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 | 顺流与逆流 重写香港电影史 |
| 内容 | 内容推荐 《顺流与逆流:重写香港电影史》尝试在跨地区、跨学科的格局下,以新的观念、史料和方法对香港电影史做出新的阐释,通过深入挖掘文献及影像资料,厘清史实,填补空白,并对20世纪30—70年代的香港电影史做出新的评价。一部分“重访早期沪港关联”集中探讨20世纪30年代的香港电影,着重分析当时中靠前地的政治、文化对香港电影的深刻影响,以及两地电影业之间的互动。第二部分“冷战与香港电影的文化政治”聚焦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香港电影,尤其是从冷战的视角出发,通过对有代表性的制片机构、类型及电影现象的考察,分析战后香港电影的复杂性,以及冷战对华语电影的深刻影响。第三部分“类型、作者与文化想象”剖析香港电影目前重要且未获得足够重视的电影类型、作者及其他重要问题,力图丰富我们对于香港电影史的认识。 作者简介 苏涛,电影学博士,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华语电影历史及批评,著有《浮城北望:重绘战后香港电影》,译有《民国时期的上海电影与城市文化》《香港电影:额外的维度》《王家卫的电影世界》等。 目录 前言 部分 重访早期沪港关联 关文清在沪影事考(1920—1923) 方言、声音与政治:薛觉先与粤语电影《白金龙》 电影教育化改造的华南困境:论战前香港的电影清洁运动(1935—1936) 初探战前香港电影清洁运动的理论建设 第二部分 冷战与香港电影的文化政治 香港国语电影的黄金时代:“电懋”“邵氏”与冷战 在历史的漩涡中前行:岳枫与战后香港电影 战后香港粤语片的左翼乌托邦:以“中联”改编文学名著为例 商业与政治:冷战时期香港左派对新中国戏曲电影海报的再创造 第三部分 类型、作者与文化想象 战后上海和香港的黑色电影及与进步电影的相互关系 《茶花女》与香港文艺片的基调 原真性、传承、自我实现:香港武侠电影中“训练”的意义 “儿女情长”的新旧感觉:易文影片趣味考 主要参考文献 撰稿人简介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顺流与逆流 重写香港电影史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苏涛,傅葆石 编 |
| 译者 | |
| 编者 | |
| 绘者 | |
| 出版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301311547 |
| 开本 | 16开 |
| 页数 | 280 |
| 版次 | 1 |
| 装订 | 平装 |
| 字数 | 250000 |
| 出版时间 | 2020-07-01 |
| 首版时间 | 2020-07-01 |
| 印刷时间 | 2020-07-01 |
| 正文语种 | |
| 读者对象 |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
| CIP核字 | |
| 中图分类号 | J909.2 |
| 丛书名 | |
| 印张 | |
| 印次 | 1 |
| 出版地 | |
| 长 | |
| 宽 | |
| 高 | |
| 整理 | |
| 媒质 | |
| 用纸 | |
| 是否注音 | |
| 影印版本 | |
| 出版商国别 | |
| 是否套装 |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 版权提供者 | |
| 定价 | |
| 印数 |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