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贾平凹评传/中国当代作家评传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中国当代作家评传丛书》(第一辑)《贾平凹评传》,全书按时间顺序描写贾平凹的创作发展以及读书生活、诗书画、性格心理、作品的文学意义等。

该书的重点不在于传主的“被描写化”而满足于猎奇,而是“以心观像”和“以像观心”的互动。通过透视贾平凹的内心世界和成长历程,洞悉其文化资源和自我精神的塑造,看他几十年的生活苦熬养成的奋发苦斗、自强不息的“存在”精神,以及这种奋斗精神如何渗透进他的创作道路当中去。

内容推荐

有两个苦熬过程,对形成贾平凹以后创作有决定作用。一个是二十年的生活苦熬,这养成了他奋发苦斗、自强不息的“存在”精神,在这个世界上他首先要争得的是自己的存在和被外界认可;另一个苦熬是西北大学创作准备期的苦磨苦修,这铸就了他以后打不烂扑不灭顽固不化的奋斗精神。他这样一个山地之子,在神圣的文学殿堂里,在粗声大气的城市人面前,心理上处于劣势,面对别人的优越感他忍不住就自卑自贱。他深知文学的艰难,走一步看一步,但却步步坚定,步法虽慢却也稳当。

贾平凹较集中地接触了中国传统哲学和儒、释、道的典籍,尽管这些学说是那样的不同,他却从里面看到了“同”,这就是世界之大、之杂,都可以归于“一”,归于一种哲学的解释。这些解释所渗透的哲学尽管很诱人,但在今天却不能原封不动地接过来,于是,他开始了求自己的“一”的过程,企图建立自己观察、解释世界的独立的世界观——旷达的哲学观、人生观、美学观。

《贾平凹评传》,全书20万字,18个章节中按照时间顺序描写贾平凹的创作发展以及读书生活、诗书画、性格心理、作品的文学意义等,以大量体察入微的生动细节让读者看到贾平凹是怎样一个“在生活里胆怯、卑微、伏低伏小,在作品里却放肆、自在、爬高涉险的一个矛盾人”。

目录

壹 家乡的日子

 ——个子小导致的性格孤僻和内敛

贰 走出大山

 ——从西北大学学生到出版社助理编辑

叁 双喜临门

 ——27岁,女儿出生,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肆 方新村的月亮

 ——夜夜和月亮谈心说话

伍 早春的风雨

 ——尖锐批评带来的伤害

陆 重回商州

 ——在当事人的热炕上直接体验他们的悲欢离合

柒 新的高度

 ——从民族学和风俗不入手,考察地理、风情、历史和习俗

捌 应运而生的《浮躁》

 ——“你与商州,都应为占有对方而幸运”

玖 人病

 ——病患带来的艺术个性和不寻常的感受能力

拾 贾平凹的散文

 ——以笔窥视这个世界及中国人的心灵和秘密

拾壹 贾平凹的诗、书、画

 ——心中永远保持诗意是最重要的

拾贰 《废都》的出炉

 ——记住这本书带给我的无法给人说清的苦难

拾叁 《废都》风波

 ——从“文坛最干净的人”到“文坛最流氓的一个”

拾肆 《白夜》与《土门》

 ——生活里胆怯卑微,作品里放肆自在、爬高涉险的矛盾人

拾伍 《高老庄》、《怀念狼》和《病相报告》

 ——走出故事、走出戏剧,走向混沌和日常性

拾陆 贾平凹的性格心理

 ——懦弱阻碍了我,懦弱又帮助了我

拾柒 贾平凹的读书生活

 ——像读书一样读人,像读人一样读书

拾捌 结束语:贾平凹的文学意义

贾平凹、李星对话录

附录

后记

试读章节

贾平凹完成了一部长篇小说的构思。需要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和一大块绝对独立的时间。他说,我有许多苦处。细问,他只是摇头、只是叹息。

贾平凹创造力的激活往往是灵魂受难之时。这一次,他要喷发的熔岩量将是空前的。为此,他积蓄了两个春秋。

他不时病倒,又不时推出佳作。人称贾平凹是扑不灭的火,舀不干的水,“打不死的”吴清华。他慢悠悠地说:“回想起来,我童年幼年少年青年加在一起在农村不过生活了19年,而到城市里的生活已超过20年。我写农村的生活写了几十本书,今后要写写城市生活了。”

