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九雨楼札记
内容
编辑推荐

生活在“九雨楼”的高处,让《九雨楼札记》作者聂小雨获得了一种超然的目光,且又深入日常生活的皱褶,慢慢撑开细节,在细节处停顿,把那些尖锐的拐角抹平,其中有着记忆的创伤,有着思考的困难,有着生活的煎熬,看似平淡乃至于琐碎,但一切都那么具体可触,那么真切,在她笔下娓娓道来,有着一种睿智,有着一种思考,这些思考来自她的观察与阅读,以及对人情世故的洞察,如何从日常生活的妥协中寻找自由的可能机会。

内容推荐

聂小雨著的《九雨楼札记》从一个带有小说家观察角度的目光,深入日常生活的细节,有作者对人世的颖悟,从日常生活出发抵达生活的深度,其中有着来自于写作的慰藉。

目录

序言:那世界的拐弯处

第一辑 之前

 2008/09/15 从夏街大道出发

 2008/09/20 成为最传奇的那个

 2010/03/31 扔鞋

 2010/10/14 对峙,或愉快

 2010/10/30 感动来自哪里?纯爱走向何方?

 2010/12/01 总在每一处我担心的地方拐弯

 2011/07/07 让每一个清晨将我带走

 2011/08/08 留恋一种轻松的生活打发

 2011/08/10 斗争的蛋糕

 2011/08/12 相信它,哪怕它是一个谎言

 2011/08/13 等待朋友们大驾光临

 2011/08/15 明哥的一个侧面

 2011/08/19 上午中的一个

 2011/08/20 没有一本书是必须读的

 2011/08/20 不读书终归是个遗憾

 2011/08/21 每滴眼泪都是自己的眼泪

 201I/08/22 哪怕空中楼阁,也要成全

 2011/08/25 摘一条形式主义的丝瓜

 2011/08/26 没有尾巴的鱼和丢失的月亮

 2011/08/27 放弃那些该放弃的

 2011/08/28 地老天荒是一个搞笑的词

 2011/08/30 生活可能就此断裂

 2011/09/01 尴尬是一种病

 2011/09/06 等到意志穿过针孔的那一天

 2011/09/16 散文写的就是自己的心

 2011/09/19 坚强与脆弱不过硬币的两面

 2011/10/14 把要求留给自己

 2011/10/25 有体验,就有意外

 2011/11/10 时间会将一切达成

 2011/11/24 直觉的味道

 2012/01/07 新年终于还是来了

 2012/01/12 看不见的真相

 2012/02/07 为一个橙子停下来

 2012/02/28 喜欢它,成为它

 2012/03/12 “当下的选择是最好的选择”

 2012/03/16 老唐的文字

 2012/03/27 “不要把得别个喝了啊”

 2012/04/30 鱼还没有尖叫

 2012/05/09 再也回不去了

 2012/10/31 秋天于今晨来临

 2013/03/29 为什么我还不感动

 2013/04/13 捕鼠记

 2013/06/10 理解了自由便理解了一切

 2013/08/12 不带钥匙的男人

第二辑 之后

 2013/10/23 晨跑,或散步

 2013/10/26 最后的夜晚

 2013/11/06 最后的白昼

 2013/11/09 这些天,我像是上帝的遗物……

 2013/11/20 从九雨楼开始的写作

 2012/11/30 称呼这件小事

 2013/12/16 蓝浴巾,绿浴巾

 2013/12/31 剩下的是平静

 2014/01/02 她世界——我所感受的旻旻

 2014/01/18 百天记剑峰

 2014/02/06 大海的方向

 2014/02/13 故乡走到今天

 2014/02/16 向一杯白开水投降

 2014/02/28 十步之外的美好

 2014/03/03 这样,煎熬就不会太久

 2014/03/17 英雄或流氓

 2014/03/26 “你觉得自己幸福吗?”

