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清遗民社会生活研究 |
内容 | 内容推荐 本书以近代社会变迁为背景,展开对清遗民群体社会生活的研究,在描述这一群体生存状态基础上,探讨近代变迁与清遗民之间的交互影响。全书共分为八个部分。清遗民身处近代社会变迁之中,其生存空间与历代遗民有所不同,因此在出处行志各方面皆具有一定特性。本书稿在近代社会变迁的背景下,开展了对清遗民政治、文化、经济、公益活动以及社会交往等社会生活内容的考察,以求深入了解这一群体生存状况的全貌,探究他们与近代社会变迁之间的交互影响。 目录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范式及研究路径 四、研究重点及创新点 五、研究对象界定 六、资料来源及本书结构安排 第一章 易代易制:清遗民的生存空间 第一节 政治空间 一、“千年未有之变局” 二、令人失望的民国 三、故国旧主尚在人间 第二节 文化空间 一、西学东渐与近代文化变迁 二、文化变迁中的清遗民 第三节 地域空间 一、都市隐选空间——租界 二、传统隐逸空间——乡居 三、他国乐土——海外 小结 第二章 不事二姓:清遗民的政治活动及心态 第一节 日常生活中的政治仪式 一、历法 二、筑室 三、衣冠 四、称谓 五、葬制 六、节庆、祭仪 第二节 复辟帝制的活动 一、清遗民内部的分歧 二、复辟帝制的实践 三、复辟所带来的影响 第三节 以“忠义”为核心的政治认同 一、清遗民的民族观 二、清遗民对近代变革的心态 三、清遗民的生死节义 小结 第三章 文化中国:清遗民的文化学术活动 第一节 清遗民与传统学术 一、史志编撰与文献整理出版 二、传统文学及其他艺术活动 三、经学研究及经史教育活动 第二节 清遗民与近代学术 一、清遗民与西学 二、清遗民与新学 小结 第四章 择业行志:清遗民的生计抉择 第一节 清遗民的生计来源 一、随侍君侧 二、以积蓄度日 三、力田为生 四、以“文”谋生 五、经商营利 第二节 清遗民择业的特点 一、择业空间的拓展 二、择业观念的转变 三、择业中的人际交往 第三节 清遗民择业的价值取向 一、为“故国”守节 二、行业与行志 小结 第五章 造福乡梓:清遗民的社会公益活动 第一节 捐助教育及修缮庙宇古迹 一、捐资助学 二、修缮乡贤祠宇及历史古迹 第二节 赈济灾荒及救济贫民 一、赈济灾荒 二、救济贫民 第三节 兴修农田水利设施及维护地方安定 一、兴修农田水利及桥梁道路设施 二、维护地方安定 小结 第六章 圈内圈外:清遗民的社会交往活动 第一节 清遗民圈内的交往活动 一、诗酒唱和 二、共谋复辟 三、学术合作 四、经济往来 五、儿女姻亲 六、互为撰写传状文字 第二节 清遗民与圈外人士的社会交往 一、与民国政要的往来 二、与民国文化界人士的交往 三、与民国商界人士的交往 四、与外籍人士的往来 第三节 清遗民社交网络的特点及成因 一、清遗民社交网络的特点 二、清遗民社交网络的成因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清遗民社会生活研究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陈晶华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民族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105158874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284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10 |
出版时间 | 2019-08-01 |
首版时间 | 2019-08-01 |
印刷时间 | 2019-08-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356 |
CIP核字 | 2019251414 |
中图分类号 | D693.9 |
丛书名 | |
印张 | 9.13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10 |
宽 | 148 |
高 | 15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