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味觉的记忆(孙兆国的私家厨房)
内容
试读章节

味蕾记忆

四喜烤麸是上海最寻常的家常菜,食材简单,做法也简单,基本上人人都会,似乎从寻常巷陌,到私家玉筵,随处都少不了这道朴实的身影。

要说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味蕾记忆,如豆汁之于北京、云吞面之于广州,上海的味蕾记忆,我投四喜烤麸一票。我从厨以来,见过不少在海外生活多年的上海人,回乡之际,特意到地道的沪上小馆点上一道四喜烤麸.等菜一上桌,那种迫不及待的心情,即便吃得津津有味,却缓而又慢,就像是认真地咀嚼着童年时熟悉的味道。

朋友的女儿在北京漂泊多年.对四喜烤麸也有着自己的坚持。妈妈从小给她做烤麸。都是先蒸再洗再水煮,反复几次下来,晾干了再用油煎,简单的一道菜.做下来也要一下午的时光。妈妈说餐厅里的师傅哪有工夫这么细致地处理烤麸,里面的脏东西和酸味儿不都吃到嘴里去了?所以,这位朋友的女儿在北京从来不吃烤麸,只有回到上海的家才会吃。味蕾的记忆深深地锁住了乡愁。结缘

四喜烤麸这道菜,就是我跟上海师傅学到的一道菜。地道的上海菜。

“一盒烟换来人生第一道菜”——当时的我对于上海是充满想象和期待的,所以,遇见这几个上海师傅真像是遇见了“一代宗师”一样.赶紧买了一盒好烟孝敬师傅,讨教做法。其实现在想起来,这道菜的做法在上海算得上是人人皆知的,也没有什么严格意义上的“秘方”可言,不过,当年上海来的师傅还是一五一十地仔细传授给我做法.包括刀工的讲究、下料的顺序等.我都用本子详细记下。即使到了今天,我也依然保持着这个习惯。

在上海做厨师,四喜烤麸是首先要学的一道“看家菜”。有一个故事可以告诉我们四喜烤麸在上海究竟是一道多么看家的菜。据一位上海的老食客讲,烤麸有一个谐音叫作“靠夫”,实际上说的就是新中国成立前上海的女人结了婚以后,多半就不上班了,在家靠老公吃饭,每天打麻将、做家务、烧菜。那么烤麸作为最重要的一道家常菜,自然起到了一个“拴住男人的胃”的重要作用,所以说上海女人要想“靠好夫”,先要学会“烤好麸”。

烤麸又叫作面筋,面筋有两种:一种是油面筋,在北方比较流行:另一种就是烤麸用到的水面筋。20世纪90年代我在北方工作,当时由于国家领导人是上海人,所以全北京都疯狂地流行吃上海菜,很多菜馆都会做四喜烤麸这道菜,但是真正做得好的菜馆并不多,原因有两个:第一是因为北方的面筋制作工艺没有上海那么讲究,做出的面筋没有嚼劲:第二是北方人的口味比较重,不会像上海本地喜欢做出这么甜的口味。

四喜烤麸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作四鲜烤麸,叫四喜是为了讨一个口彩,但我觉得四鲜更能够突出这道菜的特点,因为笋、木耳、黄花菜、香菇这四种东西的搭配,少了任何一种都无法做出这种独特的鲜味,所以食材之间的巧妙搭配,会产生让人意想不到的效果。相反,如果搭配得不好,就会变得让人难以下咽。比如黄酒是本帮菜里面必不可少的调味品,但是上海人烧素菜是绝对不会用黄酒的.因为它和菜反应之后是会发酸的。

大家都知道上海人烧菜喜欢放糖,但其实有四种东西是绝对不可以放糖的:菠菜、豆腐、卷心菜和韭菜。又比如皮蛋和红糖是绝对不可以放在一起的.那时候有厨师讲一句老话很不雅,叫作最难吃莫过于“皮蛋拌红糖”。20世纪70年代末的农村,当时条件比较差,有个人用鸡蛋和糖精混着吃,吃完整个人身体都僵硬了,差点儿送命。所以食物的搭配首先是要符合身体的需求,为健康考虑,其次就是合理的搭配可以配出不一样的味道。

P55-58

书评(媒体评论)

他贵为烹饪大师,却不忘初心,处处留意家常小菜的细节,并把它一记录在心,再用平实、流畅的文字讲述出来,让人读后有阅尽繁华、返璞归真的惊喜。

——陈晓卿《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

我喜欢孙兆国师傅对自己的定位——“我是一名厨师”。一个厨师自始至终把自己当作一个厨师,是在践行这种精神之根本,亦是一个好厨师的开始。

——董振祥

对于像孙兆国这样一个功成名就、头顶重重光环的名厨来说,仍然能在这等家常小菜上用心,我相信是因为他的故土一直在为他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

