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国医薛培基
内容
试读章节

潞河教会学校的旁听生

1927年,是父亲跟从罗先生学习的第七个年头。罗先生对祖父讲:“新一,我想和你商量点儿事:荣瑞这孩子学习天赋好,又沉静,为了孩子的前程,我建议应该接受学校的系统教育,多学些新的知识。社会在不断进步发展,培养孩子能符合时代的需求很重要。我有一位朋友在潞河中学教书,我可以介绍孩子去那儿读书。”祖父听后很高兴,但不无担心地问罗先生:“先生说得对,但我听说潞河中学是教会学校,有很多外国的东西,这孩子能适应得了吗?如果学习跟不上,那岂不丢您的脸面?”罗先生笑了:“新一多虑了,关于学校教育的基础课,孩子现在已经学得很扎实,一开始我只是给他讲些传统知识,练写一些硬笔、毛笔字,后来我托朋友借了汇文小学的课本,试着教他学习。我发现他学习兴趣特别浓,我就采取新知识和历史故事穿插讲述的方法,这孩子不仅听课认真,而且喜欢思考,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他所提的问题似乎超出同龄小孩儿的思考能力很多。这孩子脑子极为清楚,教多少,学多少,我是觉得已经喂不饱他了,所以才向您提出让孩子去潞河读书。”

祖父听后喜形于色,很感激地说:“先生过奖了,这些都是您用心血教育出来的,实在不知道该怎么报答您。”罗先生对祖父讲:“说实话我对孩子只是顺其天性做了一点引导而已,我不太喜欢那种灌输式教育,也没有拿他当学生,只是把他当成一个小忘年交的朋友了,所以我俩相处都很愉快。”先生的话虽然是出于客气,但在心里也确实把父亲当成小朋友了。到了他晚年的时候,先生赠给父亲的书画作品均是以朋友称谓题款的。

罗先生接着对祖父讲:“如果您同意的话,我可以和潞河中学的老师讲一下,先让孩子在初中一年级旁听,如果孩子能跟上,第二年再参加入学考试,但旁听也是要付学费的。”祖父听后,兴奋地说:“太好了,先生为孩子如此费心,只要他能跟上,花多少钱我都愿意(据说当时学费还是很高的)。”说着,祖父站起身来,再三向先生致谢。

那年春节过后的一天,祖父带着父亲去给罗先生拜年,罗先生对祖父说:“孩子就要上学了,我也没什么可送给他的。”说着将一个半旧的鹿皮书包递给祖父,转身对父亲说:“本来想买个新包送给你,正好在家里找到我小时候读书用过的这个包。我看还能用,你先将就着,这样还可物尽其用,能节约就节约一点,你父亲供你读书不容易,养成节约的习惯,也是一种财富。”祖父接过包后,觉得包很重,打开一看,里面装着书、本、笔、墨、砚,还有几支铅笔。看到这些,祖父感动的心情溢于言表,紧紧握住罗先生的手,连声说:“谢谢先生,谢谢先生。”罗先生笑了:“新一怎么还跟我客气起来了,书是我让朋友从学校高年级同学那儿借的,让孩子给人家保护好,到时要还人家的,非正式学生没有新书可买。本儿是用我用过的废纸和旧报纸订的,不影响用背面写字。”

父亲在一旁听着两位前辈的对话,眼睛随着他们的谈话不停地调转视线,身体下意识地给罗老师鞠躬致谢。两位老人看见父亲的样子,不约而同地用手抚摸父亲的头和肩膀,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后来父亲常对我说这样一句话: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师恩无尽,禀承相报。人们常说,小时养成的习惯,会影响一生。真是这样,父亲后来读书直至华北国医学院毕业,除作业本需上交外,练习本、笔记本一直都用废纸、旧报纸装订使用。

