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生命与尊严/秋叶静美生死学丛书
内容
内容推荐
生命是尊严的载体,尊严是生命形式所享有的高于物和其他生命形式的特殊的尊贵,蕴含着以人为目的的本质。保全尊严是人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实现生命价值与尊严所倡导的核心目标之一是生命关怀。本书内容包括生死学、“生命与尊严”的文化理论依据、生命尊严的维护、临终前的尊严(伦理和医疗层面)、生命与尊严及其意义的自觉建构。本书从生死学和生命过程、临终关怀等方面全面探讨阐释了生命尤其是生命最后的尊严问题,给生者以启迪:正确看待生死,敬畏生命。
作者简介
张永超,河南省登封市人,北京大学哲学博士,辅仁大学博士后,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国哲学的现代转型问题、中西哲学比较、知识论、儒耶比较等,在《哲学研究》《哲学与文化月刊》《学术月刊》《哲学分析》等刊物发表论文十余篇,目前在研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后期资助、河南省哲学社科规划项目各1项。
目录
序言:为了“优雅而生,悠然而逝”
第一章 生死学研究的不同理路及本书的问题意识
一、生死问题的现代凸显
二、生死问题研究的不同理路
三、对生死问题研究路径反思与“生命尊严”之寻求
四、向死而生与尊严寻求
第二章 “生命与尊严”的文化心理依据
一、生命及尊严的文化根基
二、认识“生命”与“死亡”
三、安宁疗护的提出与生命尊严的寻求
四、在安宁疗护中建构人性尊严
第三章 安宁疗护中的生命尊严维护何以可能
一、为何要关注“安宁疗护中的生命尊严”问题
二、如何在安宁疗护中维护“生命尊严”
三、生命尊严的储存与预备
四、从善待他者中享受生命的尊严
第四章 临终前的尊严维护——伦理层面
一、一个思想实验:坏消息是否应该告知与被告知
二、知情权实例分析:伊凡·伊里奇之死
三、为何医生不愿意如实告知患者“坏消息”
四、往生之旅可以变得平静悠然如“秋叶之静美”
第五章 临终前的尊严维护——医疗层面
一、如何看待终末期疾病防治与死亡质量排名?
二、如何积极配合治疗
三、如何把握治疗分寸
四、尝试达成医疗手段与心理预期的中道平衡
第六章 向死而生——生命尊严与意义的自觉建构
一、“死亡”作为生命之镜——审视人生的另一种可能
二、以生释死:通过善生而达致善死与“天下大治”
三、认同“有死”事实的不同超越
主要参考文献
序言
华龄出版社组织策划的
《秋叶静美》生死学丛书涉
及死亡认知、临终尊严、老
年失智、生前预嘱、殡葬习
俗以及生命回顾与追忆散文
选编六个主题,这是国内第
一套系统的生死学丛书,既
体现着客观生命进程的内在
必然,也体现着人们生命认
知的主观需要。
生命既是一列没有返程
票的列车,每个生命都有自
己的终点站:生命也是一条
川流不息的河流,每个人都
会投向海洋的怀抱。如此看
来,生命的旅程自是风光无
限,出生是踏上这一列观光
之旅,离别则是另一场旅程
的开启。生是自然,死亦是
自然。
长期以来,人们对生命
的认知与感悟似乎只是悦纳
生而畏惧死.且重生而轻死
,所谓:“糜不有初,鲜克
有终。”不过,这种情况正
在发生改变。随着国人对生
命进程从“求取生存”到追求
“生活质量”,再到追求“生
命质量”的客观发展,人们
对生死的认识与态度也在发
生变化。尤其是中国社会进
入老龄化时代之后,伴随而
来的,除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更有深层次的思想认识问
题需要解决,比如说:什么
是死、如何面对自己的临终
、如何处理逝者的后事……
这些问题往往事关生者与死
者、个体与社会关系的方方
面面,可谓“牵一而发动全
身”,而要解决这些问题,
其前提就是向大众普及死亡
教育、培养死亡自觉。
《直面与超越》引导读
者思考什么是死亡?如何看
待死亡恐惧?如何以科学之
眼透视死亡?在死亡面前,
人类是否可以通过不同途径
超越死亡?读过本书,相信
会带给读者以更多启发;《
生命与尊严》对什么是临终
尊严?什么是安宁疗护?以
及临终尊严如何维护进行了
较通俗而严谨的分析,旨在
引导读者在面临“救治还是
放弃”困境时如何作出正确
的选择;《遗忘与难忘》针
对失智与失能现象日益严重
的问题,对什么是失智?如
何认识失智?如何陪伴与照
护失智症患者等问题进行较
通俗的解答,引导读者面对
“熟悉”的陌生人进行有效的
陪伴,让爱同行;《准备与
道别》则重在解答如何有准
备地迎接死亡的问题,明确
告诉读者:我们是可以通过
生前预嘱、预立遗嘱以及培
养良好的疾病观念,给予家
人的陪伴与爱等,最后以“
四道人生”实现生命的完美
谢幕;《旧俗与新风》则面
对如何安排亲人的后事,如
何达到生死两安等问题,通
过系统考察殡葬礼俗的概念
及由来,以及殡葬的未来发
展趋势,对我们如何做到“
生死两安”作出了明确的解
答;《回望与追忆》收集了
古今中外多篇关于生命的回
顾以及亲友的回忆散文,并
做了深刻而清晰的导读,引
导读者从这些优美的文字中
吸取我们应对生离死别的生
命智慧,从而坦然面对生死
,优化自我生命。
本丛书分6个主题,且相
互关联又各自成书,每一个
主题都得以充分展开,从总
体上呈现出丰富性与系统性
;同时,丛书主题之间从一
般认知到面对自己的临终,
再到理性规划自己的死亡,
有清晰的内在逻辑,从而使
得整体内容连贯而完整。
认识死亡才能真正拥抱
生命,也只有这样,才能抵
达优雅尊严的人生终点站。
丛书所倡导的豁达、平和而
理性的生死观,必将对读者
大众产生良好的启蒙作用。
作为国内第一套系统介绍死
亡的丛书,其所产生的社会
效益值得期待。
导语
华龄出版社组织策划的《秋叶静美》生死学丛书涉及死亡认知、临终尊严、老年失智、生前预嘱、殡葬习俗以及生命回顾与追忆散文选编六个主题,这是国内第一套系统的生死学丛书,既体现着客观生命进程的内在必然,也体现着人们生命认知的主观需要。
