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关于老子哲学的通俗读物。老子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哲学家,其哲学和人生智慧,让后人一直运用至今。本书作者用平白朴素的语言,介绍了老子博大精深的思想,通过神话、史话等形式,勾勒了老子的基本哲学思想轮廓,以及其关于人生处世和养生的妙理箴言,使读者从阅读中得到启迪。
图书 | 老子智慧(知白守黑的无为人生)/慢生活主义丛书 |
内容 |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关于老子哲学的通俗读物。老子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哲学家,其哲学和人生智慧,让后人一直运用至今。本书作者用平白朴素的语言,介绍了老子博大精深的思想,通过神话、史话等形式,勾勒了老子的基本哲学思想轮廓,以及其关于人生处世和养生的妙理箴言,使读者从阅读中得到启迪。 内容推荐 老子创立了一种寰宇形成和演化的学说,他认为天地生成之前整个宇宙浑浑茫茫,朦朦胧胧,没有任何东西,也没有任何形象、声音和颜色,之后才产生出了天地万物及人类,人死、物灭之后,又回到原先的那种状态。这种状态好像是供给天地万物生灭、往来的一条大道,所以称之为“道”。“道”没有形象声色,所以又称之为“无”;天地万物有形象声色,所以又称之为“有”。整个寰宇由无到有,由有到无,自然而然地循环不息,没有任何神仙主宰。这种没有意识力量支配,寰宇自然演化的情况,称之为“无为”。无意识作为而寰宇还能够循环不息,原因在于“道”中含有相反的两种力量,这便是阴阳。寰宇在循环,事物也在循环;由兴到衰,由衰到兴;由强到弱,由弱到强;由进到退,由退到进;由取到予,由予到取。 本书介绍了老子的基本思想以及老子所提倡的知其白守其黑、和其光同其尘、无所作为又无所不为的生存智慧。 目录 写在前面 第一篇 老子神话 1.本相是真精 2.天皇受启蒙 3.地皇十一头 4.人皇称三九 5.伏羲演八卦 6.神农教渔稼 7.黄帝求养生 8.颛顼斗共工 9.帝喾习乐理 10.唐尧主谦虚 11.虞舜行孝仁 12.大禹开龙门 13.老子亲下凡 14.骑牛过函关 15.托生迎尹喜 16.云游化西域 第二篇 老子史话 1.老佐是其父 2.求学入周都 3.收徒讲周礼 4.孔丘难理喻 5.授喜五千言 6.归隐道自传 7.与徒说养生 8.孔丘人大同 第三篇 老子智慧 1.混沌生天地 2.大智若大愚 3.知白守其黑 4.大道终轮回 5.治国若烹鲜 6.用兵贵在善 7.大事做于细 8.功成在心里 试读章节 老子本为混元一气之真精,无形无象无臭无声,可谓之“无”;待由一分三,下为地,上为天,中为万物人类,则有形有象有臭有声,可谓之“有”。天地已开,万物已生,老子遍存而不见其形,可谓之“无”;虽然无形,随事感应,违者遭祸,顺者避凶,可谓之“有”。老子聚精于太极之宫,凡人视之不得见,听之不得闻,触之不可得,可谓之“无”;他又顺自然之变化,化形于人世,教化民生,度人成仙,随时显圣,可谓之有。因此老子又有“常有”、“常无”之名。 话说三十六天虽然都由清轻之气构成,但气的质地不同,在下者粗糙,在上者精细,在下者坚刚,在上者柔弱,因此在下者寿短,在上者寿长,仅只上八天永恒长存,其余二十八天皆循周期与地同成同毁。毁灭一次谓之一劫。自下数起,第一天每九百万年一劫,每高一层周期增加一倍,第二十八天每一千二百零七亿九千五百九十五万五千二百万年一劫。遇劫之时,天溃,地陷,宫毁,神随之灭,回归混元气状,之后又顺自然再次开辟。每至重开,老子则现身于下界,采精塑神,讲道施教,促成自然之变。 从混元初开,不知经历了多少亿劫,天地又重开。