P14-15

目录

序一?施小墨

序二?王道瑞

序三?祝肇刚

前言?有温度的平常事

一、启蒙:五岁拜师罗复堪先生

 初露嗜书天资

 制衣结缘章草名家

 五岁正式拜师罗复堪先生

 临帖入其造化

 受教,养成“每事问”的习惯

 潞河教会学校的旁听生

 品学兼优却无奈退学

二、问学:开启学医之路

 学医之路从育和堂开始

 学徒进了门,修行在个人

 问学第二位先生——六姥爷

 医药兼修的学习生涯

 惜别恩师,获赠墨宝

 舅公倾情教诲八载

 求学深造,幸得亲众支持

 入读辅仁大学预科

 老郎和小郎的中德趣话

 亦苦亦甜的大学生活

 医史兼修的命运安排

三、师医:正式拜师施今墨先生

 就读华北国医学院,侍诊名家

 择精取要学习法

 大处着眼,细微处落目

 正式拜师施今墨先生

四、恩遇:一人多师之路

 一人多师之路

 拜朱壶山师父磕了两次头

 德术参修的施今墨先生

 达儒明医朱壶山老师

 与安幹青老师形影不离

 张文修老师艺授《傅青主女科》

 治急热病的方家——富雪厂和杨绳武二师

 和张孝骞老师学西医

 多师教诲,受益一生

五、学养:诗书画医同参

 书画缘起:忘年之交巧牵线

 观画展,悟文人医学之道

 为徐悲鸿之子看病,牵出医画之交

 亲见张大千作画,缔结艺术妙缘

 北平文化界师友祝贺诊所开业

 诗书画医相通的参合思维

六、治学:平生脉学是一绝

 师门手足:祝谌予先生

 祝师授秘方,同治骨结核

 深究病史治愈“胎里惊”

 不是观音常“送子”

 一根针,一把草,治好急性热病

 平生脉学是一绝

 溶血基因催生出的治血病专长

 巧治老舅的肠梗阻

 化繁为简的专业自信

七、浮沉:最大的打击是书没了

 一句话被打成“右派”

 衙门村的后四十年

 心随境转的“讲究”和“简便”

 最大的打击是书没了

八、良人:不抱怨的人生

 不抱怨的人生

 父亲说,众生皆有慧性

 抄书十二载,记忆力惊人

 一生读书笔记上千册

 求知所得,如药如粮

 顺义行医二十年从未收费

九、血脉:深情的怀念

 永恒的安详

 亦父亦师亦友

 甘心顺受的母亲

 诉不尽二十载父女情

 从其一生,平处其世

 请时间停在那个早上

附录:人生的边上

序言

有温度的平常事

我的蒙师,是一位长我四十岁的老人。他慈严、平和,从未讲过数学、语文等课本知识,只是给我说些他曾经历过的“平常事”。这些“平常事”经他和缓声音的传递,有趣味,有温度,更有着光阴的徘徊。仿佛一阵风吹过,天地人心就清清朗朗地呈现在了我的眼前。每天,年幼的我总爱早早搬出两个小凳,我坐一个,也给老人家准备好一个,只盼日落月升,继续听故事后边还没有讲到的故事……

老人是位医生,他身材单薄,布衣素朴,平日话不多,清眸常蕴笑意,喜做人群中的听者。他眼中,人人皆有佳处,即便面对智障者,他也会说“这人身体很好,待人很忠厚,从不与别人计较什么……”他终年素食简餐,常念人好处已成了护生的本能。

老人八十岁生日那天,我曾问他:“您平生最喜欢什么?”那一天他很高兴,笑着告诉我:“我的一生充满了戏剧性,最喜欢的事就是读书学习和给别人看病。”说到读书学习,在前半生,命运给予了足够的眷顾,让他遇到了比一般人难得的好机缘,受享良师益友无尽恩泽。为人看病,就没有读书学习那样的幸运了。他却将此当作人生的考验,凭着隽永的智慧得到了“人生中的无奈,可以使自己浮华的虚知在不得已中自然沉淀,而别有一番滋味”的体悟。苏轼词中之“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正是他人生态度的写照。

