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余音绕梁红仙歌(余红仙)/海上谈艺录
内容
编辑推荐

周锡山编著的《余音绕梁红仙歌(余红仙)》以总结艺术家余红仙的艺术成果和经验为主,同时穿插余红仙成长经历,艺术创新和其独特风格,尤其要写出上海这个文化大环境对余红仙的艺术成长所起的作用。

内容推荐

余红仙,弹词女演员,有”唱不倒的金嗓子”之美誉。1952年起学习、弹唱评弹,从艺60年,天赋佳嗓,长子弹唱,音色明亮,高低自如,擅唱多种弹词流派唱腔,有《双珠凤》、《描金凤》、《夺印》、《人强马壮》、《战地之花》等众多艺术作品。其中一曲《蝶恋花,答李淑一》使评弹艺术走向全国,是20世纪中国文艺史上的壮举之一,具有重大影响,其本人更是一位”德艺双馨”的著名表演艺术家。周锡山编著的《余音绕梁红仙歌(余红仙)》海上谈艺录丛书之一,《余音绕梁红仙歌(余红仙)》以总结艺术家余红仙的艺术成果和经验为主,同时穿插余红仙成长经历,艺术创新和其独特风格,尤其要写出上海这个文化大环境对余红仙的艺术成长所起的作用。

目录

艺术访谈

 让评弹艺术永放光芒

艺术传评

 第一章 学艺前后

 第二章 初获成功

 第三章 演唱毛泽东诗词

 第四章 参加上海人民评弹团

 第五章 在上海评弹团说中篇书

 第六章 与蒋月泉拼档说《夺印》

 第七章 “文革”磨难

 第八章 与杨振言拼档说《描金凤》

 第九章 改编和演唱《双珠凤》

 第十章 执著于评弹事业

附 录

 从艺大事记

 后记

试读章节

余红仙是浙江杭州人,于1939年生在上海。原名余国顺,她是父母的第三个孩子,叫国顺,是因为父亲生下她的时候职业上比较顺利,所以取了这个名字。她的父母生了十几个孩子,送掉了两三个,家里还有八个。她的父亲工资低,还经常失业,所以家庭经济很困难。

余红仙的外公是书香门第出身,妈妈读过书。余红仙的父亲余淡年,三次求亲,被外公回绝,因为他是穷工人,看不起。第三次,是外婆说:“淡年这么诚信,三次来求亲,看来他们有缘,就答应了他吧。”

结婚后,余淡年经常失业,是因为他的脾气耿直、爽气,正义感强,看不惯就要讲,经常要得罪老板。他起先在他的四爹爹(四叔)在杭州开的丝厂工作。这是一个势利老板,余淡年还做了一个负责人,但工资从来一分不给加,说因为是自己人,所以不给加工资。余红仙的母亲劝他说:“既然加不到工资,裁缝师傅不落(暗中私拿)布,窝里(家里)死脱(死掉)家主婆。生产中多下来的丝绸啊,或者边角料,拿一点回来也是好的。”可是他从来不拿一点,说:“这种事情我是做不来的。”

余红仙的祖父早就去世,她的祖母当家,重男轻女思想很严重。余红仙的母亲生第一个男孩时,婆母对她还好,生了第二个是女孩,婆母自己养了三个儿子的,她想你怎么只养了一个儿子就养女儿了。媳妇在坐月子的时候,就只给吃带鱼的头和尾巴,当中她自己吃。生到第三个还是女儿,就是余红仙,就更没有好的吃了,只给吃黄鱼头和尾巴。老大儿子的衣服是新的,给老二女儿穿旧的,即儿子穿过的旧衣服,老三国顺(余红仙)就穿破的了。这当然也有当时家庭经济非常困难的原因。余红仙小时候就听说,奶奶对妈妈是非常苛刻、非常封建的,连她爹爹和妈妈的衣服洗起来都有规矩:男的要放在上面,女的要放在下面。洗的脚盆,上身下身都要分开的,一旦你放错,就要被奶奶骂得不得了了。他们三个小孩一起出痧子,妈妈真是忙得不得了,又要照顾小孩,又要洗衣服烧饭。出痧子又是很危险的,但奶奶一点点都不管,不动手。还算好,三个小孩争气,没有一个出毛病。奶奶凶得不得了,一天到晚骂,而爸爸是孝子,孝得不得了。妈妈有时候要和爸爸说:“姆妈对我这样子,我日子怎么过法?”  P13-14

后记

2009年初,上海市文联为了留存当今上海优秀艺术家的艺术成就,总结他们的艺术经验,决定编撰出版《海上谈艺录》丛书,其中有一卷要写著名民间文学理论家罗永麟先生,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秘书长忻雅华希望由我来写,我也愉快地接受了任务。本以为凭我对罗先生的了解,应该不是一件难事。没想到,从当年7月正式投入采访和搜集资料,到现在基本完成,一拖就是一年半时间。艰难的写作过程,除了感叹自己笔拙之外,也深深体会到要写一位经历风风雨雨近一个世纪的老学者确非易事。