当此之时天地相离未远,中和气中,阴阳之神大战不休:从东战到西,从南战到北,从地表战到天空,从高山战到深谷;挥汗成雨,呵气成云,吼声成雷,击掌成电。阴神集阴气之精罩天地,化而为月,阳神集阳气之精罩天地,化而为日;日月相击,火星进散,化为北斗,化为众星。不知战了多少万年,不分胜负,只见二神团团旋转、难分难解,忽有一日化为一形,立于天地之间。其掌大可撮五岳,其口大可吸四海,肩上长有十二头,左手执规,右手执矩,效法天神,自称天皇。这便是人间第一皇。 天皇立世,懵懵懂懂,不辨东西,不分黑白,不知手中规矩有何功用。正自低头寻思,忽见有一老翁立于足前。 这老翁,圆头、大耳、绿眉、白发,面如童颜,齿如排玉,长髯拖地,两肘过膝,手持一根拐杖,身高仅过天皇足面。只见他左手一捋长髯,手杖高指天皇,慈祥一笑,说道:“小儿,老翁在此久候了。” 天皇一听,心中不乐,寻思道:“小小老头,好生无礼,胆敢呼我为‘小儿’!”便大声说道:“哪里来的小老儿!不见我双足立地,头顶上天,俨然一巨人,为何呼我为小儿?” 老翁哈哈一笑,说道:“你枉有若大体躯,心若童蒙无知,不是小儿是何?” 天皇问道:“何以见得?” 老翁说道:“我来问你,你手中所执何物?” 天皇见问到要害处,心中恼怒,寻思道:“我正自为此烦恼,偏偏来这一小老儿以此取笑,若被他传扬开去,何以威慑天下?不如将他除去。”于是抬起左足,如泰山压顶,将老翁踏于脚下,寻思道:“这下管叫你脑进体裂、一命呜呼了!” 忽听老翁呼道:“小儿无能,用力太小了!”声若洪钟,萦绕于天地之间。 天皇大惊,忙将左足抬起,哪里有老翁影子?天皇忙问:“小老儿何在?” 老翁答道:“老夫现在地下。” 天皇心奇,问道:“为何不见地下有孔?” 老翁答道:“老夫姓常名无有,无形无象又无影,既然形象全无有,入地何需有洞孔?” 言罢,忽从天皇左脚面长出。只见头臂胸腰长于脚上,齐腰之下生根脚中,如天皇脚上本有之物。 天皇虽不感痛,但心中惧怕,忙将右手之矩递于左手,伸出五指欲将老翁拔出。手到之处却如无物,如何能捉得住?只好耐着性子与老翁好言答对,问道:“老儿既是无有,为何躯体有形,衣着有色?” 老翁答道:“形是虚幻,色是假有,现形现色,为使小儿信老夫之存在也。” 天皇问道:“信小老儿存在,又有何用?” 老翁答道:“凡人皆有闻见者为信,以不闻不见者为不信,老夫欲收小儿为徒,教以用规矩之法,施以治天下之术,故现形色以使小儿见信。不信何肯拜师?” 天皇寻思道:“小老儿口出狂言,身高不若我之一指,倒想为我之师,想你虚无缥缈,不能伤人,先将你从我脚中骗出再说道理。”于是恳切地说:“小儿愿拜师父,请师父出脚!”说罢,双手一揖,诚服之意溢于言表。 只听老翁哈哈一笑,单手捋髯,飘然而出,立于泰山之巅。天皇见老翁已出,脸色一变,大声喝道:“小小老儿,有何本事,敢出狂言,接我掌来!”说罢,一掌向老翁劈去,随掌带风,卷起一道黄沙。 老翁不躲、不避、不言、不挡。一掌过后,如刀劈水,二掌过后,如剑斩云,十掌过后,好端端一个白头老翁被劈得全无人形,似一团白雾随着掌风袅袅涨升。 天皇见老翁已除,心中自喜,寻思道:“这小老儿,也只如此本事,还想做我之师,岂不可笑?”想到此,吹出一口气,如狂风劲吹,意欲驱散白雾。 岂知那雾随风而长,弥弥漫漫,铺天盖地,回卷而来,将天皇团团绕住。 天皇顿时感到如处雾海,上不见天,下不见地,伸手不见己掌。正纳闷时,忽觉白雾沁体,其透肤入肌之声吱吱作响,犹如万针亿芒人刺,疼痛难当,躲又无处可躲,藏又无处可藏,心下后悔,不该与那小老儿斗气。虽自疼痛,且仗庞大之躯、刚强之气在那里强支。 谁知白雾人体猛然暴涨,大有千军万马欲出不能、冲突不止之势,搅得天皇头颅欲崩、筋骨欲碎,大叫一声:“师父饶命!”“噗”地倒地,紧咬牙关,紧锁双眉。 忽听老翁之声不知从何处来,问道:“小儿可知罪?” P6-8 序言 在积极入世的儒家思想以外,还有一块精神沃土值得我们留恋。有那么几个人,他们是老聃、庄周、列御寇等。