本书是其中一册,从生死学和生命过程、临终关怀等方面全面探讨阐释了生命尤其是生命最后的尊严问题,给生者以启迪:正确看待生死,敬畏生命。
精彩页
我们常常引用苏格拉底所说的“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过”,但是,事实上大多情况下,任何一种人生无论是否自觉去“审视”都会照样过下去。中国有一句俗语叫“好死不如赖活着”。人生的残酷性正在于此,即便我们感到空虚、无聊,甚至自己感觉人生“不值得过”,但是,对于大部分人而言,还是要“活着”;这是一种“生”的无奈,也是一种对“生”的迷恋,说不清道不明的“迷恋”。研究生死问题的知名学者波伊曼在《生与死:现代道德困境的挑战》中提到一则笑话:
我经常在我的哲学课堂上问学生:“你们有多少人相信死后有来生?”通常百分之九十九的人举手,尤其是在我教书的诺特丹大学和密西西比大学。我又问他们:“有多少人(和虔诚的犹太教和基督教信徒一样)相信你们死后会上天堂?”大约有同样数目的人会举手。
然后我问:“有多少人相信天堂里有无限的幸福,而不像这个腐败的世间?”所有的手都举起来了。
“有多少人愿意现在就去这个美妙的地方?”我问。这通常没有人会举手。
与其说这是一则笑话,毋宁说是一种真实的人生表达。但是,问题就在于,生的“迷恋”永远无法回避一个事实——“凡人皆有死”。正是“死”的不可抗拒性,让我们看到“生”的有限与审视人生的必要。
从出生到死亡构成了一个完满的人生历程。在过去,“出生”与“死亡”似乎没有太多的方式选择,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出生”都是极为简单的;但是,步入现代社会后,随着医疗科技手段的改进,“生”与“死”的方式都变得令人不可思议。而生物科技使人们对于生命有着更多的了解,这也意味着人们便有更多的选择权,不仅性别可以选择、干预,而且可以做试管婴儿、找代孕母亲,或许有一天我们还要面临和“克隆人”共存的问题,等等。那么由此产生新的伦理问题:父母的角色如何确定?父母子女的伦常关系如何规范? “克隆人”与正常人如何相处共存?现代医疗科技的发达,植物人可以数十年维持“生命”,器官移植变得比较普遍,安乐死不再是技术难题;但是,伦理难题又出现了:是否可以允许安乐死?自杀是否是对于伦理律令的侵犯?器官移植的次序与选择如何确定等——伴随着医疗技术的成熟出现的却是法律和伦理问题的新考验。
伦理学不仅要关注其基本理论问题,更需要回应现代科技给人类生活带来的问题。伦理学不仅是一种由上而下“教化”的手段,更多是一种人伦日常中审视人生的“智慧”。任何时代,无论科技多么发达,只要人活着,都是一种伦理的存在。人的出生决定了种种伦理关系的产生,而个体的“去世”却并不代表伦理问题的结束,因为此种与在世者的“伦理关系”依然存在,正是此种伦理关系构成了任何个体“审视人生”的先决条件。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审视人生”不仅是寻求个人幸福的手段,更是对伦理相关者的责任;“审视人生”不仅是一种生活智慧,更是一种伦理义务。伦理学要回到生活的源头活水,起点与终点就是要重新审视牛死问颢。
“生”与“死”,作为一种人生现象始终与人类共始终,对于个体来讲,自觉不自觉都在经历着“生死”历程。伴随着这种现象的不断重复,人们逐渐开始思考这种现象的意义。生死观成为哲学思考的重要问题,这一问题与哲学史相始终。以西方哲学史为例,据段德智教授的研究,其死亡哲学自古希腊到现代,俨然可以独立成系统,而且他也确实写了一部《西方死亡哲学史》;对于中国也是这样,就先秦早期文献来看,生死观虽然不是重点,但是关于生死问题确实绵延至今自成一系。虽然如此,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则是晚近的事。综观学界对生死问题的研究,大概有如下特点。第一,生死问题作为一门学科来研究,比如说现在的“死亡哲学”“生死哲学”“生死学”“死亡教育”“生死教育”“生死智慧”等种种说法都是近些年来才出现的。第二,关于“生死问题”表述的歧义与混乱,比如“死亡学”与“生死学”和“生命教育”,有许多概念内容上的重叠,但是中国学者在将西方的“死亡学”引进汉语思想界的时候加入了“生命”的维度,而且逐渐走向了“生死教育”领域。
下面我们将对学界的研究方向及理论成果予以梳理。P2-4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生命与尊严/秋叶静美生死学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永超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华龄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6917510
开本 16开
页数 14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10
出版时间 2020-12-01
首版时间 2020-12-01
印刷时间 2020-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哲学总论
图书小类
重量 308
CIP核字 2020180867
中图分类号 B083-49
丛书名
印张 10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2
10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6:2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