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劝导(经典插图本)/奥斯丁文集
内容
编辑推荐

《劝导》描写了一个曲折多磨的爱情故事。贵族小姐安妮·埃利奥特同青年军官温特沃思倾心相爱,订下了婚约。可是,她的父亲沃尔特爵士和教母拉塞尔夫人嫌温特沃思出身卑贱,没有财产,极力反对这门婚事。安妮出于“谨慎”,接受了教母的劝导,忍痛同心上人解除了婚约。八年后,在战争中升了官、发了财的温特沃思上校休役回乡,随姐姐、姐夫当上了沃尔特爵士的房客。他虽说对安妮怨忿未消,但两人不忘旧情,终于历尽曲折,排除干扰,结成良缘。

内容推荐

简·奥斯丁(1775-1817),英国著名女作家。本书是作者最后一部小说,塑造了一位其笔下最为高尚的人物。

韶光正从安妮的身上消逝,风华正茂的时候,阅为接受了他人的“劝导”,她终与意中人温特沃斯上校分道扬镳。虽青春不再,又备受虚荣的父亲和姐姐的冷漠,但她的高贵仁慈却使她成为亲朋中最受欢迎的人。两人分手八年后再次相遇,上校不能冰释怨恨,违心追求他人;而安妮也险些接受伪君子堂兄的求婚。在因为家族事务而引发的一系列交往中,上校进一步发现安妮的无私与坚贞无人能比,而安妮也在一次次自我劝导中找回了爱的勇气。他们发现,重新团聚比第一次相爱更为幸福,于是,经受厂考验的他们不再若即若离,开始尽情地回忆并表白……

20幅原版插图生动再现经典场景。

试读章节

沃尔特·艾略特爵士的风仪和地位一度颇得人望;大概正是由于这两点,他赢得的妻子在品格上是他的品格远远配不上的。艾略特夫人是位难得的妇女,通情达理而又和蔼可亲;只因少女的一时冲动而嫁给了艾略特爵士。如果这一点可以原谅,那么她以后的是非判断和待人接物倒也无可厚非。十七年来,她总是迁就、缓和或掩饰丈夫为人的缺陷,激发他真正令人尊敬的长处。她自己虽然说不上是世上最幸福的人,但是她的责任心、她的朋友以及对子女的情感,使她对生活产生了深深的依恋,因而在她必须抛弃这一切时,心中就并不那么泰然了。要丢下十六岁、十四岁和年龄更小一些的三个女儿是一种可怕的遗憾,而把她们留给一个自鸣得意、头脑胡涂的父亲去照管和教导,更是一种难以想象的托付。不过,艾略特夫人有个非常亲密的朋友;这位明达事理、受人爱戴的妇女因离不开艾略特夫人,早已搬到凯林奇村艾略特夫人家附近居住。艾略特夫人主要是希望女儿们能得到这位朋友的关怀和指点,从而维护她自己一向竭力给她们灌输的正确原则和教导。

这位朋友并没有同沃尔特爵士结婚,尽管他们的亲朋好友曾对此作过种种猜测。艾略特夫人过世已经十三年丁,他们俩仍然是紧邻密友,一个依然是鳏夫,一个还是寡妇/

这位拉塞尔夫人已过不惑之年,性格坚强,生活富裕。她不想再婚,这并不需要对邻里作出什么解释,因为一个妇人的再婚要比她寡居更会引起人们无端的不满。可是对沃尔特爵士未曾再娶之事倒需要作一注释——要知道,沃尔特爵士认为,作为一个好父亲(在因为荒唐的求婚而私下碰到一两个钉子之后),为了爱女而不再婚娶,是值得骄傲的事情。为了一个女儿,为了自己的长女,他确实愿意放弃对他吸引力还不够大的一切。伊莉莎白十六岁时已经从母亲那里继承了她可能继承的一切权利和地位。她长得很美,又颇像父亲,因此一向得宠,父女两人相处得一直非常愉快。其他两个女儿就算不了什么了。玛丽成了查尔斯·墨斯格罗夫太太之后,有了某种徒有其表的地位;可是安妮呢,尽管她人品高雅,性格温和,真正明白事理的人本该都很尊重她,但是父亲和姐姐却没有把她看在眼里:她的意见无足轻重,她的安逸总可以牺牲——她只不过是安妮罢了。

