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传统医学学科发展比较研究
内容
作者简介
董竞成,男,医学博士、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上海市第十三届政协委员,国家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百千万”人才工程(岐黄工程)岐黄学者,复旦大学中西医结合学科带头人,复旦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院院长,复旦大学中西医结合学系系主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中西医结合科主任,复旦大学中西医结合博士后流动站站长,世界卫生组织复旦大学传统医学合作中心主任,科技部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卫生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负责人,教育部高等学校中西医结合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建设(中医老年病)负责人,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理事兼呼吸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世界华人医师协会理事,世界华人中医医师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医学促进会理事兼中医分会副会长等。 董竞成长期从事中西医结合内科及异病同治、肺肾相关、补肾益气、清热活血理论与应用(包括理、法、方、药)相关的医教研工作,特别在肺部疾病、肿瘤和老年病,以及相关中药的研发等方面有较高造诣。 对若干炎症性疾病和肿瘤性病变的认识较为深入,对人类心理—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应激系统、机体自身致炎 / 抑炎平衡调控机制以及相应干预的影响等充满了学术兴趣,也致力于多个民族传统医学的研究、比较研究及整合,如中(汉)医、藏医、蒙医、维医、傣医、苗医、壮医等的比较研究与中国传统医学的一体化构建。 1998年入选上海市卫生系统“百人计划”,2008年荣获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杰出贡献奖”,2009年入选“上海市很好学科带头人计划(A类)”,2010年入选“上海市医学领军人才”,2017年荣获复旦大学“十大很好医生”。2017年他引领的中西医结合学科入围国家“双品质”学科建设名单,是我国在该领域入选的二个团队之一,成为继2015年该学科入选上海市高峰学科后又一里程碑事件。2019年其所引领的学科又入围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的重点学科。 他承担包括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重量、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获得省部级以上奖项6项,完成和发表论文270余篇,包括SCI论文约100篇,主参编专著8本(包括主编颇具影响力的《中国传统医学比较研究》一书),申请17项,授权4项。刘文先,男,博士,先后就读/工作于新疆师范大学、新疆医科大学。 现为复旦大学中西医结合博士后流动站在站博士后。 主要从事传统医学理论、方法和文化层面的研究,中国传统医学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研究。 多年来,发表SCI、中国科技核心、中文核心期刊等论文20余篇,以副主编/编委参编《中国传统医学比较研究》《中国民族药辞典》等多部学术著作,主持第六十二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基金项目1项,参与中国复旦 乌兹别克斯坦国家科学院中医药靠前合作项目等多项省部级或靠前合作项目。 曾获教育部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中华医学科技进步奖三等奖等。
目录
上篇
传统医学学科与方法总论
章学科及医学学科概论/3
节学科的定义及其内涵实质的变迁/3
第二节医学学科的定义及分类/6
第三节医学学科的结构要素/9
第四节医学发展的学科概述/11
第五节医学学科的未来展望/21
第六节医学学科研究的方法纲要/22
小结与讨论/28
参考文献/29
第二章医学文明是人类文明的独特镜像/34
节人类文明及其发展概述/34
