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文学与我们的时代(大家说莫言莫言说自己)/人民日报名家评说系列
内容
试读章节

我在美国出版的三本书莫言自述之三

这个题目要求我首先提到著名的汉学家、我的小说的翻译者葛浩文(HQW ARDGoLDBLATT)教授,如果没有他杰出的工作,我的小说也可能由别人翻成英文在美国出版,但绝对没有今天这样完美的译本。许多既精通英语又精通汉语的朋友对我说:葛浩文教授的翻译与我的原著是一种旗鼓相当的搭配,但我更愿意相信,他的译本为我的原著增添了光彩。当然也有人对我说,葛浩文教授在他的译本里加上了一些我的原著中没有的东西,譬如性描写。其实他们不知道,我和葛浩文教授有约在先j我希望他能在翻译的过程中,弥补我性描写不足的缺陷。因为我知道,一个美国人在性描写方面,总是比一个中国人更有经验。我与葛浩文教授一九八八年便开始了合作,他写给我的信大概有一百多封,他打给我的电话更是无法统计,我们之间如此频繁的联系,为了一个目的,那就是把我的小说尽可能完美地译成英文。教授经常为了一个字、为了我在小说中写到的他不熟悉的一件东西,而与我反复磋商,我为了向他说明,不得不用我的拙劣的技术为他画图。由此可见,葛浩文教授不但是一个才华横滋的翻译家,而且还是一个作风严谨的翻译家,能与这样的人合作,是我的幸运。

我的第一本翻成英文的书是《红高梁家族》,这本书在翻成英文之前已经被现在中国著名的导演张艺谋改编成电影,并且在西柏林国际电影节上获得大奖,因为电影的关系,这本书知名度最高,在中国,爱好文学的人们提到我的名字,马上就会说:哦,红高梁!

其实,我可以毫不谦虚地说,小说《红高梁家族》在改编成电影之前,已经在当时的中国文坛引起了强烈的反响。首先是张艺谋借了我的光,然后我又借了他的光。

创作这部小说时,我还在大学的文学系学习。那是八十年代初期,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黄金时代,读者们阅读的热情很高,作者们创作的热情更高。那时人们已经不满足于写一个或者读一个用传统的手法写出来的故事,读者要求作家创新,作家在梦里都想着创新。曾经有一个评论家戏言,说中国的作家们就像一群被狼追赶着的羊,这匹狼的名字就叫创新。当时我刚从山沟里出来,连拨号电话都不会打,更没有文学理论素养,所以我的身后也没有创新的狼追赶。我躲在房子里,随心所欲地写着我自己的东西。现在我多少有了一点理论素养,我才知道,真正的创新绝不是一窝蜂地去追赶时绪,而是老老实实地写自己熟悉的东西。如果你是一个有着独特的经历和人生体验的人,你写出的东西就会跟别人的不一样,而所谓新,就是跟别人不一样;你只要写出了跟别人不一样的东西,你也就具备了自己的独特的风格,这就像歌唱一样,训练能够改变的仅仅是你的技巧,但不可能改变你的嗓音。无论怎样训练,乌鸦也不可能像夜莺一样歌唱。在前几次的演讲中,我曾经提到过我的童年生活,当城里的孩子吃着牛奶面包在妈妈面前撒娇时,我与我的小伙伴们正在饥饿中挣扎,我们根本不知道地球上有那么多美好的食物,我们吃得是草根与树皮,村子里的树被我们啃得赤身裸体;当城里的孩子在小学校里唱歌跳舞时,我正在草地上放牧牛羊,因为孤独,我养成了自言自语的习惯。饥饿和孤独是我的小说中的两个被反复表现的主题,也是我的两笔财富。其实我还有一笔更为宝贵的财富,这就是我在漫长的农村生活中听到的故事和传说。

