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赢在创新/金牌员工赢在职场系列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培养优秀员工职业精神的最佳读本!打造卓越企业双赢文化的通行准则!

创新是企业在白热化的市场竞争中决胜的王牌,“不创新,就灭亡”成为市场竞争的定律。本书不仅讲述了创新在工作中的重要性,提出了“不换脑袋就换人”等先进的工作理念,还详细全面阐述了应该如何培养创新能力,如何打造创新型组织、构建创新文化、在工作中创造性完成任务、引爆创新潜能等各种具体方法,帮助职场人士树立创新理念、成为高效能的金牌员工。

内容推荐

创新是企业在白热化的市场竞争中决胜的王牌,“不创新,就灭亡”成为市场竞争的定律。本书旨在培养员工的创新意识,提升个人的创新能力,通过在工作中融入创新智慧,在为企业创造效益的同时,树立个人的职业品牌,以达到组织与个人的双赢。它不仅讲述了创新在工作中的重要性,提出了“不换脑袋就换人”等先进的工作理念,还详细全面阐述了应该如何培养创新能力,如何打造创新型组织、构建创新文化、在工作中创造性完成任务、引爆创新潜能等各种具体方法,帮助职场人士树立创新理念、成为高效能的金牌员工。

目录

第一章 最优秀至人必是创新之人

一流员工善于创新,末流员工故步自封/2

“只有淡季的思想,没有淡季的市场”/4

没有做不好的工作,只有不会创新的员工/7

最优秀之人必是创新之人/10

自己就是创新的最佳受益者/12

第二章 不换脑袋就换人

不换脑袋就换人/16

来吧!革自己的命/19

工作是锻炼,创新是磨炼/22

没有笨死的牛,只有愚死的汉/24

要汗水,更需要智慧/26

剖析要“换脑袋”的几种人/29

第三章 洞彻创新的内涵

“不创新,就灭亡”——创新是一种观念/36

海信中国“芯”诞生的背后——创新是一种使命/38

甩掉成功的包袱——创新是一种生存方式/41

“企业就像斜坡上的球体”——创新是一种生产力/44

缔造微软神话的秘诀——创新是一种文化/47

第四章 创新是员工不可推卸的责任

创新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责任/52

工作在不断改进中完美/54

树立超前意识,把握未来趋势/56

呼唤危机感,激活变革之心/59

第五章 配有创新所需的必备素养

质疑:问题是创新的最佳导师/64

求实:创新既要顶天,又要立地/67

主动:创新源于“整天想着去发现”/69

坚韧:只要精神不滑坡,方法总比困难多/72

变通:山不过来,我就过去/75

第六章 打造力求卓越的创新型组织

让创新成为一种企业功能/80

改变学习方式,构建学习型组织/82

领导创新、观念创新、技术创新——企业创新的“三驾马车”/86

简捷易行的创新四步骤/88

迈向永续创新/90

第七章 创建人人创新的优秀文化

文化移植——为企业植入创新的文化/94

创新的超成长方程式——创新氛围的构建/98

塑造人人参与创新的企业文化/100

尊重与激励——鼓励员工用创新为企业创效益/103

创新型人才的发掘与训练/105

创新与创业精神/108

第八章 组织管理流程的创新

战略计划要与时俱进(计划)/112

什么可以使石头在水上漂(决策)/115

做造钟人,不做报时人(管理)/118

执行的目的是要结果(执行)/121

有效沟通创造无限价值(沟通)/124

建立网络信息高速公路(信息)/127

第九章 开辟头脑中的“蓝海思维”

