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套书由多位北大亚太研究院的名师学者共同撰写,是一套大家写给大家的中外文化交流通史读本。每位导师都着眼于自己的专攻领域,以严谨、科学的方法梳理中外文化交流史的演进,分析不同时期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多方面多层次发展情况,帮助读者了解中外文化交流历史文化的概貌,把握其中的发展脉络和规律。本套书内容丰富,资料可靠,是中西方历史交流爱好者、学生、职场人士的极佳读本。
图书 | 中外文化交流史:中国非洲文化交流史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套书由多位北大亚太研究院的名师学者共同撰写,是一套大家写给大家的中外文化交流通史读本。每位导师都着眼于自己的专攻领域,以严谨、科学的方法梳理中外文化交流史的演进,分析不同时期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多方面多层次发展情况,帮助读者了解中外文化交流历史文化的概貌,把握其中的发展脉络和规律。本套书内容丰富,资料可靠,是中西方历史交流爱好者、学生、职场人士的极佳读本。 作者简介 郑家馨,长期从事非洲历史教学与研究。著有《世界历史·亚非拉近代部分》(合著)《非洲通史·近代卷》(主编)等。 内容简介 作者通过历时地爬梳中国与非洲两大古文明的接触过程,横向展示中国与非洲文化交流的纽带——海上丝绸之路,为我们展现了中国与非洲薪火相传的友好文化交流图景。 目录 第一章 茫茫大海曲甘英欲渡无船 精彩书摘 当人类只能以步行、骑畜或驾驭帆船来完成跨越几万里的高山峻岭、干旱沙漠和风暴海洋的旅程,以进入异地接触陌生的文明,其艰难险阻是超过一切想象的。古代中国为了取得与非洲的直接联系,经过两汉时期多少官方使节、民间商人、军人士兵和旅行家跋涉长途的努力,每次都停步于一个新的路段,功亏一篑。汉朝人要去的是一个叫“犁靬”或“大秦”的埃及亚历山大城,据流传的消息它是西域最大的一个城邦或国家。公元97年东汉和帝在位时期,班超的部下甘英一行克服了千难万险远离中国边境万里,已经走到波斯湾岸边,望见汹涌海水却仍然走不到200多年以来汉代中国人一直向往不已的埃及亚历山大城。 此后,中国人与埃及直接联系的努力暂时告止。从公元前115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回归后,西域始通于汉,到公元97(或98)年甘英从条支返回汉廷,整整212年直接联系犁靬或大秦(埃及)的努力归于失败。此后数百年,中国使节和商人仍然在朦朦胧胧中向往、想象、认识遥远天边有一座叫犁靬或大秦的名城(亚历山大城)。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中外文化交流史:中国非洲文化交流史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郑家馨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12512726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138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05 |
出版时间 | 2020-12-01 |
首版时间 | 2020-12-01 |
印刷时间 | 2020-12-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国际关系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266 |
CIP核字 | 2020264008 |
中图分类号 | K203 |
丛书名 | |
印张 | 9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34 |
宽 | 168 |
高 | 10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