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孟子(全本无障碍阅读本)/世界文学文库
内容
编辑推荐

孟轲是儒家学派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学说,被后人尊封为“亚圣”,与孔子合称“孔孟”。所著《孟子》七篇十四卷,为《四书》之一,内容丰富,涉及政治、哲学、伦理、经济、教育、文艺等多个方面,对后世影响深远。《孟子(全本无障碍阅读本)》呈现了该著作的原文,且对文章要义进行了解说,另外还有注释和译文,方便读者阅读理解。

内容推荐

《孟子》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它是由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孟轲及其门人所著。主要记载了孟轲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及其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孟子(全本无障碍阅读本)》呈现了该著作的原文,且对文章要义进行了解说,另外还有注释和译文,方便读者阅读理解。

目录

卷一 梁惠王章句上

卷二 梁惠王章句下

卷三 公孙丑章句上

卷四 公孙丑章句下

卷五 滕文公章句上

卷六 滕文公章句下

卷七 离娄章句上

卷八 离娄章句下

卷九 万章章句上

卷十 万章章句下

卷十一 告子章句上

卷十二 告子章句下

卷十三 尽心章句上

卷十四 尽心章句下

《孟子》对后世的影响

试读章节

公孙丑问孟子:“先生您要担任齐国的卿相大官,能有机会实行您的王道抱负,即使因此成就霸业,都不足为怪。要是这样,您是否会动心呢?”

孟子说:“不。我四十岁时就已做到不动心了。”

公孙丑说:“照这样说来,先生比孟贲强多了。”

孟子说:“做到这个并不难,告子做到不动心比我还要早。”

公孙丑说:“做到不动心有什么诀窍呢?”

孟子说:“有。北宫黝培养勇气的方法是:肌肤被刺而不退缩,眼睛被刺而不逃避,即使有一根毫毛被他人伤害,也觉得犹如在大庭广众之下遭到鞭打一样;他既不受挫于卑贱的匹夫,也不受制于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君主;把刺杀大国的君主看作如同刺杀普通平民一样;他不畏惧国君王侯,受到辱骂必定回骂。孟施舍培养勇气的方法又不同,他说:‘我对待不能战胜的敌人和对待能够战胜的敌人没有两样。如果先估量敌人的强弱然后才前进,思虑胜败然后才交锋,这样的人必定会畏惧众多的敌军,我怎么能有勇气一定战胜呢?我只是能够无所畏惧罢了。’孟施舍的培养勇气像曾子。北宫黝却有点像子夏。这两个人哪个更好些,我也说不准。但我认为孟施舍能抓住养勇的要领,即无所畏惧,一往无前。从前,曾子对他的学生子襄说:‘你崇尚勇敢呜?我曾经听孔夫子说过大勇:反躬自问如果没理,即使对方是平民,我也不能去凌辱他;反躬自问确有道理,即使面对千军万马,我也将勇往直前。’孟施舍虽说有点像曾子,但他所守的是无所畏惧的勇气,到底不及曾子守着有理这一要领。”

公孙丑说:“请问先生的不动心和告子的不动心,可以说给我听听吗?”

孟子立即回答道:“告子说:‘对于对方语言的意思有弄不清楚的地方便抛开,不必用心琢磨他的话有没有道理;对于一件事的道理心里未弄清楚,就要抑制自己的心绪,千万别为此动气。’对于一件事的道理心里没弄清楚,就要抑制自己的心绪,千万别为此动气,这是对的。如果认为对方语言的意思有弄不清楚的地方,便应当抛开他的话,不必在自己心上琢磨他的话有没有道理,那就不对了。意思是说志是气的将帅,气是充满身体的兵卒。志达到了什么境界,气也会随之到达哪里。所以说人要坚定自己的志,不要随便用自己的气。”

公孙丑又问道:“既然说‘志达到了什么境界,气也会达到那种程度’,又说‘要坚定自己的志,不要滥用自己的气’,这是什么道理呢?”

孟子回答说:“志专一了就会鼓动气,气专一了就会鼓动志。现在看看那些倒行逆施、趋炎附势的人,正是因为气反转过来牵动了他们的心。”

公孙丑问道:“请问先生擅长于什么呢?”  孟子说:“我了解别人话语的意思,我善于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

公孙丑说:“请问什么叫浩然之气呢?”

