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国民政府主席的最后结局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一部集中介绍从1912年到1949年间,在中华民国历史上产生重要影响的主席及代主席生平的著作。内容包括汪精卫:死后被掘墓抛尸;谭延间:墓穴规模仅次于孙中山;徐谦:病逝于香港;胡汉民:一度被蒋介石囚禁于汤山;蒋介石:在台湾悬棺未葬;林森:在重庆因车祸而逝等。

内容推荐

本书主要是选择中华民国历史上的主席及代主席在中华民国历史上某一领域的影响进行编写,主要对这些人物的一生作一简介,重点写其晚年的事迹,突出最后结局。本书主要介绍的人物有汪精卫、谭延间、徐谦、胡汉民、蒋介石、林森。

目录

第一编 汪精卫:死后被掘墓抛尸

 一、曾是著名革命者

 二、迈向深渊的亲日派

 三、投敌卖国的汉奸王

 四、死于日本名古屋

第二编 谭延间:墓穴规模仅次于孙中山

 一、三次主持湖南省政

 二、致力于广东根据地的稳定和巩固

 三、患脑溢血而逝

第三编 徐谦:病逝于香港

第四编 胡汉民:一度被蒋介石囚禁于汤山

 一、革命理论的中坚和民国的开国宰相

 二、激进的理论家

 三、成为蒋介石的傀儡

第五编 蒋介石:在台湾悬棺未葬

 一、投身革命,节节高升

 二、扫除障碍,主政南京

 三、抗战领帅,内战罪魁

 四、偏安台湾,悬棺未葬

第六编 林森:在重庆因车祸而逝

后记

试读章节

在谈判中,高、梅承认日方所提出的缔结日华防共协定;承认内蒙作为防共特殊地区允许日军驻扎;承认伪满洲国;承认日本人在中国有居住、营业之自由;承认日本有开发和利用华北资源的优先权;并同意补偿因事变而造成在华日本侨民之损失。高、梅两人也提出几点“希望”:要求日军驻兵内蒙有一定的期限,并在期满后即撤退;要求明确内蒙以外之日军在解决“和平”条件后立即开始撤退,并在规定期限内撤退完毕;要求日本同意废除在华治外法权并考虑归还在华租界。

这些所谓“要求”、“希望”,仅仅是一纸空文,是汪精卫集团与日本侵略者签订卖国条件时制造的一块遮羞布。然而,日方代表还嫌价码太高,不肯同意,双方争论了6个小时,才达成初步协议,将上述汪方的意见作为暂行解决的条件记录在案。

会谈后,今井武夫急匆匆地离开上海回国,向陆军省和参谋本部首脑会议作了汇报。会议决定以重光堂协议内容为基础,“大力推进日华和平运动”。尔后今井武夫同影佐祯昭、犬养健、西义显、伊藤芳男等一起到达上海,同高宗武、梅思平等在重光堂进行正式会谈。高宗武、梅思平同影佐祯昭、今井武夫以个人名义,签订了《日华协议记录》和《日华协议记录谅解事项》,双方还作了《日华秘密协议记录》,草拟了近卫、汪精卫声明要点,制定了汪的叛逃计划。《协议》规定:

(1)中日缔结防共协定,中国承认日军防共驻扎,内蒙地区作为防共特殊区。

(2)中国承认“满洲国”。

(3)日本侨民有在中国居住、营业的自由,日本允许废除在华治外法权,并考虑归还在华租界。

(4)中日经济合作,特别是利用、开发华北资源,承认日本有优先权。

(5)赔偿日侨损失。

(6)协议以外的日军,于两国和平恢复后,开始撤退,两年内撤完。

重光堂密约是汪精卫集团的一份卖身契。然而,贪得无厌的日本帝国主义并不以此为满足,只是设下一个圈套,把在重庆的汪精卫等人勾引出来。重光堂密约并没有把日寇的欲望全部端出来,免得超过汪精卫集团所肯承受的程度,致使其分裂中国抗日阵营的阴谋落空。10天以后,日本御前会议通过的《调整日华关系的方针》,对中国提出更广泛、更苛刻的要求。

重光堂会谈一结束,日汪双方的活动更加紧锣密鼓起来。

梅思平、高宗武在重光堂会谈之后,即返回香港。梅思平将“密约”缝在西装马甲里,从香港飞往重庆,向汪精卫汇报。汪精卫召集周佛海、陶希圣、陈璧君、曾仲鸣、梅思平等人,一连开了七八次会,讨论是否接受“密约”问题,急于当“第一夫人”的陈璧君极力主张接受。汪精卫经过反复思考,最后决定接受“密约”。派梅思平到上海向日本人做了答复,决定出逃。