打开头脑中的思维枷锁/132

另辟一条“同质化突围”的蹊径/134

从客户出发,寻找创见/136

换个方向你就是第一——做自己最擅长的工作/138

保住“头部”,兼顾“长尾”——先着眼整体,再着眼局部/141

第十章 在工作中融入你的创新智慧

分阶段逼进目标/146

在细节中寻找创新时机/149

采取迂回策略取得业绩突破/151

多为企业提供合理化建议/154

抓住时机为企业做宣传/156

节约一分钱,挖掘一分利/158

问题面前,多准备一套解决方案/161

第十一章 有效创新的重要方法

头脑风暴法——在智慧的碰撞中激发创新的火花/166

团队合作法——在与他人的合作中发挥创新能量/169

借势借力法——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超越/171

创造性模仿——在对标杆的模仿中变得强大/174

资源整合法——资源有限,创新无限/176

第十二章 引爆你的创新潜能

张开想象力的翅膀/180

擦亮创新的慧眼/182

学会在困境中快速“抓拍”/184

挖掘思考“软”资源/186

给自己的“知识库”升级/188

V型思维——你也能成为创新之星/190

第十三章 用创新之盾树立个人品牌

用创新基石奠定自己的核心竞争力/196

激发非凡的创意,创造非凡的业绩/198

挥舞创新之剑,成为不可替代的人/201

创新之盾:树立职场中的长青品牌/203

试读章节

宏碁集团董事长旋振荣曾针对目前的大多数员工只知道拼命工作(work hard),而不懂得如何聪明工作(work smart)的情况,提出了“不换脑袋就换人”的理念。所谓换脑袋就是换掉习以为常的工作模式,灵活地转换自己的思维,而聪明工作的首要条件就是创新。随着社会的发展,创新性思维越来越显得重要,也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只有善于变换思路、勇于创新的员工才会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才是受企业欢迎的金牌员工。对于企业来说,如果员工不换思路,企业就要换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叶大年经常对他的学生说这样一句话:“科研人员必须创新,如果只是简单地储存知识,其价值可能只值5元钱一张的光盘!”这句话虽然颇具“刺激性”,但却是一则适用于各个行业的生存法则。

现在的企业中存在太多这样的人了,他们被称为“好好先生”。他们工作中规中矩,踏实肯干,任劳任怨,干得并不比同事少,却难以获得同样的成绩,更不用说加薪晋升了。他们所缺乏的就是创新的精神。在变化的市场环境中,只有踏实肯干是不够的,思想古板只会使市场停滞不前,这样最终只会被淘汰出局。

创新,已经成为当代企业的重要命脉。同时,企业对员工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员工能够创造性地完成任务,能够带着创新精神解决问题。

过去,大多数企业里的工作都是一些体力活,需要员工用手工作就可以了。而现在,企业的发展不仅需要技能熟练的工人,更需要能够适应新的形势、用大脑工作的创新型员工。

然而,在公司里,缺乏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员工并不在少数。在问题面前,不是去多问几个“为什么”,多提几个“怎么办”,而是逃避问题,这样的员工不仅不受企业的欢迎,而且在职场上也难以发展。

某知名跨国企业通过正式途径招聘了一位员工,但没想到,还不到半个月时间,公司就不得不把她辞退了。

那位员工是一位刚毕业的女大学生,学识不错,形象也很好,但有一个明显的毛病:遇到问题懒得动脑,不主动寻找办法,却总是找借口搪塞,推托责任。

刚开始上班时大家对她印象还不错。但没过几天,她就开始迟到,办公室领导几次向她提出,她总是找这样或那样的借口来解释。

一天,领导安排她到清华大学送文件,要跑三个地方,结果她仅仅跑了一个地方就回来了。领导问她怎么回事,她解释说:“清华大学好大啊。我在传达室问了好几次,才问到一个地方。”

老总生气了:“这三个单位都是清华大学著名的单位,你跑了一下午,怎么会只找到这一个呢?”

她急着辩解:“我真的去找了,不信你去问传达室的人!”

老总心里更有气了:我去问传达室干什么?你自己没有找到单位,还叫老总去核实,这是什么话?

其他员工也好心地帮她出主意:你可以找清华大学的总机问问三个单位的电话,然后分别联系,问好具体怎么走再去;你不是找到了其中的一个单位吗?你可以向他们询问其他两家怎么走;你还可以在校园里问老师和学生:……

谁知她一点也不理会同事的好心,反而气鼓鼓地说:“反正我已经尽力了……”

就在这一瞬间,老总下了辞退她的决心:既然这已经是你尽力之后达到的水平,想必你也不会有更高的水平了,那么只好请你离开公司了!

女孩本来可以通过许多种方法解决这个简单的问题,但是,她自己却放弃了各种机会。那么,最终的结果也是显而易见的——不换脑袋就换人。  千万不要认为,做到本本分分地完成工作、尽职尽责地维护企业的利益就可以了。那是远远不够的。企业以赢得利润为生存底线,企业聘用你就是希望你能够为企业创造价值,任何一家企业都不会任用一个不能为企业带来利润的人。

当你的思路不能有丝毫的突破,当你为企业创造的价值还不及你从企业拿走的薪水,即使这时候你既没有出卖企业的秘密,也没有浪费企业的资源,恐怕你也得走人!在这个竞争的时代,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生存的唯一法宝就是:创新!

