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佩荣教授研习中西方哲学30余年,其解读《孟子》,特别凸显孟子的人性论,因为这是孟子的思想基础,也反映了他的政治理想和人生价值。
| 图书 | 傅佩荣解读孟子 |
| 内容 | 编辑推荐 傅佩荣教授研习中西方哲学30余年,其解读《孟子》,特别凸显孟子的人性论,因为这是孟子的思想基础,也反映了他的政治理想和人生价值。 内容推荐 《孟子》继承发扬孔子思想,是一部记载孟子周游列国与君主论政的对话录,也是儒家思想的代表性经典。孟子身处乱世,当时天下七国争雄,盛行合纵连横之权谋,而孟子却知其不可而为之,与君主对谈仁者王道,论辩滔滔,宏大深刻。 傅佩荣教授解读《孟子》,以现代白话译解,并综合与融会历代注家与当代学者的研究成果,引领读者跨越文字的隔阂,去探究孟子的政治理想与人生价值。其特别凸显孟子的思想基础——人性论,将它视作儒家哲学思想大厦的基石,对于现世人生也颇有指导意义。 目录 前言一 孟子其人其书 前言二 思想与辩才的神奇组合 梁惠王篇上 梁惠王篇下 公孙丑篇上 公孙丑篇下 滕文公篇上 滕文公篇下 离娄篇上 离娄篇下 万章篇上 万章篇下 告子篇上 告子篇下 尽心篇上 尽心篇下 试读章节 【白话】 孟子谒见梁惠王,梁惠王说:“老先生!你不远千里来到这里,将为我的国家带来什么利益吧?” 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谈到利益呢7只要有仁德与义行就够了。大王说,‘怎样才对我的国家有利?’大夫说,‘怎样才对我的封邑有利?’士人与平民说,‘怎样才对我自己有利?’上上下下互相夺取利益,国家就陷于危险了。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千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百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里,大夫拥有干辆兵车;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里,大夫拥有百辆兵车,这些大夫的产业不能不算多了。如果忽视义行而重视利益,那么大夫不把国君的产业夺去,是不会满足的。没有讲求仁德的人会遗弃他的父母,没有讲求义行的人会怠慢他的君主。大王只要谈论仁德与义行就够了,何必谈到利益呢?” 【解读】 梁惠王:在战国七雄(韩、赵、魏、燕、齐、楚、秦)的争霸过程中,魏国的国君继楚国(已在春秋时代称王)之后称王,是为魏惠王,后迁都大梁(今之开封),所以又名梁惠王,时在公元前362年。 万乘之国:古代以兵车(乘:一车四马)衡量国家大小。战国末期,除了七雄皆为万乘之国以外,还有五个千乘之国(宋、卫、中山、东周、西周)。 千乘之家:“家”是卿大夫的封邑,又称采地,也拥有一定数目的兵车。 仁义:这是孟子标举的原则,无论做人、处事、治国、平天下都须以此为准。理由是:仁义源于人性,所以人生别无他途。在翻译时,以“仁德”与“义行”为之,因为“仁”需要自觉其德由内而发;“义”当然也是由内而发,但涉及行动的判断与实践。 P2-3 序言 关于孟子的生平,我们所知道的不多,主要的资料来自《孟子》一书。司马迁在《史记》中,写到《孟子苟卿列传》时,所根据的大概也只是这本三万多字的书。 司马迁先“感叹”一番,然后写了一百多字的介绍。他说:“孟轲,驺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横,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这段介绍肯定了孟子是一位儒家学者。子思是孔子的孙子,而孟子受业子思之门人,因此从孔子到孟子是第五代。孟子先是“道既通”,所通的自然是“唐虞三代之德”以及“仲尼之意”;接着,他效法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认定自己肩负“木铎”的使命,周游列国,希望有机会“得君行道”。《孟子》一书所记载的,主要是他的言论与事迹。从战国时代的大趋势看来,孟子的观点显然不切实际;从孟子的具体遭遇看来,连他自己也承认并未成功。但是他树立了一个典型,使后代读书人在敬佩与效法之余,不免心生感叹。 司马迁是历史学家,他的感叹如下:“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日: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故日,放于利而行,多怨。