孟子说:“这个很难说透,它作为气是最伟大、最刚强的,用正直去培养而不要损害它,它就会充满于天地之间,无所不在。它作为气,必须与义和道相匹配,否则,就显得软弱乏力,它是义在内心积累起来所产生的;不是个别的仗义行为而取得的。如果行为中有件事使内心感到愧疚时,马上就没有力量了。我之所以说告子未曾了解义,就是因为他把义看作是外在的东西。一定要努力培养它,但不要有什么特定的目标;心里不要忘了它,但也不要违背它生长的规律去用外力帮助它生长。千万不要像宋国人那样:宋国有个担心他的禾苗长不高的人,他把禾苗拔高了,当他拖着疲倦的身子回到家中,告诉家里的人说:‘今天简直累死我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的儿子赶去一看,禾苗都枯萎了。天下不帮助禾苗生长的人是很少的,认为帮助没有益处的、放弃不干的,就是那不锄苗的懒汉。那不按照规律用外力帮助它生长的人,就是那拔苗助长的人。这样做不但没有好处,反而伤害它。”

公孙丑又问道:“怎样叫作了解别人话语的意思呢?”

孟子说:“听了偏颇的言辞,我知道它的病根在于闭塞;听了浮夸的言辞,我知道它的病根在于失实;听了邪僻的言辞,我知道他的病根在于偏离正道;听了搪塞的言辞,我知道他的病根在于理屈词穷。上述四种言辞如果萌生于内心,便会危害于施政;如果萌生于政措,便会妨碍于施行。今后再有圣人出现,也一定会同意我的见解。”

公孙丑说:“宰我、子贡善于讲话谈论,冉牛、闵子和颜渊善于阐述德礼,孔子则兼有他们的长处,但他还是说:‘我对于辞令,就不擅长了。’如此说来,先生已经称得上圣人了吧?”

孟子说:“哎,你这是什么话呢?从前子贡向孔子问道:‘老师您已经成了圣人了吧?’孔子说:‘圣人,我还不敢当,我只是能做到学习不感到满足,教诲不感到疲倦罢了。’子贡说:‘学习不感到满足,是智的表现;教诲不感到疲倦,是仁的表现。有仁有智,老师您已称得上圣人了。’圣人,孔子都不敢当,你讲我是圣人,这是什么话呢?”

公孙丑问道:“从前我听说过:子夏、子游和子张,都学得了孔圣人一方面的特长,冉牛、闵子、颜渊都大体上具备了孔夫子的才德,只是不及他的博大。请问先生,您在上面这些人中间与哪个更近似呢?”

孟子说:“暂且不谈这些吧。”

公孙丑又问:“伯夷和伊尹怎么样呢?”

孟子说:“他们处世之道并不相同。不够格的君主不侍奉,不够格的民众不使唤;世道太平就做官,世道昏乱就退隐,这是伯夷。任何君主都侍奉,任何民众都使唤;世道太平也做官,世道昏乱也做官,这是伊尹。能做官就做官,该退隐就退隐,能长久于就长久干,能高升就高升,这是孔子。他们都是古代的圣人,我没能做到他们那样,至于我个人的愿望便是要学习孔子。”

公孙丑又问:“伯夷、伊尹能与孔子并论吗?”

孟子说:“不,自有人类以来,从未有过孔子那样伟大的人物。”

公孙丑说:“那么,他们有共同之处吗?”

孟子说:“有。如果他们能得到方圆百里的疆土而又被拥立为君主,他们都能使诸侯来朝见,拥有天下;如果要他们做一件不合道义的事,杀一个无辜的人来得到天下,他们都不会干的,这是他们的共同之处。”

P41-43

序言

《孟子》是儒家《四书》之一,它在儒家典籍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关于《孟子》一书的作者,著名学者杨伯峻先生总结了三种说法:一是孟子自己所著的,东汉赵岐在《孟子题辞》和清代焦循在《孟子正义》中都持这种看法。二是认为《孟子》是孟轲死后由其门人弟子万章、公孙丑之徒记述的,唐代韩愈、宋代晁公武等人都主张这种观点。第三种看法认为《孟子》一书是由孟子和弟子们合定的,司马迁在《史记·孟荀列传》中说:“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朱熹的观点与司马迁相近,他一方面认为孟子必定亲自下手,所以才“首尾文字一体”,少有瑕疵;另一方面又认为有些内容是“其徒所记”,由孟子加以删定。杨伯峻和现代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司马迁的观点是最为可信的。