 2014/04/02 眼看木棉花一朵朵掉下

后记:深深九雨楼

试读章节

从我居住的地方,向荔城的腹地进发,最简捷的路径,是由增城宾馆,取道夏街大道。这是一条弧状的,起伏有致的,长的马路(在我的印象里,它是荔城最长的一条路)。增城宾馆是它的最南端,再往南,路上没了铺面和生意,便有了市郊的味道;往北,过了府佑路,越临近荔城的中心,地势越低,直到繁华的光明路段,夏街大道戛然而止。于是行走在夏街大道,就有了一种慢坡的滑翔感,这也使得小镇的中心成了名副其实的腹地。当我骑着脚踏车从弯月的夏街大道穿过,这种滑翔感便由慢而快,愈发地深沉,仿佛小镇的中心亦即人类的首都,人们总要日夜不停地向着那里奔赴。

我每每从广汕大道以南的家出门,经由夏街大道,奔赴兴发市场、人人乐、邮局、挂绿广场,或者醉湘王、湘音阁,以及锦城花园的朋友家,可谓一项工程。事实上,其间的路途并不遥远,不过三五分钟顶多七八分钟的摩托车程,然而,在我心里,它有着相对遥远的距离。由于对摩托车心存一种本能的抵触,多数时候我都会选择步行,而步行毕竟需要三四十分钟,得绕行半个荔城,好在我出门的时日并不多,也就一星期一次两次。然无论去往哪里,我的双脚都会在夏街大道上作出选择,向西,还是向东,或者继续向北。夏街大道上那些不同的出口,好似一条条小溪,牵引我,流人风景不一的江河湖海。可以说,我所有的出发都由夏街大道开始,这于不惯记路的我,无疑是最奏效的办法。也正是如此,夏街大道成为我最熟悉的增城之道,行走在这条路上,我倍感踏实,像是仰面躺倒在沉实的大地,再也不用担心身体会往下掉。

起初,我并未留意蓝色路牌上的“夏街大道”,是马路两边各色的铺子,是酒吧门口的巨幅女郎,是士多店门口的塑料休闲桌椅,是市场附近挑担推车的菜农,是小巷口的“夏街村委会”的标牌,是古树下袅袅的香炷和红色的纸符,是大理石的壁面上一副落款“张某某”的题词有意无意撞入我,令我记住了这条琳琅曲折的路。而作为路牌的“夏街大道”,它的伫立,更多的意义留给了初入荔城的城市人。尽管我从它身边走过,也会不时地瞟它一眼,然而,“夏街大道”于我,远不如西城路城丰路新桥路园圃路等等这些半生不熟的路牌,或多或少地担当着我的向导(无奈荔城那些纵横交错的道路,我总也难以辨清)。

装修的那段日子,我几乎每天都要匆匆往返夏街大道,买五金用品,装饰材料,蔬菜水果。而清闲的时候,我们喜欢傍着夏街大道东边的人行道散步,往往这个时候,“张某某”的题词便会飞进我们的视线。两行的题词,是一个公司名称,每个字砖块般大小,刻在光洁的墙壁,占据整面墙壁的中间位置,大理石墙壁大概是专为此副题词铺贴。看得出,题词者是认了真的,可惜书法实在不敢恭维。每次打这里经过,我们免不了来一番调侃,想必题词者是个相当的人物,题词时恐怕也属盛情难却。

夏街大道中间的绿化带内,有一棵年代久远的枝繁叶茂的古树,常常有妇女在古树下烧香,贴些画有符号的红纸,嘴里念叨着什么。而她们的目光,因为多少要顾及路过的眼神,也就分了些心。虔诚,不排除在她们心里真实地保留过,或许到了大庭广众之下,这虔诚也就成了一份任务,一个挂历上早已标好的记号。那些我永远也无法弄清的与求拜有关的节气甚多,因此古树下的香屑从未断过,裸露的树根周围,绿化带践踏掉不少,地上的泥土也格外紧巴,赤脚踩在上面,地气怕是要跟着脚板沁人心脾。为图方便,我们偶尔也会跟着人群,从这里横穿。