他说:“写中国农村生活必然离不开风俗民情文化背景之类,这些东西翻译起来很难,常常要加很多注解,且外国读者看起来很难理解。城市生活中许多现代文明的东西是世界相通的,这对我是个新领域,我想再折腾折腾。”

对这个即将投产的新长篇,他说:“首先面临的是语言转换。最近读了几篇邓友梅的小说,那五呀,不错。写北京八旗没落子弟的城市生活,很有味儿。我设想,在我这个长篇小说里,有几个文化人,受挫的作家,浸染上毛病的书法家,搞文物的,复制古字画的,以此透视当代城市社会,表现世纪末情绪,表现文化古城的惶惑意识。”

1992年7月底,贾平凹完成了这部长篇小说的总体构思。之后,光阴蹉跎,黄土高原上时而风沙迷眼,时而淫雨扑城,一段时间里,他悬笔苦熬,不知道自己怀上什么怪胎,只觉身后似有鬼催。

为了排除干扰、集中精力投入创作,他决意离开喧嚣的城市,找一个清静地方去“生产”。这样,青年作家安黎就给他联系好了耀县的一座水库。

这年平凹40岁。40岁上闲谈,常常哲言迭出。他说:“鬼魅狰狞,上帝无言。奇才是冬雪夏雷,天才是四季转换。”他说:“驴拉磨是捂着眼走的,捂了眼走路驴就是旅行,就有了万千风景在脑中,就能一圈圈永不停步地重复下去。说驴蠢笨,不如说人卑鄙。人实行愚驴政策。”

伴随着事业的成功,灾难像影子一般尾随着他。他曾这么说自己:

先是我患乙肝不愈,度过了变相牢狱的一年多医院生活,注射的针眼集中起来,又可以说经受了万箭穿身,吃过大包小包的药草,这些草足能喂大一头牛。再是母亲染病动手术,再是父亲得癌症又亡故,再是妹夫死去,可怜的妹妹拖着幼儿又回住在娘家,再是一场官司没完没了地纠缠我,再是为了他人而卷入单位的是是非非中受尽屈辱,直至陷入到另一种可怕的困境里,流言蜚语铺天盖地而来……我没有儿子,父亲死后,我曾说过我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现在,该走的未走,不该走的却走了,几十年奋斗的营造的一切稀里哗啦都打碎了,只剩下身体上精神上都有着病毒的我和我的三个字的姓名,而姓名又常常被别人叫着写着骂着。

苦恼、寂寞是作家创作的内驱力。

一到耀县桃曲坡水库,平凹就喜欢上了这里。他说:“这是一个很吉祥的地方,不要说我是水命,水又历来与文学有关,且那条沟叫锦阳川就很灿烂辉煌;水库地名又是叫桃曲坡,曲有文的含义,我写的又多是女人之事,这桃便更好了。在这里,远离村庄,少鸡没狗,绿树成荫,繁花遍地,十数名管理人员待我们又敬而远之。实在是难得的清静处。”他和同去写作的老景被分别安排在水库管理站的两间房里,两人商议了作息制度,严格遵守。这里没有广播可听,没报纸可看,没有麻将和扑克,更没有烦乱的来访者和索稿者。人世间的复杂被水库的绿风滤去,二人的心被淘得水晶般清亮。早晨起床,透过树枝看水面上晨雾蒸腾,直到旭日照临,湖面上荡一片金的银的粼粼波光,就回去洗漱,然后到伙房提开水。写作从早上8点持续到下午4点,除了大小便不再出门。平凹写作有个习惯,他要关紧门窗,窗帘也要捂严,据说这样容易聚气。他写作时烟要一根接一根地抽,老景来喊他吃饭,开门总是一句话:“烟雾把你罩了!”下午4点的饭吃过,他和老景就踢着拖鞋去库区游泳。远近没有人,只有午后的太阳毒着。他们剥光衣服,从树林子走到水边,跑呀,跳呀,作各种舞蹈,用日光浴着裸体;观众多极,有松鼠、山雀和草丛里的蚂蚱。二人都是旱鸭子,到水里只会狗刨,累了就互相撩水,把污泥抹在脸上扮演兰陵王和钟魁打架。这是他们的娱乐,很解乏的娱乐。后来,这娱乐闹不成了,水库领导严肃地对他们说:“这座水库十几年来每年都要淹死三个人,今年已死了一个,还有两个指标空着。”他们就不敢再去,说招工有指标,提干有指标,评职称有指标,想不到水库淹死人也有指标。