孟子名轲,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人。他的先世已不可考,赵岐在《孟子题辞》中说,孟子是鲁国公族孟孙氏的后代,所以他将母亲归葬于鲁。杨向奎先生认为,这种说法是比较可信的。《春秋演孔图》和《阙里志》说他父亲名激,字公宜;他母亲姓仉,这些说法都不可确信。

孟子的生卒年月也不详,古今都有各种推断。如元代程复心的《孟子年谱》说他生于周烈王四年(公元前三七二年),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公元前二八九年),享年八十四岁;杨伯峻则认为孟子生于公元前三八五年,卒于公元前三〇四年。尽管如此,孟子生活的相对年代还是清楚的。

孟子小的时候,他母亲对他的教育非常严格。西汉韩婴的《韩诗外传》记载了孟母“断织”的故事,刘向的《烈女传·母仪》也记载了孟母“三迁”的故事。“三迁”的故事是这样的:孟子的家原来住在坟墓附近,孟子就和孩子们一起玩埋死人号哭的游戏,孟母觉得这个地方不利于孟子的品德成长,就搬到了一处热闹集镇。孟子每天看到往来的商贾和江湖人物,就和孩子们一起模仿他们的骗人把戏,孟母觉得这个地方仍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就又将家搬到一所学宫附近。孟子跟着读书人一起学习诗书礼义,孟母这才感到满意。《孟子》书中非常强调环境对教育的意义,这可能与他小时候的这个经历有关。“断织”的故事说的是:孟子小时候时常逃学,有一次孟母当着他的面将织布机上的经线割断了,以此教育孟子,布是一丝一线织成的,学问品德也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学业不能中断。后世童蒙读物《三字经》中说“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讲的就是这两则故事。

关于孟子的师承,也有三种说法。一种认为孟子是子思的弟子,班固在《汉书·艺文志》、赵岐在《孟子题辞》中都主此说。但这种说法很不可靠,因为子思的年龄比孟子大得太多,孟子可能赶不上向子思学习的机会。第二种说法以《孟子外书》为代表,认为孟子是子思的儿子子上的弟子。但《孟子外书》可能是伪书,而且子上的年寿也不高,未必能做孟子的老师。第三种是司马迁的观点,认为孟子是子思的再传弟子,现代学者大多认为这种说法比较可靠。

孟子的生平与孔子有很多相似之处:周游列国,到处宣传自己的学说。最风光的时候有从车数十乘、侍从数百人。所到之处,国君都赠送黄金,供给衣食,听取他的议论。从《孟子》一书中可以看出,他到过的国家有齐、宋、邹、鲁、滕、魏等。但总的说来,他的游说是不成功的,各国国君都不能接受和实行他的“仁政”学说,这是时代所决定的。所以当孟子年老的时候,他也和孔子一样不再出游,而是和弟子们从事著书立说的工作。

《史记·孟荀列传》中说《孟子》共有七篇,赵岐将这七篇都分为上下两卷。但应劭的《风俗通·穷通篇》和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却说《孟子》有十一篇。赵岐认为,其中多出来的《外书》四篇:《性善辨》、《文说》、《孝经》、《为政》,都是伪书,后来也渐渐亡佚了。

《孟子》一书对于儒家的重要意义,在于它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宋代理学家程颐说:“孟子有功于圣门,不可胜言。仲尼只说一个‘仁’字,孟子开口便说‘仁义’;仲尼只说一个‘志’,孟子便说许多养气出来。只此二字,其功甚多。”又说:“孟子有大功于世,以其言性善也”,“孟子性善、养气之论,皆前圣所未发”。(朱熹《孟子序说》引)

笔者认为,《孟子》的思想主体是伦理政治学说,其理论基础是性善论。孟子认为,人都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这四心就是人类的文化规范一一仁、义、礼、智的萌芽和根本。人有此四心犹如身体有四肢;没有此四心,就不属于人类(《公孙丑章句上》)。人性向善,犹如水往下流,是一种自然之理(《告子章句上》)。人性本善是一种先天的良知良能,并非后天学习而得,所以孟子称之为“不学而能”、“不虑而知”(《尽心章句上》)。这样,孟子就为儒家的伦理学说找到了一个稳固的理论基础。