自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弊,何以异哉?”他在本文所谓的“夫子”,是指孔子;如此一来,孟子确实秉持了孔子的原则,由于看清了利之为害,就大力宣扬仁义。如果读到“梁惠王”这一问就要“废书而叹”,那么大概很难念完《孟子》全书了。 《孟子》一书共有七篇,每篇再分上下,所以在编排序号上,就有十四个部分了。篇名分别是: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前六篇皆以人名为篇名,取自各该篇开头的人物,只有《尽心篇》例外。那么,这本书是如何写成的? 如果是孟子亲自执笔,那么他的学生,如公都子、屋庐子、乐正子、徐子,为什么会称“子”呢?“子”是对男子的尊称,用于前辈、老师身上,或客套之时,孟子没有理由对这些学生一再称“子”。其次,古代诸侯的谥号是死后才定的,那么,像梁襄王、齐宣王都是比孟子晚死的,孟子怎么可能知道他们的谥号呢?这两个问题并不难回答,就是:孟子完成了《孟子》一书的主要内容,在他过世之后,学生万章、公孙丑等人再加以修订出版,所以会有上述两点情况出现。 关于孟子的生平年代,至今并无定论,一般认为是在公元前372至289年之间,亦即战国时代(公元前475至221年)的中期。当时存在的还有二十国左右,其中七国争雄,都想兼并天下。合纵连横的谋略大为盛行,而孟子依然以自信的口吻说:“仁者无敌。”由于没有一位国君可以做到仁者,所以孟子的理论也无法获得验证。但是,光是凭着他与梁惠王(亦即魏惠王)与齐宣王这两位大国君主的对话,能让他们时而惊喜,时而沮丧,时而愤怒,时而盼望,虽然最后没有产生重大成效,也足以流芳千古了。 活在乱世之中,孟子的一些小故事并无确切的证据,譬如,他小时候,母亲担心他受环境影响而“三迁”;他念书不用心,母亲就“断机杼”;以及,母亲不允许他为小事而休妻等。圣贤身边总是环绕着一些具有积极意味的故事,不过,对孟子来说,能够学习孔子之道,温故而知新,加以发扬及应用,进而著书立说,自成一家之言,以实至名归的方式被尊奉为亚圣,或许这才是值得一争的千秋啊! 书评(媒体评论) 求观圣人之道,必自孟子始。 ——【唐】韩愈(768—824) 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明】王阳明(1472一1529) 孟子传公羊之学,苟子传毂梁之学。孟子高明,直指本心,是尊德性,陆、王近之。苟子沉潜,是道问学,朱子近之。 ——【清】康有为(1858一1927) 孟子与孔子并不是不同,实可说是更同。因为孟子把原来儒家的意思加以推绎,加以引申,使儒家的态度更为显然,色彩更为鲜明。 ——梁漱溟(1893一1988) 佛家言悟,而孟子、阳明言良知良能,此仍是一种天人合一,信仰与知识亦终极合一。 ——钱穆(1895一1990) 当(孟子)说“并不存在不善之人”时,他也是在说任何不善之人都不是真正的人。 ——【美】安乐哲(Roger T.Ames,1947一)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傅佩荣解读孟子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傅佩荣 |
| 译者 | |
| 编者 | |
| 绘者 | |
| 出版社 | 线装书局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801066046 |
| 开本 | 16开 |
| 页数 | 312 |
| 版次 | 1 |
| 装订 | 平装 |
| 字数 | 170 |
| 出版时间 | 2006-08-01 |
| 首版时间 | 2006-08-01 |
| 印刷时间 | 2006-08-01 |
| 正文语种 | 汉 |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0.486 |
| CIP核字 | |
| 中图分类号 | B222.55 |
| 丛书名 | |
| 印张 | 20.5 |
| 印次 | 1 |
| 出版地 | 北京 |
| 长 | 230 |
| 宽 | 169 |
| 高 | 22 |
| 整理 | |
| 媒质 | 图书 |
| 用纸 | 普通纸 |
| 是否注音 | 否 |
| 影印版本 | 原版 |
| 出版商国别 | CN |
| 是否套装 | 单册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 版权提供者 | |
| 定价 | |
| 印数 | 10000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