汪精卫选择逃离重庆的路线,一是由重庆直飞香港,二是经昆明赴河内。由于汪身份显赫,不可能无故公开乘机去香港,这样做有很大的冒险性。因而选择了经昆明赴河内这条路线。为避人耳目,他们决定分散出逃:周佛海以视察宣传的名义,堂而皇之地先去昆明,陶希圣以讲学为名尾随而至,汪精卫托词去昆明讲演离开重庆,陈公博自成都飞往昆明。陈璧君的远房侄辈陈春圃打前站先走。

陈春圃时任国民党政府侨务委员会常委兼侨民教育处处长,在政治上同汪精卫如出一辙,加上他办事认真细致,深为汪氏夫妇器重。汪精卫以送子女到香港读书为名,要陈春圃把他在重庆南渝中学读书的幼子汪文悌和幼女汪文恂护送到昆明,并要陈预定由昆明赴河内的滇越铁路挂车包厢。

汪的行动十分诡秘,将侍卫队长刘文焕支走,将雇佣的女佣遣散。他们清理东西,将书籍文件装进印有“双照楼”三字的箱子里。除汪等少数几个人之外,连在重庆的陈璧君的胞妹、汪精卫的侄子都不知道,许多汪派骨干也没有通知。

汪精卫集团开始行动。周佛海照计而行,12月5日飞往昆明。陈春圃带着汪精卫的两个孩子,搭机前往昆明。

12月18日上午9时,陈璧君和汪的亲信曾仲鸣、女婿何文杰等4人,预先到达重庆珊瑚坝机场。她和汪约定,汪在起飞前数分钟内赶到。陈璧君到机场时,刚巧蒋介石的亲信、国民党空军司令周至柔也要搭机飞滇。陈璧君做贼心虚,连忙示意曾仲鸣上前与他周旋,仅含糊其辞地说是“汪夫人”有事赴滇。起飞的时间将到,汪精卫仍然未来,陈璧君心里十分着急,嘱咐曾仲鸣,如汪精卫迟到,就向机场说明有汪搭乘,令飞机延缓起飞。就在这时,一辆小汽车正沿着珊瑚坝疾驰而来,汪精卫由一名侍卫陪同赶到。周至柔等看到汪精卫,都上前谒见。陈璧君这时才告诉周,说汪精卫去昆明讲演。

在昆明做短暂停留后,12月19日,汪精卫、周佛海、陶希圣、陈璧君、曾仲鸣、陈君慧、陈国琦、汪文惺、何文杰及副官、随从等一干人等,乘上龙云代包的专机,从昆明飞抵河内。汪精卫为掩盖自己投敌真相,在离开昆明前打电报给蒋介石,说因飞行过高,身体不舒服,且脉搏时有间歇现象,决定多留几日,再行返渝。

次日,陈公博也由成都经昆明飞往河内。

日本首相近卫得知汪精卫一伙逃到越南河内,遂于12月22日晚,在他的办公室内举行记者招待会,宣读了一个长约十分钟的声明,他宣称:“日满华三国应以建设东亚新秩序为共同目标而联合起来,共谋实现相互善邻友好、共同防共和经济合作。”这便是所谓的近卫“三原则”声明。“善邻友好”,就是要中国停止抗13的行动,承认“满洲国”,并与之建立“完全正常的外交关系”;“共同防共”就是签订日华“防共协定”,中国允许在防共协定有效期间,“在特定地点驻扎日军”,并以“内蒙地方为防共特殊区域”;P44-46

后记

《民国名人的最后结局》是一部集中介绍从1912年到1949年间,在中华民国历史上产生重要影响的人物的系列丛书。

一、关于《民国名人的最后结局》丛书的说明:1.选择标准。主要是选择中华民国历史上有重要影响的人物。2.分册标准。按照人物在中华民国历史上某一领域的影响进行编写。3.叙述方法。对人物的一生作一简介,重点写其晚年的事迹,突出最后结局。

二、关于《国民政府主席的最后结局》的说明:1.收录范围。收录国民政府的主席和代主席。2.排列顺序。按时间排列。

三、关于本书的作者:本丛书由多位作者编辑而成。主要有王成俊、崔晓忠、刘芳、吴伟锋、刘艳宇、戴晨京、马硕、武烈珍、黄莹、朱晓艳、江涛、班惠英、刘养卉、毛胜、王兵、张长江、晋江艳、贺赞、王红梅、彭艳丽、陈娟、王湛、冯春龙、何政斌、刘福军、乔晓玲、周清、王晓明、高婉玉、叶斌等人共同编写而成,何明主编。

编者

2007年12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国民政府主席的最后结局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何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共党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1998811
开本 16开
页数 34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78
出版时间 2008-03-01
首版时间 2008-03-01
印刷时间 2008-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5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7=6
丛书名
印张 22.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70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0 20:0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