虽然从理论上来说人性是本善的,但从实际上看,人们处事并不能完全符合仁义标准。所以孟子强调品德修养,以此恢复丧失了的本性之善。品德修养是儒家学问的重要组成部分,孟子也对之做了很多论述,其中较为突出的是寡欲说和养气说。养气又分为两种,一种是养浩然之气,这种至大至刚之气是由于积累儒家的道义(“集义”)而产生的;另一种是“存夜气”,孟子认为平旦之气清明,人的良心易于发现。所以,“存夜气”也能够增强品德修养。孟子还阐述了修养的阶段:“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尽心章句下》)这一观点论述了人的品德有无限提高的可能性,也指出了通向儒家理想人格的道路。

由于强调自我品德的修养,孟子表现出强烈的自尊自强精神和一定程度上的人格独立。他指出,君子不能因外在的环境而改变自我的道义准则:“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滕文公章句下》)在《尽心章句下》中,孟子还借舜“饭糗茹草”时跟做了天子后没有什么两样的事例来说明这一道理。在君臣关系上,孟子认为臣子也应有自我独立的人格,不应对国君一味地屈从。他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离娄章句下》)孟子还极力提倡勇于进取、战胜困难、自强不息、以天下为己任的人生态度。他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告子章句下》)也就是说,君子要有所作为,一定会遇到常人不能忍受的艰难困苦,而磨炼战胜困难的品德,是实现理想的保证。他主张圣人可学,圣人也是人,“彼丈夫也,我丈夫也”(《滕文公章句上》),所以“人皆可以为尧舜”(《告子章句下》)。孟子还认为君子应有“自任以天下之重”的济世救民的气概(《万章章句上》),所以他豪迈地宣称:“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公孙丑章句下》)

将人性善的理论推广到政治领域,就是“仁政”的学说,这是孟子思想的核心。他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公孙丑章句上》)即先王有同情他人的善心,所以才实行爱护百姓的“仁政”。孟子极力鼓吹“仁政”,是由于他对战国时代的社会状况极为不满,残酷的兼并战争和暴政使广大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因而孟子对这种悲惨的社会状况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离娄章句上》)“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公孙丑章句上》)“仁政”就是国君能够“与民同乐”,使人民的生活安定幸福,其内容主要有三点:一是在经济上减免赋税,实行井田制,使百姓有固定的“恒产”。二是在政治上选贤任能,宽省刑罚。三是在文化上“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使百姓知仁义、“明人伦”。孟子反对兼并战争,但他却赞同反抗暴政、救民水火的统一战争。针对当时诸侯都想一统天下的心理,孟子指出,实行“仁政”,就可以得到人民的拥护,因而必定能够一统天下,即“仁者无敌”。

孟子的“仁政”学说,包含了对人民的重视,即民本思想,也就是说把人民看作是国家政治的根本。民本思想是孟子学说中最光辉的组成部分,他认为人民要比国君重要得多,“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尽心章句下》)。国君若暴虐害民,那就是独夫民贼,人民完全有理由将其推翻,所以孟子在《梁惠王章句下》中说:武王伐纣,是“诛一夫纣”,而不是“弑君”。孟子的民本思想,是对我国古代人道主义思想的总结和提高,虽然这种思想与现代思想尚有差异,但仍然值得我们加以借鉴。

后记

《孟子》对后世的影响

孔子是儒家的圣人,孟子则被后世儒者推为“亚圣”,所以《孟子》一书就成为儒家仅次于《论语》的著作。关于《孟子》的崇高地位,东汉赵岐在《孟子题辞》中说:“《论语》者,《五经》之轄辖、六艺之喉衿也,《孟子》之书则而象之。”在赵岐看来,《论语》是解释儒家经典学术的枢纽,而《孟子》与《论语》类似。对于《孟子》的重要性,赵岐还说:“包罗天地,揆叙万类,仁义道德、性命祸福,粲然靡所不载。帝王公侯遵之,则可以致隆乎、颂《清庙》;卿大夫士蹈之,则可以尊君父、立忠信;守志历操者仪之,则可以崇高节、抗浮云。……可谓直而不倨,曲而不屈,命世亚圣之大才也。”