1992年11月26日,星期四,贾平凹、韩俊芳于上午11时,正式办理了离婚手续。

办完了离婚,平凹又从西安消失,有传言说在户县写《废都》。至于为什么离婚,一时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据说,平凹嫌俊芳对人生没有追求,而俊芳的说法是她要有自己的独立人格。两个人近年已积累了些矛盾,平凹原来还想维持,但文友路遥的突死,使他看到了个人生命质量的宝贵,才突然做出决定。据说费教授等人此前从中做了不少工作,但俩人仍然各持己见难以沟通。大家就说,真正是清官难断家务事,鞋子夹不夹脚只有自己知道。

对平凹来说,这确实是一个痛苦的选择。12月28日,平凹对朋友说:“二十年苦心经营的天地毁于一旦,一切都从头开始。住的地方也不好,叫‘柏油巷’,不就是又悲又忧么?在大车家巷住时地名也不好,叫‘横巷’,横者,不通顺么!还有一位乡党王宏鳞住在冰窖巷,更可怕!”

自1992年11月10日开始,平凹将他的写作基地从桃曲坡水库移往户县计划生育委员会的308号房。他摊开稿纸,接着桃曲坡水库的未完稿继续往下写。天渐寒,电炉子又常常烧坏,一阵大风袭来,窗玻璃被揭去一块,他便用两床被子裹了身子,臃肿着被子奋笔疾书。幸好有朋友李连成的媳妇每日做了可口饭菜,使他不至于像桃曲坡水库那样夜夜要去捉幼蝉来吃。

朋友们都知道,平凹不喜大桌宴席,自得了肝炎以后,也戒了酒,只粗茶淡饭就行。但连成媳妇不这么认为,她说,你们不知,平凹吃饭其实特别挑剔,他吃豆腐不要炒,吃面条要切成旗花的,粗粮只吃包谷面不吃包谷糁;吃馍要烙的不要蒸的,且烙馍要薄不要厚;爱吃白萝卜,生熟不论;尤其爱吃包谷面搅团,只要有好浆水,一天三顿都行。她还说,平凹不吃肉,猪的牛的羊的统统不吃,给他买了猪蹄,他嫌猪蹄有脚气;买来鸽子,他说油炸鸽子太残忍;他甚至不吃味精,认为味精是骨头粉;吃醋也只吃白醋;你给他炒菜花,他说菜花像肿瘤;你给他炸青蛙,他说“蛙”与“凹”同音,自己不吃同类。不管平凹多么挑剔,李连成、党秀芳两口都千方百计地满足他,使他在繁重的写作劳动中不至于饥饿,不至于缺乏维他命。

二十多天后,大荔县的马健涛来接平凹到渭北去写作,这事早就和连成商量好了,那边是乡下,环境更为僻静。马是当地文化馆的创作干部,又是一次平凹在镇安县深人生活的向导。12月4日,连成亲自开车把平凹送到邓营。马健涛在这里新置了一院宅第,楼上有一间空屋,平凹就在这里安了营寨,继续营造他的长篇小说。老马每日骑了自行车到五里外的县城买菜,老马夫人就抱了两岁的儿子出外串门,把一院的清静都留给他。日暮时分,田野里浓雾弥漫,人家的屋脊上炊烟缭绕,村巷里狗子乱咬,邻家的鸡就扑扑棱棱飞到树上。平凹终不明白,这里的鸡何以要夜夜栖息在四五丈高的树梢上。

适逢渭北麦田冬灌,大量的电力被用到机井上,村子里就停了电,夜夜黑灯瞎火,平凹就在烛光下吃力地工作着。后来,冬灌结束,别的村子都亮了灯,惟邓营依然黑着。老马去问,说是该村拖欠电费,故关闸惩罚。这就急坏了老马,他直奔县府,找到主管县长,说无论如何邓营的电一月之内不能停,这里正进行着一件重要事情。县长问啥事,老马说一月后告诉你。县长是通情达理之人,知老马这号爬格子的角色多在夜间操练,就不再多问,答应了老马的请求,立即指示给邓营通电。村里来了电,村人都说老马有本事。

