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反复(艰难的共和之路)
内容
编辑推荐

1911年10月10日,武昌城稀疏的枪声终结了两千多年的帝制,中国历史进入新的时段。然而,革命党的力量还不足以接管这么大的一个国家,于是袁世凯应时而动。但巨大的社会转型总是一波三折,伴随着鲜血和生命,袁大总统变成了洪宪皇帝,于是革命再次踏上了反帝制的征程。再造共和、三造共和拉开大幕。中国历史走入了另一个境界。刀光剑影、血雨腥风,不同的行为带动了各种思潮,一些知名与既将知名的人物再次走上了历史的舞台。为纪念辛亥革命胜利,《反复(艰难的共和之路)》重温这段历史,以史为鉴。本书由张华腾著。

内容推荐

1911年辛亥革命的胜利,是近代中国人民革命奋斗史上永远值得纪念的里程碑式的事件,不仅统治中国268年的清王朝被推翻,自秦汉以来延续了二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也被打倒,代之以文明先进的民主共和制度,这一历程至今,已经整整100年了。J00年来中国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孙中山等辛亥革命志士所期待的“振兴中华”,中华民族独立和富强的理想早已实现或正在实现,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日益提高和扩大。抚今追昔,使我们更加怀念孙中山先生和无数的辛亥革命志士,怀念他们宽广的胸襟和远大的理想。至此辛亥革命100周年之际,《反复(艰难的共和之路)》重温这段历史,以史为鉴,更好地建设我们伟大的祖国,是我们历史工作者的一份责任。

《反复(艰难的共和之路)》由张华腾著。

目录

引言:共和道路之曲折

一、矢志共和:孙中山革命党人救国道路的选择

 (一)洋务自强梦的破灭

 (二)维新变法的尝试

 (三)孙中山革命救国道路的开辟

二、共和缔造: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

 (一)辛亥革命前革命党人的艰苦努力

 (二)武昌起义与南京l临时政府的成立

 (三)南北议和与中华民国北京政府的统一

三、实践共和:共和政治面面观

 (一)《临时约法》的颁布

 (二)民初政党的勃兴

 (三)国会政治和国会选举

四、共和劫难:洪宪帝制粉墨登场

 (一)内阁危机

 (二)国会厄运

 (三)约法废除

 (四)帝制再现

五、共和再造:资产阶级各派系的空前团结

 (一)二次革命功亏一篑

 (二)中华革命党、欧事研究会的艰苦努力

 (三)进步党从拥袁到反袁的转变

 (四)反袁革命的大联合——护国倒袁

 (五)袁世凯帝制梦的破灭

六、共和复劫:张勋复辟丑剧

 (一)北京新政府成立

 (二)约法恢复与国会复会

 (三)府院纷争

 (四)张勋复辟

七、共和重光:共和名义下的南北纷争

 (一)各界声讨复辟

 (二)段祺瑞马厂誓师

 (三)孙中山南下护法

结语:共和魅力

 (一)共和道路何其艰?

 (二)共和魅力之所在

后记

试读章节

1905年,孙中山从欧洲到达日本,看到集聚这里的革命同志的革命热情及革命组织之分散,首倡各革命团体联合起来,组成统一的组织以领导蓬勃发展的全国民主革命运动。领导华兴会长沙起义失败后逃到东京的黄兴、宋教仁等,对孙中山的提议极表赞成。7月30日,孙中山邀请各省有志革命的留学生和旅日华侨共七十余人,在内田良平宅中举行中国同盟会筹备会。会议的议程是商定会名、纲领、誓词、入会仪式和推定会章起草员等。由于孙中山的革命影响力、远见卓识,在国内外的革命者中享有很高的威望,是当时中国民主革命的一面旗帜,所以大家一致推举孙中山为会议主席。会上,孙中山提议定名为中国革命同盟会,经过讨论,最后定名为“中国同盟会”,简称“同盟会”。孙中山又提议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获得通过。其实,同盟会之纲领看似简单,却是孙中山革命思想升华的重要体现。以前孙中山强调的是“反清”,而没有把推翻清廷之后的蓝图进行规划。这次提出了“创立民国”的口号,为革命指明了方向。孙中山说:“自革命同盟会成立之后,予之希望,则为之开一新纪元,盖前此虽当百难之冲,为举世所非笑咒骂,一败再败,而犹冒险猛进者,仍未敢望革命排满事业,能及吾身而成功也。……及乙巳之秋,集合全国之英俊,而成立革命同盟会于东京,吾始信革命大业,可及身而成矣。”