第二节丝绸之路与人类文明/43
第三节医学是人类文明的影像/47
第四节丝绸之路与医学学科的发展/52
小结与讨论/55
参考文献/56
第三章古文字中承载的早期中西方医学/58
节四大古文字与早期世界传统医学/58
第二节甲骨文字与早期中国传统医学/67
第三节古文字与古代医学——兼论中西方医学的起源时间/71
第四节语言文字是医学学科融合发展的重要基础/76
小结与讨论/78
参考文献/80
第四章简帛医书勾勒的中国传统医学学科动态版图/81
节我国现今传统医学版图及其特点/82
第二节研究早期中国传统医学的一种重要方法/83
第三节简帛医书中的中国传统医学全景式概览/83
第四节简帛医学描绘的中国传统医学动态版图分析/89
小结与讨论/92
参考文献/93
第五章中西传统医学从本能向经验及理论的变迁/95
节神话传说与传统医学/95
第二节动物本能与传统医学/98
第三节劳动实践与传统医学/99
第四节巫医巫术与传统医学/104
第五节经验与传统医学/107
第六节理论与传统医学/109
小结与讨论/111
参考文献/113
第六章中西传统医学从哲学向医学的变迁/115
节古典哲学是传统医学发展的核心要素/115
第二节古希腊的哲学与医学/116
第三节古代中国的哲学与医学/121
小结与讨论/127
参考文献/129
中篇
医学学科的变迁与比较
第七章“中医”作为学科概念内涵外延的变迁/133
节“中医”学科概念的古代含义/133
第二节“中医”学科概念的近现代含义/136
第三节“中医”学科概念的最新含义/137
第四节新型中国传统医学学科体系构建思考/139
小结与讨论/140
参考文献/141
第八章“西医”作为学科概念的内涵外延的变迁/143
节从地理概念到医学概念/144
第二节从西域医学到西洋医学/145
第三节从西方传统医学到现代医学/150
第四节“西医”概念的局限和重塑/155
小结与讨论/156
参考文献/157
第九章“中药”作为学科概念内涵及其实质的变迁/159
节“中药”学科概念的古代阐释/159
第二节“中药”学科概念的近现代内涵——兼谈外来药物“归中”过程/167
第三节“中药”学科概念的当代内涵/169
小结与讨论/172
参考文献/173
第十章从罗布泊墓葬麻黄看药用植物和中药学学科起源/175
节本草起源问题概述/175
第二节麻黄作为本草起源样板的选择/176
第三节古罗布泊人药用植物认知与运用模式的构建/182
第四节对麻黄认识的发展及现代研究概述/188
小结与讨论/193
参考文献/195
第十一章奎宁与青蒿素的异途同归/199
节疟疾:人类由来已久的顽疾/199
第二节金鸡纳:从区域走向国际/202
第三节奎宁:从传统到现代的升级/205
第四节青蒿素:从本草到明星抗疟药/207
第五节从金鸡纳到青蒿素:药物研发的新思路/210
小结与讨论/212
参考文献/213
第十二章从天然植物到药物的不同发展过程/215
节洋金花——胆碱能受体阻断药物/215
第二节黄连——小檗碱/218
第三节洋地黄——地高辛/220
第四节古柯叶——普鲁卡因/222
第五节山羊豆——二甲双胍/223
第六节狗爪豆——左旋多巴/224
第七节八角茴香——达菲/226
第八节柳树——阿司匹林/229
第九节其他/234
小结与讨论/239
参考文献/240
第十三章中西传统医学学科发展模式与道路的异同比较/245
节经典的基因:中西医学的个性差异/246
第二节经典的路标:中西医学发展的分道扬镳/252
第三节经典的光芒:中西医学和而不同的未来/257
小结与讨论/260
参考文献/261
第十四章从科学、技术、文化的综合维度探讨传统医学“两个层面”及其学科归属与发展/262
节“科学”:从传统科学到现代科学的演变/264
第二节“技术”:从原初技术到现代技术的演变/266
第三节“文化”:从古典文化到现代文化的演变/270
第四节“科学”“技术”“文化”之间的关系/271
第五节传统医学的“科学”与“技术”归属/275
第六节传统医学的结构性要素及“两个层面”/282
第七节现代科学、技术、文化维度下的传统医学发展/287
第八节传统医学融入现代医学将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293
小结与讨论/297
参考文献/300
第十五章人类医学演进中的医学人文学科及其重构/303
节医学人文有关概念/303
第二节医学人文的缘由及价值/304
第三节医学人文的历史演变/305
第四节中国传统医学中的医学人文/306
第五节中国医学人文学科在新时代的发展/308
小结与讨论/310
参考文献/310
下篇
新时期传统和现代医学学科融合发展初探
第十六章从中西医学科的变迁谈创新中西医结合教育/315
节创办新型中西医结合教育的时代背景/316
第二节中西医结合教育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317
第三节新型中西医结合教育的创办设想及模式/319
第四节创新中西医结合教育的重要意义/321
小结与讨论/322
