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找寻真实的蒋介石(蒋介石日记解读Ⅱ)
内容
编辑推荐

蒋介石日记一出,中国近代史要改写?!

中国大陆查阅蒋介石手稿本第一人、民国史研究专家杨天石沥血之作——《找寻真实的蒋介石:蒋介石日记解读Ⅱ》,剔除“内战时期的情绪”,公正审视蒋介石的一生。

内容推荐

该书作者是我国著名的民国史专家,尤长于蒋介石和中国国民党史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来,作者即长期阅读并深入研究保存在大陆和台湾的蒋介石日记的“类抄本”和“仿抄本”,多次赴台湾阅读蒋介石的“大溪档案”,多次赴美、英、日等国阅读与蒋介石相关的历史档案。2006年、2007年,作者又两赴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院,阅读陆续开放中的蒋介石日记的手稿本。本书即为作者长期研究蒋介石日记的成果精选。所收各文,或为新作,或据日记手稿修订、增补。在本书中,杨天石通过大量引述和分析研究蒋介石日记,展现不同历史时期,蒋介石的个人生活、思想性格、政治作为、治国方略等等方面的详尽内容。这对于读者了解和认识蒋介石其人,能提供极具价值的帮助。另外,蒋介石作为民国时期的领袖人物,其个人举手投足、喜怒哀乐,都映现出中国大变革时代的历史脉搏。因此,出版杨天石解读蒋介石日记的成果,对于还原历史本来面目,也有其重要意义。

目录

自序

国共关系

 邵力子出使共产国际与国共两党争夺领导权

一 蒋介石不仅交给邵力子重要任务,而且准备亲到莫斯科谈判

二 邵力子转达蒋介石的要求,共产国际直接领导国民党

三 要求区分不同的帝国主义国家,利用其矛盾,对各派军阀也采用不同的策略

四 声称国民党重视农工运动,抵制布哈林的批评,强调任何土地改革的建议都必须符合当前中国的实际情况

五 要求共产国际和中共承认国民党是“中国革命的领导者”

六 共产国际决定,无产阶级是中国革命的“领导者”,应收回全部外国资本,重点实行土地革命,排除“资产阶级中的大部分”

七 共产国际企图防止蒋介石采取“极端行动”。邵力子向蒋介石表示:“不离开你就是了,但希望停止杀戮青年。”

 蒋介石建议国共两党合并

一 蒋介石向中共提出“废除苏维埃政府”等四项要求,日记中破天荒地出现“开放党禁”等内容

二 两党谈判加速,蒋介石改“剿共”为“编共”

三 中共提出四项保证,蒋介石提出“彼此要检讨过去”,要求中共“与他永远合作”

四 中共提议建立“民族统一联盟”,蒋介石提议成立“国民革命同盟会”

五 中共同意成立“国民革命同盟会”。蒋介石既想利用共产党,又害怕共产党

六 两党第二次合作形成,蒋介石决定“对中共应放宽,使之尽其所能”

七 同题异旨,蒋介石想“合并融化”,共产党想“独立自主”

八 毛泽东表示,国民党有“光荣的历史”,有孙中山、蒋介石“两个伟大的领袖”

九 蒋介石反对“跨党”,坚持“合成一个组织”,拟约毛泽东面谈

十 周恩来明确答复:两党合并“不可能”,谈判最终破局

十一 国民党制定《限制异党活动办法》,两党关系转入多事之秋

十二 两次合作与分裂,历史何其惊人地相似

对日策略

 “不抵抗主义”到底是谁提出来的?

一 蒋介石迟至9月19日晚才从上海方面得知“事变”消息

二 “不抵抗”命令确实发自张学良

三 多年来,张学良一直坦承个人责任

四 张学良为何决定“不抵抗”?

五“不抵抗主义”的历史源头

六 蒋介石的《铣电》,有耶?无耶?