一个寒冷的日子,朋友们去邓营看平凹,就他的生活和创作有以下一番值得保存的谈话。P117-122

序言

大约两年前,郑州大学出版社的杨莉写信给我,要我出面主编一套《中国当代作家评传丛书》,当时我并不认识她,但从来信里可以看出,她对这套书有着完整的构想和坚定的信心,我是认同她的策划意图的,只是,考虑到自己的时间有限,我还是婉辞了她的邀请。没想到,杨莉本着坚忍不拔的敬业精神,一直和我保持通信,并进一步在信中向我阐释出版社对于这套书的重视,同时她也联系了一批著名作家,在他们那里获得了积极的响应,仅仅要我再做一些协调和确定写作者的工作,我看已无推脱的理由,就应承了下来。

我把这项策划理解为是观察中国当代文学的独特方式。长期以来,面对日益复杂的当代文学现状,有志于文学研究的人,似乎总是不满足于作品研究和现象观察,他们喜欢的是为一种正在生长的文学命名,或者通过一种文学史论的方式建立话语阐释权,单纯的作家研究,反倒显得寂寞而不被重视了。我以为,这是一种不好的潮流。当代文学作为一种正在发生的语言事实,要想真正理解它,就必须建立在坚实的作家作品研究这一基础上——离开了这个逻辑起点,任何的定论都是可疑的。所以,唐瞍先生才说“当代文学不宜写史”,因为阔大而空洞的文学史书写,未必会比认真、细致的个案研究更有价值。

《中国当代作家评传丛书》所要张扬的,就是个案研究的精神。它所要面对的,是当代文学领域里的重要作家,这些作家的人生道路和文学成就,如同一个个有重量的石头,沉潜在当代文学洪流的深处。我们该如何接近这些石头般的坚定存在?评传不失为一种方式。所谓评传,简单地说,就是要求对作家的“传”与对作品的“评”并重,把作家的人生和作品当作一个整体来省察和观照,做到“传”亲切、真实、全面、丰赡,“评”客观、公正、系统、权威,“传”与“评”相互协调,互相映衬,从而引领读者深入地认识作家及其写作的全貌,达到对作家的人生经历、行为方式、精神品格和艺术境界的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

对于一个能够洞悉作家内心、理解作家作品的评传作者而言,一个作家就是一个广阔的世界,一个作家就是一部简易的文学史。大凡深度参与了当代文学之演变的作家,他的身上,一定有着个人内心印痕和时代经验相交织的奇异景象——我相信,金庸、贾平凹、余华、铁凝这四位著名作家,便是有景象的人,揭开这个景象,看到的必将是当代文学的重要侧面。尽管孔庆东、李星、孙见喜、洪治纲、贺绍俊这几位评传作者,在面对各自的传主时,有着完全不同的理解方式和话语路径,但最终所要抵达的目标似乎一致:接近一个复杂的灵魂。在他们看来,人生是灵魂的历险,而作品呢,是这一灵魂的叙事,所以,他们的书写,一直有着一个根本的动力,就是要揭开一个作家灵魂中最为生动的景象——即便是在他们的虚构作品的内部,同样也传递着作家的灵魂消息,只要有发现的眼光,一切便将昭然若揭。

这四本评传是提供了这样的眼光的。它最显要的特征,就是对于所评作家、所论作品,多有新鲜、个性的发现。比如孔庆东说:“金庸以他一个人的功力,就让武侠小说进入了千家万户普通的生活。一个小说家、一个文学家,你成功的标志是什么?是你的人物、你的语言进入日常生活,进入日常语言。”这就是发现。孔庆东为金庸小说的巨大影响力找到了一个落实点,那就是日常生活和日常语言,在这最普通的领域,往往能见出一个小说家最为真实的创造成果。孔庆东找到了自己的用力点,就使他笔下的金庸世界超越了那些道听途说的江湖传闻和夸张渲染的小报细节,以赏析和研究并举的态度去观照金庸的整体生命状态,如他自己所言,他这本评传也可以看成是一部比较全面的金庸研究论著。

