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马克思恩格斯的意识形态理论--历史与逻辑 |
内容 | 内容推荐 本书基于马克思恩格斯在唯物主义历史观和意识形态思想上的一致性,通过详细文本解读,再现了他们意识形态理论的形成过程和逻辑体系。在现有大量研究的基础上,作者进行了不少创新研究,具体内容包括:详细地论述了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理论的形成、发展和完善的全过程;揭示了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思想形成和发展的主要线索;详细和完整地叙述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全貌;全面论述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意识形态理论体系;总结和重建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意识形态的本质、基本矛盾和基本特征的思想;基于唯物主义历史观,将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理论建立在人类解放的总逻辑中;第一次全面概括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理论体系等。 作者简介 孙夕龙,安徽师范大学文学学士,北京大学哲学硕士,北京交通大学法学博士。现为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马克思主义和意识形态理论。参加国家社科基金和省部级课题多项,主持教育部规划基金课题1项,出版著作和参编教材4部,发表各类文章30多篇。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神圣家族》之前:“异化”一“回归”批判和意识形态基本矛盾的探寻 第一节 从中学到《莱茵报》时期:“绝对自由”和唯心主义哲学批判 一、中学时期:个体与共同体相统一的思想种子 二、大学时期:以“绝对自由”为“心脏”的哲学实践思路 三、《莱茵报》时期:遭遇“物质利益”“难事”的哲学批判 第二节 从不来梅到服兵役时期:自由主义和理性主义的“观念万能” 一、不来梅实习时期:自由、理性和“人民的血肉” 二、柏林服兵役时期:“普遍的东西的自我意识”和“观念万能 第三节 《德法年鉴》前后:“异化”一“回归”批判及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矛盾 一、剖析意识形态的两条线索与“普遍和特殊的真正统一”的“民主制” 二、《论犹太人问题》前后:“普遍性”假象和国家“世俗结构”的缺陷 三、《(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宗教的本质和实现“人的完全回复” 四、《穆勒评注》:劳动和交换中的人的本质的异化 五、巴黎手稿前后:“异化”一“回归”的完成和“普遍的人的解放” 第四节 英国实习期间:国民经济学的诡辩和“财产是国家的本质 一、“物质利益的冲突”和国民经济学的欺骗与伪善 二、“向自己本身复归”及“单个利益”与“普遍利益”的矛盾 第二章 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理论的形成、发展和完善 第一节 “历史科学”、人类解放和意识形态理论的形成 一、从《神圣家族》到《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意识形态思想的蜕变 二、《德意志意识形态》:“历史科学”和“一般意识形态”的形成 三、资产阶级的“永恒的规律”和“纯粹理性”的批判 四、共产主义:人类解放和意识形态基本矛盾的消灭 第二节 意识形态理论的实证和新形式及马克思主义的完整论述 一、1848年革命与复辟时期:阶级斗争的意识形态表现及条件 二、政治经济学批判时期:社会关系物化和资本主义拜物教 三、无产阶级独立革命时期:真正的共同体和意识形态消灭的实践证明 四、《反杜林论》:人类解放的实现和上层建筑的消灭 第三节 恩格斯后期:意识形态理论的丰富和完善 一、《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伪装为普遍利益的意识形态策略 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意识形态的独立性和“完结” 三、资产阶级革命的意识形态外衣 四、晚年通信:历史“合力”以及意识形态与经济的不平衡性 第三章 “科学的意识形态”:唯物主义历史观和人类解放 第一节 “一般意识形态”和“科学的意识形态” 第二节 社会结构、社会矛盾、精神生产和历史运动 一、社会结构和社会矛盾 二、精神生产及其与物质生产的联系 三、历史运动和异己力量 四、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方法论 第三节 “历史科学”中的人类史 一、作为实践过程和产物的人类历史 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历史冲突的根源 三、分工与阶级、国家和虚幻的共同体 四、三种依次演进的社会关系形式 五、世界历史运动和日益扩大的异己力量 六、共产主义、真正的共同体和人的解放 第四章 “一般意识形态”理论体系 第一节 哲学基础:作为意识形态的唯心主义历史观 一、唯心主义历史观 二、唯心主义历史观的典型:黑格尔绝对观念论 第二节 意识形态的本质和基本矛盾 一、反映异己力量的具有“普遍性形式”的“虚假观念” 二、按照“虚假观念”“建立自己的关系”的思想活动 三、统治阶级用“歪曲的形式”把特殊利益冒充为普遍利益的思想“欺骗” 四、意识形态的基本矛盾 第三节 意识形态的现实根源和主观生成 一、意识形态产生的现实根源 二、意识形态的主观生成 第四节 社会结构中的意识形态 一、意识形态是“阶级斗争的各种政治形式”的“成果” 二、经济“红线”与意识形态“曲线”的关系 三、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服从自身规律” 第五节 意识形态的特征 一、虚假的“普遍性” 二、“本末倒置” 三、“虚假的独立性的外观” 四、“没有历史” 五、形式化 第六节 意识形态的作用和消灭 一、“思想的统治”和“欺骗” 二、作为思想条件参与历史创造:“借用”、“模仿”与合法化 三、意识形态的“完结”和“消灭” 第七节 作为意识形态的统治阶级思想及其生产者“意识形态家 一、统治阶级思想的产生:服务革命和统治的理论策略 二、统治阶级思想的地位和性质 三、“意识形态家”:“编造”阶级“自身的幻想” 第八节 意识形态的具体形式 一、法律:实现统治阶级的“共同利益”的中介 二、宗教:支配人们的外部力量的幻想的反映 三、伦理道德:“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 四、平等观:“一种历史的产物” 五、目的论历史观和英雄史观 第五章 资产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马克思恩格斯的意识形态理论--历史与逻辑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孙夕龙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江苏人民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214256546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323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400 |
出版时间 | 2020-12-01 |
首版时间 | 2020-12-01 |
印刷时间 | 2020-12-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521 |
CIP核字 | 2020215426 |
中图分类号 | A811.63 |
丛书名 | |
印张 | 20.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江苏 |
长 | 234 |
宽 | 175 |
高 | 21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