他们追求的人生,最高境界是“以自然为宗”,最后的归宿是心游于物外、不为世俗所累。他们的超然、洒脱,一直深深地影响着后世。 他们崇尚恬淡无为,主张顺应自然,“夫水之于沟也,无为而才自然矣”,懂得了这些道理,无疑会让那些心比天高、事事强求,以致把自己弄得身心疲惫的人去重新认识人生的意义;他们反对约束,提倡恢复本性,“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这些让那些带着面具生活却又向往率性人生的人找到了隔代知音;他们甚至主张离群索居,回到那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至德之世”,在那里“禽兽可系羁而游,鸟鹊之巢可攀缘而窥”,而这也让那些羡慕田园生活、渴望内心宁静的现代人无比向往。 假如浑浑噩噩,则人同于兽;倘仅巧取豪夺,则人不如兽。任科技如何发达、物质如何丰裕,这些都不能解决人的精神需求。贫穷未必痛苦,富贵未必开心,因为人的一生,除了需要物质以外还需要有精神慰藉、心灵寄托。为此,主张“慢生活主义”的人越来越多,“慢生活主义”不是懒惰,不是拖延时间,而是在生活中找到平衡,它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调节方式,更是一种悠然自得的生活方式。快的时代让我们得到了太多,但同时也让我们失去很多很多,我们的情致、爱好、自由以及坦然都让快的时代带走了,“慢生活主义”主张者提醒生活在高速发展时代的人们,不妨找个时间将脚步稍作停留,来关注一下自己的心灵和身边环境。 基于此,我们出版了这套“慢生活主义”丛书。虽然我们习惯将“老庄”作为道家的代名词,实际上先秦道家创始于老子,发展于列子,而大成于庄子,魏晋时期又发展出了玄学,所以我们这套丛书分别有《老子智慧》、《庄子神游》、《列子御风》和《魏晋玄学》。在心为形役、物欲横流、世道冷漠的时候,尤其需要这些素朴的、本真的、恬淡的思想甘泉来滋润心田,阅读这些经典,相信除了能让你找到不快乐的原因和要快乐的理由,还能让你汲取先哲的智慧,用更超然的心态更乐观的心境对待你的事业和人生。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老子智慧(知白守黑的无为人生)/慢生活主义丛书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王德有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东方出版中心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47301272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18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90 |
出版时间 | 2010-04-01 |
首版时间 | 2010-04-01 |
印刷时间 | 2010-04-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7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B223.1-49 |
丛书名 | |
印张 | 14.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上海 |
长 | 240 |
宽 | 170 |
高 | 10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325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