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熊得山中国社会史论
内容
内容简介

《中国学术文化名著文库:熊得山中国社会史论》此时大师名家之有关学术文化经典著作,以期对20世纪以来的中国学术文化做一系统整理。

《中国学术文化名著文库:熊得山中国社会史论》所收书目,虽各自早有出版,但零散而不成规模。此次结集,欲为推动中华文化之大发展、大繁荣尽出版人绵薄之力,成一文化珍品,为后代留存传之久远的鸿篇巨作。

前言

在几十年学究中现代史的过程中,我一直对中现代的思想文化学术史颇感兴趣。尤其是在1995年至1996年我和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知名教授杜文君老师一起撰著《中国现代文化志》一书时,更是对中现代思想文化学术行了认真的梳理和研究。由此,我对中现代思想文化学术史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尤其是那些文化泰斗、学术大师、扛鼎巨著、思想流派、异说纷争等,更令我铭刻在心,萦绕于怀。直到今天,每每回想起那段英英厉厉、千唱万和的历史,仍然是激动不已。

从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到1949年诞生,是中国历史上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并逐步取得革命胜利的时期。前后两次历史性的开国,前者结束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后者标志“中国站起来了”。其间38年,是中国社会逐步实现由旧到新的转变时期,与该时期社会经济、政治的变革相适应,中国文化也在古今中西文化的冲突、反思、融合中变革着、发展着:社会文化的结构和内容在更新,西方文化被大量,中国传统文化也适应时代变革而被重新阐扬;一些原有学科的内容、体系在变革,许多新的部门文化纷纷兴起;出版十万种图书和无以计数的出版物,其中有不少革故鼎新、出类拔萃之作;中等以上学校培养五百万名学生,产生了一大批享誉海内外的政治家、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史学家、经济学家、教育家、科学家,等等。这一时期在文化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尤其是“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从这时起代历史上那种看不起中国人,看不起中国文化的时代应当完结了”。

现代中国社会的经济和政治,是现代思想文化的源头。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当时中国的根本国情,制约着现代中国文化的主题、结构、性质、内容和特征。“没有资本主义经济,没有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没有这些阶级的政治力量,所谓新的观念形态,所谓新文化,是无从发生的。”但是从思想文化的相对独立性的角度来考察,中国现代文化是从古代的代的文化发展演变而来的。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演变代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社会文化结构的变化,以及知识分子群体的历史走向等,都对现代中国文化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纵观20世纪初年至1949年中国文化的发展历史,一般以五四运动为界分为两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在“五四”以前,中国文化的基本状况是,由甲午战争后起始的资产阶级文化运动已经开展起来,资产阶级新的文化体系逐渐形成化论、天赋人权论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思想文化各个领域的指导思想,而新文化领域各部门也都为宣传民主、自由等服务。这时,文化战线上主要是资产阶级新文化与封建主义旧文化的斗争,学校与科举之争、新学与旧学之争、西学与中学之争都带有这种性质。资产阶级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并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能够站在时代前列、代表中华“讲话”、“呐喊”的思想家。可是,他们无力战胜帝国主义文化和中国封建文化的同盟:中国资产阶级命同其政治革命一样,始终未能完成。“五四”以后,由于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由于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和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治舞台,中国文化格局发生了变化,以无产阶级的文化思想的新民主主义文化,联合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文化作为同盟军,向着帝国主义文化和封建主义文化展开了英攻。

其基本态势是:其一,“五四”以后的30年,是中国社会的剧烈变革时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逐步取得胜利的时期,与此相应,这个时期的中国文化仍围绕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主题,以传播、应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为主潮,以介绍和品评西方文化、重释和阐扬中国传统文化为重要内容,并以文化为武器来推动社会改革、革命和解放为根本目的。其主要成就,不仅表现在文化各领域、各门学科的变革与发展上,而且表现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应用以及弘扬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上。其二,这一时期中国文化界出现了派别林立论战迭起的复杂局面。其中影响较大的论争有:东西文化之争、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论争、中国社会性质问题论战和关于中国文化出路的论争等,这是当时多种社会经济与复杂阶级关系、矛盾在文化形态上的反映,也是古今中西文化之争与多种思想源流汇集于中国社会的必然表现。其三,就文化的主要类型及其发展趋势看:无产阶的新民主主义文化,代表着中华新文化的方向;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文化,作为新文化营垒的一员,继续发挥反帝反封建、社会的作用;帝国主义文化和封建主义文化虽然占据统治地位,但是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在思想文化上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的伟大胜利,也是革命民主主义思想的伟大胜利,是帝国主义奴化思想和封建旧文化在中国的失败和破产。这是一的发展趋势,而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中国文化的发展和演变各有其不同的历史特点。