有必要指出,同盟会并非是兴中会、光复会、华兴会三个革命团体联合而成,也不是由几个革命团体组成的联盟,它是在孙中山的旗帜下,“集全国之英俊”而成立的一个革命团体。也是当时唯一能领袖群伦的革命政党。

8月20日,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正式宣告成立。11月26日,同盟会将宋教仁创办的《二十世纪之支那》杂志,确定为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作为宣传革命的据点。在民报创刊词中,孙中山将同盟会的十六字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民族主义。主张用暴力的手段推翻清廷的统治。民族主义的核心是反满,但并不是要消灭满洲民族,而是要推翻满族统治者的政府。其实,孙中山这种带有狭隘民族主义倾向的号召,竟是后来推翻清廷的先导。

“建立民国”,即民权主义。其内容为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建立民国是民权主义的核心问题。孙中山在《军政府宣言》中,对建立民国的内容作了简明的概括,凡国民皆平等,而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选出,议会由国民选出的议员组成,宪法由议会制定,人人遵守。五权宪法是民权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权主义的具体化,是孙中山设想的对三权分立学说的进一步完善。1906年,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与中国革命之前途》的讲演中,首次提出了五权宪法的理论。他认为,孟德斯鸠的司法、行政、立法三权分立的学说还不大完备。他看到西方资产阶级的官吏,主要通过选举和委任两途,二途都有弊端,选举容易作弊,委任导致任人唯亲。为克服这两个弊端,特于三权之外再设考试权和纠察权,以对国家公职人员进行有效的监督。这是孙中山在学习欧美时的创造。孙中山建立的民国,是以美利坚合众国的共和民主为榜样或模式的,而美国的民主共和制度,是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制度中最民主的,由此可见,中国资产阶级奋斗的目标是非常明确的和高标准的。

“平均地权”,即民生主义,实际上是解决中国土地问题的土地方案。内容是通过解决土地问题,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改善民生,具体办法是革命政权建立后,由国家核定地价,其现有地价,仍属原主所有,其革命后社会改良进步之增价,则归于国家,为国民所共享。在赋税问题上,实行照价纳税,利归国家,用之于民,以消除贫富悬殊的社会矛盾。这就是社会革命。这个土地纲领从本质上看是一个空想的土地方案,根本不可能实现,但它反映了孙中山改造社会的良好愿望。孙中山的民生主义也没有为他的同志所接受,不少同志持保留意见,因此在革命队伍中有被称之为“二民主义者”。

三民主义集中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经济上的要求,集中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民主自由、国家强盛的强烈愿望,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曲折地反映了广大农民获得土地的希望,因此具有极大的进步意义。

三民主义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比较完整的和明确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它是孙中山革命精神的结晶,也是孙中山对未来蓝图的一个生动描绘。从此,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同盟会的成立和三民主义的确立,同时也标志着孙中山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领袖地位的确立,经过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和探索,孙中山逐渐明确了改造中国的道路,创建了全国性的资产阶级政党,制定了革命纲领,为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胜利奠定了理论基础和组织基础。

同盟会的建立有力地推进了革命形势的发展。在短短的几年中,同盟会进行了大量的工作。其中,特别重要的是两个方面的活动:第一,同保皇派开展了空前规模的论战,广泛传播了民主革命思想,批驳了反动的保皇谬论,为辛亥革命扫除了思想障碍。第二,坚持武装反清斗争,发动了多次武装起义,虽然都先后失败了,但沉重打击了清政府,为革命的胜利奠定了一定的基础。P15-17

序言

1917年7月1日凌晨,天刚蒙蒙亮,一大早就起了床的北京人,当他们走出自己的家门之时,无人不感到诧异:几年不见的前清黄龙旗插遍了大街小巷,龙旗在晨风中飘扬,哗啦啦地作响,北京在一夜之间全变成了另一个世界,中华民国的五色国旗怎么不见了踪影?