累了的时候,我们就在路边唯一的休闲椅上坐下来,聊天,看《参考消息》,或者,打量来往的行人,等车的、买菜的、搬运的、剃头的,和我们一样无所事事的。休闲桌椅是小超市搁置门口方便顾客的,只是极少有人在此歇脚,往往成了我们的专属。作为礼尚,我们也会进超市买一瓶果粒橙或矿泉水,尤其坐得稍久的时候,还会买包白沙香烟买袋洽洽瓜子什么的。

P3-5

序言

序言:那世界的拐弯处

阅读小雨的《九雨楼札记》,我再次想到那个遥远的城市——广州增城,我曾经去过那里几次,都是因为诗人东荡子,那个时候荡子与小雨婚后不久,在建造属于他们的家园。爬上高高的九雨楼,是需要喘息与换气的,有时我想,这一次他们可以改变之前漂泊的生活了——在九楼的高处,漂泊的两个人在这里相遇,终于找到了共同的家:在这里,可以相互陪伴,可以各自独立写作,可以携手生活。从此,我似乎不再担心荡子了,因为小雨的目光坚定而深切。当我阅读小雨的札记,印证了我的期待,尽管时间那么短暂。

我得承认,我并非一个擅长叙事的人,我只是一个读者,作为东荡子诗歌很多年的忠实读者,这次阅读小雨的札记,仅仅是跟随他们的目光,尤其是小雨的目光,与她一道看这个世界,这是余存者的目光,随着荡子去年的辞世,小雨的目光改变了,她的目光常常停留在世界的拐弯处:世界转弯得好快,时间消逝得好快,剩余的仅仅是关注与关爱的目光,与逝去的诗人一道关注这个世界的目光。

这是一个女性的目光,细腻,准确,一个旁观者的目光,有着淡淡的哀愁与诗意,更为准确地说,这是一个带有小说家观察角度的目光,深入日常生活的细节,这些细节常常被我们忽略,但却都被小雨捕获到了,其中有着小雨对人世的颖悟,从日常生活出发抵达生活的深度,其中有着来自于写作的慰藉,比如开篇对“夏街”的感悟:“我一次次体悟着,普通的夏街大道和我有着怎样的关联,相遇,相知,还是巧合,必然?这样的情状,在我曾经久居的华容和深圳,都不曾发生。或许,在华容,我还年轻,总是心系远方,出门,闯荡,做未做过的事;在深圳,我一心投入,沉浸,燃烧,来不及停下;而增城,夏街大道,似乎意味着我人生中一次新的拐弯——闯荡和燃烧之后,坚定与平静,这里俨如增江河的水,镜子一样,亮堂,明净,照拂我的过去,现在,以及将来。”

小雨一开始就聚焦如此平常的街道拐弯处,在偶然而无意的、细节上发现生命的方向。听任事物的自生自灭,看淡一切人情变化,与匿名者错过的短暂交流,一切的随想都发生在我们还来不及体验的时刻。写作需要经验,写作不过是面对经验的贫乏,需要在贫乏中发现诗意,要求写作者不放过每一个打动自己的细节,小雨一次次以内心的触角进入这些细节。生活在“九雨楼”的高处,让小雨获得了一种超然的目光,且又深入日常生活的皱褶,慢慢撑开细节,在细节处停顿,把那些尖锐的拐角抹平,其中有着记忆的创伤,有着思考的困难,有着生活的煎熬,看似平淡乃至于琐碎,但一切都那么具体可触,那么真切,在她笔下娓娓道来,有着一种睿智,有着一种思考,这些思考来自她的观察与阅读,以及对人情世故的洞察,如何从日常生活的妥协中寻找自由的可能机会,这是很罕见的品质。

小雨发现了自己的视角:“故事或者情节总是在自己担心的地方拐弯”,这是她的敏锐,也是内心疼痛的触点,写作建立于这个担心的时刻,因此说出来的是肺腑之言。如同她自己所言:“写散文就是写自己的心”,比如她说写母亲的勤劳善良时,“关键是此母亲的善良勤劳与彼母亲们到底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此母亲身上发生的哪件事哪个细节令你记忆深刻令你牢牢震撼,这种深刻和震撼如何一步一步在你的生命中得到延续和共振,得把它们一锹一锹从泥巴地里挖掘出来。”这个挖掘的深刻是困难而痛苦的,散文并非简单的大白话,而是挖掘自己的内心,将自己一瓣瓣剥开。