具体到各个学科,几乎每个学科都有一批学术大家在辛勤耕耘,都有一批学术著作相继面世。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具有现代意义的、门类齐全的学科体系正是在这一时期建构起来的。例如在历史学学科,1939年开明书店出版了周谷诚的《中国通史》,1940年开明书店出版了吕思勉的《中国通史》,1949年三联书店出版了吕振羽的《简明中国通史》,1948年新知识书局出版了侯外庐的《中国古代社会史》,1949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周谷诚的《通史》,1936年南京文化印刷社出版了吕振羽的《殷周时代的中国社会》,1947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李源澄的《秦汉史》,1934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王钟麒的《三国史略》,1948年开明书店出版了吕思勉的《两晋南北朝史》,1944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陈寅恪的《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1946年商务印馆出版了金毓黻的《宋辽金史》,1947年上海中国文化服务社出版了孟森的《清史讲义》,1947年新华晋绥分店出版了范文澜的《中代史》,1937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罗尔纲的《天国史纲》,等等。这些学术巨匠和学术巨作,使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历史学学科正式建立起来了。其他学科如哲学、文学、教育学、民俗学、法学、图书馆学、博物馆学、考古学等,也是如此。学术史是全息的。后来者应该探源开流,继往创新,把我国的学术研究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

大概正是基于上述原因,我组织同仁历时数载,编辑出版了这套《中国学术文化名著文库》,以飨读者。

是为序。

2011年12月15日于长春百汇街寓所  

摘要

绪论

一、历史学的意义与吾人研究历史的任务

宇宙间一切事物、一切现象都是发展的、变动不居的。因此,关于自然的发展过程之叙述,则有地质学、古生物学等。关于社会的发展过程之叙述,则有历史的社会科学的等。所谓历史的社会科学的,就是将社会的、经济的、政治的、意识形态的所有现象,作系统的历史的考察之谓。

这样历史学的意义,就不仅在记述过去的事实,尤在探求其运动法则。

再就吾人研究历史的任务说来,吾人研究历史,并不是为的过去,而是为的现在及未来。意人维科说:“人类制造历史。”这一语当具着两种意义:即:第一,自人类能制造工具之后,是能自动地适应自然,以至于征服自然,不是像生物般受动地适应自然,全为自然所支配的。第二,自有史以来,历史的齿轮,常系肩负历史任务的人们所推动,否则即遭其践踏,故吾人究明了历史的运动法则之后,遵照历史的运动法则来改造历史、推动历史,才是我们研究历史的任务。

二、历史的方法论

关于历史的方法论,有以下两种:第一,静的观点;第二,动的观点。其中每一观点又可分为二种。

第一种静的观点,以为无论是自然的程序或社会的程序,自被创造完成之后,将永远是按照那种程序继续下去,不会有什么变动的,这是所谓神学的观点,亦即唯心论的观点。第二种静观点,是在人类社会与自然间,置重自然环境的条件,而把人类社会由某种外力所纵,毫不顾到社会自身的能动性,这是所谓机械唯物论的观点。这两种静的观点,虽然出发点各异,而将历史的客观的运动法则皆一笔勾销,却无不同。关于动的观点,一以为有一种超感觉界的绝对精神之存在,由于它本身不断地发展,才表现为一切现实发展的形态,即一定的自然、社会思维等都不过是它的表现,这便是所谓客观唯心论的观点。至第二种是用唯物辩证法解释社会现象的,即历史的唯物的观点,兹录《经济学批判》序文①于下:人们在其生活之社会的生产中,加入于一定的,必然的与自己的意志无关涉的诸关系里,即是生产诸关系,这是和人们物质的生产力之某一个既定的发展阶段相适应的。这些生产诸关系和,形成社会之经济的结构,即法律和政治的上层建筑之所以建立,各种既定的社会的意识形态与之相适应的现实的基础。物质的生活之生产方法规定社会的、政治的和法律的生活过程之一般。不是人们意识决定自己的存在,反是自己的社会的存在,规定自己的意识。到了发展中之某一阶段上,社会之物质的生产力与从来活动于其中的既成的生产诸关系,如单系法律的表现时则为财产诸关系。陷入于矛盾,这些关系由生产力之发展形态,一变而为生产力之桎梏,于是有一社会革命之时期出现。随着经济.......

作者简介

熊得山(1889—1939),湖北江陵人。1907年留学日本明治大学,先后加入会和同盟会。武昌爆发后任北方革司令部指挥处秘书长,投身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后接受马克思主义,与胡鄂公等在北京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在天津发刊《大中华日报》。1922年在北京创办并主编《今日》杂志,宣传革命。其后历任武昌《商大周刊》主编、武昌法科及中山大学教授。1928年与、邓初民等人在上海创办昆仑书店,从事学术著译与出版活动,同时在暨南大学、政法学院等校讲学。次年加入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和中国互济会。1932年起历任立师范专科学校教授、广西大学教授,直至1939年逝世。著有《中国社会史研究》、《社会问题》等,译有《物观经济学史》、《欧洲经济通史》及《西方美术东渐史》等。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熊得山中国社会史论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熊得山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吉林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6082849
开本
页数
版次
装订
字数
出版时间 2013-03-01
首版时间
印刷时间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丛书名
印张
印次
出版地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3:2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