——沈宏非

孙中山先生说:“夫悦目之画,悦耳之音,皆为美术,而悦口之昧,何独不然?是烹调者,亦美术之一道也。”伟人如是说,厨师当得起烹饪艺术家的称号。而在我眼里,孙兆国先生就是这样的一位艺术家。

——董克平

用厨房电器还原最本真的味道,用本真味道温暖最真切的情感。

——付朝霞,西门子家电大中华区市场部总监

后记

海纳百味 包容人生

前言里讲了很多我对厨师以及上海菜的理解。后记里,我想给大家讲讲我自己的一些成长经历,如伺从一个年轻人成为一个厨师,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发或者思考。

大约三十年前,我还是家乡安徽的一名“吃货”,当时我对任何吃的东西都很感兴趣,而且愿意尝试各种不同的食材和吃法。

每年新收麦子时,都可算是我的一次狂欢。看着沉甸甸的麦穗、饱满的小麦颗粒,我第一时间想到的绝不是收麦时弯腰到酸疼的苦和累,而是一次品尝麦子原香的极佳机会。小麦被收割后,晒上几天,在场上脱了粒,一粒粒饱满的麦粒透出圆润的色泽,颗颗如包了浆的小宝石。

二三十年前,作为上海人极爱的饮品麦乳精,几乎是一代人的童年记忆,其风靡的原因无非是在于它独特的口感。但和麦仁相比,麦乳精里那股麦子的原味可谓是“弱爆了”。大抵是经过了处理,所以既不浓重,又过于甜腻,缺乏了几分自然的味道。

除了麦仁外,家乡能找到的任何食材,都是我的“口福”。对烹调的兴趣,也是由此时发自内心地逐渐养成的。父母则多有埋怨,说我在家里费了柴、费了油,大多时候鼓捣出来的“美食”也并不为大家所接受和赞赏。但对我来说,这个过程则是一种享受。

飘雪的冬日里。我架了锅,倒了半锅的油,偷偷地拿了家里换钱的鸡蛋打成液,裹上土豆片,围着火炉边取暖边享用着油炸土豆片。家里实在拿我没办法,又觉得我再这样下去会有些养不起,于是父母开始用他们的智慧来解决这个问题。中国的老人们,都是希望儿女能够有一技之长的。所以,学厨师这个想法开始在父母的嘴里出现,也在我的脑海里冒了头。

只是,略显残酷的是,家无余粮,经济条件很是窘困。而当时学厨,无非是两条路:一条是去外地的烹饪学校,但这对经济有比较高的要求,而且我也不确定能在当时刚起步的一些烹饪学校学到多少东西。另外一条路就是投师,到一些比较著名的馆子去,学徒三年,两年还师恩,等于替馆子工作五年时间,不拿薪水,还要看你够不够机灵,有没有天赋,才能确定你是否能学会师傅拿手的本领。并且,即便你愿意这么做,一些比较著名的师傅。挑选学徒也是极为严格和挑剔的,没有人情和面子摆在那里,很少有师傅愿意带徒弟。更多的师傅愿意把自己的手艺传给自己的家人,作为他们将来混社会的一个“金饭碗”。

人最纠结的事,不是没有梦想、没有兴趣,而是有了梦想和兴趣,却没有去追逐它的途径。那时候的我颇为消沉了一段时间,做什么都兴趣寥寥,打不起精神来。最终,我还是决定拼一下,所以选择了唯一能够触碰到的方式——当时十里八村,办红白喜事,还是在家开流水席的居多。几乎每个乡镇,都有固定的班子和有些名望的掌勺师傅。  ……

再换个思路来说,面筋具备着海绵一样的特性,有着强大的包容能力以及吸纳能力,它能够把其他配菜的特点和味道吸纳进来,为自己所用,最终成就自己的绝味。那么人,其实也应该从这道菜里有所收获:做一个像海绵一样的人,懂得吸纳和包容,能够看到并且吸收别人的长处和优点,把身边人的优势最终都集中在自己的身上,那么这个人,只要给予他时间,就一定能够成长为一个了不起的人。

现在每次家宴,或者同乡,我都会给亲戚朋友烧一些上海菜,家里的亲朋和孩子们都很喜欢。但其实我更想他们品出这些菜背后的味道,明白我每次必做这些菜的深意。生活酸酸甜甜,不一而足;人生起起伏伏.曲折波澜,自己是做主料还是做配料,甚至是做佐料;自己把日子过成一道珍馐美味,活成人人称赞的爽口小菜,还是变成罕有人问津的、缺乏营养、没有口感的失败菜品,其实都在于你自己的感悟、自己的摸索、自己的把握。一个感悟,一个态度,一种生活的姿态和方式,也是一种独有的品位。