尽管赵岐认为《孟子》非常重要,但仍将它视为解释儒家经典的著作。也就是说,《孟子》一书是“传”,不是“经”。但随着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孟子》一书的地位日益提高,最终正式上升为“经”。五代时,后蜀主孟昶命毋昭裔将《孟子》和《周易》、《尚书》、《诗经》、《仪礼》、《周礼》、《礼记》、《公羊》、《穀梁》、《左传》一起楷书刻石。到宋太宗时,又加以翻刻。程颐、朱熹等大理学家对《孟子》非常重视,朱熹将《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摘出,与《论语》、《孟子》合在一起,称之为“四书”,并为之做了集注。明朝初年,永乐帝敕撰《四书大全》,使之与《五经大全》相并立,《孟子》从此确立了儒家经典的地位。

历代整理注疏《孟子》的著作也有很多,如后汉赵岐的《孟子章句》、北宋孙奭的《孟子音义》、南宋朱熹的《孟子集注》、清代焦循的《孟子正义》,等等。

孟子的民本、“仁政”思想是对我国上古社会的民本传统和孔子的仁爱学说的继承和发展。《尚书·五子之歌》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泰誓》讲:“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春秋穀梁传》桓公十四年中说:“民者,君之本也。”由此可见,重视人民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我国上古社会的传统。“仁”的观念在孔子之前就广泛存在,它是我国上古社会的朴素人文主义传统,孔子将它整理为一种学说。而孟子则进一步将其推广到人性论和政治学的领域中,创造了人性本善和“仁政”的理论。

孟子的民本、“仁政”思想不仅继承了前代的传统,而且对后世产生了广泛而巨大的影响。例如:荀子继承孔孟的思想精神,提出了“爱民”、“利民”的主张。他还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苟子·王制》)西汉初年,贾谊总结了秦王朝暴虐而短命的教训,提出了“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本”、“民无不为命”、“民无不为功”、“民无不为力”的观点(《贾谊集·大政上》)。明末清初的早期启蒙思想家黄宗羲、唐甄等人,又进一步将民本思想发展成批判封建专制的武器。黄宗羲认为,国家应该“为万民非为一性”(《明夷待访录·原臣》)。在封建君臣观念极为浓厚的政治文化环境中,黄宗羲敢于大骂帝王,可谓惊世骇俗了。他认为帝王“敲剥天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同上《原君》)。黄宗羲还批判封建制度无公法,“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同上《原君》)。与孟子一样,黄宗羲也主张恢复井田制、减少赋税,使百姓能够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无独有偶,唐甄也大骂帝王,他说:“自秦以来,凡帝王者皆贼也。”(《潜书·室语》)唐甄不但认为人民是国家的根本,他还提出了“富民”的主张:“为治者不以富民为功,而欲幸致太平,是适燕而马首南指者也”(同上《考功》)。也就是说,若不使百姓富足,要想天下太平,如同想到北方的燕地而骑马向南。唐甄喜欢谈兵,他极为重视民心在战争中的作用,这种观点与孟子“仁者无敌”的理论是一致的。司马迁认为,孟子之所以不能为诸侯所用,是因为他的学说“迁远而阔于事情”,也就是说太迂腐了,而战国时代又是一个非常急功近利的时代。但在孟子之后,“仁政”学说得到了继承和发展,成为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影响重大的政治理论。许多有作为的帝王都顺应或利用这一理论治理天下,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如唐太宗说:“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贞观政要.务本》)他还认为“君依于国,国依于民。刻民以奉民,犹割肉以充腹,腹饱而身毙,君富而国亡”(同上《论政体》)。正是由于对“仁政”学说的重视和对当时社会现实的认识,唐太宗才开创了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北宋大改革家王安石对《孟子》也极为推崇,在他要求变法的《上皇帝万言书》中,要求宋神宗“以孟子之说观方今之失”。

孟子的民本、“仁政”思想,与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家(如黄宗羲、唐甄)尚有很大差异。也就是说,孟子的思想本身并没有针对整个封建等级制度,只不过是含有向批判封建等级制度转化的因素。孟子虽然认为武王伐纣是“诛一夫”,但这只是针对个别暴君,而不是君王的全体。他仍然希望出现像“先王”那样圣明的君主来治理国家,实行“仁政”。但尽管如此,随着我国封建专制主义的加强,《孟子》中的某些言论还是让帝王们感到刺耳。据《明史.钱唐传》载,明太祖朱元璋曾翻阅《孟子》,当他读到“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时,大为光火,下令取消孟子配享孔庙的资格。并下诏,若有人敢于对此事进谏,以大不敬罪论处。