罗永麟先生是我的恩师。1982年9月,我当时是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三年级的学生,罗先生为我们开设“民间文学”选修课,上课在华师大文史楼114教室,有二十几位同学。记得第一次上课时,进来了一位个子高大、背微驼、身穿灰色衬衣、脚踏布鞋的老先生,这是我第一次见到罗先生。上课后,我们大部分学生都懵了,罗先生的普通话中带浓重的四川口音,几乎听不懂。随着上课次数的增多,大家才慢慢习惯了罗先生的“川味普通话”。也许是从小生活在农村,每当夏天,在布满星星的夜晚,我都会围坐在邻居老爷爷的身边听他讲故事,高中毕业后回家务农两年,在生产队劳动时,也是在讲笑话、唱山歌的欢声笑语中度过的,所以罗先生讲课的内容不断勾起我儿时的记忆,有种无形的亲切感,使我逐渐喜欢上了这门课,毛遂自荐当了课代表,也因此跟罗先生的交往逐渐多了起来。当时校园的学习气氛较浓,有各种各样的兴趣小组,我也将几位像我一样喜欢民间文学的同学组织起来,成立了民间文学兴趣小组,不时地请罗先生为我们上小课。课程结束后,罗先生向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上海分会申请了部分经费,安排我们到上海郊区去采风,一组去嘉定县,一组去崇明县。我带了五位同学前往崇明岛调查山歌。记得那是放寒假后,经崇明县文化馆同志联系,采访了不少当地著名的山歌歌手,收获颇丰。原定计划一个星期,没想到即将结束时,下起了大雪,崇明岛到上海的渡船停航,我们被迫又在崇明多呆了三天,差点赶不上回家乡过年。这是我第一次搞田野调查。这一个学期的课程和采风活动,使我的学习兴趣从古代文学转向了民间文学。也是机遇巧合,此时罗先生获批招收研究生,于是我决定报考民间文学专业的研究生。经过半年多时间的紧张复习(春节也没有回家,四年大学生活中唯一一次没有回家过年),结果如愿以偿,成了罗先生的开门弟子(也是关门弟子,招收了我们两位研究生后不久,罗先生就退休了)。事后才得知,我两门专业课和政治都考出了好成绩,但英语成绩距离最低分数线差3分,还是罗先生专门向学校写申请破格录取了我。

进入研究生学习后,感受最深的是先生对教学的认真和对学术研究的一丝不苟。即使给研究生上课,每次也都是很认真备课。记得有一门课叫《民间文学经典选读》,从先秦诸子讲起,到《酉阳杂俎》、 《太平广记》,到明清的《山歌》、《子不语》、《阅微草堂笔记》等,罗先生除了要求我们事先细读外,他自己也记了厚厚的笔记,可想而知,他也是重新仔细阅读的。每次课在学生发言后,他再作详细地讲解;我们提交的读书笔记、作业也是一字一句地批改。他广博的知识面和惊人的记忆力,也让我们学生佩服得五体投地,当然这与他的勤奋有密切的关系。每次去先生家,毫无例外总是见他坐在老旧的书桌前埋头阅读。为了学生的学业,先生可以说是呕心沥血。1985年3月,有一个赴云南进行田野调查的机会,先生不顾古稀之年,带领我们两位研究生,深入到云南大理白族地区、楚雄彝族地区,让我们了解少数民族的民俗、民间文学。农历二月初八是楚雄彝族盛大的节日——插花节(又称马樱花节),先生跟我们一起,一路跋涉,登上海拔三千多米的楚雄大姚县县华山,领略插花节的盛况。事先我们并不知道先生患心脏右束支完全性阻塞,虽然并不影响日常生活,但到了高海拔缺氧地区,会感到胸闷呼吸不畅,但他硬是一声没吭。也许是旅途过于劳累的缘故,回沪后,先生足足病了3个月,让我们感到非常的内疚。

研究生毕业后,我分配到上海市文联民间文艺家协会工作,担任《民间文艺季刊》的编辑。先生仍然十分关心我的工作、生活和研究情况。差不多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必然会让师母打电话给我,让我去家里吃饭,边品尝师母做的可口的菜肴,边天南地北聊天,当然聊得最多的还是学术,每次他都会将近期读过的、认为值得一读的书介绍给我,同时对我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作点拨。时至今日,这个习惯依然保留。可以说,到今天为止,我还没毕业,仍然是先生的在读学生。

时间如白驹过隙,一眨眼功夫投身先生门下已近30年,而我也已从一个来自农村的毛头小伙到了知天命的岁数。回头一想,我18岁离开家乡来到上海读书,呆在先生师母身边的时间已经远远超过呆在父母身边的时间。古人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而先生、师母于我,不是亲生父母,却胜似亲生父母。不仅引导我走向学术研究的道路,而且在生活上、工作上等各方面都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心。特别感人的是,他们也把我当作最亲密的孩子看待,二十几年来,我们心心相印、情感相通。

作为一名学生,我深感自己是不太称职的,离先生的要求和期望相距甚远。记得在读研期间,先生一再要求我们学好英语,但由于自己英语基础较差(就读的农村中学没有英语课,上大学之前没有学过英语),缺乏语言天赋,更主要的是当时主观上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所以英语就一直没有学好,成了终身遗憾的事。为吸取自己的教训,现在我对研究生入学后的第一个要求就是学好外语,在研究生一年级结束时外语基本过关。还有一件事,每每想起就感到愧疚。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余音绕梁红仙歌(余红仙)/海上谈艺录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周锡山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5209273
开本 16开
页数 18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1-12-01
首版时间 2011-12-01
印刷时间 2011-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51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78
丛书名
印张 12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60
190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20:5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