七 南京国民政府的对策说明它默认并且赞同张学良的处理方针

 国民党人的“持久战”思想

一 程思远回忆错误

二 陈诚与“以空间换时间”的作战方针

三 蒋介石的“持久战”思想

四 中共对国民党的作战建议与两党“持久战”思想的交流

 汪精卫出逃与蒋介石的应对

一 汪蒋之间的和战分歧

二 汪精卫出逃与蒋介石的反应

三 从劝汪赴欧到开除汪的党籍

四 刺汪未中,汪精卫发表《举一个例》

五 争取龙云站到抗战一边来

 “桐工作”辨析——真真假假的日中特务战

一 谈判过程与日中两方记载的异同

二 军统局对张治平的审查与“桐工作”的结束

三 张季鸾企图借机拆穿日方“把戏”与中日秘密谈判的延续

四 “宋子良”是冒牌货,蒋介石的亲笔“委任状”等是伪件

五 日方急于求和,军统借机玩弄日方

国际外交

 跟德国还是跟英、美站在一起?——抗战时期中国外交的一次重要抉择

一 德国在欧洲大胜,英国对日妥协,孙科、白崇禧等主张“联德、绝英、疏美”

二 蒋介石坚持外交政策不变

三 中国外交在既定的轨道上行驶,避免了在二战中沦为战败国的噩运

 拒绝德国拉拢,阻挠德日会师印度洋——抗战期间中德关系探秘之一

一 德国继续调停中日战争,蒋介石一再拒绝

二 德方多次与桂永清会谈,要求秘密缔结《中德军事密约》,合攻印度

三 德、日的“会师”计划与蒋介石拒绝德国拉拢的意义

四 纳粹已经到了穷途末路

 蒋介石与德国内部推翻希特勒的地下运动——抗战期间中德关系探秘之二

一 德国内部反纳粹力量求助于蒋介石

二 蒋介石决定派齐焌赴欧,联络德国反纳粹力量

三 齐焌赴欧,转报反纳粹力量的举事时间和条件

四 德国军队中的反对希特勒运动与1944年的未遂政变

 宋美龄与丘吉尔——抗战时期的中英关系之一

一 反对丘吉尔的“先欧后亚”论,批评其战后排挤中国的图谋

二 不访问英国,不和丘吉尔见面

 蒋介石正告丘吉尔:“藏事为中国内政”——抗战时期的中英关系之二

一 宋子文舌战丘吉尔

二 事件原委

三 蒋介石大为动怒,指责丘吉尔“帝国主义真面目暴露”

四 罗斯福质问丘吉尔,蒋介石批评罗斯福

五 蒋介石决定“隐忍”,等待西藏当局觉悟

 蒋介石与韩国独立运动——对待亚洲国家的态度之一

一 促进在华韩国抗日力量的团结

二 支持朝鲜义勇队与韩国光复军

三 确定先于他国首先承认韩国临时政府的原则

四 推动韩国临时政府改组

五 在开罗会议上倡言保证韩国战后独立

六 反对国际共管与南北分割,继续支持韩国临时政府

七 蒋介石是抗战时期援韩活动的主要领导者和决策者

 蒋介石与尼赫鲁——对待亚洲国家的态度之二

一 尼赫鲁访华,会见蒋介石,确定中印两党合作原则

二 蒋介石亲自策划戴传贤访印

三 蒋介石夫妇访印,渴望会见甘地与尼赫鲁,英印政府多方设限

四 蒋介石与尼赫鲁的三次谈话

五 蒋介石向英方进言,英印谈判失败

六 蒋介石要求罗斯福出面调停,罗斯福劝蒋不采取行动

七 蒋介石为甘地、尼赫鲁的被捕呼吁,不理睬丘吉尔的访华示意

八 为印度独立尽力,叮嘱尼赫鲁不可继承英国的西藏政策

 史迪威假传罗斯福指示,策划暗杀蒋介石——开罗会议前后侧记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史迪威向助手多恩宣称,暗杀蒋介石的命令来自“最高”,暗指罗斯福

三 在开罗会议上,蒋介石与罗斯福关系密切,互动良好

四 罗斯福认为,蒋介石虽有“短处”,但只能依靠他

五 “厌烦”蒋介石及其“脾气”的不是罗斯福,而是史迪威,伪造“最高”口头命令的也是史迪威

六 早在开罗会议之前,史迪威即已起意谋杀蒋介石,与罗斯福根本无关

七 史迪威利用中国战场失败,逼迫蒋介石交出军权

国内政治

 “飞机抢运洋狗”事件与打倒孔祥熙运动——一份不实报道引起的学潮

一 从抢救“要员”的飞机上走下来几条“洋狗”

二 昆明学生上街游行,大喊“打倒孔祥熙!”“枪毙孔祥熙!”