正当人们疑惑不解时,一道一道的谕旨高叫着从紫禁城里传出:

“张勋、王士珍、张镇芳、陈宝琛、梁敦彦、刘廷琛、袁大化著授为议政大臣,钦此。”

“张勋著补授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钦此。”

“徐世昌、康有为关心国事,申明大义,著授为弼德院正副院长,钦此。”

……

原来,已经退位六年的清废帝溥仪,在张勋等人的怂恿下,宣告复辟了:改中华民国六年为宣统九年。宣统复辟消息传来,京中旗人欣喜若狂,妇孺互相道贺。一般旧官僚也弹冠相庆,于是六年不见的顶戴花翎,又大出风头,以致京城内城各古董铺所存之旧物,一日售罄,连日加工赶制,以应购者之需。早已剪掉的辫子一下子生不出来,一些人跑到戏班子里寻找;一些人智商更高,索性将一股麻绳或细线,放到墨汁里一着色,就急急忙忙垂到自己的脑后;甚至还有些人将马尾巴剪掉,顷刻间就做成一条辫子……北京城里光怪陆离,乌烟瘴气。

面对这种政治情景,许多人在彷徨、在忧虑:中国共和道路怎么如此曲折?先是袁世凯洪宪王朝取代民国,其影子还未散去,大清王朝又接着复辟。民国成立这才几年,就这样来回折腾了几次,中华民国的命运就如此多舛吗?共和道路还能否走下去?中国人民的命运到底掌握在谁的手里?一系列政治问题摆在人们面前。

历史已经做出了回答:辛亥革命中国人选择了共和道路,促使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尽管道路曲曲折折,但帝制复辟是短暂的,袁世凯的洪宪帝制仅仅维持了83天,溥仪复辟更如昙花一现,12天就宣告失败。共和道路则持续向前。民初中国社会发展的史实,充分论证了孙中山先生的那句名言: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但历史的发展决不是我们所希望的康庄大道,平坦笔直,而是弯弯曲曲,荆棘丛生。

后记

1911年辛亥革命的胜利,是近代中国人民革命奋斗史上永远值得纪念的里程碑式的事件,不仅统治中国268年的清王朝被推翻,自秦汉以来延续了二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也被打倒,代之以文明先进的民主共和制度,这一历程至今,已经整整100年了。J00年来中国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孙中山等辛亥革命志士所期待的“振兴中华”,中华民族独立和富强的理想早已实现或正在实现,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日益提高和扩大。抚今追昔,使我们更加怀念孙中山先生和无数的辛亥革命志士,怀念他们宽广的胸襟和远大的理想。至此辛亥革命100周年之际,我们重温这段历史,以史为鉴,更好地建设我们伟大的祖国,是我们历史工作者的一份责任。本书编写过程中,除了利用我们长时期积累的资料外,又翻阅了这一时期的相关档案资料,还用了相当长的时间查阅了这一时期的政府公报和主要报刊资料,在占有资料的前提下开始写作,这是我们的职业习惯,首先确保了书稿的科学性。但在行文过程中,语言用语尽力通俗化,以面向社会大众。怎么做到科学性与通俗性的有机统一,使学术走向大众,恐怕有待于我们的继续努力。除了我们自己近年的研究外,还吸收了学术界最新的研究成果,这些文中一一注明。我们主观上想给读者这一时期的最新研究成果,让这些最新成果为大家所共享。

特别感谢中国社会科学院陈铁健研究员、左玉河研究员,他们在辛亥革命100年之际策划《百年寻梦》这套书,感谢他们对我的信任,让我承担《反复:艰难的共和之路》这本书。使我有机会深入思考这一问题。这些思考还是初步的,有些还是很幼稚的,但是我从事这一领域研究近30年的学习心得和体会,不当之处,或是否符合100年来尤其是民初十几年的发展规律,还有待于读者的评判。由于时间短促,书中错误之处难免,还望读者见谅。

我的几个博士研究生参加了书稿的写作,为我提供了初稿,加快了我的写作进程,所以还要感谢他们的支持和劳动。为我提供初稿的同学及写作情况如下:

丁健,陕西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撰写第一、第二部分。

许效正,陕西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撰写第三、第四部分。

杨涛,陕西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安阳师范学院副教授,撰写第五、第六部分。

马建华,陕西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西安科技大学教师,撰写第七部分。

张华腾

2010年10月10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反复(艰难的共和之路)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华腾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方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1725985
开本 16开
页数 23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40
出版时间 2011-08-01
首版时间 2011-08-01
印刷时间 2011-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3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57.06
丛书名
印张 15
印次 1
出版地 黑龙江
240
171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7:4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