边洗碗,边思考人生,借助于日常之物,或者是水龙头,或者是藤椅,来哀悼青春,哀悼时光的流逝,现代性离不开这个哀悼的目光,日常生活不过是漫长的告别,不过是死亡的无辜与平淡。

看到小雨对那些我见过的朋友的描绘,那么熟悉,又那么独特,似乎是以她的目光在给这些朋友画像,有着我之前并没有看到的侧面,比如写画家唐明生,都是湖南人,写他的言谈纯粹是为了自得其乐,陶醉在自己的高谈阔论里,如同精灵一般的孙猴子,一下子抓住了艺术家的性情,他打麻将,纯粹是娱乐,与输赢没有关系,是纯粹艺术一般的享受,而且始终都精神抖擞,一个不在乎输赢的人,一个洒脱的人。我想到我的祖父,也是一个一辈子打麻将却很少赢、但乐此不疲的人。中国人面对赌局的态度中有着什么样的生存智慧?这是在精确算计中的娱乐至上,既消解了算计之心,又获得了游戏的快乐。

当然,最为值得关注的还是小雨如何阅读荡子,如何以妻子、朋友、写作者的目光,来阅读日常生活中的诗人与夫君了:东荡子,这是一个很少读书的诗人,相信“世界上没有一本书是必须读的”,因为他要阅读的是日常生活,是自己的大脑,是这个赤裸的世界,或者说世界的拐角处,诗歌是突然降临在世界的拐角处的;小雨认为荡子的写诗实属被动,因为他一旦去见朋友却没有新作,就感到羞愧,就逼着自己写点什么。这几句看似随意的话,道出了荡子写作的根本境况:诗人并不需要工作,并不需要依赖于某个经典文本与思想体系,诗人仅仅信赖语言,信赖自己生活的经验,让语词与经验直接关联,诗歌来自于给予与羞愧的结合,没有礼物给予的冲动不需要写作,没有内在的羞愧也不可能写出好诗。此外,小雨也写到荡子喜欢下象棋,全然没有了生活的节奏,以至于不得不让她发脾气,把烟灰缸等等砸过去,以至于墙上出现了洗不掉的斑点,但是日常生活的拐弯或转折出现了:“亏荡子想得出,拣起几支鲜艳的蜡笔,红的蓝的黄的,站在沙发上,一通乱涂乱画。于是,一’副彩色抽象派线条画出现了,似人,又不似人,随便想像成什么好、了。”这是荡子的智慧与态度,他用自己书写的想象力扭转了生活的苦涩,以至于小雨随后独自感叹道:“这个世界上,没有一条道路是必须走的,也没有什么非此即彼。接受那些不完美,一定比纠缠和纠结更好。再不,把它当作一次体验。把对别人的要求收回来,把要求留给自己,好好地做好自己,才是真理。这一切,作为自己做人的根本,与荡子无关。”小雨也写到荡子的懒惰,依然是一个尴尬的话题,丈夫在妻子的眼里从来都是最为彻底暴露自己弱点与瑕疵的那个。

在荡子的感染下,也出自于自己的写作天赋,小雨的语言本身就充满了诗意以及个人独特的语感,语句充满了逆转的坡度与张力:上面的“总在每一处我担心的地方拐弯”以及“让每一个清晨将我带走”,就让人读出文字背后的辛酸与苦涩;还有“对峙,或愉快”,“斗争的蛋糕”,“等到意志穿过针孔的那一天”等等一些充满机智的组词;而“每滴眼泪都是自己的眼泪”则让人难以忘怀,“尴尬是一种病”以及“有体验,就有意外”,则让人不得不深入反思自己的生活,日常生活的反思塑造着意志力的品质;通过“为一个橙子停下来”的那种缓慢的叙述,揭示出生活是在缓慢而持久的关爱中重新开始的,如果你如此观察,你如此相信,生活就会充满了爱的感动,因为小雨相信“喜欢它就是成为它”,其中有着小雨写作的基本理念;“鱼还没有尖叫”,两个文学人面对生命的死亡时总是有着些许的犹豫与无措——鱼是不可能尖一q的,除非你听到自己的叫声。