三 原来是一篇不实报道

四 昆明学潮平息,蒋介石和国民党加强政治控制

  又:关于“洋狗飞渝”事件的再考证

 二二八事件与蒋介石的对策

一 事件的两重性:抗暴与骚乱

二 三驾马车,三种政治诉求

三 蒋介石的“怀柔”决策与措施

四 派兵始末及其评议

迁台之后

 国民党迁台与蒋介石的反省

一 蒋介石与台湾的因缘

二 蒋介石在内战中频频失败,目光转向台湾

三 蒋介石进驻台湾,成立总裁办公室

四 西南梦碎,国民党完全撤出大陆

五 蒋介石的反省

六 正确或不正确的反省都深刻影响了台湾历史的发展进程

 蒋介石在台“复职”与李宗仁在美抗争

一 蒋介石早就想复职

二 台湾与李宗仁之间的函电战

三 蒋介石复职与李宗仁抗争

四 蒋介石和李宗仁都关心美国的态度

 蒋介石反对用原子弹袭击中国大陆

一 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杜鲁门考虑使用原子弹

二 蒋介石计划反攻大陆,美国空军方面向蒋介石表示,可以出借原子弹

三 使用“战术核武器”?

婚姻家庭

 蒋介石、宋美龄的恋爱与婚姻

一 蒋宋的相识与相爱

二 蒋介石与毛福梅等妻妾“离异”

三 蒋介石与宋美龄的订婚与结婚

四 新人笑,旧人哭

五 蒋介石皈依基督教

六 宋美龄逐渐介入蒋介石的政治活动

 蒋经国怎样从苏联归来

一 蒋经国留苏不归

二 蒋介石拒绝宋蔼龄以承认《伯力协定》换取蒋经国回国的建议

三 再次拒绝宋庆龄以牛兰夫妇交换蒋经国的建议

四 共产国际决定派蒋经国回国,蒋经国向季米特洛夫保证:“您的全部指示都将完成”

五 蒋介石与蒋经国父子相会

试读章节

新人笑,旧人哭

蒋介石与宋美龄结婚,美人在怀,如愿以偿,自然春风得意。12月19日日记云:“九时起床,与三妹欢争。”“欢争”这是个很少见的词语。“争”,当然就有“吵”的意思,然而,却又“欢”,吵得很愉快。这种“争”,自然是一种关系亲密、融洽的表现。不过,两人之间很快就都不愉快了。12月27日,蒋介石日记云:“往跑马场接三妹。晚,以三妹烦恼,余亦不悦。十时劝慰后即睡。”从文字上推敲,这时还是宋美龄“烦恼”,蒋介石因之“不悦”,两人之间尚无矛盾。但是,矛盾很快就来。两天后,宋美龄外出,蒋介石一人独处,感到寂寞。日记云:“复以其骄矜而余亦不自知其强梗失礼也。”这就是说,蒋觉得宋“骄矜”,宋认为蒋“强梗无理”,彼此都发觉了对方的缺点。当日下午,蒋病卧在床,但是,他很快得知,宋美龄在娘家也病了。于是“扶马连夜往访”。宋美龄坦率地陈述:结婚以后“不自由”,劝蒋介石“进德”,提高个人道德修养。蒋介石嘴上未表态,但内心赞成,“颇许之”。第二天上午,两人一直耗到10点才起床。

宋美龄在美国受过高等教育,其气质、情趣不自觉间影响了蒋介石,使蒋觉得她既可爱,又可敬。蒋介石的妹妹蒋瑞莲住在上海。1928年新年,蒋介石夫妇前往探视,发现妹妹正在家里与客人打牌,蒋介石自觉惭愧,深怕宋美龄看不起。1月6日,蒋介石在南京,得知妻子在上海生病,非常担心。8日,蒋介石接到宋美龄来信,日记云:“接三妹信,忧喜交集,勉我国事,劝我和蔼,心甚感愧。”当时,宋不愿意到南京来,蒋介石自称:“若有所失”,“抑郁不知所事”。14日,宋美龄自上海致电蒋介石,有所劝诫,蒋介石“惭愧几不成眠”。第二天,宋美龄到南京,蒋介石亲到下关迎接,得知妻子皮肤病很厉害,又患神经衰弱,自悔不该与其“顽梗”。他陪妻子到汤山泡温泉,谒中山陵,逛莫愁湖、鸡鸣寺、夫子庙,甚至“终日休息戏嬉”。其间,宋美龄继续对蒋有所规劝、勉励,使蒋“心甚自惭”。其日记云:“三妹爱余之切,无微不至,彼之为余牺牲幸福,亦诚不少,而余不能以智慧、德业自勉,是诚愧为丈夫矣!”又云:“三妹待我之笃,而我不能改变凶暴之习,任性发露,使其难堪。”3月30日,宋美龄读蒋介石日记,特别写了一段话,要蒋慎重落笔,小心保管,谨防失落:

此日记本为兄带往前方所用,当此军事磅午之际,最易失落,万祈留心保守为荷!至每日所记之言语事实最为重要,因一言兴邦,一言丧邦,如一言一事记载其上,万一为他人所见,关系我兄前途非浅,千祈慎重为嘱!

美龄十七、三、卅

这是宋美龄在蒋介石日记中的唯一留言。

古语云:新婚燕尔。蒋介石与宋美龄结婚后,虽偶有小矛盾,但生活总体是甜蜜、和谐的,但是,远赴美国求学的陈洁如就苦了。

据陈立夫回忆,蒋在与宋美龄结婚之前,曾要求陈立夫代表自己去和陈洁如“讲离异”,陈洁如“当时的态度很好,她说蒋介石做了中国的统帅,应该有一个像样子的女人做太太,我知道我的身份,我愿意退让,我愿意到美国去念书。”陈立夫此说,与陈洁如在回忆录中所言“同意让开”,有相合之处。12月下旬,陈洁如在纽约得知蒋宋结婚的消息。28日,她写信给好友朱逸民,询问她“是否去贺喜?闻说廖夫人做证婚人,未知有此事否?”朱逸民在回信中告诉陈洁如,自己曾与宋美龄交谈,要陈原谅。陈不以为意,回信表示:“这种地方亦是无法可想的。事到其间亦只能勉强做去,所以我很可原谅你,而感谢你的爱意,时刻记挂着我。”这些地方,说明陈洁如的性格相当宽厚。

陈洁如赴美之前,蒋介石许诺,每月提供陈在美生活费175美元。陈洁如到美后,计算房租、伙食、学琴、学费、车费等,共月需182美元。1928年3月20日,陈洁如写信给朱逸民,请张静江转告“介石”,要他每月汇付300美元。信称,自己到美后,只给“介石”写过一封信,原因是“恐怕他们爱好似鸳鸯般的夫妻发生冲突”。不过,蒋介石始终没有给陈洁如回信,这使陈很伤心,由悲而怨,而愤,而恨。以下各函,反映出陈的这种感情变化过程:

10月24日函云:“这种东西是没有良心的,有了东就忘了西的,真是要气死人的。”

12月1日函云:“介石是否要我到死的地步?要他每月增些月费,他也不理。死死活活亦要给我一个回音。自己不想写信亦可以的,只要通知我一听就完了。好姐姐,你想他可恶吗?”

1929年1月7日函云:“如遇介石时,代我给他吃几个白果(白眼),拜托!拜托!”

同年2月17日函云:“可恨介石,要他的钱,总是半吞半吐的,不来照你的意思的。你想可恶吗?”

同年8月28日函云:“爱姐姐啊,为何世界上的男子这样黑良心,自我离祖国以来,一个字的音信介石亦没有给我过,尤其是朋友的交情亦没有,你想要气死人吗?”

同年10月13日函云:“我时常想家中,想起之时身不由知(己),思想和精神觉得非常痛苦,因此更觉介石之心如黑炭……我将来如自立,至死我不愿再嫁他人。”

不仅不愿再嫁,陈洁如甚至想到死。11月13日函云:“(如)只有我个人,我实在不愿为人于世,只是希望早死一日,早有出头之日。”

蒋介石与陈洁如离异时,总付过一笔钱,到美留学则有月费、年费之分。陈洁如要求将月费增至每月300美元,蒋介石没有答应。1929年2月,陈洁如提出,如不允增加月费,则请其汇寄1万美元船费,以便游历欧洲各国后回家。1930年5月,陈洁如趁张蕊英回国之便,再次致函蒋介石,要求准许她于明年回国,然而,蒋介石仍不答复。次年6月19日,蒋介石正在阅读陈洁如的来信,为宋美龄所见,蒋心情紧张,连忙撕碎。宋一气之下,于次日离宁赴沪。21日,蒋介石清晨5点就起床,写信向宋蔼龄和宋美龄解释。陈洁如因长久等不到蒋介石的回信,于1932年5月30日致函朱逸民云:“可恨的就是每日两眼望穿,音悉不见,真使人心身可恨万分。我实在有苦无处可告,只能私吞而已。”