参考文献/322
第十七章中医学科发展与人工智能的对接初探/324
节人工智能在医学和健康领域的应用/324
第二节人工智能在中医领域的认识与应用/325
第三节人工智能与中医结合的对策/326
小结与讨论/329
参考文献/329
第十八章中西医结合学科与新时代“医老养老”工程/331
节传统医学关于“医老养老”的认识/332
第二节中医学及中西医结合在“医老”中的理论与实践/336
第三节中西医结合在“医老养老”中地位与作用的建议/340
小结与讨论/342
参考文献/343
第十九章“慢病相对时空”/345
节新时代需要新的医学人文/345
第二节“慢病相对时空”公益性医疗项目介绍/347
第三节“慢病相对时空”公益性医疗项目的特色疗法与干预方式/349
第四节“慢病相对时空”公益性医疗项目的科学基础与转化/359
第五节“慢病相对时空”公益性医疗项目收效与影响/381
小结与讨论/383
参考文献/384
第二十章中国传统医学学科的生发、比较、融合与发展/387
节医学之生发/387
第二节医学之变迁与比较/393
第三节医学之融合与发展/402
小结与讨论/404
内容推荐
本书内容主要分成三个部分: 部分是基于大视角、大环境、大学科,动态地审视医学学科,主要探讨了医学文明与人类文明的关系;中西传统医学交流与古代丝绸之路的关联;学科的概念、医学学科的概念、传统医学学科的特点及其研究的方法,并提出了相应的历时性与共时性、结构性与关联性、相似性与差异性、中西传统医学对称性、地上史料与地下实物一致性、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医学科学与医学人文相结合、宏观层面与微观层面相结合等研究方法;传统医学与历史、哲学、宗教等学科的相关性研究;古代简帛医书中体现的中医学动态版图,中西传统医学学科的历时性梳理及共时性比较等。第二部分聚焦传统医学中相关分支学科的概念及其内涵,以及有关重要问题的比较研究。 主要有:“中医”“中药”“西医”等作为学科概念的发展变迁及内涵实质的动态变化,对“大中医”、少数民族传统医学“归中”、中药的现代化、“西医”概念的重塑等问题进行了探讨;聚焦新疆罗布泊麻黄遗存,分析还原了古人对药物的认知模式和使用特点;从金鸡纳到氯喹、从青蒿到青蒿素、从洋地黄到地高辛、从山羊豆到二甲双胍、从狗爪豆到左旋多巴、从古柯叶到普鲁卡因、从洋金花到抗胆碱能药物、从八角茴香到奥司他韦、从黄连到小檗碱,研究药物从“传统”向“现代”的演进方式和过程,以及“现代”从“传统”汲取用药和开发药物的智慧,进行针对性的科学挖掘等问题;从《黄帝内经》和《希波克拉底文集》的对比研究中探讨中西传统医学学科发展模式和道路的异同;从科学、技术、文化的综合维度探讨传统医学学科“两个层面”(技术层面与文化层面)以及传统医学学科未来发展走向。第三部分主要是结合时代发展与科技进步,根据笔者团队所开展的与传统医学相关的工作,为传统医学学科如何结合时代发展的特点,融入现代社会、现代医学的洪流并实现更好更快发展提供一些思考。主要有: 基于笔者团队(国家中西医结合“双品质”建设学科、上海市高峰学科)开展中西医结合的创新性实践,谈对改革创新我国中西医结合教育的问题;基于笔者团队开展的中西医结合肺部疾病的相关研究工作,谈中医学科与人工智能的对接问题;基于笔者团队作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建设(中医老年病)项目的承担单位,谈中西医结合学科与新时代“医老养老”工程衔接和作用发挥的问题;基于笔者团队“慢病相对时空”公益性医疗项目多年的实践及成效,谈新时代医学人文的探索与实践等问题。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传统医学学科发展比较研究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董竞成,刘文先 编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7850183
开本 16开
页数 424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650000
出版时间 2020-09-01
首版时间 2020-09-01
印刷时间 2020-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科学技术-医学-基础医学
图书小类
重量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R2
丛书名
印张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9cm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1:2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