对拉塞尔夫人来说,安妮倒是她最喜爱、最器重的教女,既是心爱的孩子,又是好朋友。拉塞尔夫人对三个姑娘都很喜欢;但是她觉得,只有在安妮身上,才能看到她母亲的影子。

几年前,安妮·艾略特曾是一位很漂亮的姑娘,但是她的青春年华早已消逝。而且,即使是在她风华正茂的时候,父亲在她身上也没发现什么值得赞美的地方(她那清秀的容貌和温柔的褐色眼睛一点也不像父亲),如今她憔悴消瘦,更没有什么值得他珍视的了。至于能否在他心爱的那本书的其他任何一页上看到安妮的名字,他从来不抱很大希望,现在更是完全失望了。要结成一家门当户对的姻亲,只能靠伊莉莎白,因为玛丽不过嫁给了一个有钱有势的乡绅人家,虽然给丁婆家很大的荣誉,自己却什么也没得到。有朝一日,伊莉莎白总会找到…个门户相当的丈夫的。

有时,一个女人在二十九岁时会比十年前更加楚楚动人。而且,通常说来,只要身体健康,无忧无虑,女性在这种年龄总能保持自己的妩媚。伊莉莎白就是这样。她依然是那位美丽的艾略特小姐,同十三年前一样漂亮。因此,沃尔特爵士忘记了她的年龄,倒也情有可原;至少也不能由于他认定别人的美貌均已消逝,唯有他自己和伊莉莎白青春常驻,就把他视为十足的傻瓜,因为他确实看到他的家人和朋友都在老去。安妮有点憔悴,玛丽略显粗糙,邻居们一个个更是等而下之。拉塞尔夫人眼角的鸡爪纹在迅速增加,这早已令他叹息不已。

讲到对自身条件的由衷满意,伊莉莎白比起她父亲或有不如。她在凯林奇府当了十三年女主人,冷静果断地操持着家政,这决不会使她感到比实际年龄年轻。十三年来她一直俨然以主妇自命,立下了各种家规,带领大家登上四套马车,总是紧随着拉塞尔夫人离开那些乡间客厅和餐室。十三个去而复来的严冬,在没有几家邻居办得起的豪华舞会上,她总是带头领舞。十三个百花争艳的春天,她都同父亲一起去伦敦享受几星期繁华世界的欢乐。这一切她都历历在目,她意识到自己已经二十九岁了,心里不免有些惆怅和担心。令她心满意足的是,自己还同以前一样漂亮;但一想到自己临近危险的年龄,就觉得要是拿得准一两年内有位从男爵身分的绅士来正式求婚,那是非常令人欣慰的。到那时,她又可以像在少女时代那样充分享受那本书中之宝带来的快乐;可现在她却不喜欢它。书中只有她的出生日期,没有她的结婚日期,而她小妹妹的结婚日期却赫然在目。这本书简直是个祸害。有好几次,父亲离开时,翻开着的书就在她身旁的桌子上,她却眼望着别处,把书合上推到一边。

何况那本书,尤其是书中有关她家的那段史实,总是让她想起一件令人不快的往事。那位假定继承人,也就是那位威廉·沃尔特·艾略特先生的权利,曾得到她父亲宽宏大量的首肯,可是这位先生却使她大失所望。

伊莉莎白小时候听人说起,她要是没有弟弟,威廉就是未来的从男爵。从那时起她就准备嫁给威廉了。父亲也一直认为理应如此。威廉年幼时,伊莉莎白一家同他从不来往。但在艾略特夫人逝世之后不久,沃尔特爵士就主动登门造访。尽管人家并不怎么欢迎他这种亲近的表示,他却认为这是年轻人的谦虚和退缩,所以还是一味设法同威廉接近。有一年春天,他们父女俩来到伦敦,艾略特先生不得不同他们相识了,当时伊莉莎白刚是个含苞待放的少女。

那时威廉很年轻,刚开始攻读法律。伊莉莎白发现他很讨人喜欢,父女俩为他做了很周到的安排,邀请他到凯林奇府做客。父女二人把他整整谈论和等待了一年,可是他根本没有露面。第二年春天他们又在城里见到他,发现他还是那么讨人喜欢。于是他们又一次鼓动他,邀请他,期待他前来回访,可他还是没有来。后来听说他结婚了。他没有让命运屈从于艾略特家为继承人定下的家规,而娶了一个出身低微的有钱女子,从而取得了独立自主的地位。P5-8