杜甫《佳人》诗云:“夫婿轻薄儿,新人美如玉。合婚尚知时,鸳鸯不独宿。但见新人笑,哪闻旧人哭!”这首诗宛如陈洁如对蒋介石的谴责。

P350-353

序言

本书是拙著《找寻真实的蒋介石——蒋介石日记解读》的第二集。

人的正确的历史观念从哪里来?答曰:从史实研究中来。客观存在的历史实际是检验一切历史观念的标准。符合史实的观念是正确的,反之则为谬误。既往的一切历史观念都要经受客观存在的历史实际的检验。正确者坚持,不正确者修正。这是历史学不断发展、更新的基础,也是必由之路。

不研究史实,不可能获致正确的历史观念,这是常识。但是,有时人们面对史实,却也未必就能得到正确的观念和判断。这是因为,人的思维,包括人的历史研究活动,都常常受到许多主客观条件,如立场、利益、环境、经历、经验和知识结构等因素的制约。这些因素,有时有助于人们的认识,有时则反之。生活中常见的情况是,史实明明摆在那里,有的人就是看不到,看不全,或是看到了也不承认,甚至做出超越常情的另类解释。历史学家的责任和可贵之处,就在于能摆脱各种不利于其研究活动的制约因素,尽最大可能还原历史真相,使人的历史观念符合客观存在的历史实际。

众所周知,在近代中国史上,国民党和共产党有过两次合作,两次分裂,并有过多年对峙。合作的时候,双方并肩对敌,同生共死;分裂的时候,刀兵相见,不共戴天。这种合作和分裂自然会对人们的认识活动造成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1945年4月25日,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曾经特别提到一种负面的影响——“内战时期的情绪”。他说:

我们党内有一种情绪,不喜欢孙中山,这种情绪在相当广大的党员中存在着。认真说,这种情绪是不大健全的,是还没有真正觉悟的表现。这是反映了内战时期的情绪。

那时候,因为环境不同,连孙中山也不要了。那个时期为什么我们不大讲孙中山?因为我们被国民党一下子打倒在地,爬起来也红眼了。蒋介石手里打着孙中山的招牌到处乱杀人。这时候,群众对孙中山也就不喜欢。在十年内战中不要孙中山,这也很难怪,因为我们的力量小得很。

毛泽东所指的“内战时期”,说的是中国近代史上1927年至1937年那一段。那时候,国共两党彼此互斥为“赤匪”与“白匪”,你杀我,我杀你,彼此都杀红了眼,自然,作为国民党的创建人的孙中山在部分共产党人的眼中会变形,觉得不值得尊崇,可以“不要”了。毛泽东在另外的场合还说过:“那时我们被打倒在地上,不把孙中山丢开自己就站不起来,如同五四时期打倒孔家店一样。”毛泽东的这段话讲明了另外一个影响人们认识的因素,这就是人们在不同时期的利益需要。

孙中山作为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家的地位,今天已经得到举世公认。为什么在1927年至1937年的内战时期不受许多共产党人的欢迎,毛泽东讲得很清楚,那是“内战时期的情绪”。毛泽东提出:“现在不同了。对党内一些人存在不尊重孙中山的情绪,应该克服。”人们从这一段话里,完全应该得到启示:在历史研究中,要注意克服、摆脱各种不利于获致正确认识的制约因素。

国民党和共产党打过多年仗,人们有“内战时期的情绪”是必然的,这种“情绪”影响人们的观念以至历史研究也是必然的。不妨举两个比较突出的例子。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在消灭欧洲的德国法西斯和亚洲的日本法西斯的先后次序中,有所谓“先欧后亚”,或“先亚后欧”的分歧。蒋介石是主张“先亚后欧”的,多年来,中华民族深受日本侵略之苦,蒋介石持这一主张完全可以理解,然而,蒋的这一主张却曾经被批判为企图借以延长法西斯德国和一切法西斯,包括蒋自己对于中国人民的法西斯统治的寿命。这大概可以算做“内战时期的情绪”了吧?又如,对于蒋介石和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的表现,多年来,人们的常用语是“消极抗战,积极反共”,“袖手旁观,等待胜利”,这是不是也是一种“内战时期的情绪”呢?