目录

传承美食的精神叫作以心传心

不忘初心

厨师也是艺术家

厨师的修行

一些关于厨师的经验

关于上海菜

四喜烤麸

生炒糖醋排骨

腌笃鲜

银鱼跑蛋

响油鳝糊

松子黄鱼

糟三样

老上海油爆虾

熏鱼

马兰头香干

酱鸭

目鱼烤蛋

油爆蚕豆

老上海水果羹

海纳百味 包容人生

序言

厨师的修行

晚来听夜雨,能饮一杯无?屋外下着瓢泼大雨,雨中夹杂着鸡蛋大小的冰雹砰砰作响。许久没有如此闲适了。在这样的雨夜倒上一杯酒,慢慢品啜,就着孙兆国师傅给我的一沓《味觉的记忆》的书稿。翻看书中孙兆国师傅的照片,才发现孙兆国在我印象中英俊帅气的形象,早已沾染了些许的烟火气。特别是下巴上留着的那一簇小胡子.让我想起了留着同样胡子的西班牙甜品大师Paco。只有手艺高妙的师傅才会留有这样的小胡子!

看着书中各种“味蕾记忆”——“四喜烤麸”“糖醋排骨”“松子黄鱼”……忽然想,一个成功师傅基本的经历是什么?孙兆国在这本书里给出了答案,那就是“见识”。过去旧社会饭馆里的厨师,比如北京“八大楼”的大师傅们,一辈子到头来,手艺上有了独门秘籍,也就是“拿手菜”,但终究也只能止步于此。在那个年代,他们走不出厨房那旮旯大的地儿。要想知道外面的味道、“吃主”的喜好,全凭顾客的“挑刺儿”。但现在不一样了,社会上已经基本没有了这样的“吃主”,他们也说不出滋味的门道。再者,当代厨师有了更大的自由。一个好厨师要想在厨艺上精进,除了听“吃主”的心得,更重要的是去见识,去全国各地,去世界各地。

“见识”对于一个厨师来说,和拜师同等重要。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修行”是什么?一是在厨房里磨砺自己的技艺,二是走出去。一个有见识的厨师,能够融会贯通,汇集各种菜系的精妙之处,更能够将世界上最新的理念和技艺为我所用,站在更高的地方用更广阔的视角看自己。站得高了,看的东西多了,厨艺的元素自然就丰富了!

我喜欢孙兆国师傅对自己的定位——“我是一个厨师”。到目前为止,我也一直把自己定位为一个厨师,虽然周围朋友们会给我这样那样的头衔。一个人做点儿事情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把这件事情做好。我曾经写过一篇名为《寿司之神神不神》的文章,日本的寿司师傅小野二郎,一辈子做寿司,成就了自己“寿司之神”的地位。从小野二郎身上,我看到了匠人精神,不知疲倦地追求,每天为比前一天精进一点几而努力。一个厨师自始至终把自己当作一个厨师,是在践行这种精神之根本,亦是一个好厨师的开始。

内容推荐

《味觉的记忆(孙兆国的私家厨房)》是一本关于地道上海菜的烹饪美食书。作者孙兆国先生为中国烹饪大师、国家级高级评委、法国美食协会会员,曾作为中央电视台各类美食节目的专家评委及导师,也是传统上海菜的继承者。

书中,他不仅教给大家14道传统上海菜,无论从选材用料还是烹饪过程,神之手的贴心提醒,无不体现出一位资深美食家的细心与对美食及生活的热爱,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编辑推荐

顶级厨师孙兆国教你在家烹制14道最地道的上海菜,海派饮食文化最精华的展现。

《味觉的记忆(孙兆国的私家厨房)》不仅仅图片精美、印刷细腻,而且字里行间,食材、菜谱里的故事也一一道来。打开书,为你奉上一场老上海的温暖家宴,寻找那儿时的味道。

《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陈晓卿,美食家沈宏非、董振祥、董克平诚意推荐。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味觉的记忆(孙兆国的私家厨房)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孙兆国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50262799
开本 16开
页数 23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80
出版时间 2016-03-01
首版时间 2016-03-01
印刷时间 2016-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生活休闲-烹饪美食-家常菜谱
图书小类
重量 0.434
CIP核字 2015226220
中图分类号 TS972.182.51
丛书名
印张 15.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5
167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16:1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