但一直会有这个时刻的来临:“生活可能就此断裂”,生活永远是1980年代人们写信结尾留下的“匆草”二字,小雨很敏感,一下子把握了时代书写的症状。是的,我们的生活过于潦草,来不及深入体验与修饰,一切已经成为陈迹。即便有梦,但过去再也无法回去了,因为梦仅仅是一个不负责任的强盗而已。但对于一个与萧红有着共感的写作者,小雨也选择了远离家乡,选择了在写作中流浪:“我爱的,或许是青春的气息,是创造的愉快,是忧伤的沉浸,是那些永远无法回去的动人的时光。那些时光是画面,是电影,是梦,是闭上眼睛就会上演的情节,是活下去的依靠。”也许,这段话传达了小雨的心声,我不必再写更多的评注了。

一直会有最后时刻的来临,这是最终的告别,随着荡子的离开,内心被掏空,生活陷入巨大的停顿,我几乎不忍阅读随后的文字,爱人的离开让时间凝固,如同小雨自己写到的:“这些天,我像是上帝的遗物……”是的,我们都是世界的孤儿,最终我们都是文学的孤儿,生活还得继续,这是在泪水与遗物陪伴下的孤独前行。一切都成为最后的,最后的夜晚,最后的白昼,回忆恍然,昔日生活的场景全都停留在空气中,只有诗歌的声音永远回响在记忆里,小雨只剩下与自己的交谈:“只要独处,我无时无刻不在和自己交谈,一句一句,断了,接上,又断了,又接上,像散文,也像诗。”当然也有朋友们的友好问候带来些许慰藉。

阅读小雨的札记,我相信,这些沉着而静好的文字,不仅仅属于小雨,也属于诗人东荡子,当小雨写到荡子阅读这些文字的情景时,我更加相信,这些文字是在荡子的目光中完成的。最后,让我引用《眼看木棉花一朵朵掉下》中的文字,这是爱的陪伴者一道凝视的目光:“高高的树和枝上,一片叶子不剩,唯有光秃秃的花,火红火红,小喇叭型,一朵五瓣。无论在大广场,还是在小路旁;也无论是整齐的一排,还是单独的一棵,木棉站成自己的气象,无需参照,无需佐证。木棉高而美,它热烈的颜色,自信的姿态,强韧的耐性,将伫足的目光拉得很长。”——在世界的拐弯处,我相信,小雨的文字如同这些木棉花,在我们的眼前一一落下。

后记

后记:深深九雨楼

九雨楼位于广州增城,增江之滨,雁塔之南。它身居八楼,实则高过九楼;我的名字里又有个“雨”,我们便随口叫它九雨楼。叫来叫去,顺了口,就沿用下来。有时候,顺口真是压倒一切的道理。当九雨楼作为地理载入荡子的诗歌,自然被朋友们叫开了。

当初,因为便宜,也因为急于找个安身之所,经国明兄介绍,匆匆看了一眼之后,我就相中这没有电梯的顶楼,而荡子似乎陷入矛盾,迟迟不说买,也不说不买。一个无眠之夜,荡子悄悄起床,找来铅笔和白纸,伏在茶几上,画下他十三岁就开始梦想的大房子:高的台基和门槛,宽的檐廊,圆的抱柱,阔绰的客厅,木的窗棂,青灰的瓦,以及铜的门环,客房至少八间……待我起身,他拉着我,一五一十地描述,像个十足的孩子。我撇过脸,不忍细看。那一年,荡子四十二岁,除了飞扬的理想,一无所有。另一个清晨,我发现白纸上的大房子换成了两房一厅,正是现实中的九雨楼。我惊诧的是,那天我们只是上去逗留了几分钟,我全然忘了它的格局,荡子竟然记下它的每一堵墙每一块空地,甚至大体的长和宽。不知该庆幸还是该悲哀,小小的、高高的、爬得人喘不过气的九雨楼,终于可以让漂流的荡子暂歇,寄寓不远的未来。应该说,是那个大大的露台,最终说服了荡子。