我十几岁的时候,被他老人家从未重复过的精彩故事吸引着,他的“宝藏”好像永远也淘不完;当我到了二十几岁的时候,发现他也有很多不知道的东西;三十岁的时候,感觉到有很多我知道的,他已经不知道了;等到四十岁的时候,才发现凡是我做错的事,都是因为没有按照他教我的而行;五十岁时,有了困惑,想去问他,他已经不在了;如今六十岁了,蓦然发现,我越来越像他,他的那些故事,一直在影响着我,甚至又在我的身上重演。

有一位年轻医生问我:“您和老先生比,谁的医术更高?”说实话,我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因为每当自己束手无策时,总能在回忆老人的作为和他留下的文字中寻求到方法和启示,并尽得豁然开朗的快意。然而,这个问题却令我在长久省思后有了答案:我只有一点比这位老人幸运,就是自1969年学医至今四十余年,不论跟师侍诊,抑或独立诊病,始终没有脱离临床。而他却在命运风波的冲击下,不得不数番搁置其爱。在漫长的从医生涯中,我的每一点收获,无不源于他的呵护和引领。可不论是中西医学参合的诊断水平,还是治疗效果屡现的精彩,现在的我仍未企及他的境界。尤其是他反复强调要记住的那句话:“凡事都应在大处着眼,细微处落目”,至今还未能养成习惯。只是如入宝山,隐约刚在“欲臻此境,先尊其德性”的一点上开悟,而在躬行中去觉知更精微的窍要尚需长久地修习。

我听这位老人讲了四十多年的故事,受了太多的濡养。他却从来没有要求我去为他做些什么,只是不停地给予,并且从不计较我的过失。不管我是否在意,他总是不倦地提醒我应做哪些事,不应做哪些事,任我领受纯然沛然的恩惠。

老人生前逢年过节,或遇到高兴事,常絮絮而语:“今日幸福生活,都是先人恩泽。”他虽然走了,但我和家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老人家始终都在。音容历历,至今牵动每个人追念往昔的心怀。当我的两个孩子像我当年渴盼老人家讲述故事一样,也希望我能把过去的事情写一写时,愈勾起了我“晚云收,淡天一片琉璃”之际静听“平常事”的遥远思绪。

房前的老树清荫下,我掬起这位老人在人生涟漪中持炼的甘露,化润成这章婆娑文字,以延续生命之悲欣交集的启示,更表达对他清尊素影、长愿相随的无限追思。

老人家,一辈子澄澈并活出了自己。他是我的父亲。

薛钜夫

二零一五年书于快雨轩

内容推荐

《国医薛培基》是国医薛培基之子薛钜夫对父亲一生珍重的回忆。这本书中,作者并未把薛培基仅仅看做是父亲,更多的是一位老师、一位长者,一位把生命视为信仰的修行者。传统学问最讲究家学与师承,师承的作用在于点拨与校正,而家学则是一生的浸润和濡染。面对父辈、面对古往今来的先人,解读他们的生命密码就是在不断地鉴照自己。这本书不是一本很专门的中医传记,有趣之处在于从中医的角度把那个时代的有趣的人和事串联在一起,让人感觉到古典时代的“平常”和“温度”,就如作者所言:他慈祥、平和,从未讲过数学、语文等课本知识,只是给我说些他曾经经历过的“平常事”。这些“平常事”,经他和缓声音和传递,有趣味、有温度、更有着光阴的徘徊。仿佛一阵风吹过,天地人心就清清朗朗地呈现在了我的眼前。

编辑推荐

《国医薛培基》是北京杏园金方国医医院薛钜夫院长,为其父薛培基先生诞辰一百周年写的一本纪念册。

本书乃薛钜夫先生全家生活的真实笔录,追忆先父一生业绩,栩栩如生。通过这本书,可以看到一位活生生的老人的一生轨迹,仿佛又浮现在我们面前,此情此景实难可贵。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国医薛培基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薛钜夫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05738119
开本 16开
页数 28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4
出版时间 2016-09-01
首版时间 2016-09-01
印刷时间 2016-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94
CIP核字 2016191726
中图分类号 K826.2
丛书名
印张 19.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71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0:2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