《孟子》一书对我国传统哲学思想,尤其是宋明理学的影响极为巨大。唐代佛教盛行,而韩愈反对佛教,为了与佛教的“祖统”相对抗,韩愈提出了儒家的“道统”。他说:“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朱熹《孟子序说》引)在这一“道统”中,孟子是最后一位,可见孟子的重要地位。韩愈认为学习《孟子》是追求儒家圣人之道的门径。他说“孟氏醇乎醇者也”,“孔子之道大而能博,门弟子不能遍观而尽识也,……惟孟轲师子思,而子思之学出于曾子。自孔子没,独孟轲氏之传得其宗。故求观圣人之道者,必自孟子始”(同上)。

“宋初三先生”(胡瑗、孙复、石介)效法孟子力斥杨墨,以排挤佛老、捍卫儒家道统为己任。《宋元学案》卷二《泰山学案》记载,有人赞扬“徂徕先生(即石介)学正识卓,辟邪说,卫正道,上继韩子以达于孟子,真百世师也”。

宋明理学家更注重从《孟子》中吸取思想养料。因为孔子重视人事,很少正面直接论述形而上的哲学原理,即六合之外存而不论,敬鬼神而远之,罕言天道性命,只是通过自己的言行引导学生去认识深刻的东西。相对来说,《孟子》中对天道性命论述得较多,而理学的思想核心正是所谓的“天道”、“性命”。理学的开山祖师周敦颐窗前草不除而见天意,与《孟子》“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的精神是一以贯之的。《宋史·程颐传》上说,程颐的学问是“以《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为标指,而达于六经”。南宋大理学家朱熹还亲自作了《孟子集注》,在书前的《孟子序说》中广引前人对《孟子》的评论,阐述《孟子》一书在儒家道统中的重要意义。孟子认为人皆有恻隐之心、是非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人性本善,“万物皆备于我”。陆九渊也说:“收拾精神,自作主宰,万物皆备于我,有何欠阙?当恻隐时自然恻隐,当羞恶时自然羞恶……”(《陆九渊集》卷三十五)孟子认为人具有“不学而能”、“不虑而知”的良知良能,人心中先天就有仁、义、礼、智的萌芽(“四端”)。明代大理学家王阳明则进一步提出了“心即理”、“致良知”的理论,他说:“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王文成公全书》卷一《传习录》上)《孟子》的养气、寡欲等修养功夫对理学家的心性修养功夫影响也很大,例如理学创始者之一的张载将人性划分为“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两个部分,提出了“穷天理”、“灭人欲”的命题。张载所说的“天地之性”相当于孟子的人性本善,而“气质之性”则是禀赋的本能和后天习惯所养成的各种欲望。所以,人要达到至善的境界,就必须克服“气质之性”的影响,返回“天地之性”的本来面目。张载说:“性于人无不善,系其善返而已。”(《正蒙·诚明篇》)他还说:“形而后有气质之性,善返之,则天地之性存焉,故气质之性,君子有弗性者焉。”(同上)《孟子·尽心章句下》中认为,人有各种欲望,它们虽属人性的本能,但能否满足,是由命运安排的,所以“君子不谓性也”。在此张载也认为,“气质之性”中的很多东西,君子不把它们当作“性”,即“君子弗性者焉”。二程对孟子的养气说也进行了发挥:“气有善不善,性则无不善也。人之所以不知善者,气昏而塞之耳。孟子所以养气者,养之至则清明纯全,而昏塞之患去矣。”(《遗书》卷二十一下)

《孟子》的思想、文风对于传统文化的其他方面,如文章诗词、科举考试等等,也有一定影响,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孟子(全本无障碍阅读本)/世界文学文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战国)孟轲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燕山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020963601
开本 32开
页数 231
版次 4
装订 平装
字数 224
出版时间 2014-08-01
首版时间 2014-08-01
印刷时间 2014-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62
CIP核字 2002014187
中图分类号 B222.54
丛书名
印张 7.5
印次 6
出版地 北京
219
145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0 16:4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