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太阳照常升起(全译插图本)(精)/世界文学名著典藏
内容
编辑推荐

马恩斯是一个美国青年,因在战争中受伤而失去了性能力。战后,他在巴黎做记者时与来自英国的阿施利夫人相爱,却不能与她结合,常常借酒消愁。阿施利夫人与其他许多美国青年一样追求及时行乐。后来,他们一起去西班牙看斗牛。阿施利夫人迷恋上了比她年轻15岁的斗牛士,但最后由于年龄悬殊,顾及斗牛士的前程,忍痛离开了他,再次回到马恩斯身边……

欧内斯特·海明威创作的《太阳照常升起(全译插图本)(精)》展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青年的生存状态和迷茫的心理,非常具有代表性,深受不同时代读者的喜爱。不同的青春,同样的迷惘,然而,青春会成长,迷惘会散去,黑夜过后,太阳照常升起。

内容推荐

《太阳照常升起(全译插图本)(精)》是欧内斯特·海明威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太阳照常升起(全译插图本)(精)》作者藉此成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言人,并以此书开创了海明威式的独特文风。

马恩斯是一个美国青年,因在战争中受伤而失去了性能力。战后,他在巴黎做记者时与来自英国的阿施利夫人相爱,却不能与她结合,常常借酒消愁。阿施利夫人与其他许多美国青年一样追求及时行乐。后来,他们一起去西班牙看斗牛。阿施利夫人迷恋上了比她年轻15岁的斗牛士,但最后由于年龄悬殊,顾及斗牛士的前程,忍痛离开了他,再次回到马恩斯身边……

试读章节

“迈克尔有信来吗?”

“今天来过一封。”

“再见,先生。”伯爵说。

我来到店外人行道上,朝着圣米歇尔大街走去。走过洛东达咖啡馆门前的桌子,那里依然高朋满座;远看马路对面的多姆咖啡馆,那里的桌子一直摆到人行道的边上。有人在一张桌旁向我摆手,我没看出是谁,径直往前走去。我想回家。蒙帕纳斯街头悄无人迹,拉维涅餐厅已经关上店门,一些人在丁香园咖啡馆门前垒桌子。我从奈伊元帅的雕像前走过,在弧光灯照耀下,它矗立在长着嫩叶的栗子树丛中。基座摆着一个枯萎的紫红色花圈。我停住脚仔细端详,上面刻着:波拿巴主义者组织敬建,某年某月,我已经忘了。奈伊元帅的雕像看上去很威武:脚蹬长靴,在七叶树嫩绿的叶丛中举剑示意。我的住所就在大街对面,顺着圣米歇尔大街再走一段。

门房里亮着灯,我敲了敲门,女看门人把我的邮件递给我。我祝过她晚安,然后上楼去。一共有两封信和几份报纸。我在饭厅煤气灯下看了一眼,信件是美国来的。一封是银行的对账单,上面写着余额2432.60美元。我拿出支票簿,扣除本月一号以来开出的四张支票的金额,发现还有1832.60美元存款,我把这个数字记在对账单的背面。另一封是结婚请柬:阿洛伊修司·科尔比先生及夫人宣布他们的女儿凯瑟琳结婚——我既不认识这位姑娘,也不认识跟她结婚的那个男人——这张喜帖想必已经发遍全市了。这名字很怪,我确信,我不会忘记任何一个叫做阿洛伊修司的人,这是一个地道的天主教名字。正如齐齐有一个希腊公爵的头衔一样,请柬上方印着一个纹章的顶饰。还有那位伯爵也很有意思。波莱特也有个头衔——阿施利夫人。去他娘的波莱特!去你的,阿施利夫人!

我点上床头的灯,关掉饭厅里的煤气灯,打开那几扇大窗。床远离窗户,我在开着窗户的床边坐下,脱掉衣服。外面,一辆夜班电车在轨道上打门前开过,运送蔬菜到菜市场。每当夜里失眠,这声音就响得很烦人。我一面脱衣服,一面望着床边大衣柜镜子里的自己。屋里的陈设属于典型的法国风格,我想也很实用。偏偏那个部位受了伤,真滑稽。我穿好睡衣,钻进被窝,拿过那两份斗牛报,拆开封皮。一份是橙色,另一份是黄色的。两份报的新闻往往大同小异,所以不管先看哪一份都会使另一份不用看了。《牛栏》报办得好点儿,就先看这一份吧。我从头到尾看了一遍,包括读者小信箱和谜语笑话栏目,然后把灯吹灭。我想大概能睡着了。