又因为拮据,九雨楼的里里外外几乎由荡子亲手打造,修修改改,缝缝补补,不知经历了多少来回,四个月后,九雨楼在不断的妥协中基本成型。而那个承载着自由与呼吸的露台,更是被荡子翻来覆去地折腾——刨土施肥,种菜栽树,搭棚筑架,蓄水养鱼,差不多一年一个花样。直到2011年,他又大动干戈,和皮皮敲敲打打两个多月,在露台上盖起两间小木屋,摆上沙发和藤椅和自制的方桌,九雨楼成了名副其实的朋友的乐园。就在去年上半年,荡子还在打书房(客厅的一半是书房)的主意,想在上面隔出一层,做个小阁楼。天哪,书房顶多四米高,一层变两层,多压抑啊!我不赞同,他也就没再坚持。

自2006年移居九雨楼,我在这里度过了人生中异常平静,又异常激越的八年,可以说,是一段既纵情又觉悟、由模糊到坚定的时光。对于荡子,九雨楼是他生命中最整段最稳定的光阴,在这里,他写下了如水般澄明的《阿斯加》诗篇,遗憾的是,这也是他最后的光阴。

九雨楼的日子,我不想工作,也很少出门,大部分时间都在上网,看书,打牌,聊天,招待朋友,我安于这样的无所事事,没有忧虑,不必操心,想睡就睡,想哭就哭,不明白就问,有心思就说出来。与此同时,我开始了过去连想都没有想过的写作。正是这不慌不忙的写作,助我渐渐把心放下,越放越低,越放越平。在九雨楼,我的任务从来只有一个,那就是如何让自己更加快乐。而快乐的前提是,让自己的内心真正强大起来,强大到有朝一日,能够将一切甩开,像荡子那样,做一个真实、开阔、没有困扰的人。这些年,我一直朝着这个永恒的目标在努力。而荡子,是我的底。一个为“失败者举起酒杯,和胜利的喜悦一样”(东荡子《宣读你内心那最后一页》)的人,怎能不成为我的底。我们更像一对背靠背的朋友,同享郊外的生活,共守生活的秘密。

可是突然之间,荡子悄无声息地走了,留下静静的九雨楼和九雨楼里来不及强大的我,这大概就是所谓的世事无常。过去的,无法重来,我不敢回想,不敢假设;眼前的、背后的,全都那么空洞,那么荒芜……九雨楼,它见证了欢笑,见证了泪水,它还将见证孤独。九雨楼,它必定活过它的主人,它的朋友和友谊。

几年前,开始写《九雨楼札记》时,怎会料到九雨楼里的成长包含如此惊魂动魄、急转直下的承受与考验。现在,每一天,我都在强迫自己相信:世界上没有意外,我们之所以感到意外,是因为自己的认识还不深、还不足;在人的世界,不会有谁需要我对一段生活作出交代,我也没有什么需要向什么人交代,上帝都躲起来了,还有谁会愚蠢地将自己绑在沉重的十字架上……我希望类似的信念支撑我走下去,走到尚能遇见的下一个夜晚。

《九雨楼札记》并非平常意义的札记,更像是我几年来情绪的起伏和流动。之所以定名为札记,同样是顺了口。另外,荡子走后,撞入我视线的所有日期,都被我不自觉地以2013年10月11日为节点断开,为此,我将《九雨楼札记》分成“之前”和“之后”两辑,以遵从自己的下意识。

2014年4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九雨楼札记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聂小雨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团结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2630994
开本 32开
页数 20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46
出版时间 2014-11-01
首版时间 2014-11-01
印刷时间 2014-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8
CIP核字 2014210741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6.8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1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0:30:00