一九九八年秋天,我在台湾访问时,曾经参加了一个座谈,座谈的题目是童年阅读经验,参加座谈的作家们童年时都读了很多书,他们童年时读过的书我至今也没读过。我说,我与你们不一样,你们童年时用眼睛阅读,我在童年时用耳朵阅读。我们村子里的人大部分是文盲,但其中有很多人出口成章、妙语连珠,满肚子都是神神鬼鬼的故事。我的爷爷、奶奶、父亲都是很会讲故事的人,我的爷爷的哥哥——我的大爷爷——更是一个讲故事大王。他是一个老中医,交游广泛,知识丰富,富有想象力。在冬天的夜晚,我和我的哥哥姐姐就跑到我的大爷爷家,围着一盏昏暗的油灯,等待他开讲。我的大爷爷下巴上生着雪白的长胡须,头秃得一根毛也没有,他的头和他的眼睛在油灯的照耀下闪闪发光。我们央求他:“大爷爷,讲个故事吧……”他总是不耐烦地说:“天天讲,那里有那么多故事?走吧走吧,都回家睡觉去吧……”我们继续央求:“讲个吧,大爷爷,就讲一个……”于是他就开讲。现在我能记起来的故事大概有三百个,这些故事只要稍加改造就是一篇不错的小说,而我写出来的还不到五十个,这些故事我这辈子是写不完的,而且,没写出来的故事远比我写出来的精彩,这就像一个卖水果的人总是想先把有虫眼儿的水果卖掉是一样的道理。这样精彩的故事不写出来实在是浪费,所以我准备在适当的时候把我大爷爷讲给我的故事卖掉一部分。

我大爷爷的故事大部分是用第一人称,讲得似乎都是他亲身经历的事,当时我们信以为真,后来才知道他是在随机创作。因为他是乡村医生,经常半夜三更出诊,这就为他创作故事提供了基础。他总是用这样的话开头:前天夜里,我到东村王老五家去给他老婆看病,回来时,路过那座小石桥,一个身穿白衣的女人坐在桥上哭泣。我问她,大嫂,深更半夜的,你一个妇道人家,独自一人,在这里哭什么?那个女人抬起头来——她可真是美丽极了,走遍天下也找不到第二个这样的美人了——这个美丽的女人说:“先生,俺的孩子病了,快要死了,你能去给他看看吗?”我大爷爷说,高密东北乡哪有我不认识的女人?这个女人,肯定是个妖精。我大爷爷问:“你家住在那里?”那女人指指桥下,说:“在那里。”我大爷爷说:“行了,你别装人了,我知道你是桥下那条白鳝精。”那个女人一看机关被拆穿,捂着嘴巴笑笑,说:“又被你看穿了”。然后她一头扎到桥下去了。传说那座石桥下有一条像水桶那样粗的白鳝鱼,就是它变化成人来诱惑我的大爷爷。我们就问:“大爷爷,你为什么不跟她去呢?既然她那样的美丽……”我大爷爷说:“傻孩子们,我去了还能回来吗?”接着他又讲了一个故事:他说不久前的一个深夜里,来了一个人,牵着一匹黑色的小毛驴,手里提着一盏红灯笼,说是家里有急病人。我的大爷爷医德很好,匆忙穿好衣服,跟着那人去了。我大爷爷说月亮出来了,那匹黑色的小驴在月光下像光滑的丝绸一样闪闪发光,那人把我的大爷爷扶到驴上,说:先生,坐好了没有?我大爷爷说坐好了。那人就在驴屁股上拍了一掌。我大爷爷说,你们做梦也想不到那头小毛驴跑得有多么快,怎么个快法?只听到耳边的风呼呼地响,路两边的树一起向后倒了。我们感叹不己,这驴是够快了,跟火箭差不多。我大爷爷说,骑在这样的飞驴上,他知道大事不好了,肯定又碰到妖精了,但究竟是个什么妖精呢?暂时还不知道。我大爷爷打定了主意要看看这到底是个什么妖精。很快,毛驴从空中降落下来,落在了一片灯火辉煌的豪宅里。那个人把我大爷爷从驴上扶下来,然后出来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太太,把我大爷爷引到病人的房间里,原来是一个产妇要生产。乡村医生都是全活,接生对我大爷爷来说也不是一件难事。于是我大爷爷就挽起袖子,给那个产妇接生。我大爷爷说那个产妇长得也很漂亮,走遍天下也找不到第二个这样的美人了——这是我大爷爷的习惯句式——这个产妇不但长得美,而且生育的能力惊人,我大爷爷刚接下一个毛茸茸的小孩,又一个小孩子露出头来,我大爷爷想:雌,是对双胞胎!但又一个毛茸茸的小孩子露出头来,我大爷爷想原来是三胞胎,又有一个毛茸茸的小孩子露出头来,就这样一个一个又一个,一连生了八个。都是毛茸茸的,都拖着一条小尾巴,可爱极了!我大爷爷恍然大悟,大喊一声:狐狸!这一声喊不要紧,只听到一阵鬼哭狼嚎,眼前漆黑一片,我大爷爷情急之下,张嘴咬破了自己的中指——据说此法可辟邪——这才发现,自己竟然在一座坟墓里,眼前是一堆毛茸茸的小狐狸。大狐狸跑了。