抗日战争是国共两党联合进行的民族战争,两党都各自做出了自己的贡献。2005年9月,胡锦涛同志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说:“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应该承认,这段话不仅完全没有“内战时期的情绪”,而且站在新的历史高度上,对两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作了科学的、符合实际的评价。

毛泽东说过:“孙中山这位先生,要把他讲完全,我们是马克思主义者,是讲历史辩证法的。孙中山的确做过些好事,说过些好话,我在报告里尽量把这些好东西抓出来了,这是我们应该抓住死也不放的,还要交给我们的儿子、孙子。”蒋介石不是孙中山,蒋介石做的好事也不能和孙中山相提并论,但是,他早年追随孙中山革命,后来和共产党两次合作,领导过北伐和抗战,晚年迁台后,又反对台独,坚持“一个中国”,建设台湾,总还是做过若干好事的。在促进和发展海峡两岸和平关系的今天,人们自然应该按照“历史辩证法”的要求,将他“讲完全”。鉴于“内战”时期,特别是1946年至1949年的第二次“内战”时期,人们高喊“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自然集中于讲他的“过”,其中有些讲得对,有些可能讲得不对,或者讲过头了。这就需要依据实事求是的原则,充分掌握一切有价值的史料,首先厘清史实,尊重史实,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的研究和讨论,真正地展开“百家争鸣”。蒋介石研究如是,国共关系史的研究也应当如是。

对于蒋介石的评价,历来的看法不外分三种:一是有功无过,一是有过无功,一是有功有过。本书作者持第三说。至于何者是功,何者是过,何者是主流,何者是支流,当然可以讨论,也需要讨论,然而,历史是实证科学,无征不信,没有充分、可靠的史实作支撑,人们难以提出任何经得起颠扑摔打,可以取信于天下万世的结论。蒋介石一生经历的大事很多,必须一件件、一项项,逐件逐项地加以研究,只有在这种研究做得比较深入之后,才有可能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综合,得出的结论才有可能比较科学、比较准确。倘若不充分掌握资料,不研究史实,拘守某些既往的观念,局限于“内战时期的情绪”和在这种情绪支配下做出的某些结论,排斥任何有理有据的新探索,恐怕无助于揭示历史真相,无助于两岸和平关系与政治互信的建立,当然更无助于中华民族的和解与和谐。

研究和评价历史人物,主要的依据当然是人物的言与行。蒋介石日记由于主要供个人使用,生前并未公布,其中有比较多的政坛秘密和个人内心世界的记述,因此,值得治史者重视。但是,仅仅依靠日记是不够的,必须根据大量的档案、文献,钩沉索隐,稽查考核,才可能揭示奥秘,有所发现。本书中的若干文章,所依据的蒋氏日记不过几句话,但所依据的档案和文献,却是著者多年奔走于太平洋两岸的结果。

本书和第一集一样,仍然是一件件、一项项的专题研究。全书共收文21篇。其中16篇是新作,另几篇原据大陆及台湾收藏的蒋介石日记的摘抄本写成,此次收入,根据近年开放的蒋介石日记原稿本作了修改和校订。其中有两篇,只采用了原作中的片段,全文几近重新写过。此书出版之后,笔者将继续写作第三集。

本书写作中,东方历史学会蒋介石项目组给予支持,蒋方智怡女士惠允引用蒋介石日记,美国胡佛研究院郭岱君、曹琍璇,斯坦福大学乔志健,台北“国史馆”吴淑凤,政治大学刘维开,北京大学杨奎松、臧运祜,《南方都市报》刘炜铭,复旦大学王丽,中国人民大学杨雨青,本所闻黎明、黄道炫、张俊义、罗敏、贾亚娟等教授、女士、先生给予各种帮助,谨此致谢。

杨天石

2010年1月19日,北京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找寻真实的蒋介石(蒋介石日记解读Ⅱ)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杨天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华文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7531275
开本 16开
页数 37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0
出版时间 2010-06-01
首版时间 2010-06-01
印刷时间 2010-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50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7=7
丛书名
印张 24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9
155
2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0:2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