要想在职场立于不败,就要及时转换自己的思路,用创新的头脑为企业创造更高的价值。只有积极换脑袋、主动适应环境的人,才能不断地完善自己,使自己适应社会,才能弥补领导的不足,成为领导的左膀右臂,他们是职场里的常胜将军。他们在单位里创造主要绩效,是单位今天最器重的员工,是单位明天的领导乃至领袖。

P16-18

序言

一、创新:企业决胜市场的第一张王牌

海尔CEO张瑞敏曾说过这样一段话:“企业不断高速发展,风险非常大,好比行驶在高速公路上的汽车,稍微遇到一点屏障就会翻车。而要想不翻车,唯一的选择就是要不断创新。创新就是要不断战胜自己,也就是确定目标,不断打破现有平衡,再建立一个新的不平衡;在新的不平衡的基础上,再建一个新的平衡。”张瑞敏的此番话,可谓生动形象地给现在的企业发展指出了一条必经之路。

诸多企业都遭遇过这样的困惑,在企业规模尚小,项目尚少时,姑且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分得一杯羹;而当企业要向大、向强的方向发展,就会现出“元气不足”的症状,陈旧的管理模式不足以聚拢到一批真正优秀的人才,现有的产品种类不足以满足客户日益提高的新需求,过去的战略不足以对抗竞争对手的冲击。企业要生存,要发展,应该怎么做?

世界上众多优秀公司已经为我们提供了答案——持续创新!

创新是一种观念,每一个立志于优秀的企业都应该树立“不创新,就灭亡”的理念;创新是一种使命,众多的企业承担着由“中国制造”跨向“中国创造”的重任;创新是一种生存方式,只有在成功的基石上日日求新,才能赢得更大的成功与突破;创新是一种生产力,处于发展“斜坡”的企业有了创新才能向上高速发展;创新又是一种文化,是推动企业赢得市场竞争与基业长青的内在根源。

微软公司能够长年盘踞IT行业龙头位置,靠的是“离破产永远只有18个月”的危机意识与不断开拓创新的意志与精神。

世界名牌“海尔”的诞生,靠的是“每个人都是创新的SBu”的理念,以及持续有效的技术改革、快速的产品更新和全员的客户服务意识。

国内通讯行业翘楚华为的崛起,靠的也是甩掉成功包袱的魄力,和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度过冬天、迎来春天的信念。

而许许多多的公司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他们未能做好创新的“功课”。

曾经如日中天的彭尼公司,因为不能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创新,最终丧失了零售业霸主的地位。

曾经辉煌一时的福特帝国,就因为老福特固守于自己发明的T型车而不进行创新,导致了“一代帝国”逐渐淡出了汽车争霸擂台的结局。

曾经为众人熟知的“大大泡泡糖”制造商佳口食品,同样因为没能跟随市场的变化开发出受大众喜爱的新产品,而失去了继续发展的后劲和动力。

国内还有数不清的大大小小的公司,因为缺乏创新能力,在众人还未认识它时就已销声匿迹,存留下来的也只是勉强维持生存,缺乏进一步发展壮大的动力。身边无数案例告诉我们:这是个优胜劣汰的世界,无论多么优秀的企业,只要它停止创新,离死亡就只有一步之遥;无论多么卓越的企业,只要它缺乏创新,就会走向衰竭。因为缺乏创新,所以构想消失了;因为缺乏构想,所以产品消失了;因为缺乏产品,所以顾客消失了;因为缺乏顾客,所以生意消失了;因为缺乏生意,所以公司消失了。

优秀的企业同样知道,要长久地屹立于市场的大潮中,树立强大的企业品牌,并不能依靠一时一次的创新,也不能只停留于组织流程的创新,而应该将创新融入到组织的血液中,打造一种永续创新的企业文化。文化是缔造企业长青的“软”资源,将创新的基因植入组织之中,激发员工的创造热情,从领导创新、观念创新、技术创新等层面对组织的管理模式进行变革。

创新,已经成为企业决胜市场的第一张王牌。每一个人和每一个组织都应该成为创新的积极参与者和真正的实践者,同时也是创新的最佳受益者。创新带来的不仅是经济效益的增长,也不仅是员工福利待遇的提高,更是为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打开了另一道大门,开辟了另一条蹊径,同时也为员工个人价值的完美体现和职业品牌的完美塑造找到了一剂良方。

创新并不神秘,但它的力量却异常的强大和神奇,无数企业的成败得失告诉我们:失去创新,必将面临失败;把握住创新,就能赢得成功。

赢在创新,无论对于企业还是个人,这都是一条不容置疑的信念。在当今变化万千的市场大潮中,若能将创新演绎得淋漓尽致,你,就是这个舞台的最终赢家!

二、激发创新潜能,做企业的金牌员工

在古老的地球上,生活着种类繁多的爬行动物,有恐龙,也有蜥蜴。一天,蜥蜴对恐龙说,发现天上有颗星星越来越大,很有可能要撞到我们。恐龙却不以为然,对蜥蜴说:该来的终究会来,难道你认为凭咱们的力量可以把这颗星星推开吗?