……

P134-140

后记

承蒙香港《明报月刊》的各位同仁齐心襄助,本书才能在短时间内如期出版。在这里,有必要一一罗列他们的名字:张晓卿先生、潘耀明先生、彭洁明小姐、于浣君小姐、陈芳、叶国威等;他们为本书的组稿、统筹做了很多辛勤的工作,在此致以诚挚的感谢。

莫言先生、马悦然先生、王德威先生、刘再复先生、严家炎先生、葛浩文先生、陈思和先生、陈平原先生、陈文芬老师、陈安娜老师、陈颖老师、林丽君老师等为本书分别撰写了精彩的文章,使本书增色良多,在此也诚挚地感谢各位师长。

本书的封面设计师汪要军先生,接连几个晚上陪我坚持到很晚。版式设计师但汉琼、陈淑平,连续一个又一个通宵……可以说,没有大家的齐心协力,就没有本书的及时出版。

本书使用了大量图片。因时间仓促,部分图片的拍摄者尚未联络得上。望见书后及时与我社联系,以便奉寄薄酬及样书。

再次感谢大家的辛劳。

编 者

2012年11月22日

目录

第一编 现场

 莫言诺奖授奖词:

 他有技巧地揭露了人类的最阴暗面,生动的

 向我们展示了一个被遗忘的农民世界

 文-瓦斯特伯格-瑞典文学院诺奖委员会主席

 莫言诺贝尔晚宴答谢词:这一切很像一个童话

 文-莫言

第二编 文学世界的莫言

 力避自己成为鲨鱼

 文-莫言

 文学世界的莫言

 文-潘耀明-《明报月刊》总编辑

 莫言的清冷

 文-潘耀明-《明报月刊》总编辑

第三编 大家说莫言

 再说“黄土地上的奇迹”

 文-刘再复-旅美学者

 中国大地上的野性呼唤

 文-刘再复-旅美学者

 赤子莫言

 文-刘再复-旅美学者

 黄土地上的奇迹

 文-刘再复-旅美学者

 莫言创作成就及其获奖意义

 文-陈思和-著名学者

 你读莫言了吗?

 文-陈平原-香港中文大学教授

 “狂言妄语即文章”

 文-王德威-美国哈佛大学教授

 有感于莫言获诺奖

 文-严家炎-北京大学资深教授

 金庸说莫言获诺奖:这是“中国人的光荣”

 文-任碹 整理

 文学没有获奖配方:专访莫言谈诺贝尔奖

 文-许戈辉主持 于浣君整理

 中国文学的知音:访瑞典翻译陈安娜

 文-陈芳-《明报月刊》执行编辑

 黑孩的诗心:莫言中短篇小说的独特美感

 文-陈文芬-作家、翻译家

 解读莫言

 文-陈颖-美国文博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及东亚文学系副教授

 又惊又喜之后:莫言公开记者会答问录

 文-叶国威-《明报月刊》资深编辑

第四编 莫言说自己

 饥饿和孤独是我创作的财富:莫言自述之一

 文-莫言

 福克纳大叔,你好吗:莫言自述之二

 文-莫言

 我在美国出版的三本书:莫言自述之三

 文-莫言

 我的《丰乳肥臀》:莫言自述之四

 文-莫言

 文学与我们的时代:莫言自述之五

 文-莫言

附编

 南坡居士与台湾小妖:记马悦然与陈文芬

 文-莫言

 此POW非彼POW

 文-葛浩文、林丽君-汉学家、翻译家

编后记

内容推荐

《文学与我们的时代:家说莫言莫言说自己》介绍了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半生为文、为人的传奇经历;收录了学术界对莫言荣获诺奖的各种评论,以及莫言数篇自述文章。

《文学与我们的时代:家说莫言莫言说自己》由任瑄编著。

编辑推荐

任瑄编著的这本《文学与我们的时代:家说莫言莫言说自己》是香港《明报月刊》2012年11月号“莫言专辑”的文章合集。包括两部分:1、学术界对莫言荣获诺奖的各种评论,有严家炎、陈平原、陈思和、王德威、刘再复、马悦然、陈文芬、潘耀明等文化大家等的多篇文章;2、莫言自己的数篇自述文章,讲述了莫言自己半生为文、为人的传奇经历。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文学与我们的时代(大家说莫言莫言说自己)/人民日报名家评说系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任瑄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日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1514981
开本 16开
页数 18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00
出版时间 2013-01-01
首版时间 2013-01-01
印刷时间 2013-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3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6=76
丛书名
印张 12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69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14: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