我的脑子开始天马行空,想到这块多年的心病。唉,在意大利那条被人当作笑柄的战线受了伤还溃逃,真丢脸呐。在意大利的医院里,我们这类人可以组成一个团体了,这个团体有个很滑稽的意大利名字。我不知道其他那些意大利人后来怎么样了。上校联络官来慰问我,是在米兰总医院的庞蒂病房,隔壁的大楼是藏达病房,有一尊庞蒂(或许是藏达)的雕像。真是滑稽,这大概是滑稽透顶的事情了。我全身绑着绷带,但有人把我的情况告诉了他,他就做了一番了不起的演说:“你,一个外国人,一个英国人(任何外国人在他眼里都是英国人),做出了比牺牲生命更为重大的贡献。”讲得多精彩啊!我真想把这番话裱糊起来挂在办公室的墙上。他一点没笑,我猜他是在设身处地地替我换位思考呢。“多么不幸!多么不幸!”

过去我似乎从未意识到这一点,现在我尽量把它看淡些,只求不要给别人带去烦恼。后来我被送到了英国,如果没有遇到波莱特,我可能永远都不会有任何烦恼。依我看,她只想追求她不可能得到的东西。唉,人就是这样,叫人都见鬼去吧!天主教会倒有方法来处理这一切,妙绝了,反正是一番大道理吧。不要去想它。哦,好一番大道理。今后就试试看吧。试试看吧。

我睡不着,只顾躺着踅摸,心猿意马的。接着我就无法控制自己,开始想起波莱特来,于是其他的所有念头都消逝了。我思念着波莱特,思路不再零乱,好像开始顺着柔滑的水波浮游。这时,我突然哭了起来。哭了一会儿,感到轻松了些,躺在床上倾听沉重的电车从门前经过,沿街驶去,然后我进入了睡乡。

我醒过来时,听见外面有人在吵闹。我听着,觉得有个声音很耳熟,就穿上晨衣向门口走去。看门的在楼下嚷嚷着,火气很大。我听见提到我的名字,就朝楼下喊了一声。

“是你吗,巴恩斯先生?”看门的喊道。

“是的,是我。”

“这里来了个不知道要搞什么名堂的女人,把整条街都吵醒了。深更半夜这样嚷嚷,真不像话!我告诉她你睡着了,她说一定要见你。”

这时我听见了波莱特在说话。刚才睡得迷迷糊糊的,还以为是乔杰尔特呢;可没弄懂是怎么想出来的,她哪能知道我的地址啊。

“请你让她上来好吗?”

波莱特走上楼来,她喝得醉醺醺的。“真是愚蠢。”她说,“惹起了好一阵争吵。嗨,你没有睡觉吧,是吗?”

“那你看我在干什么?”

“不知道。几点钟啦?”

我看看钟,已经四点半了。“连时间都过糊涂了。”波莱特说,“嗨,能不能让人家坐下呀?别生气,亲爱的。刚离开伯爵,他送我来这儿的。”

“他这人怎么样?”我拿出白兰地、苏打水和两个杯子。

“只要一丁点儿。”波莱特说,“别把我灌醉了。伯爵吗?没错儿!他跟我们是同一类人。”

“他真是个伯爵?”  “祝您健康。我想真是的吧。不管怎么说,不愧是位伯爵。多懂得人情世故啊,不知道他从哪儿学来这一套的。在美国开了好多家连锁糖果店。”

她举起杯子抿了一口。

“你想想,他把糖果店叫做‘连锁’或者类似‘连锁’这样的名称。把它们全串联在一起。给我讲了一点,太有趣了。不过他跟我们是同一类人。啊,说真的。毫无疑问,这总是错不了的。”

她又喝了一口。P27-29

序言

欧内斯特·海明威是家喻户晓的文学大师。不仅是文学爱好者,即便是一般的学生读者对于他的作品也已经是耳熟能详。而除了大家所熟知的《老人与海》,《太阳照常升起》可能是海明威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了。

《太阳照常升起》与《老人与海》、《永别了,武器》和《丧钟为谁而鸣》一起被人们并称为海明威四大小说(本社于2012年出版了这四部小说的合集)。这部作品在文学领域取得的最大的成就就是开创了“迷惘的一代”这个流派。