灾难终于发生了。一天,那颗越来越大的行星瞬间陨落到地球上,引起了强烈的地震和火山喷发,恐龙们四处奔逃,但最终很快在灾难中死去。而那些蜥蜴,则钻进了自己早已挖掘好的洞穴里,躲过了灾难。

所以,恐龙只能活在我们的臆想中,而蜥蜴却将自己的基因延续到了现在。

不要认为这只是一个故事!

因为,在我们的工作环境中,真真切切地存在着恐龙式与蜥蜴式的员工。

恐龙式的员工对于改变有着难以言说的恐惧,而他们又不得不同大家一起生活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星球,共同面对变幻莫测的市场大潮。于是,他们安于现状、逃避、保守,试图用垂死般的挣扎保住随时会破碎的“泥饭碗”。起初,一切相安无事。当有一天,企业陷入了危险的局面,唯有变革才能得以生存,恐龙式的员工并不能为企业的继续发展提出任何有建设性的想法,不能通过改变自己来顺应组织的新文化,那时,我们将听到“啪”的一声脆响,他的饭碗破了,他又一次被企业所淘汰,又一次被市场的创新大潮所吞没。

而蜥蜴式的员工总是善于发挥自己的创新潜能。他们头脑灵活,绝不会被问题所吓倒,为了适应市场的变化,随时做好了“换脑袋”的准备。他们具有优秀员工的一切素养——善于质疑,又善于找办法;常有全新的点子浮现于脑海,又能够脚踏实地将创意落实;有着强烈的危机感,又能做到以己变应万变;事事主动,整天想着去发现,又意志坚韧,相信方法总比困难多。他们将创新看做自己的使命,也看做安身立命之本;他们善于开辟头脑中的“蓝海”思维,走一条“同质化突围”的全新道路。有了创新能力,任由市场如何动荡,他们都能够在工作中融入自己的创新智慧,为企业保驾护航。蜥蜴式的员工捧着的是一个光芒耀眼的“金饭碗”,他们不但不会被企业所淘汰,反而会成为拉着企业奔跑的金牌员工。

在我们熟知的优秀企业中,近些年来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蜥蜴式的金牌员工,他们善于引爆自己的创新潜能,用创意不断地使企业的流程优化、生产成本降低,工作效能提高,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海尔空调事业部的质检员戴戈,积极想办法解决了空调检验过程中用水浪费的问题。

海尔员工魏小娥用创新的方法解决了生产过程中的“毛边”问题,使过去脏乱不堪的卫浴生产车间现场变得十分整洁,将产品合格率提升到了100%,这一成就使魏小娥的“老师”日本模具专家宫川先生也为之赞叹不己。

格兰仕公司的陈曙明,在格兰仕进军上海市场的时候,抓住上海人的心理特点,用创新的方式进行销售,不但打开了上海市场,而且很快就在全国市场占领了有利的位置。  海信集团的李砚泉,在短短1周的时间内对日本三洋机芯进行了改造,使之适应中国的市场;之后又自己设计电视主板,彻底代替了三洋的产品,为海信创造了很好的效益。

联想集团的陈绍鹏顶着重重阻力,为联想打开了中国西南地区的市场,为联想公司开拓了一个拥有巨大前景的市场,同事也都夸他具有“把冰激凌卖给北极熊的本领”。

还有许许多多的员工,他们都是普普通通的人,却用自己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做出了不普通的成就。为企业化解了长期以来被认为无法解决的难题,为企业创造了超额的利润。

他们也许只是众多优秀员工中的几个代表,但从他们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优秀员工应有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善于创新的金牌员工不会满足于把工作做到“尚可”的程度,也不会被现有的困境所局限,而是相信“资源有限,创新无限”,充分调动、整合所有能够挖掘的智慧与资源,创造性地完成任务,使工作达到“完美”。也许只是一个小小的提议,也许只是瞬间产生的灵感,就可以产生“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在使自己的业绩得到有效提升的同时,还给企业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效益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市场变化的车轮从未停顿,企业的发展也没有停止过步伐,企业需要敢于奉献、精于创新的金牌员工来牵引、来推动,具有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员工永远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在当今的企业中,业绩已经不是员工优秀与否的唯一考核标准,企业关注的是长远的发展,需要通过所有员工的共同努力建立创新型的组织,使创新成为一种组织功能。在风险来临时,可以利用创新之盾来抵挡;当步入新领域时,又可以将创新化为利剑用来冲锋。那么,作为企业的一员,更应培养自己的全局视角,将自己的得失与企业的成败紧紧关联,用创新的头脑为企业带来最大化受益的同时,树立自己的职场长青品牌。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赢在创新/金牌员工赢在职场系列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杜颜龙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8045368
开本 16开
页数 20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10
出版时间 2008-04-01
首版时间 2008-04-01
印刷时间 2008-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经济-企业经济
图书小类
重量 0.38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F272.92
丛书名
印张 13.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71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16:4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