阿来:很多人走了捷径,找到知名的人把自己引荐到圈子里来,我也经常听到身边有人说,到北京去了,认识谁了。上世纪80年代,很多作家都上了作家班,文坛作家们于是有了“同学聚会”,北大作家班、武大作家班,以及鲁迅文学院等等。我不报名,也没有这个要求。我觉得那些内容通过自学就可以达到。不像理科,必须在某个国家的实验室才能学到。我就想自己学,剩下的东西就是人际网络的建设。我觉得我不追求这个。

舒晋瑜:可是,中国这样的人情社会,文坛也不能出其左右。

阿来:我觉得没关系。我从来只问一个根本的问题:为什么我做文学而没有做其他,我有很多选择的机会。选择文学,不伤害我的自尊。我本来是为了活得干净一点干这么一件事。选择写小说,就觉得这是可以靠个人能力达到的。如果见了谁还要点头哈腰,我早就放弃了。和我一起写作的都走红了,我还默默无闻。虽然发表了不少短篇小说,但是因为不在那个“圈子里”,即便有作品发表大家也不大谈论我,会“假装”我不存在。我不服气,一定坚持靠自己打拼会在文坛有立足之地。

……

P1-6

书评(媒体评论)

作为图书界资深记者的舒晋瑜,以其视野开阔、勤奋多思、敏感机智而赢得了读者的信任。她总是充满求知心和敬业感,注重资料积累。文学领域每一有影响的新作,文艺思潮的每一变异,作家风格追求的每一新探,她大都能及时捕捉。她大多采用访谈、对话、专题报道的形式,含有诘问性、思辨性、创作心理探讨性等特点,信息量丰富。这种文章对于阅读,对于评论,对于文学史研究,都有参考价值,集合起来,给人琳琅满目之感。

——评论家 雷达

访谈对象著名而高端,话题内容深湛而精辟,这使得舒晋瑜的文学访谈,以其持续的前沿性、始终的在场性、介入的深刻性和内在的独到性,与别的类似访谈有力地区别开来。

在我看来,这是另种方式的文学考察,别样形态的文学批评。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 白烨

这不是一般的传媒访谈,而是文学专家之间的对话。敬业、专业,深谙、深爱,才有可能真切体察文坛情势、真心体恤创作甘苦、真实体会作家心迹。舒晋瑜做到了。她和她的访谈对象一样令人敬重。

——《人民文学》主编、评论家 施战军

在我的印象中,舒晋瑜似乎是一个文学的战地记者,她用细腻热情的笔触勾勒文学的硝烟战火,以及文学战士们的精神世界。

——作家 苏童

在与舒晋瑜聊天的时候,时间通常会过得很快。她的专业素养、判断力以及对文学的理解,都无可挑剔。

——作家、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 格非

目录

阿来:我希望通过写作自我修复

陈忠实:我早就走出了《 白鹿原 》

迟子建:我热爱世俗生活

方方:优秀的作家应该坚持为内心写作

格非:作家一生只在写一部作品

韩少功:外圆内方与识圆行方

何建明:我在努力和挣扎中期待

贾平凹:我想能尽力有中国气派

李佩甫:不拉开距离就不可能看清楚脚下的土地

莫言:土,是我走向世界的原因

苏童:尖叫的孩子和迷人的品质

铁凝:文学最终要向世界传达体贴之情

王安忆:下笔要谨慎,是我写作多年的经验

王蒙:作家首先是个感受者和表达者

严歌苓:在美国当作家没有优越感

张炜:杰作不一定为文学史而写

内容推荐

舒晋瑜是《中华读书报》的著名记者,安静地扎根文学世界,深耕多年。以细腻的观察、体贴的思考进入当代文学现场,以大处着眼、小处入手的方式对中国当代文学进行报道,这些都使得舒晋瑜的采访与记录极具个人特色。作为《中华读书报》重要品牌之一的舒晋瑜文学访谈,则在友朋聚谈的淳朴、亲切氛围中,深入中国文坛第一线作家们的个人生活、文学世界,为读者提供了“从头说起”了解作家及其作品的机缘。由他编写的这本《说吧从头说起》为阿来、陈忠实、迟子建、方方、格非、韩少功、何建明、贾平凹、李佩甫、莫言、苏童、铁凝、王安忆、王蒙、严歌苓、张炜等十六位作家的文学访谈录,有不少历时数年乃至十多年,作家们所谈有大有小,但因为提问者的存在与提问方式,这些文字都有着一种平和和温暖,可谓当代一份有体温的记录。

《说吧从头说起》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发行。

编辑推荐

这本《说吧从头说起》是作者历时十五年绵密追问,采访十六顶级作家:阿来、陈忠实、迟子建、方方、格非、韩少功、何建明、贾平凹、李佩甫、莫言、苏童、铁凝、王安忆、王蒙、严歌苓、张炜的成果。本书既是访谈,也是对话。采访者舒晋瑜于此显示了作为一个读者和记者的双重敏锐。十六篇访谈合而观之,可以认为是另一种当代文学的心灵地图。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说吧从头说起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舒晋瑜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6372572
开本 16开
页数 35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05
出版时间 2014-02-01
首版时间 2014-02-01
印刷时间 2014-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84
CIP核字 2014003193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2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51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9:2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