既是和传主的人生、灵魂对话,又是具有独特发现的研究论著,这两点,正是我们策划这套丛书的核心意图。  单一的传记是不具备这种双重价值的。所以,我一直以来都拒绝看那些夸张、铺陈的名人传记,我觉得传记作者那种想当然的、纯属虚构的场景、对话描写,读起来颇为幼稚,若是作者再要将这种虚构性文字看成是信史,那就近乎可笑了。稍有理论常识的人都知道,任何的记忆和事实,一旦成为历史,它的真实性也就随之消失了。任何人记住的都只是自己生活世界中一小部分的经验和常识。记忆的选择性,决定了人在多数时候是永远不知道真相为何物的。有时,你以为自己看到了真相,其实你看到的很可能还是假象——这个世界,谎言和欺骗总是比真实多得多。所以加缪才说,不在于生活得更好,而在于生活得更多。比起纯粹的传记来,评传和个人回忆录,反而是了解一个人最不坏的话语方式了。基于这一点,我们选择了评传的方式。我记得自己在和各位作者沟通、以确立此套评传的写作原则的时候,专门引用了鲁迅在《花边文学·未来的光荣》中的一句话:“我们要觉悟着被描写,还要觉悟着被描写的光荣还要多起来,还要觉悟着将来会有人以有这样的事为有趣。”鲁迅当时说这话,痛指的是中国人被外国人所描写的情景,但借用来形容现在的传记作品都成了以描写和虚构为能事的叙事文学,那是再恰当不过了。为了避免这套丛书所择定的传主也面临“被描写”的处境,我要求作者以“评”带“传”,即便涉及到“传”的部分,写的也必须是一些基本事实,而非传奇化了的场面和对话,它最终的旨归务必真实、可信。可以说,这样写出来的评传,即便并非字字信史,但在观察、理解传主的心灵世界和艺术世界上,却是贯注着作者特殊的写作真诚的。

在这些方面,除了《金庸评传》,贾平凹、余华、铁凝的这几本评传,也都有不凡的表现。几位评传作者,不约而同地将作家置于一个广阔的背景下来审视、分析,他们关注传主写作时的文化背景,作家主体生成的文化背景,及传主作品中所表现的文化背景,以及这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这样,我们读这个传,就能深入到传主的灵魂深处,对传主有一个整体的、宏观的、深层次的把握和了解,尤其是触摸传主的人生历程时,我们能看出作者对作家个体的成长都有一种理性的、充满人情味的体察,这是最为动人的部分。在写作立场上,作者和传主尽管都熟识,但他们在写作中坚持不虚美,不隐恶,敢于表现出一个有胆识的作者应有的学术勇气,所有这些,不知不觉就为我们呈现出了一个全新的作家形象。

金庸、贾平凹、余华、铁凝这几位作家的成就,在中国当代已经尽人皆知,对他们作品的评述,少说也以百万字计,其中的很多论述我也读过,坦率地讲,雷同之处甚多,个性文字曰少。为什么是这样?我想,很大的原因在于论述者都过分拘泥于作家的文学世界了——这几乎是大多数研究文学者的局限。他们以为文学是独立的、封闭的,有着自足的审美空间,其实,这不过是一个幻觉,它容易将复杂的文学世界简单化。我以为,文学不仅是审美的,它还得长于对存在的剖析、精神的追问;更重要的是,它之所以显得复杂,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和非文学世界有着隐秘的联系。假如一个研究者不能觉察出这种复杂的关系,他抵达的就必定是作品的表层,而不能洞悉其精神的隐秘结构。因此,文学研究既是一种艺术分析,也是一种精神关系学,二者缺一不可。

评传所综合的,正是这二者,所以它在解析作家、作品的深层关系上,就显得特别锐利、贴切。这是我在阅读这些评传作品时所获得的深刻印象。由此我想起福柯在《权力的眼睛》一书中的话:“为了弄清什么是文学,我不会去研究它的内在结构。我更愿去了解某种被遗忘、被忽视的非文学的话语是怎样通过一系列的运动和过程进入到文学领域中去的。这里面发生了些什么呢?什么东西被削除了?一种话语被认作是文学的时候,它受到了怎样的修改?”这话使我深受启发。原来为了弄清什么是文学,“非文学的话语”、“运动和过程”等要素有着不容忽视的参照意义。它告诉我们,许多时候,文学不仅是它所呈现的那些,它被“删除”和“修改”的部分,也在隐秘中共同影响了文学世界的形成。“这里面发生了些什么呢?”或许每一个研究者都需要具备这种追问精神,他才能找到与众不同的细小路径以进入一个更丰富、更准确的世界。

