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法则奠基(科赫与细菌学)/医学大神 |
内容 | 内容推荐 本书主角是与巴斯德共享盛名的细菌学始祖科赫及其细菌学理论。科赫因发现炭疽杆菌、结核杆菌和霍乱弧菌而出名,发展出一套用以判断疾病病原体的依据——科赫氏法则。以他命名的科赫奖是德国医学最高奖,而他本人是最早的诺贝尔奖得主之一。本书呈现就是他成就卓越的一生。 目录 扑朔迷离微生物 草舍神童 成家立业 显微镜下 初露锋芒 科赫法则 北非角力 玉璧微瑕 晚节 科赫年表 参考文献 导语 科赫(Robert Koch),伟大的德国医学家。 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获得者。生于1843年,1866年毕业于德国哥廷根大学医学院。毕业后先是在军队中当随军医生,普法战争后在东普鲁士一个小镇当医生。正好这个地区的牛发生了炭疽病,他便对这种疾病进行了认真细致的研究。他在牛的脾脏中找到了引起炭疽病的细菌,并且把这种细菌移种到老鼠体内,使老鼠相互感染了炭疽病,最后又从老鼠体内重新得到了和从牛身上得到的相同的细菌。这是人类第一次用科学的方法证明某种特定的微生物是某种特定疾病的病原。而且,他用血清在与牛体温相同的条件下在动物体外成功地培养了细菌。因为这项重大贡献,科赫在1880年被聘任到德国柏林的皇家卫生局工作,1885年又担任了柏林大学卫生学教授和卫生研究所的所长。1882年科赫发现了引起肺结核的病原菌,而肺结核在当时是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他用血清固体培养基成功地分离出结核分支杆菌,并且接种到豚鼠体内引起了肺结核。1883年科赫还在印度发现了霍乱弧菌…… 本书讲述便是这位细菌学医学大神的生平故事。 精彩页 耆那教是印度一门宗教,比佛教更古老,在印度本土影响也比佛教更大。耆那教的鼻祖叫筏驮摩那(Vardhamsna),生活在两千五百年前,他说过一句很有洞察力的话:世间除了我们能看到的飞禽走兽,在水里、火里和土里,还有一些人眼看不到的微小生命。 这或许可以算作最早一句谈论微生物的话语。 不过,筏驮摩那这个见解多半是基于哲理思辨而非对生活的观察,不然他不会说火里也有微生物。耐热的嗜热菌也只能承受一百二十摄氏度,而火焰,就算是温和的炭火,温度也轻易能到三百度之上,那里面是几乎什么微生物都待不住的。 古罗马大学问家瓦罗(Marcus Terentius Varro,前116一前27)的猜测更像是来自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他在《论农业》里说:“在沼泽地周围的时候须多加注意,那里生长着某些微小活物,我们的眼睛看不见它们。它们能在空气里飘浮,能从人的口鼻进入身体,引起严重的疾病。” 瓦罗的这个概念太超前,在没有显微镜的时代,没人会把这种话当真。说到疾病,大家觉得主要是天谴,不然就是某种邪气或是毒物侵扰。他口中的微小活物,既然连眼睛都看不见,那么小的东西,犯得着害怕? 公元1020年,波斯的阿维森那(Avicenna,980—1037)猜测说,结核病可能是传染病。他说这话应该是基于临床观察,但波斯医学仍然是思辨性质,没有做实验验证的习惯,所以睿智如阿维森那,也没能拿出有说服力的依据,自然对后世也没产生多大影响。 1546年,意大利医生弗拉卡斯特罗(GirolamoFracastoro,约1478—1553)的猜测开始有了比较切实的线索。他看到一些疾病不发则已,一发流行,而那些天谴或是瘴气的说法,跟他看到的临床现象不符,就自己观察流行病的传播规律,然后提出一个理论,说这些流行病是由一些很细小的物体引起的,他把这种小东西叫作孢子。孢子进入人体就能让人生病,如果病人跟别人握手或是亲吻,就会把孢子“过”到别人身上,让下一个人生病。孢子很小,可以随风飘飞,所以有时候,一个人从来没跟病人有过直接接触,却也会染病,那是因为他被空气里飘浮的孢子侵袭了。 十七世纪七十年代,荷兰布商列文虎克(AntoniePhilips van Leeuwenhoek)用自己的独家秘技制作出高倍(可能高达二百倍)单镜头显微镜,看到微生物,还连文带图写了一系列很详尽的报告发给英国皇家学会。列文虎克不是科学家,只是个业余爱好者,所以他不懂拉丁文,甚至不懂英文。他的那些报告都是用荷兰语写的,里面有一多半是各种唠叨,比如他提到邻居老约翰没教养,因为看到自己从池塘里捉青蛙而口出恶言,觉得对方相貌这么丑陋还不能理解自己的研究爱好,很想骂他一顿。这样的报告搁如今,可能马上会被编辑扔进字纸篓,但皇家学会不但没有嫌弃,反而不断鼓励他多多来信,就因为他的显微镜放大倍数独步天下,他看到的东西,全地球没第二个人能看到。 列文虎克怎么能做出这么好的显微镜,是连俄国沙皇都拿不到的机密,所以皇家学会不计较他的唠叨,只要他继续观察、继续写报告就好。列文虎克报告的那些微生物,虽然别人看不到,但低倍数的景象,学会里很多人都熟悉,凭职业眼光他们知道,此人看到的确实是真实景象。因为这些报告,从那以后,微生物的存在就不再有人怀疑。 我们后来知道,他看到的这些小生命意义非同小可,但当时没人意识到这一点。很多年过去了,大多数人还是没把显微镜跟医学联系起来,只觉得那是个有趣的玩具,或许能对植物分类有所帮助,没什么别的实用价值。 十八世纪,欧洲启蒙时代到来,科学知识逐渐积累,为新的观察和思考提供了养分。一些联想丰富的人,回想起古代的一些说法,比如瓦罗和弗拉卡斯特罗说的那种微小活物,再想到列文虎克报告的微生物,然后回顾一下最近观察到的流行病规律,几方面的知识这么一联系,就提出一个问题:引起流行病的,会不会是这些微生物? 这么想的人里面,有一位是巴斯德(Louis Pasteur,1822—1895),法国化学家。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巴斯德不停呼吁,说微生物能让人生病。 巴斯德不是医生,没能用具体实验证明微生物和疾病之间肯定是因果关系而不是并发关系…… P2-5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法则奠基(科赫与细菌学)/医学大神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朱石生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新星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13337557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143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70 |
出版时间 | 2020-01-01 |
首版时间 | 2020-01-01 |
印刷时间 | 2020-04-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112 |
CIP核字 | 2019217516 |
中图分类号 | K835.166.15-49 |
丛书名 | |
印张 | 4.75 |
印次 | 2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165 |
宽 | 115 |
高 | 7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