所谓“迷惘的一代”(The Lost Generation)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一个文学流派。20世纪20年代初,侨居巴黎的美国女作家格·斯泰因对海明威说了一句:“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后来海明威把这句话作为他第一部长篇小说《太阳照常升起》的题词,“迷惘的一代”从此成为当时这一批并没有严格的组织的作者的代名词。当然,最后海明威也并不太接受这个标签,他就非常不屑地说过:“让她(斯泰因)说的什么迷惘的一代那一套跟所有那些肮脏的随便贴上的标签都见鬼去吧。”这里的“迷惘”,是指他们共有的彷徨和失望情绪。“迷惘的一代”尽管是一个短暂的潮流,但它在美国文学史上的低位却是非常高的。《太阳照常升起》是这个流派的开山之作,而海明威自然成了“祖师”了。在海明威之后,还有福克纳(1897-1962)、约·多斯·帕索斯(1896-1970)和诗人肯明斯(1894-1962)等人为这个流派的成就添砖加瓦。

“迷惘的一代”的产生背景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年轻人,他们曾怀着民主的理想奔赴欧洲战场,目睹人类空前的大屠杀,经历种种苦难,深受“民主”、“光荣”、“牺牲”口号的欺骗,对社会、人生大感失望,故通过创作小说描述战争对他们的残害,表现出一种迷惘、彷徨和失望的情绪。这一流派也包括没有参加过战争但对前途感到迷惘和迟疑的20年代作家,如菲兹杰拉德、艾略特和沃尔夫(1900-1938)等。特别是菲兹杰拉德,对战争所暴露的资产阶级精神危机深有感触,通过对他所熟悉的上层社会的描写,表明昔日的梦想成了泡影,“美国梦”根本不存在,他的人物历经了觉醒和破灭感中的坎坷与痛苦。沃尔夫的作品以一个美国青年的经历贯穿始终,体现了在探索人生的过程中的激动和失望,是一种孤独者的迷惘。迷惘的一代作家在艺术上各有特点,他们的主要成就闪烁于20年代,之后便分道扬镳了。

《太阳照常升起》是海明威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体现了“迷惘的一代”文学的基本特征,实际上是这个流派的宣言,塑造了“迷惘的一代”的典型。小说描写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一群流落巴黎的英、美青年的生活和思想情绪。主人公杰克·马恩斯的形象带有作者自传的成分,体现了海明威本人的某些经历和他战后初年的世界观以及性格上的许多特点。他是个美国青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负了重伤,战后旅居法国,为美国的一家报馆当驻欧记者。他在生活中没有目标和理想,被一种毁灭感所吞食。他热恋着勃莱特阿施利夫人,但负伤造成的残疾使他对性爱可望而不可即,不能与自己所钟情的女人结合。他嗜酒如命,企图在酒精的麻醉中忘却精神的痛苦,但是这也无济于事。巴恩斯的朋友比尔对他说:“你是一名流亡者。你已经和土地失去了联系。你变得矫揉造作。冒牌的欧洲道德观念把你毁了。你嗜酒如命。你头脑里摆脱不了性的问题。你不务实事,整天消磨在高谈阔论之中。你是一名流亡者,明白者?你在各家咖啡馆来回转悠。”都是人生角斗场上的失败者,但他们不是逆来顺受的“小人物”,而是有着坚强的意志,从不抱怨生-活对他们残酷无情,从不唉声叹气。然而他们都只相信自己,只领先自己来进行孤军奋战。

小说的结尾笼罩着浓重的悲观主义和哀伤痛苦的情调:他们注定是孤独的,不能结合在一起,只能幻想中求得安慰。

《太阳照常升起》发表以后,“迷惘的一代”文学的影响剧增,迅速扩展到许多欧洲国家。一九二九年是个流派大丰收的一年,问世的长篇小说有海明威的《永别了,武器》、英国作家理查德奥尔丁顿的《英雄之死》和德国作家埃利希雷马克的《西线无战事》。这些作品是“迷惘的一代”文学的最高成就。《永别了,武器》对海明威个人来说,标志着他的创作向前迈出了一大步。他在这里着重解决的是“迷惘的一代”形成的历史条件问题,是帝国主义战争对一代人的摧残的问题。如果说海明威在《太阳照常升起》中竭力回避人的命运和社会之间的关系的问题,那么在《永别了,武器》中则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这个问题提到首位,把揭露的矛头直接指向帝国主义战争。但这部作品跟《太阳照常升起》一样,也不免宣扬消极遁世的思想,流露出浓厚的悲观主义。这是“迷惘的一代”文学不可克服的矛盾。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太阳照常升起(全译插图本)(精)/世界文学名著典藏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欧内斯特·海明威
译者 周舟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5464163
开本 32开
页数 219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166
出版时间 2013-06-01
首版时间 2013-06-01
印刷时间 2013-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6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712.45
丛书名
印张 7.625
印次 1
出版地 湖北
218
151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6:3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