从这个意义上说,这四部评传改写了我们对四个作家的固有理解。他们的人生和作品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塑造、彼此影响,这就是当代文学的“运动和过程”。假如当代重要的作家都能被置于这种背景之下来考察,当代文学的整体面貌就会获得更为健全的视野、更为有效的阐释。因此,这些评传中对作家们做出了何种评价并不重要,重要的反倒是这种理解方式、观察视角,使我们看到了新的文学景象,这些景象,隐藏在一个个独立而复杂的灵魂标本里,它等待我们去发现。

我相信这对于当代文学的研究是意义非凡的。它有继续出版下去的价值。第一辑的这四本开了个好头,这给出版社正在着手准备的第二辑、第三辑……带来了信心。若干年后,读者终将发现,郑州大学出版社的举措,是以另一种方式参与了当代文学的建构。而尤其需要记取的是出版社领导的胆识、策划编辑杨莉的辛劳,他们对文学的热忱并未停留于空洞的言谈,而是转化成了具体有效的实践——在我们这个时代,的确太需要这种有理想的行动者了。

至于五位评传作者的智慧和心血,读者自可在书中看出,无须我再饶舌。但在我的内心,却对他们存着一份特殊的感念,因为我知道,他们为这套书的诞生,付出了比我想像的还要艰难许多的努力。我在我这些朋友身上,真正看到了什么叫认真和负责,我想,无论是读者还是作家本人,对这样的研究者都该深表敬意的——我对他们的敬意,尤其要多加一分。

2004年10月23日,广州

后记

我是应新锐青年批评家谢有顺先生的盛情邀请勉力进入《贾平凹评传》的写作工作的。原来计划很庞大:三个月翻检资料,两个月与传主交谈并进行实地考察,三个月案头写作。然而事与愿违,原来设想的计划很难如期施行,却转眼进入2004年春天,责任编辑杨莉女士数次打电话催促进度,为了不负委托,只好将长期进行贾平凹研究、并有数种著作出版的孙见喜先生请出来。在翻检资料的基础上,我首先列出了一个十八章的写作提纲,并对每章写什么作了提示性说明,还对整体写作风格提出了建议,然后由孙先生拉出了一部约25万字的初稿。我在修改定稿过程中,除了对初稿进行了近十万字的删削和修改之外,又对部分章节进行了增补和重写。因为孙见喜先生已有关于贾平凹的著作出版,我在定稿时,最为担心的是怕此书与他以往的著作接近,体现不出新的面貌。虽然资料部分,尤其贾平凹的早年人生经历,是很难不重复的,但也要尽力作到既要忠实于事实,又要有新的透视眼光,让该书从整体上看是富有新意的,好读的。是否做到了这一点,还要广大读者来检验,作为第二次为身边的作家朋友作评传的一个批评者,我是诚惶诚恐。

贾平凹本身著作丰富,关于他的评论与研究又数十倍于他的创作,仅1993、1994年间评论《废都》的书就有十多本,要悉数阅读完这些观点各异的文字,实在是很难的。但这也给我们一个方便,这就是许多研究家的精彩见解,可以供我们选择引用,而将我们自己的观点包含于叙述中。在此特向所引的所有研究家、记者表示感谢。当然,在引述中,我们也尽可能地选择一些公开发表的谈话和见解,让读者进入更生动的当时的文坛场景。

严格说来,这是一部有关贾平凹生平和创作的资料性的书。他今年只有52岁,创作和人生都尚在开展中,中国的社会和文学也在发展中,我们的评价也不愿在一个时间链环上定格。人物的传记有多种写法,这种资料编串式的以创作经历为主线的结构,在中外艺术家传记中却也并非无例可寻。

李星

2004年6月4日

书评(媒体评论)

在生活里胆怯,卑微,伏低伏小,在作品里却放肆,自在,爬高涉险,是个矛盾人。

因为爱得太深,我神经似的敏感,容不得眼里有一粒沙子,见不得生活里有一点污秽,而变态成炽热的冷静,惊喜的慌恐,迫切的嫉恨,眼睛里充满了泪水和忧郁。

以中国传统的美的表现方法,真实地表达现代中国人的生活和情绪,这是我创作追求的东西。

——贾平凹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贾平凹评传/中国当代作家评传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星//孙见喜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郑州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10489805
开本 16开
页数 23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17
出版时间 2004-10-01
首版时间 2004-10-01
印刷时间 2005-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5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6
丛书名
印张 16.125
印次 2
出版地 河南
231
153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903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7:0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