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 | 哲学家的告白(论恶的问题1671-1678)(精)/莱布尼茨著作书信集 | 
| 内容 | 内容推荐 本卷的文章体现了莱布尼兹早期有关恶的问题的思想,而本卷的重点是《哲学家的自白》这一对话,在对话中,他详细介绍了后来成为其思想组成部分的上帝与罪恶的关系。莱布尼兹试图替上帝对人类的方式辩护的努力引起了他对相关主题——选择的本性,必然论与宿命论的问题,神之审判与神之圣洁的问题——的深入讨论。本卷的作品几乎全部是第一次面世,因此很有价值。与其他卷宗不同的是,本卷中有两种注释,旁注以及诸如此类的注释(莱布尼兹经常如此)在文本中以脚注的形式出现,编辑的注释以尾注的形式给出。所有在导论中引证的段落与注释都将被翻译出来,紧接着就是包含原文段落的参考资料。至于由莱布尼兹所写的参考资料,尽可能按照科学院版来引用。至于科学院版中未出现的资料,按照公认为优秀的出版资料或通过博德曼的目录编号来引用。在本卷中,莱布尼兹相关篇章的原始标题出现在了内容板块的引文中。 目录 序言 缩略词表 关于文本、翻译及引用方式的说明 引言 1.恶与神正论 2.《哲学家的告白》及相关文本 3.模态 4.罪的创造者 5.自由、个体化以及悲哀的被诅咒者 哲学家的告白——论恶的问题,1671—1678 1.致马格纳斯·威德考普夫(1671年) 2.论上帝的全知全能与人的自由(1670 1671年?) 3.哲学家的告白(1672年秋,或1672—1673年冬?) 4.罪的创造者(1673年?) 5.关于自由问题对话斯泰诺(1677年12月7日) 6.中间知识(1677年11月) 7.论自由选择(在1678年夏季和1680 1681年冬季之间?) 8.论选择最好的事物的必然性(1677年?) 9.关于上帝知道一切可能的推证(1677年?) 注释 索引 导语 本卷以对话的形式探讨了神的正义的问题,它可能谢雨1672年秋,或1672—1673年冬。 从《哲学家的告白》来看,莱布尼茨的目的是解决他写于1671年的《论上帝的全知全能与人的自由》中提出但大多数尚未得到解决的各式各样的神的正义的问题。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哲学家的告白(论恶的问题1671-1678)(精)/莱布尼茨著作书信集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德)莱布尼茨 | 
| 译者 | 译者:高海青 | 
| 编者 | |
| 绘者 | |
| 出版社 | 人民出版社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010226132 | 
| 开本 | 32开 | 
| 页数 | 218 | 
| 版次 | 1 | 
| 装订 | 精装 | 
| 字数 | 178 | 
| 出版时间 | 2020-12-01 | 
| 首版时间 | 2020-12-01 | 
| 印刷时间 | 2020-12-01 | 
| 正文语种 | 汉 |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西方哲学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446 | 
| CIP核字 | 2020214197 | 
| 中图分类号 | B516.22 | 
| 丛书名 | |
| 印张 | 7.5 | 
| 印次 | 1 | 
| 出版地 | 北京 | 
| 长 | 216 | 
| 宽 | 154 | 
| 高 | 19 | 
| 整理 | |
| 媒质 | |
| 用纸 | |
| 是否注音 | |
| 影印版本 | |
| 出版商国别 | CN | 
| 是否套装 |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 版权提供者 | |
| 定价 | |
| 印数 |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