序言

简·奥斯丁(1775-1817)是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杰出的英国女作家.她的名著《傲慢与偏见》在中国几乎家喻产晓。但在西方文学史上,简·奥斯丁却是一位有争议的作家。有人对她赞誉备至,如英国评论家麦考莱(1800-1859)称她为“散文中的莎士比亚”,英国小说家福斯特(1879-1970)认为她塑造的“人物虽比狄更斯的矮小,情节却安排得更紧凑”;英国文学评论家艾伦(1911-)则视她的作品为“十八世纪精华荟萃的百花园中最后的也是最绚丽的鲜花”。但也有些人对奥斯丁的作品持批评态度。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就对她怀有极大的“反感”,《简·爱》的作者夏·勃朗特则认为她“全然不知激情为何物”。不过,历史是最公正的裁判,经过两百年的变迁,奥斯丁的作品至今仍脍炙人口,表明了它们的重大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

奥斯丁出生于牧师家庭。在她生活的那个时代,发生了美国独立战争、法国革命、英法战争等重大事件。她经历了当时英国社会的变革,但她终生居住在乡间小镇,没有受过多少正规教育,她的小说对这一切没有直接的反映。她自己曾说过,“我觉得,我可以坦诚地说……世上敢于当女作家的人中间,我是最没有学问、最无知识的一个。”“我要描写的不过是乡村中的三四户人家。”……三月十三日给一位友人的信中谈到安妮时曾说过,“你也许会喜爱那位女主人公的。在我看来,她几乎是一个完美的女性。”事实上,安妮确实是一位正直、无私、乐于助人、对爱情坚贞不渝的女性。

少女时期,安妮在别人的“劝导”下虽同温特沃思上校分手了,但对他的情意却依然如故。为了他,安妮拒绝了墨斯格罗夫的求婚;为了他,安妮形容憔悴,青春早逝;甚至在亲眼看到他追求别人时,依然一心一意地爱着他。同哈维尔上校的一席谈话正是安妮心情的写照。她说,“女性的特权……是爱得最长久,甚至在爱情和希望已破灭时仍是如此。”作家对安妮纯洁的感情曾有过这么一段描写:“安妮浮想联翩,心中充满着对崇高爱情和永恒坚贞的憧憬,这种巴思的街上不可能有过的感情,几乎足以在一路上起到净化的作用,留下芳香。”

安妮同情弱者,助人为乐。在老同学史密斯太太穷途末路时,安妮不是疏远她,而是常常去探望她、安慰她,不惜因此得罪权贵,拒绝出席达尔林普尔夫人的宴会;婚后安妮又请丈夫帮助史密斯太太清理家产,让她能过上安定的生活。为了让别人尽情地跳舞,她“噙着泪水”为大家伴奏;遇到因未婚妻早逝而感到十分悲痛的本威克舰长,她强压着内心失恋的煎熬去安慰他、开导他。为了让妹妹玛丽去参加宴会,安妮主动留下照看受伤的外甥。在即将离开玛丽家时,安妮想到的是“对小查尔斯的得力照顾,会为她在这里做客的两个月带来一些美好的回忆”。

安妮还是一个临危不乱、善于决断的女性。她的智慧和处理事务的能力大大超过男子汉。

在路易莎摔倒在地并失去知觉之后,周围的人乱成一团:有昏死的,有歇斯底里发作的,也有吓得不知所措的。这时能保持冷静头脑的只有安妮一人。所有的人“似乎都在等待她的指令”。

在《劝导》中,奥斯丁的创作思想有所发展。她那一向比较保守的观点有了一些变化。

如果说作者在她的第一部小说《理智与情感》中强调理智应该战胜情感,认为只有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才能获得幸福,那么,在她这最后一部小说中,奥斯丁却用较长的篇幅描述了“谨慎”给女主人公安妮带来多年的痛苦。她希望年轻人“充满信心,展望未来,而不要过分忧虑和谨慎”。安妮“年轻的时候,不得不谨小慎微,年长以后才懂得什么是浪漫——这是畸形的开端所造成的必然后果”。可是,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谨慎”一直被人们认为是成功地处理个人生活的诀窍。奥斯丁在早些时候的作品中也一再告诫人们要谨慎行事。因此,《劝导》肯定人物性格从谨慎到浪漫的演变,无疑反映了奥斯丁本人创作思想的变化。这也是对当时传统观念的一种挑战。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劝导(经典插图本)/奥斯丁文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英)简·奥斯丁
译者 裘因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2744299
开本 32开
页数 27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2
出版时间 2008-04-01
首版时间 2008-04-01
印刷时间 2008-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1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561.44
丛书名
印张 9.2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11
148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4: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